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

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

构建完整内需体系,正当其时。

不断释放内需潜力,经济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人民生活现代化水平的内在需要。

巨大内需潜力的不断释放将为我国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我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优势,有14亿多人口、9亿多劳动力资源、近8亿就业者和4亿多人的中等收入群体,提升消费需求品质、扩大消费需求市场、提高消费能力的潜力都十分巨大。

解决好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既能够不断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热情,也会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空间。

我国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中期,投资需求空间巨大。

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空间巨大,科技创新、产业和产品创新及引领新供给、新需求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能力日渐增强,不断深入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对经济更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要求,都将成为推动形成我国完整内需体系、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推进经济发展量质双升的驱动力量。

构建完整内需体系,扩大消费需求是战略基点。

近年来,我国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上升,但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

应该通过推进系统化的改革和政策安排,加速扭转这种不协调的发展局面,使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真正成为稳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力争在5年时间里将最终消费比重提升到60%左右,居民最终消费比重提高到45%以上。

这将会对扩大消费市场、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形成巨大推动。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效释放消费市场的潜力。

较大幅度提高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特别是较大幅度提高居民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前提是要大幅度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释放社会消费潜力,关键是要实现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有较快增长。

我国消费有效需求不足,一个原因是具有较强消费需求且有较强要求改善生活条件意愿的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过低,尤其是作为劳动报酬的工资性收入过低。

要进一步发挥收入分配制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和和谐进步进程中的重要基拙性作用,加紧理顺收入分配体制,系统性思考、设计、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注意在整体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更加重视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更加重视提高劳动者的
工资性收入水平。

畅通国内经济循环,打造自主可控全产业链体系。

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拥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但必须看到,我国还不是经济强国,也还不是工业强国。

总体上看,我国的制造业仍处于国际分工链条中的低端环节,许多行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很不健全,短板和薄弱环节很多,“木捅”效应明显。

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立足于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发展的现实与长远需要,制定加快促进全面提升我国现代化制造业水平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要研究制定专项科技发展规划、科技进步与产业高度融合发展的规划。

把提升全产业链水平作为主攻方向,发挥我国特有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体制优势,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创新攻关,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主可控性强的产业技术支撑体系。

(摘编自韩永文《构建完整内需体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1.下列关于“内需”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有14亿多人口,内需市场规模巨大,经济发展内需潜力不断释放,美国等国外市场对我们来说不再重要了。

B.居民消费是内需的基础,扩大消费市场、稳定和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挖掘消费潜力,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

C.我国消费有效需求不足,广大中低收人群体收人水平过低,尤其是作为劳动报酬的工资性收人过低是主要原因。

D.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空间巨大,只要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能形成完整内需体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基于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提出“构建完整内需体系,正当其时”的观点。

B.在论证结构上,文章用了四个分论点,构成递进关系,逐层深人地论证了观点,逻辑严密。

C.文章讲道理,摆事实,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一些数据,使论说更有可信度,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结尾以我国制造业的现状为依据,论证了打造自主可控全产业链体系、畅通内循环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是需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B.实现居民收人较快增长,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能够释放消费潜力,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

C.近年来我国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上升,但居民最终消费45%以上的比重仍偏低。

D.我国是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我国的制造业还有很多薄弱环节。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靠山
丁会云
清明时节雨纷纷……长江南岸的临湘市,清明时节,是很难碰上一个好天气的。

