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本,跳出课堂,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足课本,跳出课堂,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发表时间:2010-06-12T14:50:20.437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09年第9期供稿作者:丁必怀
[导读] 本篇论文通过对目前苏教版初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关于拓展延伸部分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剖析
丁必怀(宿迁市宿豫中学江苏宿迁 223800)
【摘要】本篇论文通过对目前苏教版初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关于拓展延伸部分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剖析,并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拓展延伸作了一定的实践研究,旨在深入理解课标理念,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拓展延伸
To build a happy and harmonious and efficient teaching music
Gao xule
【Abstract】"People" is to build a happy, kind, and efficient basis for classroom teaching; "shock interest" is to build a happy, harmonious, and effe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conditions; "active" is to build a happy, kind, and efficient teaching of the subject; " interaction "is to build a happy, kind, and efficient means of teaching;" development "is to build a happy, kind, and efficient teaching of the head.
【Key words】Happiness; Harmony; Efficient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上的课文是经过多年提炼筛选而积淀下来的,无疑是最经典的范本,最好的例子。

然而,老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式的读讲教参上的所谓大纲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有悖于新课改的理念。

所以,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拓展延伸的实践与研究势在必行。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好大纲要求的内容的基础上,要大胆地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教学,指导学生认真研读,探究。

在处理这些教材的时候要在老师布置思考题以后,由学生自学为主,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讨论与交流,也允许有不同意见的展开辩论,以求同存异。

从而最终实现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

1.研究的缘起:走出语文课堂拓展延伸的误区
新课程实施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正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在教学层面上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抛弃了“以本为本”的旧观念,确立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教学过程中洋溢着“动态生成”的生命力,许多教师大胆延伸,不断拓展,课堂教学不再囿于教科书内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然而,仔细而冷静地观察目前的语文课堂发现,不少教师机械片面地理解语文学习的延伸拓展的思想,为延伸而延伸,把拓展这一环节当成语文课堂改革中的一个标签,导致语文课堂资源的浪费,当前语文课堂中明显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

1.1拓展脱离了“文本”。

文本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有的教师由于对拓展的片面理解,上课时追求形式,刚打开课本就草草收场,文本解读囫囵吞枣,浅尝辄止,学生未曾领略文本,甘苦未知,就大谈课外,阔论感受,造成了文本教学资源的浪费。

1.2拓展淡化了“语言”。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文以载道”,但有的教师过分强调了人文性而丢失了语文的工具性,只顾“道”而丢掉“文”,教学中忽视了对语言的咀嚼品味,课文解读笼笼统统,粗枝大叶,钝化了学生思维的“触角”,人文熏陶也成了空中楼阁。

1.3拓展追求“形式”。

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但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于追求形式,华而不实,崇尚现代媒体手段的运用,忽视学生的个性阅读,出示大量精美的图片,堆砌美景。

更有甚者借助现代媒体把一篇优美的散文或小说变成风景照片或电影,在课堂上展示一遍,把一篇课文的结构脉络全部用课件做出来展示得清清楚楚,这已脱离了文本阅读。

基于对语文新课程实践的一些感悟,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内涵在于在尊重学生学好教材、立足课堂的基础上作必要而有效地拓宽,以实现学生学习上质的飞跃——超越教材、超越课堂。

缘于以上的思考,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遵照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从实践的角度尝试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延伸研究,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焕发生命的活力,充满成长的气息,绽放智慧的花朵。

2.理性认识:对语文课堂有效拓展延伸的解读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刻影响,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求语文教师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并通过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由此可见,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课堂拓展是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

课堂教学拓展延伸一般有两种方式: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

语文教学中合理有效的拓展延伸有助于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有助于对文本的深刻感悟,有助于对文本的认知表达。

在运用中要注意:
2.1植根于文本。

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阅读什么”的问题。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紧扣语文的本体,遵循语文阅读的本色,拓展延伸必须从文本出发,立足文本是拓展延伸的基本前提。

那种游离于文本,任意生成的课堂教学,势必导致“教育引导价值”的缺失。

2.2围绕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驾驭课堂的主宰,语文课标要求教学目标做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式三方面的内在统一。

一堂好课,无论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都要紧扣目标展开,教师课前对教学目标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必将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

“多目标导致无目标”,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目标的定向,就没有学生学习的方向与教学的流向。

课堂的拓展延伸是为了更好地落实目标,拓展延伸的设置,必须遵循教材的总目标,应紧紧围绕课堂内容,瞄准教学目标而展开延伸。

2.3联系生活经验。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它强调在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超越文本,密切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体验,主张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

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拓展延伸。

2.4尊重学习个性。

后现代主义认为,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对于文本的解读所有的见解都
是旗鼓相当的,意义并不内在于文本,它存在于文本和读者的交互作用之中,读者是由文本创造的,同时文本是由读者写就的,读者和文本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阅读教学要回归生活,突破文本的限制,其内在要求就是应当尊重学生基于生活的多元感受和多元理解。

