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_高二语文教案_模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人墓碑记_高二语文教案_模板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二)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三)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是什么?
(二)本文与其它墓碑记有什么不同?
(三)在课文中划出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四)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都有哪些?
(五)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逃脱,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地爬上帝王的宝座。

其人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史上,另外还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

我们接着将要学习的《五人墓碑记》会加深我们对“义”的认识和理解。

(二)给生字注音,并指名朗读课文。

阉yan旌jing湮yan皦jiao缇ti抶chi溷hun傫lei脰dou詈li逡qun冏jiong
(三)简要提供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
1、时代背景
明朝万历年间,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情况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国首富之区,情况更加恶劣。

明神宗朱翊钧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大事营建宫殿,为搜括财物,他大兴矿税,通都大邑,都设税监,税监又滥用群小,布满城乡,竭力榨取、掠夺。

一时间农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爆发多次大规模群众性的抗税、反税、惩治税监的斗争。

当时江南地主阶级中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政治清明,减少社会矛盾,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常常在一起议论朝政。

因为他们的领袖顾宪成等
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就被称为东林党。

对于当时反矿税、反税监的斗争,他们不仅同情,而且积极支持并参加。

(关于东林党: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顾宪成革职还乡,于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得一部分士大夫支持,形成改革派的政治集团,世称“东林党”。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魏忠贤受命为司礼秉笔太监,执掌要职;后来他又兼掌特务机关东厂,加紧镇压人民和官员中的反对派,实行阉党专政。

熹宗初年,
东林党人在朝任职的人还较多,他们一再上疏熹宗,反对魏忠贤,反对横征暴敛,反对专制统治,要求任用贤能,关心民生,允许知识分子公开讲学,议论朝政。

这些主张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的,但是由于熹宗的包庇,东林党人的斗争都遭到失败。

在朝的东林党主要人物,有的被革职、贬谪,有的被逮捕酷刑致死。

江南广大人民深受阉党之害,同情并支持东林党人。

因此,当阉党在天启六年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时,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反抗阉党的暴动就爆发了。

2、周顺昌简介
周顺昌(1584一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

万历四十一年中进士,任福州推官(掌管州中刑狱的官)。

后来进入吏部,任文选司员外郎(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他虽掌管人事大权,但仍极清廉正直。

后来离京回南方时,只有“行李一肩,都门叹为稀有”。

他为人正直、清廉,关注民间疾苦。

像他这样的人,人民欢迎,阉党不容,被魏忠贤列名《东林点将录》(阉党捕人的黑名单)。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当时请假家居的周顺昌激于大义,竟与魏“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的孙子。

在谈话中,切齿痛骂阉党。

这事被缇骑报告魏忠贤,周顺昌终于被革职。

周顺昌被罢官后,阉党仍不罢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为文送他,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阉党的话。

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

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被拷打得体无完肤,仍痛骂魏忠贤如故。

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

到崇侦元年才得到昭雪,谥忠介。

3、五义士简介
周顺昌被捕时,群众万余人尾随。

一向好打不平的商人子弟颜佩韦,高举着香火,沿途呼喊:“有愿替周吏部说话的,跟我来!”他情愿自己去代周顺昌吃官司。

市民马杰也一路敲梆子,号召群众。

当阉党爪牙缇骑威胁群众时,马杰破口大骂魏忠贤,杨念如、沈扬也上前仗义陈词,不许东厂缇骑逮捕周顺昌。

缇骑恼羞成怒,拔出利剑,扬言要割掉马杰的舌头,聚观的市民鼓噪起来,堤骑更加凶横,首先举剑扑击沈扬、杨念如。

这时周顺昌的轿夫周文元也怒不可遏,夺取了缇骑的武器,同堤骑扭打起来,结果额头受伤。

聚观的市民一见缇骑动武伤人,就一起鼓噪围攻,吓得缇骑们东逃西窜,有的爬上树顶,有的躲到厕所里,有的逃上屋顶。

其中两个缇骑被群众打死。

颜佩韦等五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他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完全是激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

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

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位壮士大骂魏忠贤及其亲信毛一鹭,从容就义。

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事后,为了抗议杀害五人,苏州市民曾倡议拒用天启钱达十个月之久。

群众斗争的威力,惊得气焰嚣张的魏忠贤“逡巡畏义”,从此“不敢复有株治”。

十一个月后,熹宗死了,魏忠贤失了靠山,畏罪自杀。

苏州人民倡议公葬五位义士,一夜之间,把毛一鹭为向魏忠贤献媚而监造的魏忠贤生祠拆为平地,在它的废基上修建了五义士的墓。

4、作者简介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在江苏省太仓县)人。

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

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

溥青年时候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

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纳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和推
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