但今年是个例外,清明前后这些天,阳光格外明媚。

“爬山去哟!天气这么好,快起来爬山啰!”一大早,妈妈就把休假回娘家的我喊醒。

爬山?门前这座荆竹山?这有什么好爬的!我睡眼惺忪地不愿起床。

俗语云:靠山吃山。

这座荆竹山,砍柴、扯猪菜、挖葛根、摘油茶子……少年的我们哪天不爬几遍?那时候,我们谁不想离这座山远远的?谁不想着山那边的繁华?
终于,寒窗苦读,翻过了这座山。

一餐一饭,终于不需要像鸡啄米似的从山里刨了。

为什么还要去爬山呢?
懒懒地躺在床上,想着今天是清明节,突然又生出兴致,觉得应该去看看这座山,它曾让我的双手、脸上布满荆棘刮出的许多血痕、令我痛苦甚至恐惧。

这也算是对逝去的少年时光的一种祭祀吧。

走出家门约300米,就到了山脚下。

这300米,我已经差不多10年没走过了。

山涧里的泉水依旧在叮咚,竹子比以前似乎更茂密了些。

咯咯嗒、咯咯嗒……突然,竹林中飞奔出一群鸡来,飞奔的鸡群让山林瞬间有了生机。

鸡群后面站着一个陌生的年轻妇女。

“这是周大娘养的鸡,有300多只。

”妈妈的话,一下子把个祥林嫂般的人物拉进我的记忆中。

这个周大娘,年轻守寡,有个儿子,快30岁还娶不上媳妇。

周大娘逢人就诉说,她崽如何老实、如何肯吃苦,求别人介绍媳妇。

但因为家里穷,硬是没姑娘看得中。

我问妈妈,周大娘的儿子现在娶上媳妇了么?妈妈笑着不答话,与不远处喂鸡的大嫂鸡价高、蛋价好地扯了小半晌。

我们重新上路后,妈妈才说,政府先是要周大娘在山脚下种蘑菇,后来又加入一个合作社喂鸡养羊,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周大娘的儿子前几年娶了邻村的姑娘,就是刚才喂鸡的。

周大娘说有了靠山就不会再过穷日子了,天天笑得合不拢嘴。

当年快被贫穷逼疯的周大娘竟然过上了好日子,我不禁心情愉悦,脚步也轻快起来,走山路如履平地。

走到半山腰,一片美丽的云霞挡住了我们。

“怎么有这么多桃花?这是谁栽的桃树?”我惊呼。

“这是我栽的桃树,你是小会吧?我是你叔咧。

”花丛中,50多岁的国良叔正在为桃树抹芽。

年轻时的国良叔是我们村里的大力士。

记得有一年,有个湖北人在我们这里收茅草梗,一毛钱一斤,拖到造纸厂里做原料。

国良叔白天砍了好几百斤,晚上去搬,他力气大,一边肩膀搬一捆,腾不出手来拿手电筒,就用嘴巴咬住手电筒,结果下山时滑了一跤,手电筒插进了喉咙里,流了好多血。

妈妈倾其所有去看望,也只凑了20个鸡蛋。

“那一次受伤后,我十来年不敢上山。

”听我提起恐怖的一幕,国良叔陷入回忆中。

出门就是山,不敢上
山的国良叔日子越过越穷。

前几年,临湘市派来的扶贫工作队支持国良叔将这一片荒山承包起来,搞起了种植业。

国良叔在工作队的带领下,重新走进大山,种了30多亩桃子,还种了几亩黄精,现在年收入30多万元。

我由衷地为国良叔感到开心,当年的大力士终于不再沉沦。

“端午节一过,桃子就熟了,你一定要来摘桃子吃呀。

”走出老远,国良叔中气十足的嘱咐,还在我耳边萦绕。

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山路拾级而上,这石板,墨黑色中泛着灰白的光,石板的左边是随手可攀折的红杜鹃、紫檵木,右边则是一条清亮的小溪哗哗流淌。

这样的石板路,我在云南的茶马古道走过,在贵州的千户苗寨走过,这古老的石板路,分明就是珍贵的旅游景点嘛。

妈妈说,确实有外地人来旅游,桂香姐开了家“乡里香”农家乐,就是专门接待游客的。

妈妈还笑着与我分享,去年9月份,有一伙岳阳的户外驴友来这里爬山,正碰到妈妈,就出300元钱要她带路。

“爬爬山,就赚了300元地导费,哈哈哈……”妈妈开心极了。

“小会,你知道这风力发电机一天可发多少电么?”坐在石头上休息时,妈妈抬手指着山顶上一线排开的风力发电机问我,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种发电机,我只得老老实实地告诉妈妈,我不知道。

