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保监局关于开展向刘宝辉学习活动的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保监局关于开展向刘宝辉学习活动的决定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陕西监管局
•【公布日期】2007.05.15
•【字号】陕保监发[2007]40号
•【施行日期】2007.05.15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机关工作
正文
陕西保监局关于开展向刘宝辉学习活动的决定
(陕保监发〔2007〕40号)
各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省保险行业协会:
刘宝辉,男,生于1953年,中共党员,现任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分公司和平大厦营销服务部营业二部经理,1970年参加工作,1996年加入平安人寿陕西分公司开始从事保险营销工作至今。
在11年的保险工作中,他踏实敬业,勤奋工作,诚信服务,无私奉献,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取得了优异的工作成绩,以真诚热情的服务打动着身边的每一位客户,先后被中国平安保险(集团)授予“金奖业务员”、“优秀经理”、“平安勋章”等一系列荣誉称号,两次被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评为全国“保险之星”,今年又被陕西保险行业协会授予“保险诚信服务标兵”荣誉称号。
2000年,刘宝辉被诊断为肝硬化。
他不顾医生和家人的劝告,仍然坚持奋斗在保险工作的第一线;2006年,病情加重,被诊断为肝癌,但他毫不畏惧和退缩,努力战胜自我,以惊人的毅力顽强与病魔抗争,坚持培训新人、管理团队和拜访客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奋斗之歌、服务之歌、奉献之歌,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展示着新时期一名共产党员的崭新形象,他为广大保险业干部职工树立了学习榜样。
刘宝辉刻苦钻研、爱岗敬业、追求卓越。
1996年初,43岁的他辞去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成为一名寿险业务员。
他坚信,从事一项事业,不在时间早晚,关键在于用心、立志、见行,善于与时间赛跑。
他进入平安保险后,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刻苦学习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业务技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完成了角色转换,并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职业保险人。
他坚持高标准,追求高水平,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辉煌的业绩,连续10年参加平安寿险全国精英高峰会议,他个人新单首期保费收入已累计超过500万元,他所带领的团队个人新单首期保费收入也已累计超过5400万元,成为陕西寿险业的一面旗帜。
刘宝辉诚实守信、热诚服务、感恩客户。
他一丝不苟地坚守以诚为本的职业道德,经常教育自己的团队要真正让客户“明明白白买保险、安安心心得保障”。
在11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实现了客户“零投诉”,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真心称赞。
他把每一位客户看作是自己的亲人,竭尽全力为客户办实事,千方百计为客户解难事,使很多客户在面临疾病和死亡威胁时及时获得救助。
他为客户的服务已经远远超越了公司的要求和客户的预期,别人没有做到的,他做到了,客户没有想到的,他想到了,正如一位客户所言“做刘宝辉的客户真是我的荣幸,因为自己又多了一位真挚的朋友。
”他以自己的真诚感动着每一位客户。
刘宝辉勇担责任、奉献爱心、回报社会。
他认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把保险的真谛送到每一个家庭,就得靠一群保险人,就得靠一代保险人”。
