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后感及点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城》读后感及点评
《围城》读后感及点评
因为《围城》这本书一直以来都倍受推崇,所以我在大学的第一个寒假便拜读了此书。

在高中时,曾对书的作者有所了解。

钱钟书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后曾留学英国,获副博士学位,后又留学法国,1938年归国任大学教授,他的文学作品包括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他是中国四十年代著名的挖苦小说大家,被人们赞誉为集作家与学者于一身。

初读这本书时,我觉得内容有些枯燥乏味。

小说在一个比拟宽阔的抗战背景下,对庞大的知识分子群进行了描绘。

小说大概讲述了几个抽象意义的围城,为深入理解其深层意义,我主要借助网上其他同学的读后感来进行感受。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也许这便是对抽象题目的理解。

小说是围绕主人公方鸿渐描写的。

作为一位知识分子,他从生活安逸的海外留学生活到归国在上海点金银行谋事,再赶赴内地三闾大学,然后辗转到上海,最后又离开去了重庆。

是是非非,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角逐,以及生活的琐碎,使方鸿渐不堪忍受压抑,不断渴望冲出围城,却又不得不进入另一个围城。

而在各种围城之间的辗转过程,又让人不免对方鸿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制造假学历蒙骗丈人和家人,被登报颜面尽失。

又因为电话的误会,戏剧般地错过了与唐晓芙的姻缘。

还有湘西道上的艰难险阻,三闾大学里遭遇不见天日的阴暗的政治斗争,你奸我诈中惨遭倾轧,玩笑下与孙柔嘉结婚却又整日家里鸡飞狗跳。

围城里的人,在各种无休止的纠葛下的可怜、窘迫、痛苦、为难都被血淋淋的拉扯,在世人眼下暴晒。

小说描写了婚姻围城,职业围城,心理围城和人生围城等。

方鸿渐与周家的关系是一个围城,他已经进去了,想出出不来,在这个密封的围城里,方鸿渐喘不过气来,只能压抑着自己,跟着一群市侩谈笑风生。

方鸿渐自己的家是保守迂腐的,这个家还停留在封建社会,方老先生看起来似乎在一些方面是明智的,是有父亲形象的,但事实上正是这些所谓的明智阻碍了整个社会的开展。

方鸿渐生平最恨小城市的摩登姑娘,落伍的时髦,乡气的都市化,活像那第一套中国裁缝仿制的西装,把做样子的外国人旧衣服上两方补钉,也照式在衣袖和裤子上做了。

这段真切描写了当时的中国严重存在的拿来主义,不分是非黑白,把西方国外的东西搬进家门。

后面对张先生的描写更是说明在中国存在很多这样自以为是,不了解事情真实含义情况下夸夸其谈,爱炫但又没有本钱炫。

方鸿渐的感情历程也是非常曲折。

他与四个女性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都有瓜葛,但在爱情面前却节节败退。

以至落入孙柔嘉的网里,又由合到分,他一生并没有冲出围城,始终是一个失败者。

作者揭示了抗战环境下的中国一局部知识分子在祖国危难之际,欲持超脱的人生态度,但却空虚难耐,又加深了人们困于围城之中这一人生含义。

他们被困于生活的城里,日趋腐化,不断下沉,以至不能自拔,这也许就是钱钟书写这书的根本主题。

方鸿渐在感情上的被动也是造成他感情历程如此心酸的原因之一。

方鸿渐的另一个围城就是给他带来多灾多难的假学位。

方鸿渐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在买假文凭之前,他也问问良心,他为自己起了最好的借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

以他自己的口气,就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

说谎就说谎嘛,讲了良心这谎话就变得不伦不类了。

既然讲良心,就干脆别买学位了。

既然都不讲良心了,就干脆把学位发扬光大吧?害得自己当个副教授忍气吞声的,两头不着岸。

由方鸿渐的假造文凭,我也有所感悟。

首先我们应该对这种现象的存在报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因为当下的社会竞争实在太大,造成要想找到一份适宜的工作都变得是一种妄想,巨大的压力在这些人的身上,致使他们失去理智而去弄一些假文凭来蒙混过关。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应该归因于自身,一个人活着并不应该过于在注重那些虚浮的外在,而更应该注重自身内在的修养,自信是最吸引人的魅力,我相信只要有信心,无论你在哪行哪业,都能够干得很精彩。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会遇到不同的围城,关键在于我们怎么看待与处理它们。

其次,对待感情要学会主动,不能像主人公方鸿渐一般,十分被动而错失感情。

班主任点评:
在我上学期间,也常有师长给我们推荐《围城》这本书。

因为各种原因,我只闻其名,甚至没有仔细了解过其中的内容。

感谢陈燕的这篇读后感,让我对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有了根本了解。

在最后一段中,陈燕写道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会遇到不同的围城,关键在于我们怎么看待与处理它们,这句话确实让我感同身受。

很多时候,我们向往远方的风景,执着于内心的某些渴望,事实是一旦走近了,风景可能依旧,我们的感觉却不再,渴望慢慢淡去,于是我们沮丧消沉。

所以,很多人在追求梦想时,没有丧失梦想,却往往丢了自己。

面对这些状况,怎样调整自己的心态很重要。

从个人经历来看,我也不时有各种美好的向往,也有过走近美好时的骤然失落,每每那时我总不断去回想自己的初心,倘假设初心已达、一切安好,足矣。

如假设不然,反省自己,善待他人,继续前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