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
一.根底知识
〔一〕字
1.易读错的字
勉强〔miǎn qiǎng〕魁梧〔kuí wú〕瘦削〔xuē〕
瞥〔piē〕见嗫嚅〔niè rú〕蜷〔quán〕缩
2.多音字
瘦削〔xuē〕着迷〔zháo〕自作〔zuò〕自受
缝féng补出差chāi兴xīng奋尽jǐn管冲chōng锋望着zhe
缝fèng隙差chā别快乐xìng尽jìn力冲chòng着着zháo迷
3.形近字
欣〔欣然〕林〔树林〕语〔语言〕虚〔虚心〕仪〔仪式〕留〔留下〕沮〔沮丧〕掀〔掀起〕淋〔湿淋淋〕梧〔魁梧〕虑〔焦虑〕议〔议论〕溜〔溜走〕阻〔阻挡〕蠕〔蠕动〕倦〔疲倦〕赚〔赚钱〕怒〔愤怒〕骚〔风骚〕槽〔水槽〕嚅〔嗫嚅〕蜷〔蜷缩〕歉〔抱歉〕怨〔抱怨〕搔〔搔痒〕糟〔糟糕〕4近义词
偶尔──偶尔泰然──坦然仍然──照旧惭愧──惭愧
强迫——强行叮嘱──叮咛回绝──回绝允许──准许
山穷水尽——穷途末路
5.反义词
潮湿──枯燥阴冷──明媚忧虑──平和温暖──寒冷
舒适――难受责备──赞赏热情──冷漠
宽宏大量──心胸狭窄虚情假意――真心实意
〔二〕词语
1.正确读写的词语
舒适搁板勉强抱怨倾听掀起魁梧撕破
倒霉严肃忧虑神圣悠悠庄重仪式抱歉
溜走介意追问荒唐声望割舍湿淋淋
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补缀补大吃一惊
2.难理解的词
魁梧:〔身体〕强壮高大。
荒唐:〔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
声望:为众人所仰望的名声。
抱怨:抱怨。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结果。
受:承受。
〔三〕日积月累
日积月累安排的内容是一些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轻诺必寡信——轻易的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誉。
民无信不立——假如老百姓对当局失去信心,那么国家就失去生存之本。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不真诚就不能打动人。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真诚,是万事万物共同遵循的准那么;真诚待人,是做人的根本准那么。
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容许给别人的东西,意思一丝一毫都不能少;与人约好的时间。
二、课文解析
〔一〕精读课文重点段落语句——?穷人?、?唯一的听众?
1.?穷人?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
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吼叫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
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妙品质。
①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样做〞是指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把他们扶养成人。
桑娜探望西蒙,意外地发现西蒙已经病故,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
面对西蒙的悲惨遭遇,桑娜本能地把两个孤儿抱回了自己的家。
“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与“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仁慈品质。
②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忐忑〞是指心神不定。
“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
桑娜抱回孤儿后,面对自己的五个孩子,想想生死未卜的丈夫,她紧张、担忧,她不知道丈夫会说什么,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她担忧丈夫突然回来,不知道怎么告诉丈夫自己把孤儿抱回家的事。
但是她宁可让丈夫揍一顿,也要收养孤儿。
课文真实地展现了桑娜此时的心理活动。
透过桑娜的心理活动,读者能充分感受到生活给桑娜带来的压力,感受到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妙的心灵。
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说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逼真地写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
③……桑娜沉默了。
“沉默〞是不做声的意思。
桑娜与渔夫对话时先后两次“沉默〞。
第一次是桑娜与渔夫同时沉默。
渔夫回家了,渔网也撕破了,面对刚刚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丈夫,桑娜不知道如何告诉丈夫收养孤儿的事,所以选择了沉默。
而渔夫还沉浸在与海浪搏斗的恐惧中,心里尚存余悸,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也不说话了。
第二次是桑娜把西蒙死去的消息告诉了丈夫,她在等待丈夫的决定,所以又沉默了。
桑娜的两次沉默,都反映了桑娜仁慈的心地。
④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
“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
“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
“嗯,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熬〞,是忍受〔疼痛或艰辛的生活〕的意思。
说明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辛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
“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渔夫怕孩子醒来受惊,催促桑娜去抱孩子。
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考虑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的心。
2.?唯一的听众?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可以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保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仰、感谢之情。
①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
用“白痴〞形容“我〞拉小提琴的程度,这对已经能拉小夜曲的“我〞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更要命的是父亲和妹妹只是经受了数次“折磨〞之后就下了这样定义。
为此,“我〞失去了在家里练琴的自信。
文章开头直接点明父亲和妹妹的做法,为下文“我〞走出家门,到林中练琴作了铺垫,同时也与下文老教授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比照,从侧面赞美了老人对“我〞的保护与帮助。
②林子里静极了。
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这句话写出了早晨树林的安静,以及“我〞为能找到这样安静的练琴环境的兴奋心情。
沙沙的足音在“我〞听来,竟成了一曲悠悠的小令,形象地说明“我〞对拉好琴重新找回了自信。
正因为如此,“我〞才会庄重地架好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③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
这句话真实地写出了“我〞发现老人后沮丧的心理。
