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剧院里哪些座位听得最好
买戏票的时候,你也许总是希望挑选到中间靠前面的座位,以为这些座位应该是看得效果好、听得又清楚的地方。

可是,如果不用扩音器的话,事实并非如此。

中间靠前的这些座位虽然看得清楚,但往往却是听得效果最不好的地方。

一般而言,二楼的座位比楼下好,而三楼比二楼更好。

在电影院里看电影,随便你坐在哪里,都能听得很清楚。

因为电影院里的扩音机能量很大,还可以调节发声方向,使全部声音最有效地射向全场听众,使每个人听得又清楚又响亮。

人或乐器的声音能量都比较微弱,跟扩音机比起来相差很远;要是单靠它们本身的声音,使上千个听众都听得又清楚、又响亮就比较困难。

在剧场里,如果我们要想听得很好,除了要有清晰的直达声以外,还需要利用反射声作为补充,这才能使声音听起来宽厚丰满、悦耳动听。

因此,工程师在设计剧院、音乐厅或大礼堂时,都要考虑到声学结构。

光线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声音也是一样。

舞台上的声音受到舞台地板、舞台上的硬质壁板、天花板以及墙壁的反射,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

其中最起作用的是舞台地板和舞台上的硬质壁板,因为它们距离声源最近,反射效能最高。

在这里,直达声和反射声几乎是同时送出去的,它们的间隔短于二十分之一秒,在增加了声强的同时,清晰度并不会受损。

【A】——在演员发声的二十分之一秒后,还有很强的反射声,【B】____对音质没有帮助,【C】——使人听到一前一后的声音,这就是令人不快的事情了。

再有,剧院的天花板和墙壁,也都能起到反射声音、美化声音的作用。

普通剧院正厅座位往往低于舞台,后排座位仅仅高出舞台一点点,所以几乎整个正厅都受不到舞台地板反射的作用;而中间的座位,距离两侧的墙也比较远,接受不到墙反射的声音,只能听到台上的直接声。

所以在一些较大的剧院里,坐在中间位子上听起来,声音总是不够清楚响亮,有时像是在露天“剧场”的感觉。

二楼的座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舞台地板和壁板的反射作用,所以声音又清楚又响亮。

三楼虽然距离舞台更远,但是它与舞台和声源构成的角度更小,反射的效果也就更大一点。

再加上三楼距离天花板很近,又多了一层很有效的反射,所以往往三楼的声音比二楼还要好一些。

如果舞台上铺了大地毯,楼上的声音就会减弱。

有的演员为了使听众听得更清楚,常常站在台口,这样对前排的听众是有一点效果,但从整个居!
院来说,他的声音强度反而降低了,因为这时舞台地板和壁板对他的声音已经起不了反射作用。

最理想的剧院,所有座位都应当高于舞台地板。

像北京民族文化宫的大礼堂那样,随便你坐在哪里,都能听得好,又看得好。

有的剧院在墙壁上和天花板上使用了过多的吸音材料,就只能适合放映电影;若是用来演剧或开音乐会,效果就不很好。

如果舞台上挂些丝绒幕,摆很多的花草,对于声音的传播同样也都是不利的。

1. 在文章第三段中A、B、C三处的横线上,依次填写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果不仅而且
B. 因为所以反而
C. 因为所以而且
D. 如果不仅反而
2. 下列做法,能够增强剧院的音乐欣赏效果的一项是()
A. 舞台上使用硬质地板
B. 舞台上铺设大地毯
C. 演员站在舞台台口
D. 舞台挂丝绒帷幕
3. 周末你约朋友一起听音乐会,购买门票时,音乐厅售票处只剩一楼中间(下图A处)和二楼靠后座位(下图B处)的门票,为了更好地欣赏音乐,你会选择哪一处座位的门票?请根据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突发性。

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

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

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

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材料二
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

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

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

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

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

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

政策方面,2003年国家公布施行《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家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

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

这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

(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材料三
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

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

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

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材料四
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

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

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

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蔓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
4. 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

B.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食物中毒、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C.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D.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成因等情况,因此无法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2009年我国成功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成功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B. 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C. 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

D. 正是因为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6.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松之风
侯军
①我对松树的认知,是从一根房梁开始的。

