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七单元22 文言文二则(教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七单元22《文言文二则》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七单元 22《文言文二则》一. 教材分析《文言文二则》选自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包括《两小儿辨斗》和《铁杵磨成针》两篇文言文。
本单元旨在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
通过学习这两篇文言文,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化,感受语言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汉语词汇量和阅读能力,但对于文言文这一陌生的文体,他们可能存在恐惧心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逐步适应文言文的学习。
同时,学生之间存在学习能力差异,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掌握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技巧;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言文的美,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文言文的基本特点,阅读技巧的掌握;2.难点:文言文中实词、虚词的理解,句式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美,激发学习兴趣;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高阅读能力;3.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精神;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制定教学计划;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3.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文言文阅读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讲述一个古代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课文,让学生自读,注意文言文的特点。
然后教师逐句讲解,解释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篇文言文进行阅读,尝试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理解。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2《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2《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两则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阅读技巧。
3.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文言文的语法结构。
2.两则文言文的理解和朗读。
三、教学内容1. 《叶公好龙》•内容概要:描写叶公喜欢龙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的隐喻和比喻。
•教学重点:领会文言文中的隐喻和比喻,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
2. 《驴子拉磨》•内容概要:描写驴子拉磨的故事,启发学生思考勤奋劳动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理解文言文中的明喻和直接表达,分析文言文的含义和寓意。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与解读。
2.课堂讨论与互动。
3.课外拓展阅读。
五、教学过程1. 《叶公好龙》教学•教师解读文言文,说明文章背景和主旨。
•学生跟读朗读,讨论隐喻和比喻的含义。
•分组讨论,分享理解和感悟。
2. 《驴子拉磨》教学•教师导入话题,激发学生对勤奋劳动的思考。
•学生阅读文言文,理解文章中的明喻和寓意。
•小组合作,完成相关问题,展示成果。
六、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表现:包括听说读写综合表现。
2.作业和小测:巩固文言文阅读理解和应用能力。
3.课外拓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提高综合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应用,希望通过学生的参与和合作,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下一步可以加强文言文的实践应用,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写作水平。
以上是《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的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地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
新部编人教四年级下语文22《文言文二则》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人教四年级下语文22《文言文二则》优质课教学设计一、前言《文言文二则》是新部编人教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学生接触文言文的重要材料之一。
本文将围绕这篇课文展开优质课教学设计,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练掌握《文言文二则》这篇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如古文的表达方式、常用词语等。
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默写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段落。
–能够运用文言文的语法规则进行简单的仿写和创作。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敬畏和认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言文二则》的主旨和核心内容。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结构和常用词汇。
### 2.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古代词汇和短语的含义。
•能够通过背诵和模仿掌握文言文的语言风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文化背景,引入文言文学习的话题。
•提问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和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内容•逐段解读《文言文二则》,讲解古代词汇和句式结构。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思想,引导学生感悟古人的智慧和风采。
3. 拓展练习•设计情境练习,让学生用古文描述现代事物或情景。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创作与《文言文二则》主题相近的古体诗歌。
4. 总结反思•要求学生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让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
•引导学生总结文言文学习的心得体会,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五、课堂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表现等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鼓励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勇于尝试、不断进步。