为了提高同行的业务技能和素质,他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坚持组织开办“保险夜校”逾50多次,不计报酬,认真备课,他还在海南、广西、甘肃、新疆等地为平安的同事和同业举办过33场讲座,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成功经验,启发和培育了一大批优秀保险业务员。
目前,他已经成功带出了一支100人的业务队伍,这支业务队伍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宝辉”部。
几年来,“宝辉”部的业务在公司遥遥领先,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业务精英。
针对当前社会对保险缺乏了解、老百姓保险意识不
强的现状,他抓住展业的每一次机会,大力宣传和普及保险知识,并自发组织了许多有益的文化活动;自筹资金策划了“秦之声”保险戏曲晚会特别节目,自己花钱包下了以全国治沙模范牛玉琴为原型的现代眉户剧,把票送给自己的客户和同事,在借助陕西特色文化宣传保险的同时,也为弘扬和保护民族文化艺术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时时不忘回报社会,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他为西安心心智障幼儿园精心寻找了园址,每年全国助残日,他都要到这里看望孩子,并买来一些生活用品及玩具;他还多次捐款捐物,支持慈善事业。
刘宝辉热爱事业、忠诚事业、心系全局。
他无比热爱保险事业,他曾经说过,“把事情当工作干,才讲究上班下班;把事情当事业干,就没有休息日;把事情当信仰干,就不在意回报了”。
他对事业的热爱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的爱人在他的引导下也进入了保险业,并连续9年被评为优秀业务员;他从加拿大留学归来的儿子,也在他的影响下,成为一名保险业务员。
在今年4月中国平安保险(集团)的高峰会议上,集团领导向刘宝辉一家三口颁发了唯一的特别荣誉奖。
他非常关心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经常针对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主动向行业监管部门献计献策。
他用保险关注民生,并以此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希望所有的人都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助,时刻把为群众送安宁、送保障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燃烧自己,幸福他人,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
当前,我省保险业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要推动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大力宣传和深入学习刘宝辉的先进事迹,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以服务创品牌,以品牌塑形象,以形象促发展。
为表彰先进,倡导诚信服务的行业风气,陕西保监局决定在全行业广泛开展向刘宝辉学习的活动。
开展向刘宝辉的学习活动,要学习他对党、对人民、对保险事业无限热爱、无限忠诚的崇高思想境界;学习他客户至上、诚信为本、时刻让群众满意的宗旨意识;学习他敬业奉献,脚踏实地,努力创造一流业绩的高贵品格;学习他锐意进
取、顽强拼搏、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学习他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坚忍不拔、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奋斗精神,在推进我省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践中展示现代保险人的新形象、新作风、新品格。
全省各保险机构和保险业干部职工要把学习刘宝辉的先进事迹与履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起来,与树立宣传本单位、本系统的先进典型结合起来,立足岗位,多做贡献,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风尚。