那时我只有十几岁,每天就睡在阁楼上。

忽然有一天,一个并不经常来往的堂叔来到我家,跟父亲嘀咕了一个晚上。

转天,父亲就让我去跟奶奶睡了,说要把阁楼拆掉。

②我问奶奶为什么。

奶奶说,你老伯的儿子要学拉大提琴,老师要给孩子亲手做一把好琴,说是必须要用老松木才行。

你老伯也不知怎么打听到咱家有一根房梁是老松木的,就是搭阁楼用的那根。

这是给孩子学本事的大事,你爸跟我一商量,我就说,不就是一根木头吗?给他吧!
③从此,我记住了这根房梁,也记住了做好琴必须用老松木。

我的潜意识里就一直萦绕着一个臆想:当那根房梁变身为大提琴之后,会发出何等美妙的声音呢?
④对松的印象伴随某种美妙的旋律,深深烙在我心底。

稍长,学唱《沙家浜》——“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呐——”天长日久,心底又萌生一个向往: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到泰山顶上,去看看那个“一青松”。

⑤我第一次去泰山是1980年。

好不容易爬到山顶,却发现泰山顶上哪里只是“一青松”啊,漫山遍野都是青松。

⑥后来,所见的古松名松越来越多。

我发现几乎所有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都有松树的身影,“天下名山
松占多”,这么说一点都不过分。

暮色苍茫中,我去看过庐山的“劲松”,虬枝盘绕,苍劲峥嵘;在北岳恒山,我登上“虎风口”,看过号称恒山十八景之一的“虎田悬松”;在南岳衡山,我也曾来到“磨镜台”观松。

然而,最令人难忘的还是黄山的松,黄山最出名的那棵“迎客松”堪称是黄山的名片。

真是奇松与怪石并峙,苍崖共云海同天。

⑦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松树情结。

追溯源头,大概与两千多年前孔夫子的那句赞语有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从此,松柏成为不惧严寒、顽强不屈坚忍勇武的象征。

一般而言,无论植物还是动物,一旦被赋予某种象征意义,就会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慢浸入到这个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

⑧历代文人笔下,松树时常被比拟为各种奇谲而跌宕的人生范式,让风霜欺凌它,让厄运笼罩它,让不公缠绕它,然后看它从容看它隐忍,进而让它抗争让它崛起,最终赢得生命的重生。

在陶渊明笔下,“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在李白笔下,“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在杜荀鹤笔下,“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诗人们悲叹的是松树的命运多舛,更是人生的跌宕不平;诗人们赞的是松的品格,更是在表达对世间高尚人格的向往。

⑨其实,松树值得赞美的品格,并不仅仅是岁寒后凋。

在我看来,还有它的开阔胸襟和包容精神。

它为众多弱小的生命提供食物和生存环境,让它们依附自己高大的身躯繁衍生存。

松树的奉献精种也常为人们津津乐道。

它全身都是宝:躯干是栋梁之材,也是造纸的上等原料;枝叶可以入药;松树分泌的油脂不仅可以制作体育运动不可缺少的松节油,还是油画家常用的油彩调和剂;松香不仅可做香料,还是各种胡琴不可或缺的发声辅料;即便是松根和残枝,也可以烧制松烟,成为制墨必备的黑色涂料……
⑩如今,我已年近花甲,与书翰笔墨打了大半辈子交道。

殊不知,与书翰笔墨打交道,其实也就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松树打着交道——每天用的纸张,或许就是松树原浆制造的;挥毫写字,那研的墨也是用惯了的老松烟;墙上悬挂着自书的刘长卿名诗:“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读书时见松入眼,聆曲常思大提琴……
⑪听着那低婉浑厚、沉郁高邈的旋律,我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阵阵松涛,想到大提琴的松木面板,想到刘长卿的“松风古调”,进而想到孔夫子的“岁寒后凋”——是的,在这里,松是一种风,是风格风韵风采风骨,是有声有色有温度的——“静听松风寒”。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中老松木的房梁为堂伯的儿子做了一把大提琴,既开启了我对松树的认识,又体现了家中长辈乐于助人的品质。

B. 第⑦段引用孔子赞颂松树的话语,赋予了松树象征意义,结构上开启下文,从描写现实中的松树转入对
松树精神气质的描写。

C. 第⑨段作者采用排比的手法和朴实的语言,叙述了松树的多种用途,展现出松树浑身是宝的特点,同时也为后文做了铺垫。

D. 本文叙写了作者在人生不同阶段对松树的认知,同时本文多处引用诗文,既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又增强了文学色彩。

8. 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文章中作者写了松树的哪些优秀品格?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文言文阅读
(一)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

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壁也。

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奏意未欲与赵绝耳。

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壁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节选自明代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10.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如因而厚遇之。

遇:对待
B.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

曲:歪曲
C. 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

僇:通“戮”
D. 一胜而相如族。

族:灭族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B. 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C. 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D. 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12. 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 选文(一)叙述了蔺相如智慧而巧妙的与秦王周旋,最终实现完璧归赵。