六、延伸阅读•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拓展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推荐给学生一些优秀的古代文言文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针对文言文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合理设置,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和方法,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2《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题:22《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两则文言文的内容,把握中心思想。
2.掌握两则文言文中的重点单词和句子。
3.能够独立朗读两则文言文,并能理解其含义。
4.能够用适当的语言描述文言文的中心意思。
二、教学重点1.掌握两则文言文的中心思想。
2.理解文言文中的生僻词语。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言文的古文风格,包括句式、词语等。
2.根据文言文内容回答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板书:文言文二则2. 学习1.让学生自读两则文言文,然后向同桌介绍其中一则的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合作阅读第一则文言文,并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生词和句子。
3.学生自主阅读第二则文言文,并尝试朗读。
3. 拓展1.教师提问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两则文言文的中心思想。
2.学生分组讨论对文言文的理解,然后进行小组展示。
4. 温故知新1.教师让学生回答文言文中的一些问题或做一些针对文言文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5. 总结1.教师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强调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多阅读古文。
五、课后作业1.背诵两则文言文中的一则。
2.阅读一篇现代文短文,写出自己对其中一个段落的理解,并进行语文扩展训练。
六、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展现出了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在文言文的朗读和理解上还有一定的困难。
下节课需要加强训练学生的语感和古文阅读技巧,提高他们的文言文水平。
以上为本次语文教案内容,希望教师能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灵活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文言文二则》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两个文言文故事。
《守株待兔》讲述了一个农夫偶然得到了一只撞树而死的兔子,从此便放弃耕作,每天守在树旁等待兔子自己撞死,结果饿肚子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单纯依靠运气,而要勤奋努力。
《王戎不取道旁李》讲述了王戎小时候,他的父母带他去果园,他看到道旁的李树上挂满了李子,但王戎却不去摘,因为他认为道旁的李子一定是苦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只看表面,而要通过观察和思考来判断事物。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能够理解简单的文言文句子,并能够通过上下文来推断不熟悉词语的意思。
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文言文句式和词语,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可能对文言文的文化背景不太了解,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翻译。
3.能够通过课文的学习,领悟到勤奋努力和善于观察思考的重要性。
4.能够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朗读,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难点:对文言文文化背景的理解,对课文深层含义的领悟。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
2.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和配套练习题。
2.PPT或者黑板,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板书。
3.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故事,用于创设情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文言文二则》选自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两篇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和《司马光》。
这两篇文言文内容简短,寓意深刻,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文言文,了解古代文化,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法、词汇有一定的了解。
但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仍然对学生构成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言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两篇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大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文言文中汲取古代文化的智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两篇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2.难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能够自主解读文言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两篇文言文,查找文言文中的生字词,了解文言文的背景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文言文的起源和发展,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两篇文言文,学生自主朗读,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和语气。
教师讲解文言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文言文,模拟古代课堂场景。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七单元 22《文言文二则》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七单元 22《文言文二则》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二则》这两篇文章的大意。
2.能够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文言文二则》。
3.能够理解《文言文二则》中所表达的基本道理。
二、教学重点1.了解《文言文二则》的大意。
2.能够正确朗读《文言文二则》中的文字。
3.理解《文言文二则》中的基本道理。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言文二则》中的古文表达方式。
2.理解《文言文二则》的含义及蕴涵的哲理。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七单元。
2.PPT课件:包括《文言文二则》的内容和要点。
3.黑板、彩色粉笔、录音设备。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在开始教学之前,可通过谈论一些富有哲理的故事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二则》的兴趣。
5.2. 学习1.第一篇《戒骄戒躁》:教师朗读全文,学生跟读,并解释文中的含义。
重点讲解古文中的用语和表达方式。
