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性眩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性眩晕
什么是颈性眩晕? 什么原因可致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是什么? 颈性眩晕需要与那些疾病鉴别? 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类型? 颈性眩晕该如何预防?
什么是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CV)是由于骨质增生、错位、颈肌的 异常等内外因素直接或间接对椎动脉造成压迫,或刺激其周围的交 感神经,引起椎动脉收缩,使其管腔变窄,而致供血不足,最终导 致前庭迷路缺血,产生眩晕症状。属中医学的“ 眩晕”庭神经及其中枢,并多引起 颅内压升高,而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征,血压升高。患者 转头时也可突发眩晕。颈性眩晕没有颅内压升高。若颅内肿瘤无颅 内压升高,则需作CT或MRI检查方能鉴别。
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类型:
颈性眩晕的手法治疗种类一般分为以下五种类型:①颈肩部软组织松解手法( 舒筋理筋手法):如侧滚、指揉、掌摩、拿捏等手法;②颈肩部穴位刺激手法: 如揉拿风池、肩井,揉按大椎、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等;③颈椎徒手拔伸牵引 手法,包括徒手坐位自重牵引和卧位牵引;④头面部手法:拿五经,推印堂、推 眉弓,按揉睛明、印堂、太阳、百会、四神聪等;⑤关节活动手法(整骨复位手 法):如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颈椎侧扳法等。以上五种手法在临床中多配合 使用。颈肩部软组织松解手法及穴位刺激手法作用在于主要在于松弛颈部紧张痉 挛的肌肉,恢复骨性结构周围变性软组织的正常功能,增强脊柱稳定性,改善血 循环,消除和改善椎间关节和颈部软组织的炎症,消除其对交感神经的炎性刺激 ,从而达到疏通经络、活血散瘀的作用;头面部手法目的是使头部血循环加快, 消除头部血管紧张,使脑组织恢复正常的血液供应,调节交感神经功能紊乱;颈 椎徒手牵引能够扩大椎间孔与椎间隙,解除神经激惹,使椎间盘压力减低,可使 椎动脉的扭曲在垂直牵引下得到改善,从而使血液通畅,以改善椎—基底动脉的 血液供应;通过手法复位,恢复颈椎间的稳定,减少椎体间的位移,消除椎体运 动对脊髓、交感神经和椎动脉的刺激,而达到治疗目的。
颈性眩晕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是什么? 典型症状:
反复发作性眩晕是本病最突出的症状,眩晕的表现形式多样,可 为头晕、旋转、晃动、站立不稳等,多数发作于头颈部活动关系密 切,如在回头转颈、起床卧床、伸屈脖子等头颈体位改变时发生, 一般发作时间短暂,数秒或数分钟不等,亦有持续时间较长者。
伴随症状:
1.头颈部疼痛头痛、颈痛是次于眩晕的常见症状,多表现为偏头 痛、后头痛、枕颈部痛、颈肩痛等,其中尤以枕颈部疼痛多见。 2.自主神经症状如恶心、呕吐、胸闷、心慌、出汗异常等。 3.五官症状如耳鸣、听力下降、鼻塞、咽痛、咽喉异物感、声音 改变、视物模糊等。 4.猝倒表现为回头转颈时突然双下肢无力摔倒,摔倒时并无意识 丧失,能很快恢复正常。 5.颈神经根及脊髓压迫症状表现为上肢放射性疼痛和根性分布的 感觉异常,或半身麻痹、感觉障碍。
血流变检查:血流变学的改变与颈性眩晕的发生有一定的相
关性,研究证实颈性眩晕患者的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 原、血浆粘度及血清胆固醇均显著增高。
颈性眩晕需要与那些疾病鉴别? 美尼尔氏综合征
美尼尔氏综合征为内耳病变,其眩晕也常常是突然发作,发作时 头位不敢旋转,易与颈性眩晕混淆,但此综合征发病年龄轻,属于 周围性眩晕,发作有一定规律,症状重,持续时间长,多伴有恶心 呕吐、耳鸣,反复发作后听力下降,前庭功能检查异常,而颈性眩 晕为中枢性眩晕,可有脑干缺血症状体征,发作与转颈密切相关。
手术治疗:
颈性眩晕手术治疗机制主要在于:解除椎动脉、脊髓的机械性压 迫,重建脊柱稳定性,减轻或消除交感神经刺激。而引起本病发生 的病因复杂,明确发病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的选择手术方式,是 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颈性眩晕该如何预防?
