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族音乐滋润孩子的心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民族音乐滋润孩子的心田
作者:劳小莲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2年第11期
摘要:主要引导学生发现民族音乐的美,启迪他们的思想,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把握音乐主题,提高他们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体验民族民乐,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情趣,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意境美,使民族音乐文化得到继承、弘扬和发展。
关键词:认识;理解;继承;弘扬;民族音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记载着各民族的文化历史与生活习俗,这是人们认识中华民族的重要窗口。
让少年儿童学习和了解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将有利于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使他们懂得珍视民族艺术的价值,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多元文化,认识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和责任。
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音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并强调在众多教学内容中要突出民族音乐艺术的地位。
然而,当代少年儿童的民族音乐意识非常薄弱,对民歌、民乐不感兴趣,对传统戏曲更是不屑一听。
我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们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璀璨夺目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独具色彩的珍品,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感染力,多少外国人克服语言障碍来学习我国的民族音乐,而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对它却陌生得几乎不认识,原因何在?
其一,学生由于年龄小,缺乏音乐修养和音乐经验,理解能力不足,对民族音乐有“完全不熟悉”的陌生感,这种陌生感便是学生与音乐作品之间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越大,也就越没有兴趣。
因此,在被要求安静倾听这些音乐时,他们中大多数人往往都会感到迷茫、厌倦。
其二,教师缺乏对感性这一概念的正确理解,忽略学生的感受。
从感性入手,让学生学习音乐在原则上是合情合理的,但感性这一概念仍然有感觉和感受之分,感觉是被动的、无感情的接受,而感受是主动的、有感情的投入。
在学习民族音乐时,不论学生有无兴趣,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都会打开录音机让学生听音乐,使学生常常处于不情愿的被动阶段,即感觉阶段。
由此可以看出,施教者从主观上忽略了受教育者主动、有感情投入的一面,使受教者处于被动状态,停留在感觉阶段。
这样更导致学生对其产生厌倦感。
其三,当流行音乐风靡神州之时,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现在的少年儿童对此更是了解得少之又少,有的几乎是一无所知。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如何让学生对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产生兴趣,从而深入了解它们,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加强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势在必行。
因此,教师要紧扣大纲精神,引导学生发现民族音乐的美、启迪他们的思想、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对民族音乐的认识,通过体验民族民音乐,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审美情趣。
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意境美,使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得到继承、弘扬和发展。
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民族音乐呢?笔者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一、发现、启迪、激发,提高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
音乐欣赏是认知声乐和器乐作品情感内涵的心理过程,是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愉悦身心、寄托情思的审美活动。
音乐是反映生活现实、抒发思想情感的声音艺术。
它受非语意性和非可视性的束缚,只能以朦胧、抽象的音符塑造形象,用抑扬起伏的旋律传载感情。
课堂上,需要教师深入浅出、恰如其分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欣赏欲望,诱导学生的欣赏思路。
在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兴趣是激励他们积极学习的内在动力。
而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感兴趣这一心理特点,恰恰成了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动力。
如何抓住小学生的这一动力去提高他们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
1.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发现民族民间音乐的美
精心创设音乐审美教育的情境,通过音乐自身的魅力唤起学生的情感和共鸣,激发起他们的兴趣,使之在愉快的气氛中自愿接受音乐美的陶冶。
上课铃响过,放一段戏曲音乐,让学生随意地做一个戏曲表演动作,如走台步或矮子功等,走入课堂。
当他们踩着戏曲的锣鼓点走入课堂时,好像真的走上了戏曲舞台,心情随之激动起来,注意力也很快集中到课堂上。
下课铃响过,学生又听着戏曲音乐离开教室,与开头首尾呼应,整堂课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完整的印象。
紧接着让学生欣赏一段戏曲联唱录像,并在欣赏后贴卡片做选择题,说出刚欣赏的各剧种的名字。
有意创设的这个欣赏戏曲的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立刻吸引过来,带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走入了戏曲天地。
由于学生对流行歌曲较感兴趣,也可选一些根据民族民间音乐改编的流行歌曲,以山歌对唱的形式进行上、下课师生问好,如广西民歌《对歌》《山歌好比春江水》等等,让学生在新奇而又兴趣勃勃的状态中接受民族音乐,从而发现民族音乐的美。
2.启迪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音乐是一门音响艺术,音响艺术是看不见的,但它却有鲜明的形象特征,感受到这种音乐形象主要是靠丰富的联想能力,即学生要借助于看不见的音乐音响来联想到实实在在的音乐形象。
音乐思维主要包括联想和想象,联想是脑海中过去已形成表象的再现,想象是以记忆原形为线索,重新改造组合而产生新的形象。
由于学生在生活阅历、艺术修养、思维方式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对同一作品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理解,只要情感体验基本一致,也就达到了欣赏的目的。