2.第二篇《槛边人》:同样进行朗读、跟读和解释。
引导学生理解古代人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5.3. 拓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文言文二则》中的基本道理展开深入的思考和交流。
5.4.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提出建议。
六、作业1.背诵和朗读《文言文二则》。
2.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对《文言文二则》中的哲理的理解和感悟。
七、板书设计•第一篇《戒骄戒躁》•第二篇《槛边人》•古代人生境界八、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文言文二则》展开,通过朗读、解释和讨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含义和哲理,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同时,学生应在课后继续巩固对文言文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2 文言文二则》创新教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2 文言文二则》创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理解《22文言文二则》中的古代文言文材料,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2.能运用适当的方法解读古代文言文,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性思维和表达。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词难句,理解古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2.难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表达,将古代文言文材料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准备1.课文《22文言文二则》2.多媒体设备3.教学课件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生动有趣的图片或视频,引出《22文言文二则》的文言文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第二步:整体理解(15分钟)1.老师带领学生快速阅读《22文言文二则》,理解每个故事的大意。
2.学生自主阅读,老师在一旁进行辅导和解释难点。
第三步:重点讲解(20分钟)1.老师重点讲解难词难句的语言点,比如古诗词的韵律。
2.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和老师互动解决疑惑。
第四步:创新思维(25分钟)1.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故事内容进行创新性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创新观点和想法。
第五步:展示交流(15分钟)1.学生代表对各自小组的创新成果进行展示。
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彼此的创新思维,提出建设性意见。
五、课堂作业完成《22文言文二则》的相关习题,巩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古代文言文方面有一定困难,对此我会加大对文言文的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另外,学生的创新思维还需进一步培养,可以多设置启发性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
以上便是本次课程的计划,希望能够为学生打开古代文言文的大门,引领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不断进步。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人教部编版)22.文言文二则 教案及反思

22.文言文二则【教学目标】1. 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 能抓住重点字词理解故事内容。
3. 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文言故事。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字词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明白两则文言文的寓意,并能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古时候没有电灯,只有油灯,而有一个人虽然没有钱买油点灯,但依然可以在晚上认真学习,你们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囊萤夜读》。
二、理解课题1. 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2. 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用口袋装着萤火虫在晚上读书。
)三、学习生字1. 出示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2. 学生反馈,教师检查。
四、自主学习1. 在文中找出故事的主人公,结合注释理解故事内容。
2. 故事内容:晋朝人车胤谦逊有礼,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
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色薄绢做成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来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五、体验感悟1. 车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2. 为什么车胤不能像别人一样在晚上点灯学习?(家贫不常得油。
)3. 为了能读书学习,车胤做了一件什么事情?(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4. 品味字词:(1)囊:名词用作动词,用口袋装。
(2)倦:疲倦。
(3)贫:贫穷。
(4)以:用来。
六、总结全文1. 学了这则文言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学生发言)(无论环境有多么恶劣,我们都要勤奋苦学,这样日后必有成就。
)2.背诵课文,将故事说给家人或朋友听听。
【板书设计】囊萤夜读车胤家贫→囊萤夜读→夜以继日读书第2课时一、课题引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生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诗仙李白的一个小故事。
(板书课题)二、初步解疑1. 出示生字,同桌互读。
2. 指名范读课文,要求读通顺。
3. 注释:(1)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部编版四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22 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22 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2 文言文二则》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两则文言文故事:《守株待兔》和《精卫填海》。
这两则文言文寓意深刻,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其中的道理,培养他们的文言文阅读兴趣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四年级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还不够强,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实践来提高。
此外,学生对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等语法现象还不够了解,需要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道理,培养他们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结构。