近年来,颈性眩晕的发病人数逐年增高,并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一方面是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工作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也是人 们在日常工作及生活中忽视对于本病的预防保健。古人尝云“治未 病为上工”,因此发挥中医学的优势,“未病先防”,降低颈性眩 晕的发病率也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脑动脉硬化
本病主要症状为大脑皮层功能减退症状,如头晕、记忆力减退, 与颈椎活动无关,而且多伴有眼底动脉、主动脉、冠状动脉硬化的 症状。血压方面,其特点是舒张压高,收缩压低,即脉压差减少。 血清总胆固醇量增高,总胆固醇与磷脂的比值增高,脂蛋白和甘油 三酯增高等。
眼源性眩晕
本病多因眼肌麻痹,可有明显屈光不正,眼睛闭上后便可缓解, 但颈性眩晕患者闭目时,眩晕依然存在。
1.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
风寒湿等外邪的侵袭,可致经络闭阻,筋脉失于濡养,诱发及加 重颈性眩晕的病情,因此应避免湿冷的工作居住环境,夏季避免风 扇或空调对着身体直吹,冬季注意颈部的保暖。做到饮食起居有规 律,劳逸结合,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避免颈部的劳损及外伤
颈部软组织的损伤与颈性眩晕的发生有密切联系。改变不正确的 工作习惯及姿势,能够有效的避免颈部肌肉劳损的发生,颈部长时 间的处于非功能位,使颈部某一部分肌群应力增加,容易引起该部 位劳损的发生,因此“伏案工作者”在低头位工作半小时左右即适 当活动颈部,缓解僵硬不适感。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保持正确的头颈 部姿势,避免斜颈看书、写字。研究证实颈部外伤,尤其是“挥鞭 样损伤”的患者,颈性眩晕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因此当急刹车时, 最好快速采取“缩颈耸肩’姿势,减轻受伤程度。
什么原因可致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常见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或椎动脉型颈椎病。目前认为 主要机理是颈交感神经机能亢进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前者由于颈部交感神经受到病理性刺激,使分布于椎动脉壁的交 感神经末梢过度兴奋,引起椎动脉血管壁痉挛,以致椎动脉供血不 足,影响大脑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致眩晕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性眩晕的另一个原因。由于椎动脉受到直接 压迫性刺激,阻断了椎动脉的血流,造成了严重的大脑基底动脉供 血不足,脑缺血而引起的眩晕。常见原因是颈椎钩椎关节严重增生; 椎动脉畸形(一侧缺如或椎动脉窄小),刺激椎动脉发生痉挛;动脉硬 化病人的椎动脉斑块形成等。
3.避免颈性眩晕的诱发姿势
颈性眩晕多在转颈和头后伸时发生,对于曾经在某一特定姿势诱 发眩晕的患者,应警惕颈部的活动,在回头时尽量做到颈部和身体 同时转动,避免头颈处于后伸状态,例如不使用理发店的仰卧洗头 椅。
4.坚持颈部功能锻炼
颈部功能锻炼不仅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颈部肌肉的痉挛 ,减轻症状,而且长期坚持能够增加颈部肌力,有利于维持颈椎稳 定性。应鼓励颈性眩晕发病的高危人群坚持颈部屈伸、侧屈、旋转 及耸肩锻炼,要求稳慢、不求速度、动作认真到位。
体征:
颈部触诊可发现棘突、横突、椎旁肌、枕外粗隆下方、肩胛上区及 锁骨上窝有压痛,颈部肌肉板结或两侧紧张度不对称。上位颈椎棘 突和枕大神经(风池穴)压痛是颈性眩晕的重要体征。部分患者可触 及颈部棘突偏歪(尤以颈2棘突偏歪多见)及颈椎生理弧度变直或反曲 ,颈部屈伸及旋转活动受限。1/3的患者旋颈试验阳性。
辅助检查:
X线片:X线片包括常规的正位、侧位、斜位及动力性侧位片。 正位片可提示颈椎棘突有无移位,双侧钩椎关节有无增生,以及颈 椎横突发育畸形。侧位片可提示颈椎生理弧度的变化,椎间隙的变 窄,椎体前后缘骨赘,项韧带钙化及椎体移位,也可观察有无寰椎 后桥存在,根据X线表现,可分为全环型、断环型和半环型。颈椎 旋转移位时,侧位片可显示“双边”和“双突”征。斜位片可进一 步观察钩突骨赘的大小及椎间孔的大小,张口位片可观察寰枢椎有 无移位,齿突左右间隙是否对称。
CT检查:CT检查可发现颈椎横突孔原发性或继发性的狭窄,一
般将5mm定为横突孔正常下限。CT检查亦能清楚显示颈椎椎管的大 小,黄韧带及颈椎间盘的情况,对于钩椎关节增生显示较X线片更 明确。另外,CT显示双侧上下关节突间距加大超过2mm,提示颈椎 失稳。
血管成像检查:颈性眩晕的发生与椎动脉原发和继发性病变密
多普勒超声检查: 经颅多普勒超声显像(TCD),通过超声
波穿透颅骨较薄的部位检测颅底大动脉的血流速度,可无创的探测 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的流速、流量及血管杂音。TCD检测椎基 动脉供血不足阳性率83%,加做转颈试验后,阳性率提高至95%。 颈部彩色多普勒显像(CDFI),用于检测椎动脉颅外段的椎动脉内径 和血管形态、颅外椎动脉流速、并可显示左右两侧椎动脉之间差异。


切相关,因此椎动脉血管成像对颈性眩晕的诊断有较高价值。具体 方法有:普通血管造影,数位减影动脉造影(DSA),螺旋CT血管成 像术(SCTA),磁共振血管成像术(MRA)。通过血管成像能够直接显 示出椎动脉受累情况,如椎动脉受压、移位、迂曲、梗阻、畸形及 粥样硬化。因普通血管造影、DSA、SCTA检查需使用造影剂,存 在一定危险性,而且在影像上难以同时进行双侧椎动脉成像及动态 影像学观察,因此有条件者应选择MRA检查,其对诊断椎动脉病变 的敏感性达到97%,特异性达98.9%,MRA可以从任意角度重建血 管影像,并可同时行颅脑、颈椎MRI检查,能够获取更多的相关信 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