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物理新课的导入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物理新课的导入方式
所谓新课的导入,是指在正式讲授新知识前的开场白。
一堂好课,首先要有好的开端,新课的导入成功与否,关键要看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怎样导入新课,我认为应该是:原那么上求“趣〞,形式上求“新〞,内容上求“巧〞,方式上求“活〞,语言上求“精〞。
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点滴经验,现加以总结归纳,以求教于同行。
一、实验式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创造情境的良好条件。
所以在新课导入时做些实验可以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些感性认识和求知欲望。
如在《磁场》这一节教学中,“场〞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磁场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但它却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紧扣磁场的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
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实验:取一个大试管,在试管下部套一块圆环形磁体,然后把另一块圆环形磁体从试管上部套入,使靠近的两极为同名磁极。
此时学生会看到上面的一块环形磁体悬浮在空中,这和生活常识发生了矛盾,学生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上面的环形磁体会悬浮在半空中而不会掉下来?〞此时,教师再适时地引入“磁场〞的概念,学生对磁场有一点感性认识,理解起来也就事半功倍
了。
又如在教学“凸透镜的应用〞这一课中,首先要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我先让学生一起动手做一个小实验:用放大镜先观察自己的指纹,再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
学生观察指纹时,会看到一个正立的像,而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那么会看见一个倒立的像,此时学生就会产生“这是怎么回事〞的疑问。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观察近处物体会有放大效果,而观察远处物体那么有缩小的效果,这样就会产生“为什么看远处和近处的物体会有不同的缩放效果〞的疑问。
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思维活跃,想得快,师生就容易进行情感交流,为整堂课的教学开了个好头。
二、发现式
对新课导入的理解我们常常会进入误区,似乎只有生动的语言、趣味的举例是导入的主要方法。
实际上,通过我们身边的一些现象,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问题就是激励〞,发现问题对思考问题的关系可以比喻为“拨火〞对火的助燃,它扰乱了原有固定的安排,带来了新的配合,而新的配合便会产生新的概念和理论。
例如,在教学“凸透镜的应用〞一课中,通过上述小实验,我看到学生眼中的疑问,就及时抛出问题“根据观察思考一下,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各小组的学生立刻展开热烈的讨论,你一言我一语,学生的思维被这个问题充分发散开来。
大部分同学的疑问都集中在
“像的大小正倒跟什么因素有关〞这一方面。
此时我汇总并板书各小组提出的问题,提炼学生问题中的知识点。
对于有一些同学提出的与本课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我也鼓励他在课后自己设计出探究方案进行探究。
正如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三、趣味式
1、音乐激趣
美妙的音乐常常会使人心旷神怡,教师如能恰当将音乐运用于教学中,就能使学生在音乐声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师设定的情境中。
比如在讲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节时,可以先播放一段优美乐曲,问学生感觉如何?让学生议论。
然后这样导入新课:听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听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听老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工人通过听机器运转的声音可判断机器运转是否正常;有经验的人挑选西瓜时,常常拿起西瓜用手指弹一弹或拍一拍,听听声音就知道西瓜的生熟了。
总之,声音与我们人类的关系密切。
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停留片刻〕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板书〕。
学生觉得这与他们生活直接相关,兴趣很浓。
2、故事激趣
有趣味的东西,学生喜闻乐见,教师假设能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把与教材相关的趣味知识、故事引入课堂,不仅能吸引学生,使课堂产生愉快的学习气氛,而且还能使学生越来越喜欢这门学科。
例如在讲“奥斯特的发现〞一课时,可以引入这样一个故事:1820年4月的一天,奥斯特像往常一样平静的走上教室中的讲台,他在课堂上演示物理实验时,无意中把指南针放在一根导线的下方,就在接通电流的一瞬间,细心观察的学生突然喊道:“磁针动了!〞奥斯特急忙切断电流,结果连他自己也看到了磁针自动回转到了正常的位置上。
这个现象使他惊讶得目瞪口呆,几乎连课都上不下去了。
学生都在窃窃私语,谁也不知道为什么教授看到了这个现象后竟然如此六神无主。
原来以前奥斯特就曾经猜测过电流与磁场可能会友密切的关系,但是长期以来他找不到实验事实来做根据,他差点绝望了。
没想到上课时无意中竟解决了这个问题。
奥斯特闭门不出,整整紧X的工作了三个月,他用各种实验都证实了通电导体周围确实存在磁场,这个磁场对磁针施加作用,使磁针偏转。
1820年7月奥斯特将实验结果写成报告通知欧洲各实验室。
磁和电的联系第一次被实验证实了。
电流的磁场有什么规律?学生听得格外仔细,好似有一种吸引力牵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的进入新课。
3、游戏激趣
在教学中,出现的新课题,便作为学生感知的新目标。
根据课题内容不同,采用不同途径把学生带入新的知识境界,让学生在兴趣中掌握新知识。
有时在饶有情趣的竞争游戏中激起兴奋,启发思维和识记也是方法之一。
在上“摩擦〞一课时,我让全班同学推举力气大和力气小的男同学各一名上台进行夺瓶比赛。
让力气大的同学用一只手抓住酒瓶的粗端〔此端涂有油脂〕,力气小的同学用一只手抓住酒瓶的细端。
比赛结果,力气大的同学却败了。
再取出一只酒瓶〔该酒瓶的细端涂有油脂〕,让力气大的同学抓住细端,比赛结果力气大的同学又败了。
于是提问:“力气大的同学用的力小吗?为什么他两次都失败了呢?〞同学们通过讨论,很容易分析出失败原因。
进而引入新课:“为什么瓶的一端涂上油脂后,手就不容易抓住呢?实际上,这里涉及如何利用摩擦的问题。
那么,摩擦现象有何规律?如何来增大和减小摩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这个问题。
〞
四、复习式
这种导入方式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复习、归纳、总结和运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问题情境〞,出现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相“冲突〞,造成学生心求通而未能得,口欲言而不能说的情势。
然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就易于调动学生心理中的积极因素,这是新课导入中应用较多、效果显著的一种方法。
例如上“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课时,先提问学
生“200伏100瓦〞的灯泡和“200伏40瓦〞的灯泡;接在200伏电压的电路中,谁亮?回答:“100瓦的灯亮。
〞之后,将两灯泡并联接入电路,结果果然跟同学们的看法一致。
然后再将两灯泡串联接入电路,100瓦的灯泡反而比40瓦灯暗多了。
这事实使他们为之一怔。
接着启发他们去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征,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物理意义。
五、推理式
在导入新课中,如能采用层层设疑,步步逼近,逗引学生思考,通过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点燃其思维的火花,从而主动钻研下去。
例如在研究“物体不受力作用时怎样运动〞,我先按课本做了一组对比实验: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分别运动到毛巾、纸板、玻璃铺垫的水平轨道上,观测它运动距离的长短。
然后提问:“大家观察到了什么?这是为什么?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这又是为什么?〞小结学生的回答后,启发学生推理:“如果小车放到一个更光滑的物体上,光滑到没有摩擦力的作用时,小车在水平方向上还受不受到外力的作用,它将怎样运动下去?〞学生得出:小车水平方向不再受力作用,它将一直以原来的速度运动下去。
这一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看不到的,学生带着好奇听课,收到很好的效果。
新课的导入是一门艺术,其方法多种多样,除了上述几种方式外还有直接式、对比式、悬念式、陷阱式等等,究竟采用什么方
式恰当,这就需要我们物理教学工作者根据具体的知识特点、学生的认识水平及授课环境去不断推敲、探索和总结,以便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