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全能知识点练习题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全能知识点练习题册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认真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之推教子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

”吾时俛①而不答。

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②,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注释)①俛:通“俯”,头低下。

②业:本事、能力。

[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谓吾曰(尝:曾经)
B.颇晓书疏(疏:记事)
C.稍欲通解(欲:快要)
D.异哉(异:不一样)
[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异哉,此人之教子也!
译为:_________________
(2)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译为: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的“士大夫”和“吾”(颜之推)的教子观念完全不同,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1)士大夫的教子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颜之推的教子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父母对你的教育与选文中谁的观念相近?你接受这样的教育观念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课内阅读。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根据课文内容,选出每句中“之”字的含义。

之: A.弈秋的教导 B.天鹅 C.他,这里指前一个人 D.的
(1)通国之善弈者也。

(_______)(2)一人虽听之。

(_______)(3)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4)虽与之俱学。

(_______)[2]朗读“为是其智弗若与”应该读出(_______)的语气。

朗读“曰:非然也”应该读出(_______)的语气。

A.疑问 B.反问 C.否定 D.肯定
[3]用“____”在文中画出描写两个学生学习状态的句子。

[4]读完这个故事,你受到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道旁李苦
王戎七岁,尝①与诸②小儿游③,看道边李树多子④,折枝⑤。

诸儿竞⑥走⑦取之⑧,唯⑨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⑩。

(注)①尝:曾经。

②诸:众。

③游:游玩,玩耍。

④子:指果实。

⑤折枝:把树枝压弯了。

折:弯曲。

⑥竞:争逐,争着。

⑦走:跑。

⑧之:它,这里指李子。

⑨唯:只,仅。

⑩信然:确实这样。

[1]结合注释,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取之信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王戎是如何判断李子是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路遇先生
余儿①行路中,遇先生,鞠躬行礼,正立路旁。

先生有命②,儿敬听之;先生有问,又敬答之。

俟③先生去,然后行。

人皆称为知礼。

(注释)①余儿:我的孩子。

②命:命令,吩咐。

③俟:等到。

[1]说说下列画线词语的意思。

(1)鞠躬行礼鞠躬:__________
(2)人皆称为知礼知礼:__________
[2]在路上遇到老师时,该怎么做?请把文中相应的句子画上横线。

[3]读了这则小古文,你懂得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郑人买履》,完成习题。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__________
(2)_______
[3]从文中找出郑人最可笑的言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篇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言文阅读。

一日曝书画,而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1]解释加点词语。

曝书画___________ 谬矣______________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只断一处)
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7. 阅读小古文并按要求完成习题。

刮骨去毒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右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

医曰:“矢镞(zú)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羽便伸臂令医劈之。

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注释)矢镞——箭头
[1]选择下列字在文中的意思。

(填写序号)
尝:①经历②曾经③辨别滋味(_______)
贯:①连贯②事例③贯通(_______)
[2]羽的左臂阴雨天经常疼痛,是因为什么呢?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羽”指的是小说《___________》中的______,他是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的人,从原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看出。

8.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ă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扑倒)踊痛哭之事。

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1]解释加点词语。

昔孟子少时(_____)乃去(_____)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_____)遂居于此(______)
[2]指出下列句中“于”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居住之所近于墓。

B.遂居于此。

C.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D.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3]翻译下列句子。

此非所以居子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谈谈你从中悟出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读短文完成练习。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先子度其足: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而置之其坐:____________________
[2]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之”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__________________)
②至之市(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而忘操之(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反归取之(___________________)
⑤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杨生之犬
杨生畜一犬,甚爱之,行止与俱。

一日,生夜行,堕涸井中,犬吠彻夜。

旦日,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

往视,见井中有人焉。

生曰:“君若出我,当厚报。

”行人日:“以此大见与,便当出尔。

”生日:“此狗尝屡次活我,不得相与,其余均可。

”行人日:“若不相与,便不相出。

”其时,犬引颈下视井中。

生知其意,遂应之。

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

后五日,犬夜走归杨生家。

[1]为下列加下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若不相与________
A.和B.结交C.给D.赞成
(2)犬引颈下视井中________
A.延续B.伸长C.导引
[2]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的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甚爱之”中的“之”指________,“生知其意,遂应之”中的“之”指________。

