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全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练习解析版 7.45角度鉴赏诗歌表达技艺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语文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板)【精品解析】

酸是纸张纤维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能加快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不能使用。为避免酸性对文献纸张的损害,人们研究了各种去除纸张酸性的方法。根据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损坏程度和特点,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氢氧化钙溶液去酸法比较好,以氢氧化钙溶液去酸,可根据纸张酸化的程度调节去酸溶液的浓度和去酸时间,去酸彻底,可操作性强,在操作处理过程中也不会使文件出现新的损坏。
档案文件修复后,纸张的强度和柔韧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原来一触即碎的文件纸张,现在不但可以正常翻阅,甚至可以拿起抖动。对于文件修复前后的变化,毛里求斯大使馆人员表示惊讶,称之为“魔术般的变化”。
(摘编自周崇润等《关于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去酸与修复》)
4.下列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是
A.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
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
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B.使用盐酸、硝酸等化学试剂给青铜器除锈。
C.使用纸浆补书机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补。
D.使用树脂黏合剂粘接破碎的古代瓷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预防是为了减缓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损害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和行动,其侧重点主要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外部环境。
B.如果将温度25℃、相对湿度50%下纸张的寿命定为标准寿命,当湿度不变、温度降低10℃时,纸张的寿命倍数就会达到5.81。
(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温习对点精练四赏析艺术技术

对点精练四赏析艺术技术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咱们坐着山兜,停在一座山坡上,那里有一所三楼三底的中国式洋房。
这种幽丽的地址,咱们城市里熏惯了煤烟气的人住着,真是有些自感汗颜,尽管咱们的外表强于他们乡下人,可是他们乡下人至少要比咱们离大自然近得多,他们的心要比咱们干净得多。
确实是我那老房主,尽管她的样子专门的朴质,但是她却比咱们这些仿佛明白什么似的人,更明白些自然的趣味。
咱们的女房主,天天闲了就和咱们说闲话儿。
有一天夜里,月色布满了整个的山,青葱的树和山,更衬上这淡淡银光,使我恍疑置身碧玉世界,咱们的房主约咱们到房后的山坡上去玩,她告知咱们从那里能够看见福州。
咱们越过了许多壁立的巉岩,一带的松树被风吹得松涛彭湃。
东望星火点点,水光泻玉,那即是福州了。
那福州的城子,超级狭小,民屋垒集,烟迷雾漫,与咱们所处的海中的山巅,真有些炎凉异趣。
(节选自庐隐《房主》,有删改)1.请简要赏析第二段的写景艺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对照的表现手法,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等角度,远近结合(变换视角),动静结合,描述了优美迷人的山中美景,令人如临其境,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赵掌柜是靠背米起家的。
他不只背米,还看老板如何验米、卖米,包括随着出去看米、选米。
他不多说话,内心头学了很多本领,三十岁从汉口回到袁店河。
十年打拼后,就有了这袁店老街上的“赵家米铺”。
人们对他有份敬,讲说“赵掌柜背米起家”的故事,来鼓励自己和他人。
米铺卖米。
大米、小米、香米、糯米。
米分等,好米固然是富有人家买去,糙米多是小户人家买的。
赵掌柜就坐在柜后,看人流,看伙计量米。
量米用升,斗。
量时,吆喝,报数。
别的不要求,赵掌柜要求升尖、斗满,有赚即可。
薄利就多销。
如此,来买米的就更多。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江苏卷诗歌鉴赏从语言角度鉴赏

