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潮与宋诗派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把旌旗拥戍楼,将军无事任优游。彻 天红焰烧民屋,遍地青燐动鬼愁。粉饰太平 先报捷,邀功姓字可能周。失机谁守泥城将 ,论赏应推第一筹。 门报衔牌预洗完,虚心宦仆胆先寒。此 时反悔衣冠累,逃尽淮南候补官。
第四节 爱国诗潮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一 、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潮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1794—1857),原名远达, 后更今名;字默深,又字墨生、汉 士;晚年皈依佛教,法名承贯。湖 南邵阳(今隆回县)人。是鸦片战 争前后著名的进步思想家、经史学 者和文学家。与龚自珍同时,且交 谊深厚,思想与文学成就相近,世 称“龚魏”。
魏源
魏源于嘉庆十八年(1813)成湖南拔贡生,次年入都 朝考,没有成功,多年羁留京师。曾漫游山西、四川等地。 嘉庆末道光初,又出入京师,与龚自珍结识,二人师从刘 逢禄受公羊《春秋》,学术上由前期受宋明理学影响急转 向今文经学,成为今文经学的健将。道光二年(1822)中 顺天乡试举人第二名,但以后凡次会试都没有考中进士, 曾在直隶提督杨芳家中坐馆。道光五年(1825)入江苏布 政使贺长龄幕府,为贺编纂《皇朝经世文编》,从事经世 之学,投身时务政事改革,一力促成漕粮改行海运,使漕 费节减一半。道光八年(1828),一度游杭,曾从钱东甫 探究佛学。九年(1829),捐资为内阁中书舍人,有机会 接触本朝文献掌故。十一年(1831)因父丧去职,从此定 居东南。曾入两江总督陶澍幕府,参预两淮盐政改革,提 出以票盐制代替纲盐法,使盐课由积年亏累一变而为溢额, 他自己也由经营票盐致富。
“议和”二句; 意谓是和是战到底谁是上策,谁是下策?有的人为公, 有的人为私,两种意见的争论就象斗蛙鼓噪那样聒耳。 “闭户”二句; 意谓重新闭关既不能阻止英军的进攻,坚持抵抗又怕群 众组织起来反抗。作者嘲讽清政府既伯英国侵略军,又伯老百姓。 “衣冠”二句; 意谓官吏都贪污勒索、搜括民财,如同盗贼。而经过科 举考试也没发现什么人才,又何况那些世家子弟呢? “见说”二句: 作者在这里极尽嘲讽地指出,当听说军情紧张,必须 赴前线坐镇指挥时,清政府的中枢重臣竞畏葸得如同棉花那样坍作一团 。
林则徐
林则徐一生主要精力从事于 政务活动,诗文创作相对较少。 他现存诗500多首,大多为友朋赠 答、题图咏画以及记叙宦游之作, 但其中仍渗透着忧时悯民的情怀 和一定的批判精神。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出嘉峪关感赋》(四首)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 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殽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东西尉候往来通,博望星槎笑凿空。塞下传笳歌敕勒, 楼头倚剑接崆峒。长城饮马寒霄月,古戍盘雕大漠风。 除是卢龙天下险,东南谁比此关雄。 敦煌旧塞委荒烟,今日阳关古酒泉。不比鸿沟分汉地, 全收雁碛入尧天。威宣贰负陈尸后,疆拓匈奴断臂前。 西域若非神武定,何时此地罢防边? 一骑才过即闭关,中原回首泪痕潸。弃繻人去谁能识? 投笔功成老亦还。夺得胭脂颜色淡,唱残杨柳鬓毛斑。 我来
第二节 爱国诗潮反映的社会内容
一 、热情歌颂誓死抗敌的爱国将士和人民群众。
张维屏的《三将军歌》和《三元里》。 二 、愤怒控诉英国侵略军残暴屠杀和肆意劫掠的罪行。 姚燮的《太守门》《兵巡街》《捉夫谣》 三 、揭露清王朝文武官员的腐败无能。 贝青乔的《咄咄吟》最有影响。 四 、揭露清军和各级地方官吏借作战之名,横征暴敛,荼毒生灵。 张际亮的《广信府》《奉化县》 。 五 、抒发诗人矢志报国之心和忧国忧民之情。 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和鲁一同《重有感》 八首。