如平和舒缓、娓娓动听的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在无教师引导和文字提示的情况下,学生可以理解为沉静的湖水、朦胧的月夜,也可以理解为辽阔的晴空、幽静的田园,还可以解释为秀丽的山川、茫茫的原野……从而感受到这优美流畅的旋律,勾画出了辽阔悠远、美丽怀恋的意境,感受到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意境美。
3.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也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
如,在教学民间打击乐合奏曲《鸭子拌嘴》中,笔者通过游戏导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在欣赏全曲的过程中,我没有让学生坐得端端正正地去听,而是针对低年级的孩子相对自觉性差一些的这一年龄特点,鼓励大家进入音乐当中,自由选择扮演喜欢的小动物,给每个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
学生随着音乐童话故事的发展,心情由轻松变紧张,又由紧张变喜悦,深深地被音乐所吸引住,完全沉浸在音乐情境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的空间,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辨认、把握、解释音乐主题,加深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理解
音乐主题是乐曲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
学生对一部作品的印象和认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优秀的主题集中体现了作品的情绪、形象、风格和个性。
有的作品有几个主题在乐曲中反复出现,也有的作品由几个主题在乐曲中交叉叠置。
它们常以紧缩、扩充、引申、贯穿等方法使主题发展变形,也常用重复、变化重复、模进、变奏等形式将主题渲染、展示,有时还采用增添装饰、更换乐器、改变调性等手段丰富主题色彩。
但万变不离其宗,如同一个人多次更换衣服却改变不了心理特征。
只要认真琢磨,仔细分析,总会从错综复杂的音符组合中把主题分辨出来。
当主题形象确立后,再采用完整欣赏与分段欣赏相结合的方法,认真听、反复听,脑海中便会树立起清晰、深刻、完美的艺术形象。
因此,准确辨认主题、把握、解释音乐主题,能较好地理解音乐作品。
如管弦乐《北京喜讯到边塞》的欣赏教学,全曲由三个性格鲜明、风格统一的舞曲主题组成。
首先,辨认音乐主题。
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图片、录像及演奏音响等给学生视听,使学生了解到作品创作背景和意义。
在初听全曲时,边听、边讲,重点提示段落位置,使学生对乐曲的分部有个初步的了解。
其次,把握主题。
复听全曲时,确定出三个音乐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各部分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再整体和分段欣赏相结合。
最后,解释主题。
当时正值举国上下欢庆粉碎“四人帮”伟大胜利之际,要求学生听辨出乐曲中用了哪些乐器。
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当这一特大喜讯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边寨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的情景。
接着,学生边轻轻哼唱各主题音乐,边用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舞蹈动作来表现舞曲主题,使学生在感受西南地区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音乐和舞蹈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各民族音乐的理解。
三、体验民族民间音乐,拓宽视野
在欣赏教学中,可以选择古今的优秀名曲,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视听结合,利用直观的画面去激发学生对各族民间乐曲的共鸣,直接把学生引领到民族音乐里面去。
如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时,我以播放学生熟知的《三国演义》中的录像故事作为导入,一
下子将学生吸引住,学生在欣赏时,既能听,又能看,仿佛身临其境,兴致盎然。
我还选择一些经典的民族介绍给学生。
例如,江苏民歌《茉莉花》,歌词是诗,唱出来是歌,节奏韵律里有舞蹈,旋律线条里有图画……这正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地追寻幸福生活理想的写照。
同时,我在课前认真而充分地备课,搜集有关民歌、民族的资料,扩充教材中民族音乐的内容。
在欣赏《彝家娃娃真幸福》时,我将了解到的彝族风土人情告诉学生,如火把节、赛衣节、插花节等。
在教《小孔雀,告诉你》时,让他们懂得了傣族人“纹身断发”的习俗以及他们居住干栏式竹楼、信仰佛教等民族知识。
这些介绍,同样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学习民歌、热爱民歌起到很好的作用。
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继承和弘扬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民族精神的守望只能以继承中不断发展创造为前提,正如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的,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都具有精华和糟粕,而且民族文化的发展必须寓于创造之中。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也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弘扬民族音乐等音乐教育理念,给音乐教学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
因此,我结合本地区的民俗,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家乡的民歌,并进行改编,尽量使用方言演唱,感受歌曲的地方特色,为他们提供一个表演的平台。
这样,通过音乐艺术的表演形式使学生感知到本地的民族民间音乐,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并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融体验与创编表演为一体,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参与音乐表演的快乐,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得到美的熏陶,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增长了他们的民族音乐知识,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激发了他们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增强了他们弘扬民族音乐的意识。
继承和发展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让我们大家一起不懈努力,让民族音乐的美妙旋律萦绕在课堂上,回荡在校园里,流淌在整个社会中,使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张开军.音乐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9.
[2]沈阳.心理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徐学莹.教育学:行动与体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马芯兰.小学生创造性学习教学法.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02.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碧翠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