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安庆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20高三下·台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作品遭人毁骂,我们常能置之不理,说人家误解了我们或根本不了解我们,作品有人赞美,我们无不欣然引为知音。

但是赞美很可能跟毁骂一样的盲目,因而往往对作家心理上的影响更坏。

有自尊心的人应当对不虞之誉跟求全之毁同样不屑理会。

我们为某一部作品写得好因而爱好他的作者,这是人之常情。

不过爱上了作者以后,我们每每对它有所偏袒,推爱及于他的全部作品,一股脑儿都认为是圣经宝典,催眠得自己丧失了辨别力,甚至不许旁人有选择权。

(乙)这可以算“专家”的职业病:“专家”有从一而终的贞节,死心塌地的忠实,更如俾斯麦所谓“崇拜和倾倒的肌肉特别发达”。

“文如其人”,这句话靠不住。

(丙)许多人做起文来——尤其是政府或硬性的学术文字——一定要装点些文艺辞藻,扭捏出文艺姿态,说不尽的搔首弄姿。

他们以为这样才算是“文”。

(1)文段中的加下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因而
B . 不虞之誉
C . 偏袒
D . 搔首弄姿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 甲
B . 乙
C . 丙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9高一上·徐汇期末)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
吴功正
①《红楼梦》是一座富丽堂皇、精工细巧的艺术大厦,我们看到了缔构者的匠心。

《红楼梦》是一条天造地设的江流,我们看到了它的波澜。

《红楼梦》以日常的生活作为艺术的表现对象,现实主义地描写了生活的全部复杂内容。

它没有金鼓大作的场面、兵血交飞的情景,它和传奇式的作品分道扬镳,以独特的形式安排情节,而又注重于在日常生活的描写中,体现生活的波涛发展。

②江河东流,时见湍急夺路,时见缓缓流淌,时见静练平展,时见波涛起伏,这是自然的运动规律。

社会生活的运动规律也是如此。

曹雪芹正是掌握和运用了这一规律,来设计情节的波澜。

③日常的生活描写,使《红楼梦》能广泛深入地反映社会的面貌,这是它的长处。

但是,也有它的短处,如果不精心安排,没有情节的波澜、漩涡,就势必会平淡寡味,无法吸引人。

曹雪芹善于在平淡生活中掀波澜,使《红楼梦》的情节获得了独特性。

④《红楼梦》中的情节高潮是经过作者充分组织和准备,形成起来的。

这种铺垫,既具有必然性,又很富有层次感。

我们不妨以“不肖种种大承笞挞”(第三十三回)为例,作些分析说明。

⑤高潮的形成有必然性。

对于荣国府的封建家长来说,贾宝玉是不可或失的命根子,是延荣续贵的唯一希望:为挽狂澜于既倒,支撑残厦于将倾,贾府的统治者在贾宝玉刚生下后就为他铺设了一条仕途经济的青云大道。

早在第九回,贾政就给私塾馆的教师爷话:“只是先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但是,贾宝玉硬是唱反调。

无心于仕途之间,绝意于经济之途。

史湘云劝他:“该常会这些为官作宦的,谈谈讲讲些经济的学问。

”宝玉听了,如针刺耳,大为反感:“姑娘请别的姐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肮脏了你经济学问的人。

”矛盾双方的这些言和行都发生在三十三回前,作为伏笔深深地埋藏着。

一方强令其邀名取禄,一方偏不就范,双方冲突不已,矛盾的激化也就势在必然。

这就为三十三回的高潮提供了充分准备。

当经过大大小小的火力侦察和互相摩擦后,对立的矛盾就必然会激化到诉诸武力。

这样的高潮的形成就思想意义上讲,有社会必然性;就故事发展的角度看,有情节必然性。

⑥高潮的组织有层次感。

云是雨的征兆,从乌云一片到黑云翻滚到电劈雷轰直到大雨滂沱,很有层次,文学作品也是同理。

金钏儿投井,雨春临门,是高潮的导因;忠顺王府索人是高潮的诱因;贾环的飞短流长,造谣中伤是高潮的直接发因。

由远及近,脉络清晰,一步紧接一步,层深迭进,一环衔接一环,丝丝入扣,把情节逐步推向高潮,进入非如此即不可的境地。

再从贾政对贾宝玉的神色变化看也很有层次。

初见时——“原本无气”,平波展镜;但看到贾宝玉垂头耷耳,神色遑遽,“应对不如往日”,语失伦次——“倒生了三分气”,微澜起波;偏巧这时忠顺王府和贾府的关系并不那么妙,不速之客来天外,跑到门上找戏子,而且那王府堂官很不客气,使得贾政——“又
惊又气”“目瞪口歪”,浪头逐涌起来了;这时又碰上贾环的告状,构陷之词,中伤之言,犹如冰上添霜,火上加油,在贾宝玉的“大逆不道”上又增上“大逆不道”,贾政的神色变成——“面如金纸”“眼都红了”。