2.教学难点:学生对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结构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2.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为学生提供标准的课文朗读,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语音、语调。
2.课文译文:为学生提供课文的现代文翻译,方便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3.教学PPT: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趣味故事引入文言文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然后展示课文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结构进行分析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知识。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2《文言文二则》教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2《文言文二则》教案一. 教材分析《文言文二则》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两篇文言文:《守株待兔》和《滥竽充数》。
这两篇课文短小精悍,寓意深刻,通过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通过对三年级的学习,学生们对文言文的句式、词汇有所了解。
但在阅读理解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寓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做事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侥幸心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寓意。
2.难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故事环境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辅助教学。
2.教材:准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3.相关资料: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以便进行拓展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两篇课文的主题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课文名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朗读两篇课文,学生跟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动作的配合,体会故事情感。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2 文言文二则教案

下这个小故事。
(板书:囊萤夜读)学生齐读课题。
3.这是一篇文言文。
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4.补充文言文知识: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他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
我们要去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课件出示3】新课教学()分钟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
自己解决生字:【课件出示4】囊、萤、恭、勤、博、贫、焉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三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1)注意读准前鼻音“勤贫焉”,后鼻音“囊萤恭”。
(2)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5】重点指导“囊勤焉”。
“囊”上中下结构,笔画较多,写的时候要注意写扁一些,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
“勤”左右结构,注意左边的部分,下面是两横一提。
“焉”上面是个“正”,下面的部分不是“与”。
注意把字写得扁一些。
3.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
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学生拿笔划分节奏。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三、理解文本,探究交流。
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先来看一看词语的意思:【课件出示6】囊萤:用袋子装萤火虫。
囊: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读课文,感知课文。
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环节。
如果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节奏准确,对课文内容就有了一定的了解。
袋子装”。
胤恭勤不倦:晋朝人车胤肃敬勤勉而不知疲倦。
恭:肃敬的意思。
练囊:用白色绢子做袋。
练:白绢,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白绢做”。
以夜继日: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2.从以上词语的解释中,理解了词语,找出文中描写车胤动作的词语,从这些动词中,你体会到车胤什么品质?预设:表示动作的词语是“囊萤(用袋子装)”和“练囊(用白绢做)”。
【课件出示7】预设:从“囊萤(用袋子装)”和“练囊(用白绢做)”中,我体会到车胤刻苦努力,没有条件努力创造条件的精神。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七单元22《文言文二则》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七单元22《文言文二则》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用法;2.能够正确解读《孔乘风车》和《庐山谣》的意思;3.能够正确朗读并理解《孔乘风车》和《庐山谣》的文章。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言文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标点符号的用法;2.理解《孔乘风车》和《庐山谣》的深层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问答互动,让学生复习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用法,包括句式,词语,读音等内容。
2. 学习《孔乘风车》(30分钟)1.教师介绍《孔乘风车》的背景及作者,然后提醒学生注意文言文中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标点符号的用法。
2.同时,教师朗读并讲解《孔乘风车》的文章,重点讲解其中一些生僻词的意思,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式。
3.学生分组合读《孔乘风车》,然后讲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3. 学习《庐山谣》(30分钟)1.教师介绍《庐山谣》的背景及作者,然后提醒学生注意文言文中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标点符号的用法。
2.同时,教师朗读并讲解《庐山谣》的文章,重点讲解其中一些生僻词的意思,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式。
3.学生分组合读《庐山谣》,然后讲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4. 拓展(20分钟)1.教师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在课后阅读一篇古文并填写学习笔记。
2.学生自由阅读,借助《古文观止》等辅助工具,掌握古文阅读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同时,可以通过口头测试的方式,考察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如标点符号的用法、生僻词的理解等。