“我〞希望自己能在这优美的环境中拉出好听的琴声,可偏偏琴技不争气,那声音“觉得自己似乎又把锯
子带到了树林里〞;不希望有人听见自己在拉琴,却偏偏被老人发现了。
文中的两个“一定〞,强调了难听的琴声带来的后果,突出了“我〞的沮丧。
说明“我〞又一次失去了自信。
④“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
假如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
这是老人对“我〞说的一句话。
作为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老人听
出“我〞拉得并不好,更从“我〞被人发现后“准备溜走〞的举动中,发现“我〞
缺乏自信。
出于对年轻人的保护,老人谎称自己耳聋,为听不到好听的琴声向“我〞表示歉意。
听惯了亲人对“我〞白痴的评价,第一次听到生疏老人的称赞,尽管
是个聋子,但“我〞还是充满了快乐。
老人的话让“我〞有了面对老人拉琴的勇气。
⑤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
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
谢谢你,小伙子。
〞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这“从未有过的感觉〞就是被人肯定的快乐。
⑥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
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平静地望着我〞这在文中是第三次出现。
从相识的第一天起,老人就一直
平静地望着“我〞拉琴。
从她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切、鼓励,
读出了老人为“我〞琴技的点滴进步的快乐,读出了老人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觉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⑦“聋子?〞妹妹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
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
妹妹的话道出了老妇人的真实身份,表现出她对老人的敬仰。
妹妹的话,
也引起“我〞心灵的震动,激起“我〞对老人的无限敬意与感谢。
⑧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句子用“唯一〞来修饰限制“听众〞,有“独一无二〞的意思。
面对成百上千
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我〞唯独想起的是这位自称“耳聋〞的老人,说明老人在“我〞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句子写出了“我〞对老人的感谢,同时点明了课题。
〔二〕略读课文重点段落语句——?别饿坏了那匹马?、?用心灵去倾听?
1.?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热爱读书的“我〞失去看书
时机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已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谢之情。
①我回头去看愣在轮椅上的他和他手里的那本书,书页中清楚多了几张毛票。
“书页中清楚多了几张毛票〞,那是父亲利用翻书的时机,悄悄夹在书里的。
父亲知道,青年是靠摆书摊养家糊口的,生活也不容易。
所以他不光忍痛打“我〞,让“我〞认识到:做人不能只为自己着想,也要为别人着想,同时也用自己的实
际行动说明对青年的关心。
②他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笑着对我说:“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
〞他认真地看过马草后,冲里屋叫道:“碧云,你出来一下!〞
青年得悉“我〞马草不好卖的消息,为了继续帮助“我〞,打算通过说谎买“我〞的马草。
句子详细写出了青年做决定的经过。
“愣〞字说明青年突然明白马草并
不好卖。
“眼睛一亮〞说明他想出了既能帮助“我〞又不易让“我〞觉察的主意。
青年之所以“认真地看过马草后〞,才让碧云收下马草,是想让“我〞产生错觉:青年家真的有马,而且正缺马草。
这样“我〞就不觉得他是为了帮助“我〞而成心这么做。
这段言行与神态描写衬托出青年关心“我〞的良苦用心。
③“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
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
这段话写出了青年的着急。
由于碧云的意外不在,青年又是残疾,所以无法将马草提进院子。
而“我〞担忧那匹马饿坏,提议自己把马草提进院子。
青年知道,一旦“我〞走进院子,就会看到那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谎话就会被揭穿。
他
就不可能继续留“我〞在他的书摊上看书了。
文章这样写,突出地表现了青年对“我〞的关心。
④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这段话写出了事情的结果,我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通过两个感慨句、两个问句写出了“我〞见到马草后的震惊与感谢。
文章中的破折号起到注释说明的作用,强调了“我〞卖给青年的马草全部都在。
2.?用心灵去倾听?是略读课文,源于西班牙的?都市生活报?,我国?参考消息?翻译并登载了本文。
课文真实地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仁慈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思念之情。
①小精灵总是耐心地答复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
在“我〞的记忆中,苏珊是个无所不知的小精灵。
苏珊面对“我〞一个个简单而幼稚的问题,就像一位母亲那样“耐心地答复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
〞在一次次心与心的交流中,两个人的心走在了一起,结成了母子般的友情。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苏珊的爱心,语言虽然朴实,读来却令人非常感动。
②你知道吗,这只得意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我〞不仅痛苦,同时对死亡充满了恐惧。
如何化
解“我〞心中的伤痛,不让死亡留给“我〞太多的恐惧呢?苏珊采用了更美妙的一种说法。
是啊,小鸟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唱歌了,这是多么美妙的事啊!听着这样的话,覆盖在孩子心头的阴影立即消散了,快乐又回到了孩子的身边。
苏珊的仁慈、乐观由此可见一斑。
③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谋面〞就是见面的意思,用“如同我第二个母亲〞来形容苏珊,看得出“我〞对苏珊的爱。
苏珊不是“我〞的母亲,我们也从没见过面,是线把两个人紧紧地连在一起:苏珊就像母亲那样,耐心倾听“我〞的心声,困难时给予帮助,痛
苦时予以抚慰。
这就是“我〞长大后,分开家乡,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想见到苏珊的真正原因。
文章这样写,也为下文“我〞回到家乡后主动与苏珊联络作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开展。
三、重点段落句子积累
1、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
2、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3、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
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4、林子里静极了。
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