核心突破二从语言角度鉴赏——因言得意,得意赏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
诗歌的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加凝练、优美,更具抒情性、含蓄性、跳跃性和感染力。
古诗词语言从语音上分析,有音乐美、节奏美;从语义上分析,具体有语境表层义和特殊的深层义,有形象、情感、精练美;从语法上分析,有语序颠倒、语句跳跃、词语错位、词性活用、成分省略等,常常造成特别的艺术效果。
语言风格更是呈现出多样的变化,如热情奔放、沉郁顿挫、委婉含蓄等等。
一、炼字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一般来说,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1.炼动词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典诗词就是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字词。
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
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也表现在动词的运用层面。
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一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
动词,尤其是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试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韵味。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念奴娇·赤壁怀古》)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穿”字,化静为动,写出了乱石的陡峭、尖锐;“拍”字,运用拟人手法,点出了江流湍急的气势;“卷”字,表现了江涛冲击堤岸后形成雪花的力度。
这三个动词形象生动地描摹出赤壁山势的险要高峻和水势的汹涌澎湃,有声有色地展现了古战场雄壮的画面。
2.炼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
2019高考语文全国卷备考古诗鉴赏精选试题参考答案(7页)

2019高考语文全国卷备考古诗鉴赏精选试题设计人:审核人:使用时间:(2019.银川一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行经华阴崔颢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①平。
借问路傍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②。
【注】①汉畤(zhì):汉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
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
②长生: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寻求长生不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题(3分)()A.诗题“行经华阴”,必有所往。
所往之地,便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咸京”;太华、三峰、武帝祠等即为京都附近名胜。
B.诗的前六句全为写景。
由总而分,由此及彼,有条不紊。
起句气势不凡,以神仙岩穴的华山压倒王侯富贵的京师。
C.首联写远景,颔联摄近景。
远近相间,景色沁脾,自然美妙,令人移情,为尾联“何如此处学长生”的发问作了铺垫。
D.颈联浮想联翩,写意雄宏。
诗人在华山下,看到黄河与秦关,驰骋想象,虚实相生,描绘出一幅雄伟壮阔的画面。
15.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全诗着眼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6分)(2019.湖南师大附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4.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襄水曲”表明作者家住襄水之滨,“楚云端”则表现出对家乡的仰望。
句意平淡却情感含蓄而浓烈。
B.“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作者所在地方距离家乡遥远,还表明此时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用词贴切。
C.“归帆天际看”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朝着家乡的方向极目远眺,内心充满难以诉说的悲凉。
D.“迷津欲有问”运用典故,表现出作者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的矛盾心理。
15.本诗首联广受后世称道,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6分)(2019.眉山一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12~13小题。
2019诗歌鉴赏高考真题汇编语文(解析版)

专题05:诗歌鉴赏【2019年高考】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C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一)(2019全国Ⅰ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 C 15.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2019诗歌鉴赏高考真题汇编语文(解析版)

专题05:诗歌鉴赏【2019年高考】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C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2019届高考高三语文一轮五年真题专题复习练习解析版古诗鉴赏思想感情角度鉴赏讲义.docx

从思想感情角度鉴赏一、古代文人思想、感情的内涵观察那些写诗吟词的古代文人,就会发现他们的人生经历、思想感情都有共同之处:1.人生理想与人生道路古代文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和“功成身退”。
“儒”和“道”成了文人的两大思想主流。
“穷”即政治失意,人生不得志,怀才不遇;“达”即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其中,“独善其身”,可视为身退,就是出世人生;“兼济天下”,可视为功成,就是入世人生。
古人“身退”的前提是“功成”,但有作为的文人大多不能“功成”,只好走三条路:其一,愤世嫉俗,郁闷伤感 ( 多信奉儒家思想 ) ,如屈原、杜甫;其二,黯然退隐,悠然闲适 ( 多信奉道家思想 ) ,如陶渊明、孟浩然;其三,愤世嫉俗,不得不退隐,却又心有不甘,饱受出世与入世矛盾的煎熬 ( 多信奉儒家、道家、佛家思想 ) ,如李白、苏轼。
身退后,不再关注天下,而是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品性,在“未功成”和“退隐”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2.喜怒哀乐的缘由古代文人的情感无非就是“喜怒哀乐”四字,同常人一样。
但引起这些情感的缘由却与众不同:(1)喜乐。
这种情感在古诗中很少见,让他们“喜乐”的大致有三方面因素:①自然。
祖国各地大好河山优美多姿。
②国家。
国家太平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③人生。
隐逸生活闲适、自由;政治得意,功业有成。
历经战乱后暂得安宁,亲人 ( 友人 ) 团聚,回归故乡。
(2)悲愤。
这种情感在古诗中最为常见,有人说,中国古代诗词是用“愁”做成的,让他们悲愤、忧愁、痛苦的因素较为丰富、复杂:①国家。
报国无门,山河沦丧,小人当道;统治者穷兵黩武,当权者昏庸腐朽。
②百姓。
人民遭受苦难,剥削者压榨人民。
③亲人。
相思不得相见。
④友人。
依依不舍的留恋,离愁别恨,牵挂、担忧、关切。
⑤历史。
昔盛今衰,王朝兴替;借古讽今,由历史寄托怀才不遇、统治者昏庸、壮志难酬等。
⑥人生。
不得志,仕途失意,被贬谪;人生短暂,年华易逝;年华已老,壮志未酬;客居他乡,孤独寂寞;人生无常,伤春悲秋。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