为了看个究竟,我大踏步走上山顶。

写着“国网电投”的风力发电机,在风的作用下,不紧不慢地转动着,巨大的叶轮,发出低沉的“嗡嗡”声,像邻居毛婆婆在喘气。

毛婆婆有气管炎,喘气声音特别大,她儿子是个不会说话的哑巴,日子要多苦有多苦。

说起毛婆婆,妈妈不知借了多少米多少油给她,但从来没有还过。

“现在不找我借东西了。

”妈妈说,自从有个局长结队帮扶她家后,那个局长先是自己提米提油给她吃,后来安排她哑巴儿子在村里拖垃圾,一年1.2万元工资,不愁吃穿了。

这个风力发电项目,也是那个局长考察我们村子后,看到这座山地势好,适合发电,争取了这个风力发电扶贫项目,每个贫困户每年可分红3000元……
一样的荆竹山,不一样的人间烟火!10年时光,当年的穷山僻壤,在政府的帮助下,已经变成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靠山。

站在山顶,俯视村庄,只见弯弯曲曲的山路,像飞舞的银蛇,一栋栋气派的楼房,像山路串起的珍珠,熠熠生辉……10年前的茅草屋、泥巴路,连同那段贫穷的生活,都埋葬在岁月深处不见了踪迹。

天地万物,竟是如此气清景明。

荆竹山,乡亲们永远的靠山。

(摘自2020-05-29《湖南日报》)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写“我”对爬山充满矛盾的心理,既体现了少年贫穷生活对“我”造成的心理伤害之深,又表达了“我”想对少年生活祭祀而释怀的心情。

B. 周大娘养鸡、国良叔种桃树、桂香姐开农家乐、毛婆婆哑巴儿子拖垃圾、风力发电等故事场景,以点串面,以小见大,有力地立体呈现了政府扶贫帮困带来的乡村巨变。

C. 全文从平视与俯视的角度,通过拟声描摩、俚语对话、数字具述、动作细刻等细节描写,细腻而生动地刻画了荆竹山村民由贫到富的人文生态。

D. 文章以荆竹山为背景,对10年前后的乡村生活平均使用笔墨,进行比较描写,全镜头地展现了中国扶贫政策带来生活变化,深刻反映同人不同天的主题。

5. 文章从第一人称的视角叙写故事,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内容概述。

6. 本文以“靠山”为题,有何用意?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材料一:
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

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

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

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这些细节,让日常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

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改编自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材料二:
20 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

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

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

……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创造出许多动人的习俗。

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的月饼,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

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摘自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材料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的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被人重视。

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

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

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

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

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

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

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龙灯、窗花、舞龙等;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的爬山、赏菊、登高望远等,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

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

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

在这样一套看似烦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

(摘编自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7. 下列对材料中“节日习俗”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节日习俗和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审美追求等有关,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B. 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脱离日常生活而存在,习俗使人们可以依托生活体验来领悟节日的真意。

C. 现代文明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会使节日习俗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

D. 节日习俗是文化载体之一,抽象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具体载体而变得生动可感,带给人丰富的享受。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的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B. 仪式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均参与到节日中来,它对节日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均有影响。

C. 美好的生活愿望是习俗的出发点,所以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传统的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

D. 挖掘、整理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是为了使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

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应重视传统节日的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樊宏字靡卿,南阳湖阳人也。

