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创境品语言声情并茂赞荷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元创境品语言声情并茂赞荷花
作者:张宇佳
来源:《语文天地·小学版》2017年第09期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学段目标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
因此我引领学生深入《荷花》,抓关键词句,多元品析,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荷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精读课文,该单元主题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
文章讲述了作者清早在公园看到了一大池优美的荷花,感叹这池荷花就像是一大幅活的画,沉醉其中想象荷花的故事。
作者赞扬了大自然这位画家,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表达虚实结合、段落点面结合、语言用词准确、想象丰富、富有意境。
2.学情分析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学生对文本有了整体感知。
但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整体特点,对文本中关键词句的理解和感受都较浅显。
另外,我结合课后题“为什么叶圣陶爷爷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呢?”对三年级八班学生进行前测调研,38人中有16名同学的回答是“荷花千姿百态”,24名同学的回答是“荷花很美”。
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理解不全面,没有深层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及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欣赏美丽的荷花中,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品味重点词语,运用多种方法感悟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
这两个教学目标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
1.板画创境、感受荷花
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
”我设计了板画的环节,创设情境,既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又初步感受荷花之美。
2.斟字酌句、品味活画
此环节我抓住“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一句,深入研读文章第1-3自然段。
“同学们朗读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哪些词语中能感受到眼前的荷池是一幅活的画?”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加以引导。
第一,闻花香。
画是美的,那活的画“活”在什么地方?以此引导学生关注第一段,作者未见荷花,先闻荷香,这是平面的画呈现不了的。
第二,赏“姿势”之美。
荷花的美不仅体现在生命力旺盛,还表现在姿态上。
同学们交流“文中三种不同姿态的花哪一种最美”时,我引导学生从“才展开、全展开、花骨朵儿”“嫩黄色”“饱胀”等词语感受荷花千姿百态的美。
特别是第三种姿势最有意思,在这里我将示范三个动作,让同学们判断并体会“饱胀”一词,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蠢蠢欲动的生命力。
果真是一幅活的画!通过朗读,加深感受。
如此优美灵动的荷花图,是哪位画家创造的?是大自然,巧夺天工,创造了眼前的美,(板书“大自然”“美”)任何画家都画不出来,它可真了不起。
第三,读写结合、想象荷花。
课文的第三部分是写作者想象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此部分我让学生带着文中泡泡“‘我’怎么会忘记自己是在看荷花呢”这个问题展开。
进一步体会正是因为眼前荷池的美让作者如痴如醉,把自己想象成了里面的一朵荷花。
此时让学生们想象,“我们也和叶老一样,你也是其中一朵荷花,除了文中的‘蜻蜓’‘小鱼’,还会有哪些动物向你诉说什么”来引导学生写作。
出示句子:
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
学生进入角色,抒发内心情怀。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3.拓展延伸、赞美荷花
《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指出:“传承经典,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革命历史题材作为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基本素材。
”荷花,品行高洁,历来受到古今文人志士的喜爱和推崇,留下大量赞荷的诗文。
因此在课堂上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有关诗文,让同学们诵读,深刻领悟荷花的品质。
四、本设计特色
板画创境、咬字嚼句、多法品味、展开想象、训练表达、传承文化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附屬实验学校(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