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 新实践 新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新实践新体会
作者:夏传江
来源:《中小学教学研究》2006年第11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用)》中明确要求:“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如何把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型学习方式具体运用到初中文言文教学之中,这是我们应该探讨的一个问题。
现简述我教学生学习《〈论语〉十则》的做法,以求同仁赐教。
《〈论语〉十则》是中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我们的尝试是:根据学生的自由组合,把学生平均分成十个小组,分别就《〈论语〉十则》其中的一则进行合作探究。
学生首先把自己不懂的字词、文言文中的句读等标记出来,运用小组内互相讨论、问老师等方式予以解决。
各小组把自己研究学习的结果,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小组内推荐一名发言人就自己小组的研究学习结果向全班交流展示。
当小组发言人上台发言时,其他小组的同学都在认真听、认真记、认真想,目的想解决自己的疑问,或质疑发言人,或“难”一下他们。
发言小组呢,更是认真,目的在于补充自己遗漏,该如何回答其他同学的质疑等。
直至问题全部解决。
课堂效果自觉甚好,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凸显了《课程标准》里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
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和感悟中理解文本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这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实践形式之一。
在课堂上,因为是放手学生自己去研究、探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也都非常投入,表现出空前的主动。
对于文言文教学,有的老师唯恐学生不明白,课堂上总是不厌其烦地喋喋不休,多是给予。
其实,老师往往认为自己讲“透彻”了,说“明白”了,效果却并不见得好。
这就好像一位游泳教练在岸上把游泳的要领向学生们讲得非常透彻,并亲自下水给学生进行游泳“示范”,就是不让学生下水实践。
也许,学生们真的“熟记”了游泳的要领,也可能真的“看会”了教练的“示范”,但要自己真正下水游泳时,还是仍然不会“游泳”。
因此,课堂教学应该着眼于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在动态、开放、多元的民主环境中学习语文知识,增长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质。
如果老师总把咀嚼后的“食物”“喂”给学生,而学生却无法品味到“食物”的原汁原味,或许很多“微量元素”学生无法吸收到,使学生缺少“营养”。
比如说,A组在给大家讲解《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B组生1同学提出了文中的“说”为什么要读“yuè”而不读“shuō”的问题。
A组生1答道:“课下注释中有明确的答案,‘说’同‘悦’”,B组生1接着追问道:“既然‘说’同‘悦’,而为什么不直接用‘悦’呢?”这一追问正中要害,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
A组紧急商讨,力求寻找答案。
课堂一阵躁动后便又鸦
雀无声,面面相觑,一会儿便把目光都投向了我,期待我的回答。
我想,这便是学生的“需要”时机,机不可失。
于是,我便不失时机地向同学们讲解了关于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现象,学生便很快找出了文中的“女”——“汝”、“识”——“志”、“知”——“智”等三个通假字。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自身需要,更多的知识让学生自主获取效果会更好。
当然,在这种开放的氛围内,不是放手不管学生,而是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种轻松的环境,让学生在交流中生疑,在互动中求知,在探究中解疑。
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的互动、合作、探究和感悟。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表扬和鼓励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实践证明,表扬鼓励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有效武器。
任何学生,无论其学业成绩如何,年龄大小,性格如何,都喜欢表扬和鼓励。
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得到表扬和鼓励。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降低,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老师教育的一种失败。
学生回答正确了,得到的是表扬,学生回答错了呢,感觉是“无脸面”,甚至被讽刺挖苦,即使是老师的无意的一句无关紧要的话,在学生当时看来也是一种“羞辱”,久之便失去了自信。
所以,老师,请你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和鼓励,特别是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更需要,哪怕是暂时的、“虚伪”的。
比如:当各小组把《〈论语〉十则》熟读、疏通完文意后,便是学生背诵全文的环节。
为了既便于检查又节省时间,我采用的是比赛的方法。
背诵比赛时,我仍然按小组合作进行。
要求:小组内每位学生至少背诵其中的一则,最多的背诵其中的两则。
其目的就是为了照顾到全体。
当轮到C小组时,其中的生1(当时几乎是全班学习成绩最低的一位)没等组长分工,率先把课文的第一则和第二则背了下来。
其时我很明白,他或许就会背诵这两则,但他这样做的原因无非有二:其一、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其二、唯恐组长或老师提出其他要求,他自己做不到,难堪。
此时我表现出异常的惊喜,并伸出大拇指,夸奖道:“你真棒!”随之全班同学给以热烈鼓掌。
如果说我的这一句表扬是暂时的,随机的,或者说是形式性的,但在学生本人的心目中也许就是一次成功,是永恒,甚至是他走向最终成功的新起点。
总之,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地,他们有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
请相信:“如果把学生思维力和创造力,放在多大的空间里,学生就会有多大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
(责任编辑: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