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魏源热情投入了 卫国的斗争,曾至宁波军中参加讯俘工作,又一度入钦差 大臣裕谦幕府。因为朝廷和战无定,事无可为,辞归扬州, 从事探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道路的著述。撰写《圣武 记》,以备借鉴。又承林则徐的《四洲志》编纂《海国图 志》,系统分析世界各国状况,提出了著名的“以夷攻 夷”、“以夷款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针。道光 二十四年(1844),魏源中礼部会试,次年举行殿试,成 进士,以知县分发江苏。曾先后任东台、兴化知县,淮北 海州分司运判、高邮州知州。居官期间,能尽力为民兴利, 造福一方,受到百姓称颂。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革 命军攻占扬州,他在高邮州以迟递军事情报为人弹劾去官。 随后应邀入安徽巡抚周天爵幕府,参加过镇压宿州捻军的 活动。不久辞归兴化,汇辑《净土四经》,息心于佛教。 这是他对清王朝感到绝望、对太平天国革命不能理解而趋 于消沉的结果。咸丰六年(1856)秋,游杭州,寄居僧舍。 次年去世,葬于西湖南屏方家峪。
第五节 郑珍与宋诗派
自清初以来,宋诗逐渐成为部分诗人研究和学习的对 象。乾隆嘉庆间,扩大宋诗的影响,关键人物是翁方纲。 近代宋诗运动的发生同他有密切的关系,它的模仿对象是 杜、韩、苏、黄。程恩泽、祁寯jun藻是这个诗派的领袖 人物。何绍基、郑珍、莫友芝及曾国藩是这个诗派的重要 作家。宋诗运动发展到光绪年间,形成它的末流——“同 光体”。主要诗论有: A,创作宗尚:以“开元、元和、元祐诸大家为职志” 。 B,创作倾向:“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 C,强调“真我”,独自“成家”。(何绍基)
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潮,是在中国文学 史上第一次出现的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为 反抗侵略、保卫祖国而呐喊的诗歌高潮,反映了 民族的呼声和愿望。诗人们所反复咏唱的,是整 个中华民族为抗击外国资本主义武装入侵而进行 的民族自卫战争以及日益高涨的反抗斗争情绪。
意义
他们怀抱爱国深忧和民族义愤,突 出反映了鸦片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他们 的诗歌抨击侵略者,痛斥投降派,讴歌抗敌 英烈,掀起了空前的爱国诗潮,为中华民族 反帝斗争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四 、讽刺诗的空前繁荣。 鸦片战争导致了讽刺诗的空前繁荣,社会的黑暗腐败和战场的节节失利为诗人们提供了俯
拾皆是的素材。
第五节 郑珍与宋诗派
清代道光、咸丰之际,程恩泽和稍后的 何绍基、郑珍、莫友芝等人继承翁方纲的 “肌理说”,把宋诗派发展成一场颇具规 模、影响及于清末民初的宋诗运动,使宋 诗取得了正统诗坛的盟主地位。宋诗运动 发展到光绪年间,形成它的末流——“同光 体”。总之,宋诗在清代的影响是相当重 要的。宋诗派中,最有名的人物是郑珍、 程恩泽、何绍基等人。
林则徐的散文以奏疏、公牍、 书函为大宗,以时务为核心,比 较广泛地反映出当时的政治弊端 和社会危机。也有一些书信,意 切情深 。
第三节 空前繁荣的讽刺诗
这一时期是讽刺诗的丰收季节,无论从 数量上或从质量上看,它都在爱国诗潮中占 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吴县 诗人张仪祖和一些无名氏的作品。 议和议战究谁差,聒耳官私两部蛙。 闭户岂能摧寇焰,揭竿犹恐起群哗。衣冠皆 盗斯奇变,科目无人况世家。见说张皇须坐 镇,未妨宰相似棉花!(《咏史》之九)
第二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潮和宋诗派
第一节 爱国诗潮的形成
概念 概念
“爱国诗潮”,不是一个诗派,而是一股潮流。作者包括不同地位、 不同年辈、不同省籍、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众多作者。
张际亮、姚燮为诗潮的中坚,朝廷当中有林则徐、朱 琦、苏廷魁、周沐润,还有老诗人张维屏、梁信芳等,还 有年轻诗人贝青乔、张鸿基、林昌彝等等,也有少数民族 诗人,和很多无名氏的竹枝词、题壁诗等。内容则从最早 烟毒泛滥写到了虎门禁烟一直到战争爆发,战争中各个重 要战役,清王朝开始的颟顸(mānhān糊涂而马虎)无备到 后来的战和失措,最后签订城下之盟,整个全过程都在史 诗当中留下了记录。可以组成一部“鸦片战争诗史”,作 品数量之多,作者范围之广,诗潮来势之迅猛,诗作内容 之全面,就规模而言,在文学史上相当突出。
