中考物理专题辅导热学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物理专题辅导热学
制卷人:歐陽文化、歐陽理複;制卷時間:二O二二年二月七日
考点剖析:
热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组成局部,包括热现象和分子运动论、内能两局部.中考时,主要考察以下知识点和内容.
1.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温度计
〔1〕测量温度的工具叫做温度计.
〔2〕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
摄氏温度:把冰水混合物规定为0℃,把HY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热力学温度:以绝对零点〔约—273℃〕为起点的温度,它的单位是开尔文〔国际单位制〕.开尔文用字母“K〞表示.
T=t+273.15 K
〔4〕体温计:刻度范围是35℃~42℃,每小格为℃,体温计分开人体后仍能表示人体的温度.
〔5〕使用温度计之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最小刻度〔分度值〕和零刻线的位置.〔6〕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正确的方法是:
a.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或者容器的壁.
b.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c.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外表相平.
3.物态变化
〔1〕物质的状态随温度改变而变化的现象叫物态变化.物质常见的状态有固、液、气三种状态,会出现六种状态变化.
〔2〕熔化、汽化和升华三种状态变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凝固、液化和凝华三种状态变化过程中要放出热量.
4.熔化和凝固
〔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
〔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3〕晶体熔化的温度叫熔点,不同的晶体熔点不同.晶体溶液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一样.
5.晶体熔化特点:吸热而温度不变.
晶体熔化条件:〔1〕到达熔点;〔2〕继续吸热.
晶体凝固条件:〔1〕到达凝固点;〔2〕继续放热.
6.汽化和液化
汽化
〔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
〔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液体的沸点跟气压有关.在第三单元的内容中,我们知道:气压增大时,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时,沸点降低.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例如:在HY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的沸点是℃.
〔3〕加快蒸发的方法有:a.进步液体的温度;b.增大液体的外表积;c.加快液体外
表上方空气的流动.
〔4〕比照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5〕沸腾的特点:吸热但温度不变
沸腾的条件:a.到达沸点;b.继续吸热.
液化
〔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
〔2〕液化有两种方法:所有气体温度降低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通常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是:a.温度降到足够低;b.压缩体积.也有些气体,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就可使其液化.如:石油气的液化,打火机中丁烷气体的液化.7.升华和凝华
〔1〕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2〕物质在升华过程中吸热,凝华过程中放热.
8.分子运动论
〔1〕分子运动论的根本内容: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那么运动,分子间有互相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物质的状态是由它的分子构造决定的.
9.内能
〔1〕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那么运动叫做热运动.
〔2〕物体中所有分子做无规那么运动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3〕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分子的运动加快,它的内能增加.
〔4〕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
〔5〕在国际单位制里,能量的单位是焦耳〔J 〕.
10.热量
〔1〕在热传递的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
〔2〕热量的国际单位是“焦耳〞〔J 〕.
11.比热容
〔1〕比热容是表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或者降低〕一样的温度,吸收〔或者放出〕的热量不相等〞的这一物质的特性.
〔2〕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3〕公式:c =)(0t t m Q -吸
或者:c =)(0t t m Q -放
〔4〕比热容的单位:J/〔 kg ·℃〕
〔5〕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
12.热量计算公式
〔1〕吸热公式:,其中t 表示末温,t 0表示初温,t -t 0表示物体升高的温度,用△t 表示t -t 0,那么Q 吸=cm △t .
〔2〕放热公式:
,其中t 0—t 表示物体降低的温度,用△t 表示t 0—t ,
那么Q 放=cm △t .
13.燃料燃烧放热
〔1〕燃料的燃烧值:l kg 某种烧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2〕计算燃料燃烧放热:Q 放=质量×燃烧值.
14.能量既不会消失,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或者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下面通过例题来进一步加强对上述概念的理解.
热学局部的内容涉及的概念多.解题时,要注意对以下概念的理解.
1.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有哪些异同一样点:都是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在熔化的过程中都需要吸收热量.
不同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1〕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也就是说晶体的温度升高到一定的温度时,才能熔化,晶体熔化的温度,叫做晶体的熔点.非晶体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它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熔点不变,直到晶体全部熔化成液态为止.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也要继续吸热,但温度不断升高.
〔3〕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像不同.晶体的熔化图线是一条折线,见图4—l所示;而非晶体的熔化图线是一条曲线,见图4—2所示.
