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游”的美学意味及当代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逍遥游”的美学意味及当代价值
《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也是贯穿全书、连接庄子思想所有问题的主线。
“逍遥游”作为庄子哲学和美学的核心,不但是《庄子》的逻辑起点,也是《庄子》的逻辑终点。
为了更好的把握“逍遥游”的美学意味和当代价值,本文试从逍遥游的含义入手,首先对逍遥游进行了美学解释,然后追问了庄子提出逍遥游的原因,紧接着阐述了逍遥游的途径,最后重点剖析了“逍遥游”在现代社会语境下具有的现实意义和超越价值。
标签:逍遥游;美学意味;当代价值
一、逍遥游的美学阐析
“逍遥游”是《庄子》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
“逍遥”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精神上自由自在、无所依傍的绝对自由的境界;“游”是一种人生实践,是一种富于自由感的人生体验;“逍遥游”即在有限的人生实践中,达到无所依傍的完全自由的境界。
“逍遥”一词基本意思是闲放不拘,怡适自得,优游自在,无挂无碍。
纵观历代学者关于“逍遥”的解释,都含有自由自在的意思。
庄子是站在本体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他神往大鹏的逍遥,但大鹏的奔向“天池”仍要有所待,要有所凭借,这使庄子感到某种不足。
于是,他把视角反投到社会主体的人身上,要在与大鹏无法比拟的渺小的人的身上造出一个无功、无己、无名的境界,让人在自己的精神王国里自由地翱翔。
《庄子》中“游”字出现一百多次。
在开篇《逍遥游》中,他两次强调了“游”所到达的精神境地,“以游无穷”,“游乎四海之外”。
所谓“游”,本义是游戏,“但庄子之“游”并不是指具体的游戏,而是有取于具体游戏中所呈现出的自由活动,并由此升华为精神的自由解放状态。
”[1]这是一种人生实践活动,用现代哲学概念来说就是能够达到完全自由的审美体验。
庄子的“逍遥游”,乃是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顺应自然的变化而变化,通过达到一种只能是想象之中的、纯粹精神性的存在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形成一种审美人格,最终返回到现实中去,用这种审美化的人身观指导自己的行为。
其实是要求人达到一种彻底摆脱利害观念的精神高度。
就像是在茶米油盐、是非得失的现实生活中安排的一次旅游,这是一次真正站在宇宙本体层面的旅游,它能净化我们的心灵、帮助我们塑造崇高的人格。
旅游结束后,我们仍要回到平凡的日子中来。
面对人、自然、社会关系的本有矛盾,人想要重归自由,就应该学会逍遥游,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把握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律,从美学的维度改造它使之适应自身发展,最终在精神生活中获得自由,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达到至乐的境界。
这是真正的自由境界,是合规律合目的性的统一,是真和善的统一。
二、逍遥游的提出原因
庄子是战国中期宋国蒙人。
庄子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急剧变革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样的背景下,庄子肩负着沉重的历史责任感。
他无力改变现实,能做到的仅仅是以高度的理论自觉,让人们知道如何面对现实。
庄子甘愿过隐居和贫困潦倒的生活,一生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和解放,他采用“逍遥游”的办法和策略来获得人生的解脱,安顿生存的痛苦。
“逍遥游”,是无所拘束的悠然自在的境界。
这种随意漂流,任心狂放,不知所求,不知何往的人生,是一种除了当下的快感和满足,不具有任何目的,不创造任何价值的“游戏”状态。
庄子用游戏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把游戏状态描绘为人生的至高境界。
庄子的这一套理论,体现了一种“无用”之用。
若从实际功利的立场来看,以“逍遥”的姿态从事人世利害的角逐,是“无用”的。
但人世之所谓“无用”,在精神世界里,却正可以体悟大道,保全天性,不受外物的侵害,这又是“大用”的。
三、逍遥游的途径
面对人、自然、社会关系本有的矛盾,庄子提出了达到“逍遥游”境界的方法——“心养”,实际上就是“心斋”、“坐忘”。
在庄子看来,一个能“游”的人必须达到“堕形体”、“黜聪明”、“解心释神”、“莫然无魂”、“伦与物忘”、“大同乎涬溟”的精神状态。
一个人达到了“心斋”、“坐忘”的境界,也就达到了“无己、丧我”的境界。
庄子的这种认识论达到了心灵和行为的自化,认为人要想达到人与天地合一的无待境界,便可实现逍遥游。
基于以上所述,可以认为,庄子逍遥游的途径是游戏人生。
现实生活中,人作为社会的存在,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限制,根本无法获得自由、无法达到至美至乐的情境,为此就必须设立一种超越于现实的理想环境,在此环境中进行逍遥游,从内心深处体验美的极致状态。
在这种人主观感觉与天地合一、宇宙同流的境界下,一切外物都变得无所谓了。
譬如在旅游中,我们摆脱一切现实的利害,以超然的态度漂浮于人世,无所用心,任意去来,看云气水落,木叶飘飞,一无所得而满心欢喜,这时候,便很接近庄子所描绘的游戏的人生。
这种游戏人生除了当下的快感和满足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的目的,也不创造任何价值。
好多孩子在电脑上玩网络游戏,玩得兴高采烈,忘乎所以,在那一时一刻,网络游戏便是他们生命的全部。
转首之间,他们就把自己外在的一切扔下不顾。
因为在游戏中他能达到高度自由的境界,获得一种超越于现实的满足和体验。
当游戏结束时,那个他所扮演的角色实质上已不复存在了,它也就没有了任何价值。
也许,我们可以在庄子这里找到当今游戏产业蓬勃兴起、快速发展的原因。
四、逍遥游的当代意义
庄子的“逍遥游”从人生问题出发,其最终目的也是回归到现实人生上来。