立诚不欺,反对摹古。何绍基认为诗要 写出“真我”,绝去摹拟,绝去依傍, “人与文一”(《使黔草自序》)。要 求诗歌要表现出自己的襟抱、性情,自 成面目,自成一家。
林则徐的诗,风格慷慨苍凉,感情真挚, 语言平淡庄雅。正如他自己所言:“扫尽铅 华见风骨,悲歌独啸总天真”(《曹丹山述 属题诗稿》),在看似平淡的诗句里,寄托 着他深沉的忧国情思。林昌彝《射鹰楼诗话》 言其诗“气体高壮,风格清华”,可谓的论。 他长于七律,格律精严,一些写景诗,尤其 是后期戍边期间的诗,更是描写生动,气势 磅礴,且在景色的描绘中蕴藏着一种不平的 抑郁之气,愈显凄惋悲壮,感人至深。
破了这一传统,而改为对客体——英勇杀敌的爱国将士——的热情歌颂。英雄颂歌的大量出现,
三 、爱国诗潮是中国近代诗歌通俗化的起点。 诗人们为及时反映突如其来的社会巨变,不得不摈弃常规,在诗歌的体制、题材、手法、 语言、风格诸方面都进行了开拓性的尝试,从而以丰富多采的创作打破了诗坛上的沉闷局面。
慰别漫云成仕宦,出门止解望平安。
沉阴累日天如合,积冻迷冈岁欲阑。
辛苦未旬吾已倦,计程八十到春官。
二、宋诗派:
宋诗派是鸦片战争前后一个较
有代表性的诗派。这一诗派发其端
的是程恩泽,代表诗人有何绍基、 郑珍、莫友芝等。
宋诗派标榜宋诗,以苏轼、黄 庭坚为宗,反对宗唐,反对复古, 开始时颇有一股立志革新诗风的锐 气。宋诗派非常强调“诗为心声”,要
魏源的文学创作,由于先进 思想的照耀,为鸦片战争前后的 文坛开了新局面。其诗歌现存900 多首,在内容上伴随他革弊图强 的奋斗历程,深刻反映了嘉庆、 道光年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现实, 表现了他的革新思想和爱国主义 激情。(政治诗、山水诗)
魏源诗歌的主要内容
一、反映嘉庆、道光年间国困民疲、 社会矛盾尖锐的现实 二、系统地揭露关系国计民生的各 项政事的弊端 三、表现抗敌卫国的崇高的爱国主 义精神 四、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山水诗
寰海(其九)
城上旌旗城下盟,怒潮已作落潮声。 阴疑阳战玄黄血,电挟雷攻水火并。 鼓角岂真天上降?琛珠合向海王倾。 全凭宝气销兵气,此夕蛟宫万丈明。
魏源的诗,赋笔多于比兴, 叙事多,议论多,直抒感怀多。 在风格上雄奇壮美,坚苍遒劲。 其文大都与政事治化有关,叙事 清晰,说理透彻,逻辑谨严,随 事理所需,挥洒自如,文字也洗 炼生动。
(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 石磷,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福建侯官(今 福州市)人。出身贫寒家庭。嘉庆九年(1804) 中举,十六年(1811)成进士,此后历任编修、 监察御史、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职。道光十八 年(1838)底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并组织海防,多次击退英军,成为当时禁烟运动 和抗战派的领袖。鸦片战争全面爆发后,投降派 得势,被革职遣戍新疆伊犁,于道光二十年 (1840)赴西北。道光二十五年(1845)赦归, 后任陕西巡抚、云贵总督。二十九年(1849)告 病归里。次年又被朝廷任命为钦差大臣,派赴广 西镇压太平军,于途中病故。
郑珍(1806—1864),字子尹, 晚号柴翁,别号五尺道人。贵州遵 义人。清道光五年(1825)拔贡, 十七年举人,官荔波县训导。曾游 湖南、云南,但一生主要活动于贵 州省境。咸丰年间,苗民起义军攻 荔波,曾率军守拒,苗兵退后告归, 至卒过着隐居生活。
贵阳寄内
郑珍
六年不试北风寒,又历人间行路难。
就规模和气势而言,爱国诗潮并不比历史上的建安文学、安史之乱时期文学以及宋末元初、 是以往历次战乱文学所难以比拟的。
明末清初的遗民文学逊色。它们同属战乱文学,爱国诗潮在描写战争方面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
二 、英雄颂歌和叙事组诗的大量出现,显示了中国诗坛发展的新趋势。 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以抒情为主,而抒情主体即诗人自己。在鸦片战争时期,许多诗人都突 反映了诗人们在民族危难之际从个人生活的小天地里走出来,把艺术视野投向更广阔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