图4—1 图4—2
〔4〕常见的晶体有:各种金属、海波、冰、食盐.非晶体有:松香、蜂蜡、沥青.2.怎样看晶体熔化图像
以海波的熔化图像为例:见图4—3所示,通过图像弄清以下几点:
图4—3
〔1〕图线上各线段所代表的物理意义
AB线段:代表物质处于固态吸热升温的阶段.
BC线段:代表物质处于固液混合状态,虽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过程对应熔化过程.
CD线段:代表物质处于液态吸热升温的阶段.
〔2〕加热到某一时刻,物质所处的状态和温度
例如:加热到3min时,在横轴上找到表示3min的点,作过这个点垂直于横轴的直线,交图线上AB线段于K点,可知此时海波处于固态,从交点K再作纵轴的垂线,交纵轴于温度是40℃的点,可知此时海波的温度是40℃.
〔3〕从图线上断定晶体的熔点.图线BC线段表示晶体吸热但温度保持熔点不变.可从B 或者C点作纵轴的垂线,交纵轴上的点所标的温度就是晶体的熔点,从图上可知道海波的熔点是48℃.
3.正确理解液化条件
一切气体只要温度降到足够低都可以液化.例如:在不压缩体积的情况下,氧气在—183℃便可以液化,也有的气体,不需降温,在普通温度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也可以液化,这在前面根本口识里已讲到.但一般的气体,单靠压缩体积并不能使它液化,必须把它的温度降低到一定的温度以下,再压缩体积才能使它液化.
例如:氧气的温度必须降低到—℃以下,压缩体积才能使氧气液化.这个温度叫氧气的
临界温度.这个例子也使我们看到:压缩体积使氧气的液化温度从—183℃进步到—℃.不同物质的临界温度是不同的.例如:氮气:—147℃,氢气:—240℃,氦气:—268℃等.4.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云、雨、露、雾、霜、雪、“白气〞的生成,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云: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凝结成小水滴或者凝华成小冰晶,大量小水滴和水冰晶聚集在一起形成云.所以云是水蒸气放热液化或者凝华而成的.雨:在一定条件下,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到达一定程度时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冰晶熔化成水滴,与原来的水滴再一起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雨.所以一局部雨滴是小冰晶吸热熔化而成的.
露、雾:白天气温高,地球外表的水大量蒸发,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夜间或者早晨气温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就在草木、石块等低矮物体上液化成小水珠,这就是露.假如空气中有较多的浮尘,空气中的水蒸气就凝结〔液化〕在这些浮尘上,这就是雾.所以雾和露都是液化现象.
霜、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而生成的.
“白气〞:是水蒸气温度降低而液化成的无数小水珠,“白气〞不是气体,而是液体,只是由于水珠很小并悬浮在空中,好似是气,所以“白气〞二字应加引号.5.蒸发时,为什么液体的温度会降低
我们知道,物体蒸发需要吸收热量,那么将一瓶温度为20的酒精,放到温度为15℃的环境中,翻开瓶盖,酒精能蒸发吗?有的同学分析说:不行.因为酒精蒸发要吸热,而环境温度比它低,酒精不能吸热,所以不能蒸发.这个分析正确吗?下面我们从分子运动论的角度去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来看:液体外表有许许多多的分子.它们都在做无规那么运动,但速度
大小并不一样.一些运动快的分子可以克制它周围液体分子的吸引,跑到液体外面去,成为气体分子,这就是蒸发.根据这一观点,不管外界环境温度如何,总有分子跑出液体,所以当环境温度低于液体温度时,蒸发仍能进展.又因为运动快的分子跑出了液面,留在液体中的分子平均速度下降,因此,自身温度会降低.
6.正确理解温度、内能、热量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也反映了物体内分子无规那么运动的快慢程度.温度越高,分子无规那么运动越快.
内能是指物体在某一状态下,内部所有分子无规那么。
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它不仅跟分子运动的快慢有关,而且跟分子间的互相作用情况有关.一个物体在温度高时具有内能,温度低时仍具有内能.
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
......传递能量的多少.是一个过程量.我们知道:物体在状态发生变化或者温度发生变化时,都要吸收或者放出热量.但某一个温度下,物体不具有热量.也不含有热量.
尽管—“温度〞、“内能〞、“热量〞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联络非常亲密.如: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它要从外界吸收热量,它的内能也增大.
又如:内能和热量的单位都是“焦耳〞〔J〕.