因此教学中合理的拓展延伸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

2.5符合课堂实际。

拓展延伸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环,它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中,可以出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但并非每堂课均须有拓展延伸这一环节,它的灵动性体现在教师可以根据课堂过程中的学习反馈情况,及时改变教学前的预设,选择学生在学习中新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拓展。

3.实施途径:探索语文课堂中有效拓展延伸的策略
基于以上认识,一年多来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就如何有效地拓展延伸,进行了一些实践尝试,并结合其他同行的一些做法,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3.1从语言品味处拓展延伸。

语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语文课程最基本的目标或核心目标。

从语言的学习角度看,文本的语言教学要遵循认知规律,注重三个过程。

①言语感受和言语积累过程,学生在反复阅读中调动各种感官感受美词佳句,逐步积累优美的言语材料,并储存在个人的言语积累中。

②言语感悟和言语内化过程。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与目睹、口诵、耳闻同步进行体验与心语,品味和感悟作者蕴含并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情感与思绪。

③言语模仿和言语表达过程,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训练,使之落到实处,获得实实在在的效益,同时不缺乏形象的再现、意境的体验、韵味的品评、情绪的感染。

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语言品味中进行有效拓展有利于学生对语言表达与作者情感的深层理解,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3.2从情境迁移处拓展延伸。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所谓情境是指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与境界,王国维曾说过:“境非所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否则谓之为无境界。

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语文教学为了突出个性阅读感受,强调迁移升华,教学要让学生能进入作品的情境,学会感受、体验、揣摩,通过适当的拓展延伸,把课文的材料、情感和审美体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情感。

3.3从问题生成处拓展延伸。

课堂中的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指师生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和新情况。

它是一个思考活动的过程,通过课堂生成可以完成预设的目标,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课堂中,教师随时捕捉学生生成的问题,因势利导改变预设的程序,进行有效拓展,在动态生成中,要甄别优劣,选择恰当的问题作生成拓展的“课眼”。

引导教学进程,让课堂教学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发展,让学生及时获得情感体验及对主题的提升。

3.5从情感体验处拓展延伸。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

”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引领他们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去体验、熏陶、捕捉作者瞬息万变的情感旋律,引领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情感世界,并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产生个性阅读体验,描绘心中的景与物,倾吐自己的情与意,激发心中的涟与漪。

3.6从感悟、挖掘主题处拓展延伸。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作者往往通过对人、事、景、物的描绘来表达爱憎、褒贬、取舍、抑扬等情感。

许多时候作者的见解、意愿含而不露,隐藏其中。

文本阅读就是通过不断地感知、品味、比较、思考、探究来感悟、挖掘作品的主题内涵。

课堂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感知文本,通过横向比较、纵向挖掘、提供文体性和背景性知识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主题,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

3.7从文本空白、悬念处拓展延伸。

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开放性要求教师将语文学习的内容向课外拓展,在延伸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探索,在比较、对照、引申、拓展过程中拓展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一种开放的、动态的教学流程,不仅要善于引进“活水”,更要善于把课堂学习内容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位成功的教师不仅能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更要在学生离开课堂时能带着新生成的、更精彩的问题去课外探究。

教师要善于在文本中的空白处挖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

4.成效与体会:踏上师生共同发展之路
4.1点滴成效。

4.1.1拓展延伸有助于学生内化吸收,情感升华。

随着对文本的拓展,学生汲取了生活和文本中的真情实感,并把它内化为一种个人情感,它逐步丰富了学生的心理世界,提升了学生的感悟水平,丰润了他们的精神生活,纯洁了他们的心灵,规范了一定的审美标准,积淀了自己的道德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了学生自己的道德标准。

作品所蕴含的人文内涵通过拓展延伸环节逐步被学生所感悟、汲收。

在课堂上,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独特的生命感悟,进行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并最终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体现了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4.1.2拓展延伸有助于学生磨砺思维,发展智力。

在文本拓展过程中,由于教师精心地创设情境,学生不断地接触新材料。

由此,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热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可以展开联想,畅抒己见,说问题、谈看法,随机应变,将有关内容勾连起来。

这磨砺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智力,有效地挖掘了学生潜在的语文能力。

4.2几点体会。

4.2.1需要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标准,把握拓展延伸的度。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必须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拓展延伸的度,要避免因容量过度、浅尝辄止而导致表层理解、缺乏深度;避免因偏离文本、标新立异而导致离谱教学、糟蹋名作;避免因图片影视、华而不实而导致脱离语言、弱化能力;避免因脱离实际、喧宾夺主而导致虚化阅读、转移重心。

拓展延伸作为教学的一环,它出现的时机、力度需要教师灵活把握。

4.2.2需要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念,把拓展延伸引向课外。

本文研究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但“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最主要的拓展应该是学生的课外语言实践。

教师在着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要强化语文活动,优化语文环境,沟通语文课堂教学同课外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和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生活的联系,活化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增扩阅读渠道,从而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养成学生语文实践的习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新课程语文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学习论》施良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孙春成语文出版社.
[4] 《创造性思维与作文个性化》李振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 《走进课堂——初中语文新课程案例与评析》方智范赵志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收稿日期:2009-09-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