[4]杨生答应行人要求的原因是________。

11.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父善游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人问其故。

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jù)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注释]①遽:就。

②任:对待。

③悖;违反常理,错误。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义项。

(1)父善游(_______)
A.善良,慈善 B.熟悉 C.擅长,长于 D.容易,易于
(2)见人方引婴儿(_______)
A.方向,方位 B.正,正在 C.方法,计策 D.才,刚刚
(3)人问其故(_______)
A.事情,事故 B.所以,因此 C.牧意,有意 D.缘故,原因
[2]下对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故事中的要把婴儿往江中投的人,做事违背了常理。

B.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识和技能是可以遗传的。

C.不能把婴儿等同于其父亲,而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孩子父亲善游,孩子长大也可能善游,但不能把可能当作必然。

[3]翻译下面句子。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解释词语。

辩斗:______ 以:_______
日中:_______ 及:_______
盘盂:___________________
沧沧凉凉:_________________
孰:_________ 汝: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孔子不能决也。

_____________
(2)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____
[3]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
“为”字的解释:A.因为 B.同“谓”,说 C.是 D.认为
(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________)
(2)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的节奏(标三处)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3]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最好用文言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听了两小儿的话,孔子会怎么回答?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孔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理解。

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韩非子》
注释: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坚:坚硬。

陷:陷落,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或:有人。

弗:不。

[1]解释下列句子划横线的字。

(1)吾矛之利(____)
(2)其人弗能应也(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楚人所说的:“______”和“_______”是自相矛盾的。

(用原文中的话。


[4]成语“自相矛盾”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
15. 课内阅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日:“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是( )。

A.所宝以百数(宝贝)
B.拊掌大笑(拍手)
C.今乃掉尾而斗(翘起尾巴)
D.处士笑而然之(认为……是错的)
[2]翻译下面的句子。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有( )。

A.艺术也是源于生活的,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
B.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所以可以不符合实际
C.知错就改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
16. 文言文阅读。

鲧禹①治水
洪水滔天,鯀窃帝②之息壤③以堙④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⑤杀鲧于羽郊⑥。

鲧复生禹⑦,帝乃命禹卒⑧布⑨土以定九州⑩。

——选自《山海经》
(注释)
①鯀(gǔn)禹(yǔ):人名。

传说鲧是禹的父亲,禹是中国夏代的第一个君主。

他们都治理过洪水。

②帝:指天帝。

③息壤:传说是一种能够生长不息的神土,所以能堵塞洪水。

息,生长。

④堙(yīn):堵塞。

⑤祝融:火神的名字。

⑥羽郊:羽山的近郊。

⑦鲧复生禹:传说鲧死三年,尸体不腐,有人刀剖其腹,禹乃降生。

⑧卒:最后,终于。

⑨布:铺填。

传说禹吸取鲧治水不得法的教训,改用疏导的办法,终于治服了洪水。

九州:古代分中国为九个州,后以九州泛指天下或中国。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或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鲧窃帝之息壤(人名)
B.以堙洪水(堵塞,填塞)
C.鯀复生禹(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鯀治理洪水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他的儿子禹靠什么方法降服了洪水?
鯀→(__________)→(__________)禹→(__________)→
(__________)
[4]简述大禹为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人”的感人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______。

孔君平_______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_______,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_______。

”儿应声答曰:
“______________。


[1]按原文内容填空。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_______。

孔君平________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________,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________。

”儿应声答曰:
“________。


[2]判断对错
①“为设果”是说孔君平给孩子端来了水果。

(________)
②文中“家禽”的意思和现在所说的“家禽”的意思相同。

(________)
③“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主要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
有总起全文的作用。

(________)
[3]“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说一说,孩子的回答巧妙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阅读课内文段,回答问题。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好书画。

(____)
(2)一日曝书画。

(____)
(3)处士笑而然之。

(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最后引用古语的作用是总结全文,指出每一种职业的人都有其擅长的,做事要多闻行家以免出错。

B.文章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

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

C.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苏辙,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