2019 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山东卷〕 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以下问题。
〔8 分〕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 分〕【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5 分〕【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赏析】《吴松道中》共有两首,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
诗人写这两首诗,原本无一定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或写景或怀古,富有当时当地色彩。
遣词用语,不事雕饰,浅近自然,与诗人随意挥洒的诗情相合。
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
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
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
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
天刚破晓,船又启航。
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Ⅲ)(解析版)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Ⅲ)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三)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论语•子罕》中,孔子用“______ ,______ ”两句话阐明,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的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志向,是很困难的。
《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 ,______ ”。
苏轼在《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用“______ ,______ ”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2.(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答题。
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3小题,共20.0分)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
有一个大坑,看着很松软,有点像巧克力蛋糕--这是北京时间2019年1月3日上午11时40分,“嫦娥四号”传回的月背影像图带给人们的_______.这张在网络上刷屏的图片,拍自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中的冯•卡门撞击坑。
这一盆地是在40亿年前被小天体砸出来的。
到月球背面去看看,一直是人类的梦想。
但由于潮汐锁定的关系,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几乎相等,()同样,从地球发射的电磁波也只能到达月球正面的半球,使得人类无法对月球背面的探测器进行远程操控。
这大大_______了人类对于月球背面的探索。
2019届高考高三语文一轮五年真题专题复习练习解析版古诗鉴赏从表达技巧角度鉴赏讲义

从表达技巧角度鉴赏表达技巧也称艺术手法,是指作者为了增强某种成效,在塑造形象、创建境界、表情达意时所采纳的各样踊跃手段,包含各样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构思立意等方面的技巧。
四者间特别是前三者的分界其实不鲜亮,部分技巧或手法有着归属上的交织。
一、修辞方法鉴赏修辞方法,包含两个重点:一是辨识出修辞方法,二是说出表达成效。
古诗常用的修辞方法主要有:比喻、比较、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双关、互文等。
1.比喻“以彼物喻此物也。
”比喻往常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主要作用是:化平庸为生动,化抽象为详细,化高深为浅易。
回答时不用分清是哪种比喻,但在判断时要专心鉴别。
明喻很好判断,暗喻、借喻这两种需要联合语意判断。
赏析时,应抓住本体与喻体间的关系,扣住相像处剖析,可用“将比作”的句式。
2.比较比较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古诗主要使用前者。
(1)拟人。
拟人是指给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使被描绘的对象更为鲜活,意蕴更为丰富。
赏析时,应注意指明事物是被拟作了人的何种特点,应联合诗歌原句尽量详细回答,可用“给予了以人的”的句式。
(2)拟物。
拟物是指把人看作物,或把此物看作彼物写,使被描绘对象给人以形象感、奇特感。
回答比较手法时能够不分拟人、拟物,直接答“比较”,但我们习惯上是要分的,如是“拟人”就答成“拟人”。
3.借代借代俗称“换名”,指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亲密有关的人或物来取代。
借代的主要方式有: (1) 部分代整体 ( 如用“帆”代指船 ) 。
(2) 特点代本体 ( 如用“旌旗”代指军队 ) 。
(3) 详细代抽象 ( 如用“烽烟”代指战争 ) 。
借代能够使形象突出、特点鲜亮,增强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点。
赏析时能够采纳“用代指”的句式。
古诗常有的借代物杜康——酒尺素、双鲤——书信兵戈——战争汉——唐渔樵——隐逸生活汗青——史册吴钩——宝刀、利剑类樯橹——船天狼——入侵的外族楼兰——边疆之敌柳营——军营山村——隐居钟鼓馔玉——显贵利禄青衫——下级官吏鸟、兔——光阴4.夸张夸张是指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减小事物的形象特点,以增强表达成效,也叫夸饰或铺张。
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26鉴赏诗歌表达技巧20180425191