全省保险系统广大职工要以刘宝辉为榜样,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扎实工作,立足本职,争创一流,推动全省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积极服务和谐陕西建设,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
附件:刘宝辉--用保险来关注民生
二○○七年五月十五日附件:
刘宝辉:用保险来关注民生
他是一位43岁才重新定位事业,并用保险关注民生的普通保险业务员,又是一位连续10年荣获平安保险全国业务精英的领军人物;他是一位用自己的思考和行动,把保险的真谛传递给普通民众的职业保险人;又是一位自掏腰包做电视节目,让保险真谛传播更广远的真诚事业者;他身患肝硬化,却依然忍着病痛,活跃在寿险营销一线,为客户送去保障,向社会传播福音,是一位把保险融入生命的新型业务精英;又是一位在客户眼里可以做朋友,并平凡得让人觉得可爱的普通陕西汉子;他是一位拉着爱人和孩子进入保险业,使家庭成为“保险之家”的家长,又是一个带出了一大批保险业务精英的金牌经理。
他就是中国平安人寿陕西分公司的刘宝辉。
现年54岁的他,从事保险营销十一年,并因其个人的杰出成绩和对行业的贡献两次被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评为“保险之星”。
他是寿险业当之无愧的一个典范,是陕西寿险业的一张王牌名片,是民族保险业中的一位新型业务精英。
一次偶然让他重新定位事业
2007年4月19日上午9时许,在平安人寿陕西分公司新兴区宝辉部里,一百多位保险业务员正在和他们的金牌经理刘宝辉例行晨会。
就在前一天,刘宝辉一家刚刚从北京人民大会堂载誉归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里他们一家荣得了平安保险有史以来的最高特殊荣誉奖,XXX哲亲自为他们一家颁奖。
在这个短暂的晨会上,刘宝辉受到了最为热烈的欢迎。
回顾这位金牌保险业务经理的职业生涯,很多人都感觉到,刘宝辉的保险创业经历也有着传奇色彩。
1995年,已经过了不惑之年的他已经在非常稳定的工作岗位上工作了26年,熟悉的工作也让他干得得心应手。
在很多人正羡慕着他这样一个光鲜的岗位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中国平安的保险业务员,并购买了两份保险。
与普通市民不一样的是,买了保险后的一段时间,他开始思考:过去人们生病、住房都是国家管,现在要改革,这些都不管了,那么总会有替代品出现。
刘宝辉凭直觉感到,商业保险可能就是那个替代品,是未来社会保障发展的一个方向。
经过思索后,刘宝辉觉得在他知天命之年到来之前,他的事业方向将要发生巨大的转变。
他暗暗下定决心:自己要加入到这个社会保障事业的行列。
当时寿险还是新事物,个人营销这种模式并不被大部分人所接纳。
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宝辉作出了一个令许多人大跌眼镜的举动,主动要求作保险业务员!当刘宝辉把想法告诉一名业务员,业务员告诉他,公司里的员工平均年龄才27岁,像他这样既没什么文凭、年龄又大的人公司根本就不会要的。
刘宝辉又直接上平安保险公司找到了相关负责人,可是得到一样的回答。
在碰壁了两次后,刘宝辉决定以客户的身份要求见老总,还准备了详细的个人
简历和档案,但是得到的答案仍然一样。
为了实现他已经确定的事业方向,他甚至在一天晚上敲开了那位拒绝过他的保险公司老总家的门,请求该老总能够再研究一下。
面对刘宝辉执着的精神,这位老总被打动了。
1996年2月1日,刘宝辉成为中国平安人寿保险陕西分公司的一名试用业务员。
从此43岁的他,终于以自己的坚韧不拔的决心迈入了保险业。
同时,他的人生也发生了重要的转折。
对于刘宝辉的的选择,他的很多朋友开始并不认同。
有人说,他放着铁饭碗不要的举动是头脑发涨;也有人说,他是年龄大了瞎折腾不切实际。
但他却是真的迷上了保险,他说,“保险是将来社会发展的方向,我一定要走大街,穿小巷,进千家,访万户,把保险送到每个家庭,为他们带来保障。
”
这就是他走入保险业的最初信念。
刘宝辉的寿险之路是从大量的陌生拜访开始的。
面对公司无数年轻的伙伴,43岁刘宝辉最初的展业感到了压力,所以他也比别人更加努力。
他有辆重庆长安小货车,车上放着一块小黑板,车开到哪里,黑板拿到哪里,保险也讲到哪里。
他的客户们在西安市的各个角落,有的还在偏远的郊区,他经常拜访直到深夜,风雨无阻,第一单就是在一个飞雪的深夜签成的。
就这样,刘宝辉第一个月的业绩同样让很多人惊讶:他的第一个月的佣金就达到了1.8万元。
实践的结果让刘宝辉深信他的信念,他开始重新定位自己的事业。
连续十年的全国保险业务精英
“保险是个好东西,要让它的保障更多人,就要把它当事业干,而不是谋生的手段。