庄子的“逍遥游”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但大致可“分为心灵的游和行为的游,前者行为的游表现在险恶人世中人的处世艺术,后者行为的游表现在人与世界物打交道过程中人的高超技艺,这两者都是庄子生活艺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
他的
这种审美化的人生观对于我们当代人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
(一)逍遥游于自然
在工业革命之后(约1700年至现在),尤其是近百年来,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提高。
在现代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爆发了产业公害,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庄子是历史上第一个自觉而深刻揭示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家,这一揭示是无比重要的,因为他从宇宙的高度告诉我们人来自于天地,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本来就具有自然性,但人远离了自然,并日益扩大同自然的对立。
若要缓解或消除这一紧张关系,就必须重返自然,找回人本来就具有的但又丢失了的自然性。
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不能脱离整个大自然而存在,为了维护个体和整个族类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同周围的环境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
这是一种合目的性的平衡律。
对于我们来说,打破这种平衡,就意味着疾病或者死亡。
人类既然需要保存和发展自身,就要保存和发展自然界;既然需要改造客观世界(从自然索取),就要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
所以,人应该以自然的心灵游心于万物之中,去体验宇宙的内在精神,并让人之自然与天之自然相会合,从而真正获得个体精神的自由解放。
“当天人交通、宇宙和谐在人的感性观照中得以显现之际,也正是审美境界的生成之时。
”[3]
(二)逍遥游于社会
“逍遥游”是一种令人向往的迷人境界,但它终究是一种理想的精神世界。
人生活的现实世界是复杂的,人要同形形色色的个人及群体打交道,只沉浸在精神世界并不能实际解决现实问题。
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庄子提倡彻底的“游戏”精神,即将沉重的人生化解为轻松的“逍遥游”状态,怀着一种高尚的理想人格与人处事。
能否处理好同他人之间的关系,关系到人能否真正的在社会生活中得到自由。
庄子认为人应该学会顺从他人。
与万物相通的人,万物都来依附他;与万物相关性不强的人,不能包容万物,怎么可能包容别人?不能包容别人就无法与人亲近,无人亲近就等于自绝于人了。
“厚德载物”是个大概念,与万物亲近和与人亲近两者是统一的。
对于个人来说,物与他人都是环境,放大自己,从小我走向大我,就要具有包容性,把周边变成本体的一部分,边界越模糊,相融性越强,人的成熟度就越高。
无法进入环境,就无法平衡自己,在他人那里绝了自己的通路,在社会上不可能成功。
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要学会包容,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在名利问题上不要斤斤计较,对于有缺点的人要看长处,看他改正的可能,不苛求有个性的人,学会用别人能接受的方式沟通,有化解误解的能力,有调整矛盾的本领,减少不必要的摩擦。
除此之外,庄子还告诉我们如何交朋友。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真正的朋友相互尊重,心灵默契,志同道合,往来频繁,但不过分亲昵;往来不多,依然心心相印。
水是透明的,没有装饰性,人离开水不能活,这种需求最平淡,也最迫切。
而醴是经过人为加工过了的饮料,
并非生活必需品,迷醉之后仁就不清醒了。
酒肉朋友不讲道理,相互吹捧,互相利用,喝上酒称“为朋友两肋插刀”,遇到事作鸟兽散,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而且一旦有了利害冲突,这种人极容易反目为仇,做出落井下石的事。
(三)逍遥游于内在心灵
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逍遥者,首先要进行心灵的净化,学会和自己相处。
人是天地间最“有为”的动物,但是他的生理需求和普通动物差别不大,极其有限,而创造力却远远地超过了普通动物。
要弘扬道家的无为意识,积极回归人的真实生活,天地人就能平衡。
道家把清静无为看做道德本质,要否定的就是“伪”,“伪”是“为”加人字边,有为乃伪,这里的有为就是多为,有为者失去真意,也就是伪善者,去掉人为成分,不再伪,会进入真我境界。
不做坏事,做好事也不用强,顺其自然,自己处于本真状态,别人也处于本真状态,这个世界就平和了。
离开自然的平和,故意制造出来的平和不真实。
不停地奔波于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人们应该离开一段时间,走进静谧的独处空间,仅仅思考人生与事业等重大事件。
这种“退馈”从有走向无,无中生有,是退一步进多步的节点,能够深入洞察事业生涯的未来远景,推动你大步迈进,迅速实现目标。
大道自然,自然而然,人为的东西越多越离谱。
人为的东西减少到最低限度,会获得最大的自然真实。
要放下看似重要的忙碌,停下看似繁华的迎来送往,这时才更有机会洞悉自己真实的生活。
结论
庄子“逍遥游”作为一种审美之学,并不能成为我们实现某种外在目的的手段和工具。
但是,站在理解人生、把握人生、探讨人生的哲学基点上,你就会看到,它可以为我们开启思想的大门、心灵的窗户、精神的天地。
面对人、自然、社会关系的本有矛盾,我们从庄子那里学到了重归自由的途径——逍遥游。
在当今社会,它能理性地指导我们用审美的态度来塑造高尚的人格,从而完善自己,在生活中不断发现和体会生命的无限意味。
参考文献:
[1][3]王凯:《逍遥游:庄子美学的现代阐释》,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2:21,99.
[2]李壮鹰、李春青主编:《中国古代文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