在文学上,针对当时士大夫空疏不学的弊病,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同时强调“居今之世”,必须“为今之言”,“各为有用”。

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朴质。

曾编辑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著有《七录斋集》等。

(四)讲读第一段
1、诵读。

2、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魏阉是对魏忠贤的贬称。

魏忠贤专权时,其党羽阿谀奉承,在各地多有建生祠以媚者。

魏忠贤死后,其生祠陆续被废。

“五人”即葬于已废的魏阉生祠之址。

3、学生翻译。

五(个)人,(是)周公蓼洲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

到了现在,(吴)郡的贤士大夫向当权的人请示,就清理魏阉已废的生词的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立碑,来表扬他们的事迹。

啊,也真是盛大的事啊!
4、教师小结。

本段写五人死因及立碑缘起。

先总述五人激于义而死,然后写死后建墓立碑经过。

段末以赞颂小结,突出此举之盛。

五人原来是市井细民,草野之士,地位卑微,行事普通,而他们死后墓葬时,却十分显耀。

清除权重一时的宦首魏忠贤生词的原址为墓地,其身份显赫可见;还要“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其为人所敬重由此可见。

墓地之择,立碑之举,葬仪之隆,可谓“盛矣”。

(五)讲读第二段
1、诵读。

2、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3、学生翻译。

五人的牺牲,距离现在修墓安葬在这里,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

(在)十一个月当中,那些富贵的人,官运亨通的人,他们患病而死,死了而埋没不足称道的,也太多了,何况(在)乡间的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个)人光明显耀,什么缘故呢?
4、教师小结。

(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说明魏阉失败之速。

(2)以众人之死与五人之死作对比,突出五人之伟大。

“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作者有几方面的对比?有什么作用?以“众”和五人的数量悬殊作比,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与野莽无闻之士比,以“湮没”与“
皦皦”比,充分显示了“疾病而死”的无声无息,不为人道,“激于义而死”者的名声赫赫,万民敬仰。

(3)最后,作者以设问引起下文。

(六)讲读第三段
1、学生诵读。

2、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1)丁卯三月之望:“丁卯”即明天启七年(1627),“三月之望”即三月十五日。

按:此事当在天启六年(丙寅,1626)三月,系作者误记。

此文刻碑时已改正。

(2)吾社之行为土先者:
课本注解:“
《诗经》三首
晨读课堂
【字词拓展】
i(一)辨清字音
《卫风·氓》
氓méng 蚩chī愆qiān将qiāng 诡guǐ垣yuán 筮shì咎jiù
于xū说tuō陨yǔn徂cú
汤shāng渐jiān靡mǐ夙sù隰xí泮pàn。

《秦风·无衣》
泽zé戟jǐ偕xié
《邶风·静女》
邶bèi 姝shū隅yú见xiàn 踟chí蹰chú娈luán 炜wěi 说yue 怿yi 归荑kuìtí洵xún (二)通假字
于嗟鸠兮(“于”通“吁”。

叹息)
犹可说也(“说”通“脱”,脱身)
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说怿女美(“说”通“悦”,喜爱)
自牧归荑(“归”通“馈”,赠)
(三)一词多义
言:言既遂矣(句首助词)
静言思之(相当于“而”)
于:王于兴师(语助词)
俟我于城隅(介词,在)
以:秋以为期(把,介词)
以望复关(而,连词)
(四)古今异义
泣涕涟涟:泣涕,古义为眼泪,今义为鼻涕。

总角之宴:宴,古义为欢聚,今义为酒席。

【作文万花筒】
(一)《诗经>中的诗句有些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
有些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宴尔新昏”,“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等便是。

(二)吟诵爱情的名句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爱情,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历代文人墨客从各自的人生体验和对生活的见解出发,反复吟诵着爱情这一主题,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篇章和千古名句:初恋的羞涩,热恋的烦恼,心灵的默契,爱情的坚贞,离别的相思,背叛的幽怨等等方面
在爱情诗词中都有细腻生动的表现。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 2.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一(唐·王维《相思》)
4.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唐·皇甫松《采莲子》)
5.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唐·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
6.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凤栖梧》) 7.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宋·陆游《钗头风》)
8.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宋·贺铸《青玉案》)
(三)从戎报国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一向受到人
们的推崇。

以保家卫国的军旅生活为题材的诗
歌无以数计,流传下来不少脍炙人口的佳句。

1.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焕《凉州词》) 3.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李白《子夜吴歌》)
4.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
5.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祖咏《望蓟门》) 6.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王翰《凉州词》) 7.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王昌龄《出塞》) 8.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9.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高适《燕歌行》) 10.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戴叔伦《塞上曲》) 11.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12.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陆游《长歌行》) 1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精彩回放
【课文译文】
氓(抱布贸丝)
那人敦厚老实样,抱布换丝装得像。

