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庵茶看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第06期
作者简介:曾文华(1978-),男,广西桂林人,桂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方向:日本社会文化;日语教学。

1
日本的传统审美意识及其在草庵茶中的融合过程
美意识是人感到美丽的内心活动。

对于日本人的审美意识,大西克礼在其《美学》一书中这样叙述到,“在日本审美范畴论中,美要从‘幽
玄’、‘侘寂’、‘物哀’中去认识。

”①
也就是说,
在日本“侘寂”、“幽玄”和“物哀”等审美意识被培育出来,并且成为了日本传统性、独特的审美意识。

“幽玄"是指与佛教思想相关的神秘之美。

其核心是“余情”,讲究“境生象外”,意在言外,追求一种以“神似”的精约之美。

“侘寂”描绘是的残缺之美,残缺包括不完善的、不圆满的、不恒久的,也可指朴素、寂静、谦逊、自然等。

“物哀”是“真情流露”,指的是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触景生情,感物生情,有所感触时自然涌出的情感。

15世纪,村田珠光在华丽的“书院茶”基础上,加入了民间茶道的简单风格,提出了“寂茶”的概念,这就是草庵茶的起源。

16世纪前半叶,武野绍鸥将和歌的理论引入茶道中,将日本文化生活的质朴和优雅再现于“寂茶”(草庵茶)中。

“寂茶”(草庵茶)的集大成者是其弟子千利休。

16世纪后半叶,千利休将禅宗精神融入到茶道中,从形式和内容上确立了“寂茶”(草庵茶),将茶道推进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2“侘寂”美在草庵茶中的体现2.1茶室环境中体现出的“侘寂”
草庵茶的美与外表的经济价值无关,秉承的是从简单朴素的地方探寻美的理念。