父重,字君云,世善农稼,好货殖。

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岁倍。

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向之笑者咸求假焉。

资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闾。

外孙何氏兄弟争财,重耻之,以田二顷解其忿讼。

年八十余终。

其素所假贷数百万,遗令焚削文契。

债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诸子从敕,竟不肯受。

土莽末,义兵起,刘伯升与族兄赐将兵攻湖阳,城守不下。

赐女弟为宏妻,湖阳由是收系宏妻子,令宏出譬伯升,宏因留不反。

湖阳军帅欲杀其妻子,长吏以下共相谓曰:“樊重子父,礼义恩德行于乡里,虽有罪,且当在后。

”后竟免。

更始立,欲以宏为将,宏叩头辞曰:“书生不习兵事。

竞得免归。

与宗家亲属作营堑自守,老弱归之者千馀家。

时赤眉贼掠唐子乡,欲前攻宏营,宏遣人持牛酒米谷,劳遗赤眉。

赤眉长老先闻宏仁厚,皆称曰:“樊君素善,且今见待如此,何必攻之。

”引兵而去,遂免寇难。

世祖即位,拜光禄大夫,位特进,次三公。

建武十五年,定封宏寿张侯。

十八年,帝南祠章陵,过湖阳,祠重墓,追爵谥为寿张敬侯,立庙于湖阳。

车驾每南巡,常幸其墓,賞赐大会。

宏为人谦柔畏慎不求苟进每当朝会辄迎期先到俯伏待事时至乃起帝闻之常喻驺骑临朝乃告勿令豫到。

宏所上便宜及言得失,辄手自书写,毁削草本。

公朝访逮,不敢众对。

宗族染其化,未尝犯法。

帝甚重之。

及病因,车驾临视,留宿,问其所欲言。

宏顿首自陈:“无功享食大国,诚恐子孙不能保全厚恩,令臣魂神惭负黄泉,愿还寿张,食小乡亭。

”帝悲伤其言,而竟不许。

二十七年,卒,谥为恭侯。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宏为人谦柔/畏慎不求苟进/每当朝会/辄迎期先到俯伏/待事时至乃起/帝闻之/常喻驺骑临朝乃告/勿令豫到
B. 宏为人谦柔畏慎/不求苟进/每当朝会/辄迎期先到俯伏/待事时至乃起/帝闻之/常喻驺骑临朝/乃告勿令豫到
C. 宏为人谦柔/畏慎不求苟进/每当朝会/辄迎期先到/俯伏待事/时至乃起/帝闻之/常喻驺骑临朝/乃告勿令豫到
D. 宏为人谦柔畏慎/不求苟进/每当朝会/辄迎期先到/俯伏待事/时至乃起/帝闻之/常喻驺骑临朝乃告/勿令豫到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契:买卖或借贷双方所立的文书契约。

订立时常需签字画押,双方各持一份,以为凭据。

B. 敕:在文中指皇帝的诏书。

“敕”常用于皇帝给官员加官进爵之时,语多告诚勉励。

C. 侯:古代爵位名。

封建制度爵位共有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被封侯的臣子享有一定的食邑。

D. 谥:谥是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后人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的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樊重持家有方,理财有道。

樊重经营操持产业时,勤俭节约,役使督促家僮仆役时,能够做到人尽其才。

B. 樊重乐善好施,大方慷慨。

当外孙何氏兄弟争夺财利时,樊重拿出两顷田地解除了他们的争执;他还留下遗愿,要求子孙们焚毁外借钱财的凭证。

C. 樊宏谦退礼让,关爱乡民。

更始帝想任命樊宏为将领,樊宏磕头予以推辞;回到家乡,率领同族亲属建造防护沟,保护了众多老弱。

D. 奥宏遇事谨慎,深得恩宠。

樊宏向朝廷上奏建言时,事先亲自写好草稿,事后再行销毁;病重之时,皇帝亲自探看并留宿其家恳切询问,并最终答应了其请求。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赐女弟为宏妻,湖阳由是收系宏妻子,令宏出譬伯升,宏因留不反。

(2)时赤眉贼掠唐子乡,欲前攻宏营,宏遣人持牛酒米谷,劳遣赤眉。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清江风帆甚快,作此,与客剧饮歌之
[南宋]范成大
清江①风帆甚快,作此,与客剧饮歌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