7.物体的内能仅和温度、有关吗
物体内能的大小不仅和温度有关,还和其他一些因素有关.如物体的体积、质量等.举例来说:0℃冰熔化为0℃的水,温度没有改变,但这一过程冰要从外界吸热,分子间间隔变化,内能增大.
又如:大铁块和小铁块具有一样的温度,但分子个数不同,内能也不一样.
题型例析:
例1、把正在熔化的冰,放到0℃的房间内〔它们与外界不发生热传递〕,冰能不能继续熔化?
解答冰完成熔化过程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到达它的熔点0℃,二是必须继续吸热.题中正在熔化的冰,温度是0℃的冰和0℃的房间没有温度差,它们之间不发生热传递,因此冰不能继续吸热,它不会继续熔化.
此题常见错误是片面认为晶体只要到达了它的熔点,就会熔化,得出冰能继续熔化的结论.
例2、“水的温度升高到100℃,水就一定会沸腾起来.〞这种说法对吗?
解答这是常见的一种错误看法.在学习了沸腾知识后,要会用它的规律来分析.这种说法有两点错误.
第一,100℃不一定是水的沸点,只有在HY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才是100℃.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第二,即使在HY大气压下,水温到达100℃,水也不一定能沸腾.这是因为完成液体沸腾,条件有两个:一是液体的温度到达沸点,二是液体要继续吸热,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不能说,水到了100℃,就一定会沸腾.
例3、在很冷的地区,为什么常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使用水银温度计测气温?而在实验室中,为什么用煤油温度计而不使用酒精温度计测沸水的温度?
解答酒精、水银及煤油温度计都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假如酒精、水银、煤油凝固成了固态或者变成气体就无法用它来测温了.查熔点表可知:酒精的熔点是—117℃,水银的熔点是—39℃.又因为同一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一样,也就是说酒精降至—117℃才凝固,而水银降至—39℃就会凝固,很冷的地区气温可低至—40~—60℃,这种情况下水银凝固,而酒精还是液态的,可以用来测气温.又查沸点表可知:酒精
的沸点是℃,而煤油的沸点约为150℃,凝固点约为-30 ℃,而水的沸点是100℃,实验时假设用酒精制成的温度计测沸水的温度,酒精有可能变成气体而无法进展测量,而煤油仍是液体,还可以测高温.
例4、质量和温度均一样的铁块和铝块,吸收一样的热量后互相接触〔铁的比热<铝的比热=,那么 〔 〕
A .热从铝块传到铁块
B .热从铁块传到铝块
C .铁块和铝块之间没有热传递
D .条件缺乏,无法判断
精析 考察对物体吸、放热公式的理解,并知道热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 Q 吸=cm △t
△t =cm Q 吸
m 一样,∵ c 铁<c 铝
∴ △t 铁<△t 铝 初温一样,铁末温高.
∴ 热从铁传向铝.
答案 B
例5、 夏天,剥开冰棒纸后,可以看到冰棒周围会冒“白气〞,这是属于下面的哪种状态变化 〔 〕
A .熔化
B .汽化
C .液化
D .升华
解答 假如认为“白气〞是水蒸气,就会误选B 或者D .水蒸气是空气的组成局部,人们用肉眼是看不见的,那么“白气〞是什么?
“白气〞是许许多多的水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小雾滴,光射到它们上面发生了散射,使我们看到了它.
在一定的条件下,水蒸气遇冷变成水,就形成了“白气〞.例如,水烧开时,从壶嘴里
冒出的“白气〞.冬天,人们呼出的“白气〞都是水蒸气遇冷放热,形成了许许多多悬浮在空中的小水滴,这就是“白气〞,因此,形成“白气〞是水蒸气液化的结果.夏天,为什么在冰棒周围会出现“白气〞呢?是因为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它们在冰棍附近遇冷放热,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小冰滴.可见,冰棒周围出现“白气〞,也是水蒸气液化的现象.
答案 C
例6、关于热量、温度、内能之间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D.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C.物体温度不变,一定没有吸热
D.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热量
方法点拨理解内能变化与什么有关,理解物态变化的条件.
分析A选项正确.
B选项: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C选项:与B相似,不正确.
D选项:物体温度升高,可能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
答案 A
例7、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没有吸热过程和放热过程,说热量是毫无意义的
B.物质的比热容与物体吸收的热量、物体的质量及物体温度的变化有关
C.两个物体升高一样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也一定一样
D.热总是从含有热量多的物体传递给热量少的物体
精析 正确理解热量、内能的概念,并知道Q =cm △t . 热量反响的是吸、放热过程,A 选项正确.