此时此刻,此情此境,怒火冲开脑门简直要掀掉房顶,于是一声断喝,一阵板子如雨点似地落了,矛盾激化了,高潮形成了。

这样的高潮起伏隐显,脉络分明,渐次而又迭进地推发上去。

倘若没有这些层次,贾政一开始见到贾宝玉,沉下脸来,捋起袖子就打,就于事不存,无理缺据了。

⑦。

当贾宝玉被喝禁在边厅上时,他料到挨打是事在必然,连忙托人给贾母、王夫人报信。

倘若贾母闻声赶到,电闪雷鸣也就顷刻风息浪平,高潮也就形成不了。

高明的曹雪芹为了让叛逆与卫道的矛盾激化成必然,就利用偶然性的事件来触发。

一是整天转前绕后,陪伴左右,又机灵又贴身的小厮焙茗,偏偏这时不见影踪,倘若他在这里的话,早就一溜烟到里面报告去了。

二是正当贾宝玉如坐针毡,无人可找之际,恰巧遇到个老妈子,这该有人报信了,可是,这老妈子偏偏是个聋子,把“要紧”听成“跳井”,将“小厮”说成“小事”,把贾宝玉急得如热锅蚂蚁。

这都是偶然性的事件,但是这种偶然性又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马克思在《致路·库格曼》中说:“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他偶然性所补偿。

但是,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

”《红楼梦》在这方面也留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1)“分道扬镳”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

(2)第②③段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红楼梦》情节设计的特征,请就此进行分析说明。

(3)联系上下文,在第⑦段画线处填入恰当的句子。

(4)下面对本文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 . 开篇以比喻叹《红楼梦》结构精巧,情节自然生动,以先声夺人之势奠定全文基调。

B . 文章分析《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意在说明曹雪芹长于在平淡生活中掀波澜的写法。

C . 第⑥段开头以自然现象类比,说明文学作品的高潮由隐到显,渐次迭进,势在必然。

D . 文末引用马克思的话,证明《红楼梦》的成功在于:情节安排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5)概括第⑥段画线部分评析的思路。

3. (9分)(2019·黑龙江模拟) 阅读下面四则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手机网络游戏是指以互联网为传输媒介,以游戏移动客户端软件为信息交互窗口的旨在实现娱乐、休闲、交流
和取得虚拟成就的具有可持续性的在线游戏。

它还具有以下特点:手机游戏都是互联网游戏,同时具备了休闲娱乐、竞技和社交的功能;色彩丰富、画面精美,游戏人物、游戏背景设计立体、丰满;操作方便,便于携带,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游戏。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每一款迷人的手游都有一个阶段性目标,人们都渴望把做到一半的事情完成,游戏将人类的这一本能开发到极致。

它从不同维度、不同时间去对玩家的能力、成果进行排名,刺激玩家跻身排行榜榜首。

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获得别人的敬佩。

游戏本身又有简单的赏罚,即便有无限的任务,只要保证参与者的每一个操作都是有奖惩的即时后果,玩家都会在潜意识里对很多无聊、简单的事情上瘾。

玩家在游戏中对自己的角色有绝对的控制权,他可以通过短期的努力获得资产、房屋、能力、伙伴、装备甚至军团、国家、宇宙,还可以拥有自己想要的职业、角色,去杀人、放火、种地、管理国家。

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往往很难实现甚至没有办法实现。

游戏中只要愿意投入时间、精力,任何生活中得不到的东西都可以在虚拟中获取,包括头衔、等级和荣誉,甚至成为虚拟世界的大人物、大英雄,弥补了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遗憾。

(摘编自《手机游戏的吸引力何在》)
材料三:
马斯洛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

通常的理解:假如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通常对食物的需求是最强烈的,其他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