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26鉴赏诗歌表达技巧20180425191(2)从景物特点的角度分析:①京口寒烟暮鸦、历阳秋雁是远景,清江木落、浦口风大是近景,所以二、三联描写景物的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寒烟、暮鸦、秋雁是诗人看到的景物,木落疑为雨、暗浦风起都是诗人听到的,所以二、三联描写景物的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寒烟、暮鸦、秋雁、木落、风多是诗人目睹之景,“长疑雨”“欲上潮”是诗人想象之景,所以,这两联诗运用的描写手法:_________________。
(3)从景与情的角度分析表达技巧。
这两联诗描写的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这首诗抒发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这两联运用的描写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尝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导流程] (1)抒情方式、描写方式(2)①远近结合②视听结合③虚实结合(3)登高远眺所见的凄迷秋景归乡之情、羁旅之愁借景抒情【答案】①借景抒情。
借芜城登高远眺所见的凄迷秋景,抒发归乡之情、羁旅之愁。
②远近结合。
京口寒烟暮鸦、历阳秋雁是远景,清江木落、浦口风大是近景。
③视听结合。
寒烟、暮鸦、秋雁是视觉描写,木落、风多是听觉描写。
④虚实结合。
寒烟、暮鸦、秋雁、木落、风多是实写,“长疑雨”“欲上潮”是虚写。
二、对点练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答案及赏析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全国卷1
答案:
14.C 15.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这是2019年高考全国I卷上的诗歌阅读题中的诗歌。是一首题画诗。诗句并不 是很难理解。
15、“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诗人用雨中垂钓的钓 鱼翁、夜里风中飞翔的鸿雁,形象生动的表现了诗人孤高、鸿鹄之 志的人物形象,是情感情怀的形象化表达;结构上也缓和了前面直 陈式的叙述,使诗歌变得婉转从容。这一句和诗中其它三句卓然不 同。正是有了这一句,全诗才具备了诗的气质。
感情表达方面,不同于上下文的直抒胸臆,通过景物描写生动形 象地表达了向往高洁又有远达志向的情怀。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全国卷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 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 杯酒长精神。 一般的思路是细读两首诗,分析各自的语言特点。
首先,从选词上言,《插田歌》多选用口语化词语,似是农民口中 讲出,通俗易懂。《酬乐天》则选用典雅的词语来指称意象表达感 情,如“烂柯人”“沉舟”“翻似”等,显得典雅庄重。
(精编)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Ⅲ)(解析版)

(精编)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Ⅲ)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
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
而不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
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
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会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路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
因此,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时空中呈现的,靠其演出行为形成艺术作品,实现艺术价值。
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践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
【优化探究】2019届高考语文(新课标,山东专用)一轮复习对点练 7 Word版含解析