【精品】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2 文言文二则(人教部编版)

22 文言文二则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认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做到正确识音、辨形、释义。
2.根据文中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发音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人勤奋好学,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学习素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古人勤奋好学,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学习素养。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囊萤夜读》)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人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人们“嗜学”的故事有许许多多,有不少我们耳熟能详。
有的人家境贫寒,却能借助外物的力量学到知识;有的人在遇到困难时,却能坚持不懈,最终取得成功等等。
你能讲述一例关于古人“嗜学”的事例与大家分享吗?(学生举手回答)今天,我们学习的两篇文章也是讲古人是如何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的,并且是以文言文的形式。
让我们来领略其中的韵味,学习车胤、李白爱学习的优良品格。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教师范读生字。
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前鼻音“勤、贫、焉”,后鼻音“囊、萤、恭、逢”。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囊、萤、卒”等字时,可以用图片学习法;学习“博、逢”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形近字对比示例:博(博士)—傅(师傅)—搏(搏击)—薄(厚薄)—膊(胳膊)逢(相逢)—缝(缝补)—峰(山峰)—蜂(蜜蜂)—锋(锋利)(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萤”上部将下部盖住,下部“虫”勿忘最后一“丶”。
“贫”上部撇捺舒展,下部“贝”最后一点下压。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2《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2《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一. 教材分析《文言文二则》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两篇简短的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
这两篇文言文内容简短,但富含深刻的道理,适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他们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浓厚,但阅读理解能力仍有待提高。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指导,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难点:学生能够把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为学生提供标准的课文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课文节奏。
2.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3.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讲述一个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言文的学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22.文言文二则 人教(部编版)

《文言文二则》教案一、教材本课是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由两篇文言文组成。
《囊萤映雪》讲述了晋朝人车胤克服家境贫寒,利用萤火照亮,勤学苦读的故事。
文章篇幅短小,寓意深刻,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铁杵成针》以文言文的形式,阐明了学生从小比较熟悉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二、教学目标1.认识“恭、勤”等4个生字,会写“囊、萤”等9个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囊萤夜读》。
4.正确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伟大品质。
5、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教学的重点,正确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伟大品质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由先辈发奋读书的故事引入课题,引发学生思考。
(二)初读课文,疏通生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我再利用多媒体检查生字和朗读情况。
对易读错、难读的句子让学生思考、讨论解决的办法。
这样拓展了学生的识字方法,加深了对生字的印象,同时,在讨论中也让学生发现了朗读的问题,为后面的理解打下基础。
(三)学习《囊萤夜读》1.资料补充,课件展示车胤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注意时代背景,初步知道故事发生在晋朝。
2.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完之后,结合课文注释,想一想课文大意。
3.指名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鼓励学生回答)4.逐句讲解句子意思,疏通课文大意。
课文大意: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
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从夜晚到白天看书学习。
5.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结合图片理解课文。
6.学生提问,就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教师进行讲解。
7.再读课文,思考:从车胤用萤火虫作灯看书的行为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感受车胤的勤奋好学。
(最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 22文言文二则教案

1.认识“恭、勤”等5个生字,会写“囊、萤”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文意,体会人物的精神品格。
- 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本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这节课先来学习第一篇——《囊萤夜读》。
(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
指导读好“囊萤”。
3.理解“囊”,说说题目的意思:用袋子装萤火虫在夜晚读书。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胤(yìn) 恭(gōng) 勤(qín) 练囊(náng) 焉(yān)多音字:盛(chéng) 数(shù)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囊、萤、恭、勤、博”,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
(“囊”是上下结构,注意笔顺,部首是“一”。
“萤”是上中下结构,部首是“艹”。
“恭”,部首是“”,第九、第十画都是“丶”。
“勤”是左右结构,注意左边“堇”的写法,部首是“力”。
“博”是左右结构,不要漏写右上的点。