市场是培养出来的,销售就是引导和教育客户。
”在这些自己总结出来的朴实却内涵深刻的理念指引下,刘宝辉将保险的福音送到了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家里、送到了普通老百姓的家里。
每天早上,刘宝辉6点准时起床,安排一天的工作,晚上无论多晚回到家,他
总是第一时间打开电脑,了解当天的新闻,学习新知,然后查询第二天有哪位客户过生日、哪位客户保单该缴费了……,刘宝辉几乎把自己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
1996年中国平安首届首险精英高峰会议举行,刘宝辉凭借半年25万的保费业绩入围。
在这个平安保险业务系列级别最高的盛会上,他与全国各地的保险业务精英切磋技艺和理念,并发誓要持续参加这个盛会。
于是,他连续三届参加高峰会,并成为总公司六名银牌业务员之一,连续五届参加高峰会议,成为总公司五名金牌业务员之一,连续十届成为平安全国两位钻石业务员之一。
2003年,在他收获了全国优秀寿险业务员、优秀业务主管、优秀营业部经理、金牌业务员之后,他还作为大陆受邀十人中的一员,参加了在越南举行的台湾国华人寿高峰会议。
当他相继收获了“陕西保险行业十大明星”,“全国保险之星”等荣誉后,他似乎并不满足,因为他有更大的理想等待实现。
刘宝辉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把让保险的福音送到每一个家庭,就得靠一群保险人,就得靠一代保险人。
为了让更多从业者更好的把保险的福音带到千家万户,2002年年初,刘宝辉就和他的同事办起了“保险夜校”,每周义务讲课。
不管刮风下雨,不管他多忙多累,他每次上课都能精心组织,认真备课,并免费为学院提供他精心总结的心得资料,使其它业务员受益。
目前,他已经成功带出了一个100人的业务队伍,而这支队伍也被大家亲切地叫成“宝辉部”。
几年间“宝辉部”的业务在公司遥遥领先,其中也涌现出了很多深喑保险真谛的业务精英。
而在过去的十一年间,刘宝辉在海南、广西、甘肃、新疆、福建等地为平安和同业讲过多次课程,启发和培育了一大批民族保险业务员,很多业务员也和他一样成为了民族保险业中的新型精英和业务领军人物。
深圳的蹇宏、贵州的刘刚、昆明的郑宁宁等,都曾和刘宝辉促膝长谈、向他取经。
一度想放弃的郑宁宁和刘宝辉交流后,不仅坚定了信心,更在第二年就晋升为营业部经理。
在第二届平安西安高峰会的参会新人代表中,不少新人发自内心说:之所以能参加高峰会,得益于刘宝辉
经理的多次上课,得益于保险夜校的多次学习。
刘宝辉的爱人李兰,也在他的感染和引导下进入了保险业,并成为连续9年的优秀业务员,并也入围平安保险全国高峰会议。
他花费了80万元从加拿大留学归来的儿子,也在他的影响下,对保险业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也成为一名保险业务员。
把保险的真谛传给客户
刘宝辉不仅从销售上去改变人们对保险的理解,更要求自己在与客户的交往中树立一个优秀的保险从业人员的形象,以自身的真诚、知识和修养来影响人们对保险业务员的看法。
他的上千个客户,对于保险的认识也是从刘宝辉的真诚和真情开始的。
他说,推销保险就是以情动人,销售保险的技巧就是要设身处地的为客户着想,让客户真心感受到保险保障风险的真谛。
刘宝辉觉得他和客户不仅是营销关系,更是朋友关系。
每一个和刘宝辉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刘宝辉有一句常说的话“买不买保险,我们都是朋友,而要购买保险也要购买最需要、最合理的险种”。
为此,他为客户设计最需要、最经济、最合理的保障方案,做他们真诚的理财顾问和私人朋友。
他以朋友等身份帮过的客户很多,客户婚丧嫁娶,每次他都有份。
一位准客户的母亲在乡下去世,按照家乡的风俗要抬埋,举行仪式的前一天下午,刘宝辉开车去看客户需要帮什么忙,发现客户夫妻都感冒了,穿的是皮鞋,刘宝辉二话没说就开车回城买了感冒药和解放胶鞋给客户送去。
在第二天举葬礼行仪式上,刘宝辉自始至终都真心实意的帮忙。
后来客户看当日的录像时发现了这点,并受到感动,对刘宝辉更加的尊重和信任。
当然,他的真诚也换来了200万保额的保险。
还有一位客户老家有事,晚上12点给刘宝辉打电话,请他帮忙出车到外县去,当时还没有建成高速公路,刘宝辉开着他的破旧的重庆长安,从晚上12点一直到早上6点才到,到了以后还积极帮助客户解决了事情。
有人问他帮助这些客户难道就没有业务上的目的吗?他平静地回答说:“我是把保险帮助人的真谛传递给我的每一个朋友和客户。
”
刘宝辉说,每次给客户理赔时,客户那些感激的言语和表情都让他更加肯定自己的选择,更加深深感受到保险的作用。
而在这个过程中,保险帮助人的真谛也悄然传递给他的每一个朋友和客户。