[题组一选用句式]1.(2019年包头一中期末)给下面一段文字的结尾选择一个恰当的句子( )其实,寂寞给人的不仅是真实,而且也是一种锤炼,一种感情与思想的升华。
有时,寂寞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取得非凡成就的人, ________。
A.往往都是最有才能的人,又都是最耐得住寂寞的人B.往往倒不是最有才能的人,而是最耐得住寂寞的人C.往往是固然最有才能,但首先是最能耐得住寂寞的人D.往往是那些首先具有才能,其次还耐得住寂寞的人解析:本语段的题旨是取得成就要耐得住寂寞。
A句把“才能”与“耐得住寂寞”并列,未能突出本语段强调的重点。
B句内容不够合理,为了突出“耐得寂寞”而否认了“才能”的作用。
D句中把“耐得寂寞”放在第二位,未能突出本语段的中心。
答案:C2.(2019年贵阳市适应考试)采用总分或分总的句式结构改写下面这段话。
要求:不得改变原意;可适当添加语句;语意要连贯。
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诗歌的创作与欣赏都离不开想象,诗人创造诗的形象要靠想象,读者正确地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也要靠想象。
(示例二)诗人创造诗的形象要靠想象,读者正确地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也要靠想象,可见诗歌的创作与欣赏都离不开想象。
[题组二变换句式](一)长短句变换3.请把下面一段话改写成一个长单句。
可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移民金大花》是一部大型方言话剧,创作者是万州本土作家。
作品叙述了发生在双河镇的移民外迁的故事,弘扬了三峡移民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角度鉴赏诗歌表达技艺题组一描写手法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答:解析:上下两片的前两句均为眼前景(事),为实写;后两句均为想象中的景(事),为虚写。
答案:①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②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2.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南宋)辛弃疾青山欲共高人①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①“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人物,很有才干。
这首词上片画线句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
答:解析:要联系诗句内容具体说明艺术手法,答出“移情入景”或“化静为动”“拟人、比喻”等要点。
答案:画线句用了移情入景(或化静为动,或拟人、比喻)的手法,本是人望山,却说青山想要向叶丞相倾诉衷肠,如万马奔腾而来。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之连绵,并借此含蓄地表达对叶丞相的倾慕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答:解析:首联点明地点、时令和心绪。
水国指的是蔡州。
望着在秋风中回旋、挣扎,最后还要落地化作尘泥的黄叶,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和命运,诗人怎能不思潮如涌,心乱如麻呢?以下六句是作者蓄积心底已久的愁思怨意的总爆发,每一联又单独表达一层意思,颔联引屈原和白居易以自况,颈联是愤恨情绪的直接流露,包含了对小人的轻蔑,对自己人格品德的自信。
尾联袒露了作者在前途渺茫伸冤无望的事实面前暗悔当初的低沉心情。
答案: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浮沉宦海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盆池韩愈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
且待夜深明月去,试看涵泳几多星。
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下列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A.韩诗第二句“拍岸才添水数瓶”用夸张手法写盆池极小。
B.《盆池》的第三、四句写星月无法倒映于池中,从另一角度写出了池小。
C.《小池》诗中,泉曰“眼”,流曰“细”,“细流”前着一“惜”字,足见诗人情趣在于精细处。
D.读《小池》诗,联想“接天莲叶无穷碧”诗句,同一诗人,笔法不同。
(2)简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情画意的特点。
答:(3)简要说明《盆池》和《小池》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答:解析:(1)等到夜深,明月走掉,再看我这小小的盆池里能够“涵泳”多少颗星星?是说虽小却能“涵泳”许多星星。
(2)先在脑中想象“蜻蜓立荷尖”的图画,再延伸开去,揣摩这幅画的意蕴。
(3)对比鉴赏。
一个是从大处去写,“天影青青”“涵泳几多星”;一个从小处去写,抓细节“蜻蜓立荷”。
答案:(1)B(2)小荷、蜻蜓,一个“才露”,一个“早立”,两物相依,将自然界的和谐美形容尽致,以自然界的无限生机照亮全诗。
(3)《盆池》取材小,而诗人从大处落墨,以小见大,用大字面写小景致。
《小池》则刻画精细,小荷蜻蜓浓缩为“盆景”,大中见小。
5.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注]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此词写于作者罢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时。
作者大胆、巧妙地用“寒”“点”来描述景物,这样是否与整个画面协调?请简要分析。
答: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本词艺术技巧的理解。
答题时不能将答题重点偏向“寒”“点”所表达的情感,而要对“寒”“点”描写的内容与“画面”的关系进行分析,即对其艺术表现力进行分析。
答案:协调。
用易于产生伤感凄迷的“寒”描绘出山林的朦胧,颜色的深暗,与“斜”“暮”一起写出了初春傍晚景物的特点。
傍晚的树林朦朦胧胧,使黑色的乌鸦在林外历历可见。
用“点”字,使画面不但不粗疏空旷,而且具有动态美。
这样,与词中作者描摹的初春傍晚农村美景相协调。
题组二表现手法专练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送二兄入蜀卢照邻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