即人只有在低级需求满足后才去追求更高级的需要。

(摘编自《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材料四:
自从电子游戏出现之后,它就成为孩子的“学业杀手”,游戏不断在变,但孩子贪玩的本性没变。

中小学生自控能力很差,因此极其容易沉迷于游戏之中不可自拔。

而手机非常便捷,便于上网,危害甚大。

目前市面上绝大部分手游都可以免费玩,但是在玩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花钱来加强自己的能力,于是出现了许多学生挥霍钱财的恶劣情况。

在一项调查中,竟然发现一个小学班级里过半的学生都在游戏里花过钱,有的多达几千元。

在游戏过程中,青少年的视力是极其容易受损的,用眼过度、手机闪屏对视力伤害很大。

据科学家研究,一个
孩子玩手游只要两年时间,近视就会发展到200度到300度。

手机与电脑不同,需要低头查看,还会造成孩子颈椎变形。

游戏中的暴力内容和元素更是影响青少年心理正常发育的元凶。

(摘自《电子游戏的负面效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手机网络游戏是由互联网和游戏移动客户端软件共同完成的,它具有多种目的,可持续性是它的特点之一。

B . 手机游戏开发出了人的本能,它通过设置一个阶段性目标给人提供动力,刺激人们把做到一半的事情做完。

C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在各种需要都缺乏的情况下,越是低级的需要越显得重要,即物质需要最突出。

D . 青少年沉迷于手机游戏的主要原因是游戏者难以控制自己贪玩的心性,这对青少年身心造成的危害很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手机网络游戏集多种科技于一身,功能主要集中于休闲娱乐等方面,因此它比过去的电子游戏更加让人喜爱。

B . 因为人容易对简单、无聊的事情上瘾,所有设置阶段性目标和明确的赏罚就会使游戏参与者沉迷于游戏中。

C . 手游玩家从游戏操作中获得的主要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这种满足能够弥补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遗憾。

D . 如果青少年领悟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他就能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沉溺于虚拟的事情,有可能摆脱电子游戏。

(3)结合材料二,三,概述人们喜欢沉迷于电子游戏的原因。

4. (12分) (2019高三下·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百无一用
(意大利)卡尔维诺
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斜照进街道,杂乱地照亮这条街。

