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面三刀”與“不三不四”的由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兩面三刀”與“不三不四”的由來
“兩面三刀”與“不三不四”的由來
“兩面三刀”的由來
“兩面三刀”,比喻人前一套,人後一套,玩兩面手法。
其實,這是古代建築中的一個建築術語,是瓦工技術水平高低的一個標準。
“兩面三刀”包含了“兩面”和“三刀”兩個內容。
兩面是指磚的兩個黏結面,一般是指下面和一個頂面或側面。
當瓦工左手拿起一塊磚時,磚塊同時會在手掌上迅速打轉、翻身,目的是在觀察磚的外形,確定兩個合適的黏結面。
三刀是指砌一塊磚時,瓦刀從灰泥桶中挖上一點泥漿後,分三次批上磚的黏結面,即正面黏結的兩條灰埂子和頂面或側面黏結的一條灰埂子。
技術水平高的瓦工師傅,砌出的磚墻平整美觀。
而技術較差的師傅,不是兩個黏結面選得不好,就是瓦刀上挖的灰泥量有多有少,批灰泥埂子時不是三刀定案,而是要四刀甚至五刀。
古代對學徒瓦工的培養,是從兩面三刀開始的。
上墻操作時,師傅故意將徒弟夾在技術較好的工人中間,在同一道墻上砌築,目的是要逼迫他註意質量、加快速度。
徒弟在累得汗流浹背、腰酸背痛的同時,技術上也上了一個新境界。
“不三不四”的由來
在中國成語大詞典中,“不三不四”的解釋是“形容不正派,不像樣子”。
可是,中國的數字不只三和四,十個數字中為啥偏偏說“不三不四”而不說“不一不二”或“不五不六”、“不七不八”呢?
史料記載,古人認為天為一,地為二,天地相加成三。
“三”不僅作為一個數的概念,還作為事物整體的象征,所以稱宇宙中有三才:天、地、人;天上有三光:日、月、星;帝王中有三皇:伏羲、神農、黃帝;還有夏禹、商湯、周文王;人中有“三曹”和“三蘇”等。
曹操、曹丕、曹植被稱為“三曹”;蘇洵、蘇軾、蘇轍被稱為“三蘇”。
在古今文學作品中亦有許多“三部曲”。
名言中更不乏“三人行必有
我師”、“三省吾身”、“三思而後行”等。
關於“四”這個數字,古意則多含有周全、稱心,取事事(四四)如意之義。
故有“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四詩”:齊詩轅固、魯詩申公、韓詩韓嬰、毛詩毛公。
此外,戰國有“四君”:孟嘗君、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傳說有四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元曲有四大名門: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馬致遠。
總之,古人多視“四”為吉祥和稱心如意之義。
於是,人們將那些不正派、不正經的言行斥為“不三不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