其实不是来换丝,找我有事要商量。

送你回去过淇水,到了顿丘不忍回。

不是我愿误婚期,你无良媒定婚配。

请你别生我的气,凉爽秋季为婚期。

登上毁坏的墙垣,向复关那边遥望。

见不到我的复关,泪水流也流不完。

见到了我的复关,又说又笑多高兴。

你去占卜问过卦,封辞没有晦气话。

赶着你的马车来,我带嫁妆去你家。

桑叶未落好季节,叶子葱绿又润泽。

啊呀斑鸩啊斑鸠!不要贪吃那桑葚。

啊呀姑娘呀姑娘!千万别落情网中。

男子陷入情网啊,还可解脱啊。

女子陷入情网啊,不能自拔啦!
桑叶经受风霜,枯黄零落纷纷。

从我嫁到你家来,多年辛苦守清贫。

淇水急来滚滚流,水溅车来篷湿透。

女子从未变心意,男子反复不念旧。

男子变化无常性,前后不一猜不透。

做你媳妇很多年。

家务辛劳无闲暇,起得早来睡得晚,天天如此干不完。

你的日子称了心,却来横眉又施暴。

我的兄弟不知情,边说边笑又嘲讽。

独坐静思过来事,自卑自叹我心痛! 当初你说白头老,想起这话我生怨。

淇河水满也有岸,沼泽水漫也有边。

两小无猜童年乐,有说有笑玩得欢。

先前诚恳发过誓,不料你竞把心变。

违背誓言不念旧,一刀两断情已了。

无衣
难道我们没有战衣?
和你同披一件战袍。

国王发兵攻打仇敌
修好咱的利戈长矛,
你我有共同的仇敌!
难道我们没有衣裳?
和你同穿一件衬衣。

国王发兵攻打仇敌,
修好咱的长矛大戟,
你我并肩参加战斗!
难道我们没有衣裳?
和你同穿一件下装。

国王发兵攻打仇敌,
修好咱的铠甲武器,
你我并肩一起出征!
静女
娴淑的姑娘真美丽,
等待我到城角来幽会。

却隐藏起来找不到,
急得我搔头又徘徊。

温和的姑娘真美好,
赠予我一支红红的彤管。

红彤管呀光泽又鲜亮,
兴高采烈我喜欢。

赠我野外红嫩的草,
真的美妙又奇特。

不是荑草有多美,
这里有心上人赠的一片心。

【相关链接】
(一)时代风云录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
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当时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被奉为儒家经典,便有了《诗经》的名称。

《诗经》从内容上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有十五国风,收集了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

“雅”有“大雅”、“小雅”,大多数是贵族所作的乐歌。

“颂”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多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

《诗经》善于运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思想感情,使诗歌在
音律上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

有的通篇重叠,各章对应
地只换几个字;有的只在章首或章尾重叠;有的隔章重叠,重首重尾。

重叠便于记忆和咏唱,是民歌的特色之一.回旋反复,可以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怀。

&n
张连生
边城【一】
学习目的:
了解小说主旨。

欣赏.如诗如画的边城风景。

学习重点:
1.小说主旨。

2.如诗如画的边城风景。

学习难点
1.小说怎样表达普通生活中的爱。

2.环境对人物心理活动有怎样的影响。

学习方法
鉴赏、分析、品味
学习过程
一、作者及作品情况
沈从文,现代小说家。

原名沈岳焕,湖南人。

生活经历比较丰富。

十五岁入军队当.文书,还当过警察所办事员,辗转于湘川鄂黔一带。

一九二二年到北京,经过自学,开始写小说。

从一九二五年发表作品起,到建国前出版过六七十种作品集。

是现代文学史上多产的作家之一。

他的小说取材范围比较广泛,都市乡村都有所涉及,写过各种人物,农民、工人、水手、士兵、官吏、绅士、教师、学生……都在他的作品里出现。

然而,描写最多、最成功的,还是他家乡一带——湘西地方一幅幅的风景画和风俗画。

西南僻远山区特异的风物民情,神秘的浪漫色彩,浓郁的抒情性和明显的散文美,以及自由多变的形式,自然流畅的语言,使他的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文章导读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这篇中篇小说以川湘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二三十年代的恬静生活为背景,展开了一个悲剧故事。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

作者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这些话正可证实小说的主旨。

这篇作品人物形象生动细腻,山光月色描写得诗意盎然。

著名评沦家李健吾称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亚洲周刊》在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时,将《边城》评为百强第二名,真是很有见地。