)4.读古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它的节奏,但停顿不等于断开,尾音拖长可以显得更有韵味。
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生试着画出朗读的节奏。
看看画的节奏和老师的是否一样。
(出示)学生小组赛读,师生点评。
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
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也不难,我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课文中什么地方提到了“囊萤夜读”?(“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这里“练囊”的意思是什么?(白色薄绢做的口袋。
)“以夜继日”的意思是什么?(日夜不停。
日,白天。
)你读出了什么?(这个人很勤奋,读书刻苦。
)2.“囊萤夜读”的主人公是谁?课文还在哪里写了他的勤学刻苦?(车胤。
小学语文人教四年级下册(统编)(教研版)第七单元-22《文言文二则》

22 文言文二则▶教学目标1.认识“恭、勤”等4个生字,会写“囊、萤”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课后注释读懂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能联系上下文和已学的知识积累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了解故事内容,领悟文中的道理。
2.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和已学的知识积累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用学过的方法学习课后要求认识的4个生字,会写的9个字。
强调“勤、卒”的读音,指导“囊、恭、勤、焉、卒”的字形。
其中“囊”字的笔画数较多,要智慧识记;“恭、勤”注意不要多笔少画;“焉、卒”书写时要规范、美观,注意间架结构。
2.阅读理解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主要采用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品读感悟,合作探究,反复朗读,共同学习等策略。
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关键是引导学生读通文言文,在读中领悟道理。
▶教学准备1.预习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一、《囊萤夜读》▶教学过程板块一整体把握知内容1.引入课题。
(1)出示课题:《文言文二则》。
(2)师引导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2.熟读故事题目。
(1)出示两则文言故事的题目《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
(2)师指名读题目,相机正音;生齐读故事题目。
3.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①师引导:这两个故事的题目也是两个成语,请快速浏览课件出示的小故事,“囊萤夜读”和“铁杵磨针”分别对应哪个故事?说说你判断的依据。
②生交流。
(3)师引导:读题目,对照意思,想想两个故事有没有共同点。
(4)师引导: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谁?(出示课件)课件出示:车胤李白(5)师指导读“胤”(师指名读;生齐读)(6)学写“萤”字。
板块二步步推进知文美1.从题目入手了解意思。
2.初读古文感知美。
(1)课件出示文章断句,生练习朗读。
(2)师指名读,相机正音。
(3)师引导:这一段话中,你觉得哪句话最难读?(4)朗读第1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文言文二则文本分析《囊萤夜读》讲的是晋朝一个名叫车胤的人勤奋好学,利用萤火虫来照明读书的故事。
故事浅显易懂,给人的教育意义却十分深刻。
只要我们勤奋苦学,就能克服一切困难,日后才能有所成就。
《铁杵成针》是讲李白求学的故事。
这个成语故事有着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知识和道理,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进行教学时,要让学生懂得做任何事都要坚持的道理。
两则都是文言文成语故事,都是有关名人励志的,教学中既要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词句的理解能力,又要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接受古典文化对心灵的熏陶。
教学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积累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两则文言文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体会文中人物的求学精神,培养勤奋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品读文言文,把握文中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品质,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囊萤夜读1.会认“恭、勤、焉”3个生字,会写“囊、萤、博”等7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囊萤夜读》。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大意。
感知课文内容,抓住人物活动,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成语,谈话导入。
导语:同学们,你们能说说自己知道的成语吗?(生抢答)很好!同学们知道这么多成语,真了不起!成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许多成语的背后还有一个故事呢。
这些成语典故多种多样,其中有一种是励志类,就是其中的人物有一种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两个成语故事都属于此类。
我们先来学习《囊萤夜读》这个成语故事,看看故事中的人物有一种什么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读课题。
(1)释课题。
囊:读“nánɡ”,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口袋装。
萤:读“yínɡ”,萤火虫。
囊萤夜读:就是用白口袋装萤火虫照着书本,在夜晚读书。
(2)是谁“囊萤夜读”呢?课题有什么作用呢?明确:是车胤。
课题点明了人物的主要活动,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内容。
3.补充相关资料。
(1)车胤(约333—401)字武子,南平新洲(今湖南津市)人。
东晋大臣。
他学识渊博,风姿美妙,敏捷有智慧。
历任中书侍郎、侍中、骠骑长史、太常、护军将军、丹阳尹、吏部尚书等职。
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后被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逼令自杀,死后追谥忠烈王。
(2)《晋书》唐代房玄龄等人编撰。
共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
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420)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
该书史料甚备,博采杂著,多记异闻。
是了解两晋历史的基本史籍。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大声朗读课文,把生字圈出来,把字音读正确。
2.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解释课文中的文言词语。
[恭勤]肃敬勤勉。
[倦]疲倦。
[博]知识广博。
[通]通晓,明白。
[贫]贫寒。
[练囊]白色薄绢做的口袋。
[盛]装。
[继]接着。
3.师生共同说出课文的大意。
车胤肃敬勤勉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
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4.再读课文,读出节奏。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三、精读课文,感悟人品1.文中两句话分别交代了哪些内容?明确:第一句话交代车胤的性格特点,第二句话以事例说明车胤学习刻苦。