阳光从料想不到的缝隙里射出来,打在拥挤的人行道上匆匆走过的行人的脸上。

在一个十字路口,我第一次看到那个浅色眼睛的男人,记不清他是停在那里还是往前走着,可以肯定的是,他
离我越来越近,因此或者是我朝他走去,或者是他向我走来。

他高大而消瘦,穿着一件浅色的雨衣,一把紧紧卷起的雨伞利落地挂在胳膊上。

他的头上戴着一顶毛毡帽子,也是浅色的,帽檐又宽又圆;底下紧挨着的是眼睛,大大的、冷冷的、亮亮的,眼角带有奇怪的闪光。

他手里拿着一本书,一根手指夹在书里,好像是为了标记那个位置似的。

很快,我感到他的目光落在我身上,静止的目光打量着我,从头到脚。

我立即把目光转向别处,但是每走一步,我就扫视他一眼,而每一次我都看见他离我更近,并且望着我。

最后,他停在了我的面前,几乎抿着的嘴唇,正要摆出一个微笑。

这个男人从衣袋里抽出一根手指,慢慢地,用它向下指着我的双脚。

这时他才讲话,用一种有点儿谦卑的、极低的声音。

“对不起,”他说道,“您一只鞋的鞋带开了。


真的。

鞋带的两端垂到了鞋的边缘,拖拉下来,被踩脏了。

我的面颊微微地红了,嘴里嘟哝了一句“谢谢”,我俯下了身子。

在马路上停下采系鞋带是令人讨厌的,尤其是像我这样停在人行道的中间,还会被人碰到。

浅色眼睛的男人低声告别后,就马上离开了。

然而命运却注定我又遇到他:还没有过去一刻钟,我就又看见他站在我面前,望着一个橱窗。

那时候,一种不可解释的冲动攫住了我,我想趁他正专心地看着橱窗的时候,转过身,退回去,或者赶紧走过去,希望他没有注意到我。

不,已经太晚了,这位陌生人转过身来,他看见了我,望着我,还想对我说些什么。

我站在他面前,很害怕。

陌生人讲话的声调更加谦卑了。

“您看,”他说,“它又松开了。


我真想消失,我什么都没有回答,弯下腰,愤怒地努力系鞋带。

我耳朵里嗡嗡响,觉得周围走过并且碰撞我的人,还是上一次就碰撞我、注意我的那些人,他们低声说着嘲讽的话。

不过,现在鞋带系紧了、结实了,走在路上,我既轻松又自信。

这会儿,我甚至怀着一种无意识的自豪感,希望再次巧遇那个陌生人,好为自己恢复名誉。

刚刚沿着广场转了一圈,我竟发现自己离他只有几步之遥,又在那条人行道上,刚才催促我前进的自豪感突然之间被惊慌代替。

陌生人看着我,脸上流露出一种遗憾的表情,他向我靠近,轻轻摇着脑袋,像是为某个不受人控制的自然事实而惋惜。

往前迈步的时候,我担心地瞟了一眼那只让我内疚的鞋子:鞋带系得又紧又结实。

然而,让我沮丧的是,陌生人继续摇了一会儿脑袋,然后说道:“现在,另外一只鞋的鞋带松开了。


这时候,我的感受就像是在噩梦中。

我显露出一副反抗的怪相,用牙齿咬住嘴唇,像是不让自己发出诅咒,我又开始在街上弯下腰,暴躁地使劲系鞋带。

我站起来,眼睛下面的脸颊火焰一般灼热,我低着脑袋走开了,只想要避开人们的目光。

但是那天的痛苦并没有结束:当我吃力地急急忙忙走在回家的路上时,我感觉到蝴蝶结一点儿一点儿地滑开,结扣则越来越松,鞋带正在渐渐散开。

刚开始,我放慢了脚步,似乎只要小心谨慎一些,就可以维持那一团不稳定的平衡了。

可是我离家还很远,而鞋带的两头则已经拖在地上,这边那边地甩来甩去。

于是,我走得气喘吁吁,像是在逃开疯狂的恐惧:害怕再次遇到那个男人无法逃避的目光。

人们的目光似乎在我周围密集,仿佛林子里的树枝一般。

我钻进了遇到的第一个门廊,躲了起来。

然而,在过道的深处,在半明半暗之中,我看见那个浅色眼睛的男人站在那里,双手搭在紧紧卷起的雨伞的伞柄上,似乎是在等我。

我起初惊讶得张大了嘴,随即大着胆子挤出笑容,我指着松开的鞋带,想阻止他说话。

这位陌生人点点头,露出他那忧伤的表情。

“是啊,”他说,“两只鞋的鞋带都开了。


没有什么地方比这门廊更安静而适合系鞋带了,虽然我后面的高处站着一个浅色眼睛的男人,他看着我,不放过我手指的每一个动作,而且我还感到他的目光落在我的手指中间,打乱我的动作。

但是一而再再而三,现在我不再感到任何痛苦,我甚至还吹起口哨,第无数次重复着该死的系鞋带动作,不过这一次系得更结实。

我很放松。

如果那个男人保持沉默,不先轻轻地咳嗽几声,有点儿犹豫不决,接着以坚定的语调一口气说出下面的话,就没事了。

他说道:“对不起,您还是没有学会系鞋带。


我满脸通红地转向他,仍然猫着腰。

我舔舔嘴唇。

“您知道,”我说,“对于系鞋带,我真的不在行。

也许您不相信我的话。

从孩童时代开始,我就从不愿意费力学会它。

我用穿靴器。

对于鞋的结扣,我无能为力,我弄得乱七八糟。

也许这难以置信。


于是陌生人说了一句奇怪的话。

“那么,”他说道,“您的孩子,假如您有孩子的话,您怎么教他们系鞋带呢?”
然而最为奇怪的还是,我思考了一会儿,然后给出答案,似乎我以前想过这个问题,解答过了,还把答案记下来,等待着迟早会有某个人向我提出它一样。

“我的孩子们,”我说,“将从其他人那里学习怎样系鞋带。


陌生人更为荒唐地反驳道:“假如,比如说,发生了大洪水,整个人类都消失了,您是被选中者,您以及您的孩子们将延续人类。

那时怎么办?您有没有想过?您将怎样教他们打结?因为不然的话,天晓得,在人类能够打结、重新把它发明出来之前,要过去多少个世纪!”
我再也理解不了了,无论是打结的事,还是他的这番话。