B. 选文(二)翻新立意,作者对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做法提出非议。

C. 选文(二)辩清“曲”“直”两字,虽“完璧归赵”,却使秦负曲。

D. 选文(二)是一篇论述文,语言精当,议论精辟,论证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2)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建康层楼
[元]王冕
层楼危构出层霄,把酒登临客恨饶。

草色不羞吴地短,雁声空落楚天遥。

江山如画思豪杰,风月无私慰寂寥。

六代繁华在何处?败红残绿野萧萧。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城楼之高与在城上饮酒,而以“客恨饶”三字引起下文;足登耸楼,身处青霄,携酒环顾古都美景,不觉仇恨顿减。

B.山川雄奇,美丽如画,千古英雄已逝,当今英雄未见,不能不令人向往有豪杰出来重整山河,只有清风明月可以聊慰自己内心的寂寥。

C.江山如旧,人事已非。

结尾以繁华流逝,红衰绿减,秋风萧瑟,令人心寒作结,更为作者怀古伤今之情添上了深深的愁情。

D.“败红”、“残绿”写出了花叶残败的萧条之景,用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以景结情,使得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

15.诗的颔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文天祥《过零丁洋》中,概括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两句是“_____,_____。


(2)《赤壁赋》中,苏轼以“_____,_____”两句,告诉我们获得快乐其自然美景当作无穷无尽的资源,与朋友一同享用。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慨,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刘裕住过的地方如今却变成了“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面是某中学英语夏令营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面文段有多处语病,请指出其中四处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随着“十一”黄金周的临近,②旅游商家也都纷纷拿出各自的“压箱货”。

③据了解显示,④携程平台已有约4000家以上国内旅行社上线了数万款国庆旅游产品,⑤涵盖数十个主题和亚文化领域。

⑥目前上线的产品覆盖有“安心游”标签,⑦同时还将采取验码、测温、消毒等。

⑧大量出游需求的刺激下,⑨旅游市场瞬间火热,⑩不少热门目的地也出现了预订量、价格明显上涨的现象。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日月如梭,流年似水。

毛泽东追忆往昔峥嵘岁月,豪情满怀;巴金反思对包弟的残忍,潸然泪下……生命是一场奇妙的旅行,也像一场没有彩排的演出,一天又一天,我们感知世界的美好,享受成长的快乐,也体验深深浅浅的忧伤。

几个月前还在中考考场上奋笔疾书的你,此刻已经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走进同州中学的校园,步入自己的高中生活。

面对着高一的新生活,你可能充满了很多复杂的情绪:欢喜、惊讶、兴奋、不安、迷惘甚至苦闷……蓦然回首,是否有某个时刻某些人让你念念不忘?是否有某些情景某些事情萦绕你的心间?
请用你的笔记录下自己在高一的点滴生活,表达对青春、对学业、对未来等等的感悟或理解。

要求:选取典型事件,描写要有细节,抒发真情实感,自拟标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对关联词语的运用能力。

由前文“在这里,直达声和反射声几乎是同时送出去的,它们的间隔短于二十分之一秒,在增加了声强的同时,清晰度并不会受损”可知,“在演员发声的二十分之一秒后,还有很强的反射声”属于假设的情况,无因果关系,故选用“如果”,排除B、C;“使人听到一前一后的声音,这就是令人不快的事情了”与上文事实上“增加了声强”情况截然相反,故选用“反而”,排除A。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A项,由“舞台上的声音受到舞台地板、舞台上的硬质壁板、天花板以及墙壁的反射,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可知,“舞台上使用硬质地板”能够增强剧院的音乐欣赏效果。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B处效果更好。

由“舞台上的声音受到舞台地板、舞台上的硬质壁板、天花板以及墙壁的反射,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和“如果我们要想听得很好,除了要有清晰的直达声以外,还需要利用反射声作为补充,这才能使声音听起来宽厚丰满、悦耳动听”可知,B处座位听到的音乐受到舞台地板和壁板的反射作用,清楚、响亮而美妙;由“但是它与舞台和声源构成的角度更小,反射的效果也就更大一点。

再加上三楼距离天花板很近,又多了一层很有效的反射,所以往往三楼的声音比二楼还要好一些”可知,B处所在二楼舞台和声源所构成的角度相对更小,音乐反射的效果更大,且B处靠近墙壁和天花板,听到的音乐又多了一层有效的反射。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章中重要概念含义以及筛选整合信息能力。

D项,“无法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是错误的。

由原文“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可知,我国在非典之后,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经可以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故选D。

【5题详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