三、小说的情节发展
虽然是节选,但小说的结构还是相对完整的,大体情节如下:
(一)翠翠的心事(从“黄昏来时”到”你将怎么样?”)
(二)祖孙的依恋(从“老船夫回到家中时”到“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
(三)夜半的“情歌”(从“老船夫做事累了”到“还有人在梦里作宰相中状元咧。

”)
(四)祖父的秘密(从“昨晚上唱歌的”到“不告翠翠一个字”)
(五)祖父的暗示(从“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到结尾) 四、课堂活动
简析翠翠的形象
五、作业
边城【二】
学习目的:
了解小说主旨。

欣赏.如诗如画的边城风景。

学习重点:
1.小说主旨。

2.如诗如画的边城风景。

学习难点
1.小说怎样表达普通生活中的爱。

2.环境对人物心理活动有怎样的影响。

学习方法
鉴赏、分析、品味
学习过程
一、实例分析
文章中多处写到“唱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情节上的照应。

如翠翠梦中听歌,“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作什么?“摘虎耳草,”“选顶大的叶子作伞。

”这里就照应了前面祖父为翠翠讲她的父母唱歌相恋的情节。

这个情节还与课文最后写的“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傍在祖父身边,闭着眼睛听下去,等到祖父不作声时,翠翠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遥相呼应,文章材料似乎由歌声串了起来。

②思想内容的表达。

前面写祖父讲翠翠父母的相恋之歌,既写出了湘西男女恋爱的特点,写出了湘西风情,又交待了翠翠的父母之事,使人解一悬念:为何翠翠依着祖父。

又如后面写翠翠爱听不知谁唱的歌,写出了翠翠爱情的萌动,歌声对她的爱情真像催化剂,越唱越浓,越唱越激,越唱越悲。

③推动情节的发展。

如兄弟俩为爱情而“决斗”,兄自知唱不赢弟,所以自觉退让,离乡、下驶,于是失足落水。

无疑,这里的唱歌唱得故事不断向前发展。

解答文章多处写到唱歌,这样写有三个作用。

一是使情节上有照应。

文章处处有歌声。

二是表达了重要的思想内容,歌声唱出了一个爱情悲剧。

三是推动了情节发展,故事在歌声中波澜起伏地推进。

二、基础能力测试
1.下列判断中,有一项是有错误的,请找出来( )
A.《边城》的主旨是通过一个充满凄凉的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湘西人民淳良的心灵。

B.文章中几次提到“祖父”的可能死亡,这样写,是为后文老人在雷雨夜猝死而作好铺垫,也是“祖父”暗示翠翠要作好思想准备,要她坚强一些。

C.文章中几次提到翠翠的梦境,写她摘虎耳草,是表现她已暗恋傩送,希望听见他的歌,喜欢他歌里的韵味,寄托了她对美好爱情的憧憬。

D.“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这其中的“柔软”里有一种薄薄的凄凉,有青春的烦恼,有一种对爷爷吹的曲子中暗示的东西的不满。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

B.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C.祖父夜来兴致很好,为翠翠把故事说下去,就提到了本城二十年前唱歌的风气,如何弛名于川、黔边地。

D.一个在半山上竹篁里砍竹子,一个在溪面渡船上拉船,这些事也说到了。

答案
1.D
2.C
边城【三】
学习目的:
了解小说主旨。

提高学生阅读文段的能力
学习重点:
1.小说主旨。

2. 学生阅读文段的能力
学习难点
文章内容理解
学习方法
阅读、分析、解答
学习过程
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美”和“爱”构筑的理想王国
——读《边城》
沈从文先生的名作《边城》叙述了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一个山水如画的古渡头,有一户独处的人家,住着摆渡的老船工和外孙女。

老船工年逾古稀,小孙女翠翠情窦初开。

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都那么好,那么俊,都爱上了翠翠。

大老托人说媒,老船工满心欢喜,可翠翠不高兴,翠翠对二老动了情。

大老下船跌进了激流,二老也出走了,老船工在误会中大病一场,在风雨之夜归天了,只留下翠翠守在山水如画的古渡头。

故事结束了,山依然青,水依然绿,人依然那么美。

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括《边城》,那就是:“美”和“爱”。

[边城中无处不美,山美、水美、人美。

“小溪流下去,绕山阻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所为。

静静的河水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计数。

”作者用简简单单的文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丽的桃源。

在这样美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人自然更美。

“翠翠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

”翠翠天真善良,淳朴活泼,具有大自然赋予的活力。

在读者面前,她是这样一个生动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

忠厚善良的老祖父,五十年如一日撑船摆渡,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

端阳龙舟,令人神往,他却忠于职守,寂寞地守着渡船。

过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热诚尽责,馈赠他,他却“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静静地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

”正是在平凡的生活中,老船工显现出与众不同的“美”。

边城中的人都那么美,慷慨好义的顺顺、热诚质朴的杨马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