“但是,”我尝试着提出异议,“为什么恰恰我应该成为被选中者,为什么恰恰是我这个连打结都不会的人呢?”
长着浅色眼睛的男人逆光站在门口,他的表情中有些可怕的、天使一般的东西。

“为什么是我?”他说,“所有的人都这么说。

所有人鞋上部有一个结,一件他们不善于做的事情,一份把他们与其他人连接在一起的无能为力。

社会依赖现令人们之间的这种不对称。

可洪水呢?如果来了洪水,需要一条诺亚方舟呢?不是单单一个人就能完成要重新开始而需要做的那几件事。

您看,您不会系鞋带,另一个人不会刨木头,又一个人还没有阅读过托尔斯泰的作品,还有一个人不会播种,如此等等。

我多年以来就在寻找,请相信我,很困难,困难极了。

看来人们应该手挽着手,就像盲人和瘸子一样,尽管吵架拌嘴,却不能分开行走。


他这样说着,转身消失在街上。

我再也没有见到过他,直到今天我还好奇,他是一个奇怪的疯子,还是一位天使?多年以来这位天使徒劳地在人间转来转去,为的是寻找另一个诺亚。

(1)小说中写“我”反复遇到“那个浅色眼睛”的陌生人,陌生人反复提醒“我”鞋带开了,有什么作用?
(2)试赏析画线语段的语言特色。

(3)小说标题是“百无一用”,有人认为改为“鞋带开了”更合适。

你对此怎么看?
(4)小说最后说“直到今天我还好奇,他是一个奇怪的疯子,还是一位天使”,对此你是如何认为的?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2020·衢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修①诗序
(明)袁宏道
弟小修诗,散逸者多矣,存者仅此耳。

余惧其复逸也,故刻之。

弟少也慧,十岁余即著《黄山》《雪》二赋,几五千余言,虽不大佳,然刻画飣餖② ,傅以相如、太冲之法,视今之文士矜重以垂不朽者,无以异也。

然弟自厌薄之,弃去。

顾独喜读老子、庄周、列御寇诸家言,皆自作注疏,多言外趣,旁及西方之书③、教外④之语,备极研究。

既长,胆量愈廓,识见愈朗,的然以豪杰自命,而欲与一世之豪杰为友。

其视妻子之.相聚,如鹿豕之与群而不相属也;其视乡里小儿,如牛马之尾行而不可与一日居也。

泛舟西陵,走马塞上,穷览燕、赵、齐、鲁、吴、越之地,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

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

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

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

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

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文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则共指以为野狐外道。

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欤?诗准
盛唐矣,盛唐人曷尝字字学汉、魏欤?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

且夫天下之物,孤行则必不可无,必不可无,虽欲废焉而不能;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焉而不能。

故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

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

盖弟既不得志于时,多感慨;又性喜豪华,不安贫窘;爱念光景,不受寂寞。

百金到手顷刻都尽故尝贫而沉湎嬉戏不知樽节故尝病贫复不任贫病复不任病故多愁。

愁极则吟,故尝以贫病无聊之苦,发之于诗,每每若哭若骂,不胜其哀生失路之感。

予读而悲之。

大概情至之语,自能感人,是谓真诗,可传也。

而或者犹以太露病之,曾不知情随境变,字逐情生,但恐不达,何露之有?且《离骚》一经,忿怼之极,党人偷乐,众女谣诼,不揆中情,信谗齌怒,⑤皆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穷愁之时,痛哭流涕,颠倒反覆,不暇择音,怨矣,宁有不伤者?且燥湿异地,刚柔异性,若夫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是之谓楚风,又何疑焉!
(选自《袁宏道集笺校》)
(注)①小修:明代文学家袁中道,字小修。

②飣餖:比喻堆砌、杂凑。

③西方之书:指佛教典籍。

④教外:即外教,佛教称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为外教。

⑤“不揆”二句:屈原《离骚》:“荃不揆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言而齌怒。

”说人君(楚怀王)不察我忠信之情,反信谗言而疾怒于我。

齌(jì),炊火猛烈,引申为急疾。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视今之文士矜重以垂不朽者视:比照。

B . 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日:每天,一天天地。

C . 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恨:憎恨。

D . 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类闾阎:泛指民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弟少也慧吾其还也
B . 任性而发弃甲曳兵而走
C . 其视妻子之相聚树之以桑
D . 则虽欲存焉而不能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