B 选项: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与热量、质量、温度变化无关.
C 选项:根据Q =cm △t ,由于c 和m 没有给定,Q 不能确定.
D 选项:热传递的过程是内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的过程.说热量多、热量少不正确.
答案 A
例8、质量相等的金属块A 和B ,放在沸水壶中煮10min 后取出,马上分别投入质量一样、温度也一样的两杯水里,到两杯水的温度不再升高时,测量发现放A 的水温高于放B 的水温,那么 〔 〕 A .金属块A 的比热容大 B .金属块A 原来的温度高 C .金属块A 有较多的热量 D .金属块A 有较好的导热性 精析 根据Q =cm △t 分析.
设放A 的水吸收热量为Q A ,Q A =c A m △t A 〔其中m 为A 的质量〕 设放B 的水吸收热量为Q B Q B =c B m △t B
题目给出放A 的水温升得高,而A 、B 初温一样,可知:△t A <△t B . 又知:Q A >Q B
∴ c A =
A
t △m Q A
c A >c B 选项A 正确.
A、B初温一样,都与沸水温度一样,B选项不正确.
A放出较多的热量,而不是有较多的热量,C选项不正确.
答案 A
考前热身:
〔一〕填空题
1、将湿衣服挂在向阳的地方,是为了进步液体的_______,从而加快衣服上水分的蒸发.
2、“神舟三号〞发射时,“长江二号〞捆绑式HY尾部的火焰假如直接喷到发射台,发射架要熔化.为了保护发射架,就在发射台底建了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池中,这是利用了水汽化时要_______,使周围环境温度不致太高.
3、图为实验室温度计的示意图,它的小刻度是1℃,此时它所示的温度是______℃.
第3题图
4、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不能适应时,会出现体温升高、头痛、眩晕、恶心等中暑病症.在患者身上擦酒精可以缓解病症,其道理是:_____________.
5、烧红的铁件放入冷水时升腾起一团“白气〞,这个过程中包含的物态变化有________和________.
6、针对我国北方土地沙漠化和沙尘暴的日益严重,专家们建议进步植被覆盖率,减少裸地面积,这样可以使土壤的水分________显著减少.
7、去年,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发生了罕见的干旱现象.为缓解旱情,我曾屡次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施行人工降雨.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冷云层,就很快
_____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高空中水蒸气气便凝华成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_______为雨点降落到地面上.8、内燃机的一个工作循环的四个冲程,图中表示的是其中的________冲程;它将______能转化成_______能.
9、一钢罐内装有质量为20千克的液化石油气,这些液化石油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__焦.〔液化石油气的燃烧值为×107焦/千克〕
10、两个玻璃杯分别盛有冷水和热水,小明同学小心地往每杯水中滴入一滴墨水,他将观察到在________中墨水扩散得快.这现象说明:_______.
〔二〕选择题
1〕〔、以下关于汽化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 .蒸发和沸腾是液体汽化的两种方式
B .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是水的汽化的现象
C .放在衣柜中的樟脑丸越来越小是樟脑汽化的结果
D .只有到达100℃,水才能沸腾
2〕〔、在以下物态变化过程中,都放热的是
A .熔化、液化
B .凝固、熔化
C .汽化、升华
D .凝华、汽化
3〕〔、以下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A .洒在地面上的水干了
B .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C .早晨有浓雾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4、为了研究影响蔬菜和水果水分散失快慢的因素,有A、B、C、D〕〔四组同学各自做了研究实验〔实验材料是一样的胡萝卜〕,如以下图所示,这四组实验中,研究方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A B C D
5〕〔、加快液体蒸发的条件是
A .进步液体的温度B.减小液体的外表积
C .增大液体的外表积D.加快液体外表上的空气流动
6〕〔、以下对分子运动论的理解中正确的选项是
A .扩散现象说明了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那么运动
B .由于压缩液体非常困难,这说明液体分子间没有空隙
C .有的固体很难被拉伸,这说明这些物体分子间只存在引力
7〕〔、关于内能的改变,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 .只有做功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B .只有热传递才能改变物休的内能
C .做功和热传递都改变物本的内能
8〕〔、如图是用温度计测量某种液体的温度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选项是
A.B.C.D.