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
(1)诗的前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2)“相顾怜无声”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简要分析。
答:解析:这是一道考查诗歌表达技巧的题目。
前两句都是写景,前一句中,我们抓住“关山”“客子路”这两个特定的意象,就能明白写的是哀景,而后一句中,我们抓住“花”“柳”“帝王城”这几个意象,就知道写的是乐景,最后再结合诗中写的事件——送二兄入蜀,可以确定其表现手法为反衬。
第(2)题考查诗歌的描写方法,描写方法有写人及状物两类,而“相顾怜无声”描写的对象不是景,而是人,因而可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去思考,人物描写的方法常见的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
答案:(1)前两句主要运用了反衬(对比)的表现手法。
首句用“关山”两字概括了蜀道上的艰险,次句“花柳帝王城”,写出了“二兄”出发的地点——长安,歌舞升平,一派繁华的景象,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诗人以长安的繁华反衬亲人在艰险的蜀道上将会感到的孤苦、凄凉,着墨不多,感情却备显深沉。
(2)“相顾怜无声”抓取临分手时的一个细节描写,将兄弟间依依不舍、相互牵挂的惜别情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淋漓尽致。
“相顾”两字将相互间情深意切的目光传神地描绘了出来,一个“怜”字传达出了兄弟间存在的挚爱之情,“无声”两字显示了不可名状的离别之痛,颇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意。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
关河令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上阕是如何表现“凄冷”的?答:(2)全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的形象、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答题模式:词语的赏析:整合句中相关意象翻译+结合前后句分析+表现手法。
分析表现手法:结合全词分析手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中心。
分析思想感情:陈述全诗内容+结合冷词热词+突出情感主题。
对两个动词的赏析:收、出。
两个动词意思相对,并且一般情况下动词的使用都是和拟人手法的运用紧密结合的。
答案:(1)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雾昏暝,难得片刻的晴朗心情,这是凄冷之一;闻雁叫,却难见被云雾遮挡的鸿雁,更浸染思念亲朋情怀,景中寓情,这是凄冷之二。
(2)诗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上阕寓情于景,写秋雨秋云无雁影,渲染凄寒的氛围;下阕以照壁孤灯、夜永之景衬情,把旅居之人酒后的孤独、冷清刻画得很清晰。
全诗表达了羁旅孤栖、难熬寒夜、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①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①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解析: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的情景。
首句说茅斋的低矮狭窄,“熟知”,是就燕子而言的。
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
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室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
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逼真的实感。
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
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
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
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言之成理即可) 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月陂程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
答: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
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刘孝绰[注]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这首诗有什么含义?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解析:咏物之作,意在借物以寓情,托物以言志,此诗并非泛泛的咏蝶之作,而是寄寓了诗人的身世之感。
史载刘孝绰自幼聪颖,然恃才傲物,一生仕途坎坷。
此诗前六句描摹素蝶形象,末二句以素蝶口吻表白情感,透露出作者对未来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
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注]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解析:这首诗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
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了无关涉;一过淮水,似乎成了天造地设之界。
这里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翻飞。
两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见。
“波痕交涉”之后,著以“亦难为”三字,凝聚着作者的深沉感喟,藏锋不露,含思婉转,颇具匠心。
答案:诗人采取了虚实相生的写法,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