2.车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第一句话作了总的概括: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可见他是一个学习勤奋不知疲倦,文才广博而十分精通的人。
3.车胤读书克服了哪些困难?明确:(1)家庭的困难。
“家贫不常得油”,当然也不常得书。
但是他“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这样来获取光亮,书想必也是借来的。
(2)天气的炎热。
“夏月”里可不是读书的好时候,但他仍夜以继日地读书。
(3)时间的煎熬。
“以夜继日”,是不分白天黑夜地读书。
4.车胤的囊萤夜读印证了第一句话中的哪个词?明确:印证了“恭勤不倦”,也说明了他能“博学多通”的原因。
5.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明确:(1)无论环境有多么恶劣,我们都要勤奋苦学,这样日后才能有所成就。
(2)一个人即使博学多才,仍要谦虚谨慎,继续学习。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像车胤这样“囊萤夜读”勤奋学习的成语典故,你能再列举一些吗?示例:悬梁刺股、凿壁偷光、闻鸡起舞、韦编三绝、牛角挂书等。
2.你能将《囊萤夜读》这则文言文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现代文吗?提示:可重点扩写主人公车胤家贫的原因、捕萤的经过、读书的情状等。
铁杵成针1.会认“卒”1个生字,会写“逢、卒”2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铁杵成针》。
2.在朗读中学会停顿,进一步掌握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3.理解部分文言字词的意思,进一步感受文言文的精致与典雅。
1.学习成语故事《铁杵成针》,理解成语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2.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成语故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李白诗歌,比赛诵读。
导语:同学们,大诗人李白的诗,相信大家都背了不少吧,你最喜欢哪一首呢?背给大家听一听。
(生背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李白有关的文言文,请看课题。
(板书:铁杵成针)2.揭示课题,理解“铁杵”。
(1)读一读指名读,读后评议。
评议示例:读得很正确,很流利,可是中间无停顿。
跟老师来读——铁杵/成针,这样来读,有什么感觉?对,有了节奏,感觉很有味道,别人听了,会认为你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2)猜一猜看看部首,“杵”可能是什么意思?那么“铁杵”呢?预设:理解汉字,要看偏旁部首,看“杵”字,是木字旁,就要猜这个字可能与木有关。
“杵”是什么呢?是木头,是木棒,对,是一头粗一头细的木棒。
那么“铁杵”呢?(3)看一看过渡:请看图片,这就是铁杵,一头粗一头细的圆铁棒,要把它磨成一根针,不容易啊。
文中写了谁要把铁杵磨成针呢?我们来看课文。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读读词语,重点正音。
出示词语,指名朗读下面词语:明确:“逢”是后鼻音,读“fénɡ”;“卒”是平舌音,读“zú”;“曰”读“yuē”,注意与“日”的区别;“还”是多音字,在文中读“huán”。
2.教师引领,慢慢诵读。
(1)标出停顿,教师领读,读出节奏,读得连贯。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2)学生齐读,读得整齐,读得响亮。
3.细读感悟,合作探究。
(1)看看部首,猜猜字义。
老媪:看“媪”的部首,跟“女”有关,联系前面的“老”,可以想到“老媪”指的就是老奶奶或老婆婆。
(2)观察字形,说说“曰”字。
联系文中语句,观察“曰”字字形,说说“曰”的意思。
预设:外框是个“口”字,里面一横代表舌头,表示舌头在动,在说话,所以“曰”就是说的意思。
(3)听听故事,组组词语。
教师讲述:磨针溪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世间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他蹚过这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
”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就回去完成了学业。
师:听出来了吗,这里的“世”就是世间、世上,“传”是传说。
你们发现了吧,古文中的一个字,如果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一个词。
你们再来看看,“过是溪”的“过”,组个词,“路过”可以,“经过”也很好,“跃过”也可以,“蹚过”这个词最好了。
古时一个字,现在一个词,所以说文言文语言简洁、凝练。
照此解释其他词语。
[成]完成,实现。
[去]离开。
[逢]遇见,遇到。
[方]正在。
[欲]想要。
[感]被……感动。
[还]返回。
[卒业]完成学业。
(4)人物称呼,不断变换。
文中是怎样称呼李白的?找一找。
明确:李太白、太白。
想一想:为什么不都称呼李太白?这样称呼有什么好处?明确:避免重复,表达更简洁。
(5)联系语句,说说“其”字。
出示句子:太白感其意。
议一议:太白感受到了谁话中的意思?(老媪,所以“其”在这里指老媪)(6)猜猜“之”字,一字一句。
“问之”中“之”指的是谁?问的什么内容?(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7)调调顺序,感受句式。
师:读一读下面这三句话。
你们觉得这三句话的意思相同吗?表达的顺序有什么变化?a.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b.世传李太白山中读书c.世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明确:意思一样,可是表达的顺序不一样,第一句强调的是“山中”,第二句强调的是“读书”,第三句多了一个字,是现在的说法,感觉是大白话,语言不简练了。
三、变换朗读,学有所获1.变成诗歌,打着节拍,开心诵读。
磨针溪,象耳山,世间传,李太白,山中读……2.娓娓道来,如讲故事。
磨针溪呀,在象耳山下。
世传哪,李太白读书山中……3.抑扬顿挫,像说评书。
话说,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4.教师吟诵,音韵悠悠。
这篇文言文,语言凝练,语句像诗一样,不但可以读,而且还可以唱。
如果有古琴来伴奏,那就更好了,你听——(教师吟诵)5.总结归纳,提炼方法。
教师总结:一篇文言文,可以慢读,可以打着节拍读,可以讲述,可以说评书,还可以唱上一曲,形式多样,读得开心,读得陶醉……四、拓展延伸,课堂小结1.出示谚语,大家诵读。
这个故事可以浓缩成两句谚语:(1)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指名朗读,齐声诵读。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文言文,进一步学会了如何断句,如何理解字词,如何开开心心地诵读。
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愿大家多多诵读文言文!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学案反馈手册”,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人尽皆知,文言文是“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而流传下来的”,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而被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更是优中选优。
但是文言文毕竟离我们的生活较远,教法不可能和现代文教法等同,怎样的文言文教学才能更深入孩子们的心灵呢?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反复诵读必有得文言文的诵读当从读出文言文的声韵节奏着手。
初读课文时,我给了学生这样的学习要求: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读正确、通顺,在难读的句子后面作记号,然后让学生一一汇报自己觉得难读的句子,再通过范读、听读、跟读、引读、自由练读、齐读等方式,使学生逐步恰当处理长句的适当停顿。
最后在学生读正确的基础上,指导孩子们读得有声有色。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文言文教学就应该坚持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采取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体味文中之情,读中想象文中之景,读中感悟文中之道,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