家住西安市雁塔区电子城北山门口村的村民郗雪敏,1998年听了刘宝辉耐心而细致的保险讲解后,她马上为爱人购买了两份保险。
不幸的是1999年爱人被检查出患有肝癌,刘宝辉知道这个情况后,马上赶到医院了解客户的病情,又是帮忙找人转院,又是办法到处寻找治病偏方。
爱人去世后,刘宝辉又很快将30万元理赔金送到郗雪敏的手里。
从保险中感受到人间温暖的郗雪敏,后来一直成了传递保险真谛的热心人。
刘宝辉说,把保险观念传递给更多的人,才能让广大民众感受到保险的真谛。
考虑到借助当地特色文化来传播保险,2000年他找到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栏目组,自己花费4万元,筹备策划了《秦之声》特别节目--《保险戏曲晚会》,把保险的功能和意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了节目。
这台120分钟的晚会在陕西卫视播出了好几次,受到了广大戏迷的认可和欢迎,让保险的概念在戏迷中广为传播。
《秦之声》栏目的制片主任说,自从陕西电视台开播以来还没有和个人合办过节目,因为没有哪个个人会自掏腰包做节目却没有任何直接的商业目的,和保险业务员合作还真是头一遭。
陕西省戏曲界著名的编剧、编导张晓斌现在清楚的还记得,2000年陕西戏曲研究院以治沙植树的劳动模范牛玉琴为原型编排了现代眉户剧《陕北婆姨》,刘宝辉有感于牛玉琴的奉献精神,自费包下了第一场戏,把票送给客户和自己部门的业务员,让大家欣赏戏曲艺术的同时也受到一次环保和爱国的教育。
而对于这些举动,刘宝辉说,保险成就了我,我也要让保险的公益思想传播的更远。
我要做民族保险业中的新型精英
早在2000年时,刘宝辉就被诊断出患有肝硬化,这对正意气风发地走在寿险行销道路上的他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
许多人在猜测,刘宝辉的传奇还能不能续写下去,他还能坚持多久?刘宝辉用自己的行动给出了答案:病重期间每天要挂几个小时的吊瓶,还仍然坚持拜访客户,坚持管理团队,坚持培训新人,坚持学习新知。
他的事迹在陕西寿险界传颂,他的精神感动了公司的每一个员工,感动了每一个客户,感动了每个认识他的人。
他说:“把事情当工作干,才讲究上班下班;把事情当事业干,就没有休息日,就不在意回报”。
其实在刘宝辉的内心,他早就将保险事业与他的生命融为一起。
2006年起,刘宝辉把荣誉和成绩留给过去,又从零开始实现他用保险关注民生的理想。
刘宝辉自己说,因为我把保险当作事业来做,我要树立最佳行业典范,做员工最好的指导老师,做客户最信任的顾问。
作为一个肝硬化病人,刘宝辉怎么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忍着病痛而坚持不懈的工作呢?这是因为保险正在逐渐成为他对民族保险业的高度责任感。
他说,现在保险业务员的社会地位不高是事实,所以要从自己做起,树立最佳行业形象。
假如20年后社会还不认同保险,就是所有保险业务员的悲哀了。
尤其在目前我国保险市场已经对外资开放的大环境下,保险市场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作为一名民族保险业的业务员更应该树立自己的品牌。
他经常说,假如未来国人的保险是由外资保险提供的,那对民族保险将是一个讽刺。
所以作为民族保险业的第一代业务员,就必须给民族保险业做一点事情。
他说,我们这一代保险人肩负着振兴民族保险的使命感,而有了这种使命感,就忘记了佣金、忘记业绩,有的只有保险给人们带来福音、带来保障的真谛。
在2007年4月的平安保险高峰会议上,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XXX哲亲自给刘宝辉一家三口颁奖,这是对于他这样一位民族保险新型业务
员最好的褒奖。
在获得很多保险业务员都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之后,有人劝刘宝辉说隐退,但他却说,保险已经融入了他的血液中,他要用保险关注民生,并把此当作人生的最高理想。
刘宝辉最崇尚胡适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保险的意义,是今日作明日的准备,生时作死时的准备,父母作儿女的准备,儿女幼小时作儿女长大时的准备;今天预备明天,这是真稳健,生时预备死时,这是真旷达,父母预备儿女,这是真慈爱。
”在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的当今社会,老百姓看病就医贵、教育消费贵、住房消费贵等问题虽然不能通过保险来一一的实现保障,但是保险至少可以让一个遭受灾难打击的家庭得到安慰。
从某种意义上说,保险事业也让社会变得更加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