第29题图
9〕〔、以下实例中,属于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 .地球外的石块,坠入地球的大气层,成为流星
B .凉鸡蛋泡在热水中,温度升高
C .两手互相摩擦,手心发热
D .锯木头时,锯条变得烫手
10〕〔、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 .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B .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减小
C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D .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11〕〔、“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谚语反映了我国HY的某些地区夏季昼夜汽温变化显著,而沿海地区不像内陆地区昼夜气温变那么大.其主要原因是砂石比水具有较小的
A .热量B.密度C.比热D.内能
12、质量一样的两个物质由于吸热而升温,假设它们的比热之比为1∶2,升高的温度之比为3∶2〕〔,那么它们吸收的热量之比为
A .3∶4 B.4∶3 C.1∶3 D.3∶1
13、水的比热是×103焦/〔千克·℃〕,水银的比热是×103焦/〕〔〔千克·℃〕,那么下面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 .体积一样的水和水银,温度都升高1℃,水吸收的热量是水银的30倍
B .质量一样的水和水银,降低一样的温度,水银放出的热量是水的1/30
C .质量一样的水和水银,吸收一样的热量,假设水银升高1℃,那么水要升高30℃
D .假设1千克的水温度低1℃放出的热量全部被30千克的水银所吸收,那么水银的温度升高1℃
14、质量为3千克的石油,用去1/3〕〔后,剩下的石油
A .比热变为原来的2/3,燃烧值不变
B .比热不变,燃烧值变为原来的2/3
C .比热和燃烧值均变为原来的2/3
D .比热和燃烧值都不变
15〕〔、内燃机工作的四个冲程中,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是
A .吸气冲程B.压缩冲程
C.做功冲程D.排气冲程
〔三〕实验题
1、如下图是常用温度计,其测量范围为______℃.请你估计一下如今试场内的气温,并在图中标出该气温值所对应的液柱位置.
第1题图
2、做“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时,在使用温度计以前,应该观察它的_______;认清它的______.
时间是〔分〕 1 2 3 4 5 6 7 8 ……
温度〔℃〕92 94 96 97 98 98 98 98 ……
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如下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____℃.
3、小明与小芳同学为了研究泡沫塑料和棉絮的保温性能好坏,两人设计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用这两种材料分别包着装有热水的密闭烧瓶,让它们自然冷却,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定时测量两烧瓶中的水温随时间是变化的情况.
〔1〕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实验前除了取大小、厚度一样的泡沫塑料和棉絮外,还应考虑影响水温变化的其它因素,即保持烧瓶一样、水的初温一样、环境因素一样和_______一样.
〔2〕按照方案操作,小明与小芳同学把实验测得的时间是和温度数据填在以下表格中:时间是t/分0 10 20 30 40 …150 180
泡沫塑料组水温T1/℃80 64 55 50 41 …21 20
棉絮组水温T2/℃80 56 43 32 28 …20 20 分析上表数据可知:他们实验时的室内温度是______℃.经过40分钟后,泡沫塑料包的烧瓶水温降低了_______℃;而棉絮包的烧瓶水温降低了_____℃,由此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
〔3〕除了采用一样的时间是内观察水降低的温度来比拟这两种材料的保温性能外,根据上表数据你还可以采用_______方法来比拟这两种材料的保温性能.
〔四〕计算题
1、水的比热容是×103焦/〔千克·℃〕,把2千克的水从20℃加热到70℃,水需要吸收多
少热量?
2、太阳能热水器具有平安、节能、经济和环保等优点.
〔1〕太阳能热水器工作时,把太阳能转化为水的_____能.
〔2〕有一太阳能热水器,水箱的容积为160升.装满水后,假设水温由20℃升高到70℃,水箱里的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焦耳?[1升=1分米3,C水=×103焦/〔千克·℃〕]
3、小明学习了热学的有关知识后,知道水的比热是×103焦/〔千克·℃〕,他想估算一下自己家每天烧水、做饭需要的热量,于是小明仔细记录了他家每天烧水、煮饭、炒菜需要的时间是,并把它折算成烧水时间是,相当于每天将30千克20℃的水烧开.
〔1〕小明家每天烧水做饭需要多少热量?
〔2〕假如普通煤的燃烧值为3×107焦仟克,从理论上讲小明家每天烧水做饭需要多少千克煤?
〔3〕小明家实际平均每天需要烧4块蜂窝煤,按每块蜂窝煤含煤千克算,他家每天实际用煤2千克,由此小明计算出他家煤炉的效率只有16.5%.你认为小明家煤炉效率低的原因是什么?
〔4〕从大的方面讲,家用煤炉除了热效率低浪费能源的缺点外,另一个主要缺点是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