这种审美心理决定了草庵茶室的简洁风格,这种简洁和素朴风格也就是“侘寂”的体现,茶道所追求的美。

“侘寂”主要体现在茶室的建造和运用的色调当中。

首先茶室在建造的时候很注重设计的简洁化,材料选择时注重质感。

不管是带有伤痕的柱子也好,带皮的木材也好,茅草屋顶也好,泥土的墙壁也好,材料都是直接采选于自然,因此茶室带有自然气息的素朴风格。

草庵茶的茶室几乎没有什么装饰,基本上是用土墙构建起来。

屋顶的建造方法自由,不要求整齐划一。

茶室内部几乎没有多余的装饰品。

除了必要的茶具以外,就只剩插花和装饰轴画。

因此,草庵茶的茶室也被称为“茅屋”和“空屋”。

2.2茶花中体现出的“侘寂”
茶道特别重视茶室中做装饰的茶花。

室町时代,随着茶道的流行,为了装饰壁龛,也流行起了被成为“生花”的插花艺术,这样的插花形式就是茶花。

茶花虽是插花艺术的一种,但是它和一般的插花艺术有着很大的区别。

茶花是小型且没有固定方法的插花,是爱好茶道的人通常在茶室的壁龛做装饰用的最简单的插花。

茶人喜欢用那些让人联想到季节的山野之花。

因此,那些颜色鲜艳、外表漂亮的花和不合季节的花是不使用在茶花之中的。

茶花的做法是将花、草或树枝进行弯折后插入花器,放在茶室装饰就可以了。

因此,茶花注重的是茶人观赏茶花时的内心境界。

在安静的茶室,观赏着茶花的同时安宁地考虑人生,这样不求奢华的氛围中,心会变得和平,也达到了“侘寂”的境地。

2.3茶碗中体现出的“侘寂”
茶碗是草庵茶的一个重要用具。

从村田珠光的时代开始,日本茶道的审美情趣向简朴、简洁美的“侘寂”转变。

珍贵的“唐物”是不适合那样的氛围。

因此,茶会中逐渐开始使用起日常生活的器皿。

茶人们用自己的眼睛从普通的器物中发现美,并且在茶道的活动中很好地运用着。

村田珠光将在中国被视为下等品的青磁碗使用到了茶会上。

这是茶道中“侘寂”的萌芽。

到千利休时代,集大成的草庵茶,重视从朴素的器物中发现美。

千利休运用自己的“侘寂”理念,和陶工长次郎制作了素朴的“乐茶碗”。

“乐茶碗”是根据“侘寂”的理念完全手工制作的,具备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

因此,茶人以自己的“侘寂”审美情趣为基准,设计出的“乐茶碗”成为了现在草庵茶中的最高标准的茶碗。

也就是说,“侘寂”的审美理念与草庵茶一起,从村田珠光的时代开始,经过武野绍鸥的时代之后,在千利休发扬光大后被传承至今。

3“幽玄”美在草庵茶中的体现3.1茶室环境中体现的“幽玄”
草庵茶的茶室是象征性的空间,里面蕴含了自然环境,通过挂轴和插花表现出季节的美,用光和影烘托气氛。

外部的光线从屋檐下方,贯穿格子窗的和纸照进茶室中,使得茶室内部漂浮着幽暗、朦胧的光。

另外,窗户的大小不同,灰色也是有浓有淡,使得光和影之间的变化更生动。

那样变化的光和影融入茶室内部的素朴的风格中,显示出一种空间模糊的美感。

而且,茶室内部凹凸状的设计也有这样的美感。

例如,茶室中的壁龛的凹凸结构被光线照射时,与光和茶室的灰色色调形成对比,成为视
觉的焦点,光和影的效果变得丰富,从而产生了暧昧的美感。

在这样的环境中,氛围通过嗅觉、触觉、视觉和听觉的气韵制造出来。

喝茶的时候,茶碗的触感很好,茶室中的味道很柔和,透过格子窗的和纸的光线显得很深幽。

外面风吹树叶的声音与茶室中的茶煎声音相互交织。

这时候,“幽玄”的氛围与茶室主人心里的“幽玄”互相契合,自然地形成了“幽玄”的境地。

3.2庭院设计中体现的“幽玄”
草庵茶庭院的理念是寻求简约的风情,营造安静的氛围。

在这样的环境,人们会不由得会产生平和的心境,容易产生难以言表的感动,久久难以忘怀。

这也是“幽玄”的情趣。

草庵茶的茶室通常在绿荫覆盖着自然的环境里,进入庭园时就像进入了神的世界一样给人安宁感。

庭院中放置的石头灯籠简单,与庭院整体氛围相一致。

石灯籠位置不固定,一般根据庭院风景而自由设置。

石灯的形状很简单,体积也小。

从整体来看风格素朴且带有沧桑感。

庭院的材料也让人感受到乡土的气息。

用竹子做篱笆,用草铺路,石头也没有特别的装饰。

庭院的植物也是随意地种下。

但是,植物的选择是有原则的。

第一,不选择味道重的植物。

味道重的植物对茶室的蜡烛的气味有影响,也可能会扰乱客人的嗅觉。

第二、不选根、茎和叶上有刺的植物。

强烈的视觉效果会扰乱茶室庭院整体的柔和与和谐的氛围。

第三,不选择会开花结果的植物。

如果客人看到寻常的果实的话,就会摆脱不了世俗的气息。

看到各种颜色的花朵就会平静的心迷乱,无法远离尘寰。

这样的原则是为了追求“幽玄”的境界。

4“物哀”美在草庵茶中的体现4.1茶室环境中体现出的“物哀”
在茶室能体现“物哀”的原因主要是空间狭小和封闭性,材料的自然素朴性,茶室的颜色等。

草庵茶室不追求存在的永久性。

使用的自然材料没有耐久性,茶室的使用寿命基本不长。

这些就是“物哀”的外延表现。

草庵茶的茶室简单的结构,同时也让人产生惆悵和寂寞的感觉。

“物哀”在情绪中的体现就是超脱和孤独。

茶人也用内省的态度在茶室中安静地冥思,以自己的内心世界体验自然和宇宙,理解生命的意义。

这是超脱俗界的心理体验。

这个体验的过程中,会感受到人的存在很小,有着寂寞的感觉。

4.2茶会氛围体现出的“物哀”
如前所述,“物哀”的审美意识重视内心的体验,叹息生命的悲哀和无常。

这与草庵茶的“一期一会”理念是相互契合的。

“一期一会”的理念就是把每次茶会看作是人生中的唯一一次。

在安静狭小的茶室中,主人和客人面对面,怀着这种心情后,共同地感受到人生瞬间即逝,进而引起强烈的精神共鸣。

理想的茶会是主人和客人能“以心传心”,共同珍惜每一次的茶会,升华出相互依存的感觉和生命的充实感。

也就是说,在茶道中茶会的目的不仅仅是主人和客人一起喝茶,而是“心”的修行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主人和客人共同地感受到要珍视这样一生一次的机会,感受到人生的无常,接受精神的洗礼,达到“物哀”的境地。

5总结
茶道是日本的代表性文化之一。

千利休集草庵茶大成后,茶道具有了艺术性,而且升华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侘寂”、“幽玄”和“物哀”的审美意识,不仅出现在茶室和茶具等的外部元素中,而且进入了茶人的内心世界。

茶室不只是喝茶的地方,而是将日本人的审美意识综合构建出来,修炼内心的道场。

在这里,茶人通过茶会和喝茶,享受传统的日本美,寻求心灵的纯洁。

注释:
①大西克礼.美学下巻[J].东京:弘文堂,1959:60
参考文献
[1]蔡春华.优美、幽玄美、闲寂美与古寂美———日本古代的四种审美意识[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70-76.
[2]隽雪艳.日本人的美意识与无常思想[J].日本学刊,2008,04:109-118
[3]王确.主情的审美世界———谈日本人的美意识[J].外国问题研究.1992(04)
[4]大西克礼.美学下巻[J].东京:弘文堂,1959:60
从草庵茶看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曾文华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桂林)
摘要:在日本,由千利休最终确立的草庵茶是日本茶道的主流。

草庵茶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日本人的传统审美意识———“侘寂”、“幽玄”和“物哀”。

本文综合分析了草庵茶的茶花、茶器、庭院等的特点,总结了草庵茶和日本人的传统审美意识的关系。

从分析中看到简单素朴的“侘寂”、含蓄而朦胧的“幽玄”、感物伤情的“物哀”的理念融入到了草庵茶的茶室和庭院的元素和形式当中。

关键词:草庵茶;审美意识;“侘寂”;“幽玄”;
“物哀”历史·文化
3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