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古诗词阅读理解
1. 古诗赏析。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2. 课外阅读。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选出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A.五、六句表面是平淡之语,但这种平谈正好映射了结尾句“但使愿无违”,使“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
B.这道诗用语平谈自然,朴素、自然、平淡的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平谈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到了和谐的统一。
C.“种豆南山下”是幽美之句,“带月荷锄归”是平淡之语;前句虚写,后句实写。
全诗在平谈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D.本诗富于情趣。
“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这是一幅美妙的月夜归耕图,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3. 读下面词的片段,完成练习。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七八个”说明了_______,“两三点”说明了______,这与上阕的清幽夜色以及有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
[2]“忽见”的意思是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__________。
4. 古诗阅读。
古诗一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古诗二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古诗一中体现早春的景物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诗二中体现早春的景物是_______和________。
[2]古诗一中描写诗人想象的诗句是________,古诗二中描写早春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
[3]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喜悦和赞美之情,古诗一中诗人赞美的是
_______,古诗二中诗人赞美的是____________。
[4]古诗二中把_______比作______,形象地写出了景色的特点。
5. 课内阅读。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1]通过阅读本诗的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是诗人题写在
________________庭院的墙壁上的。
[2]结合诗句,写出下面字词的意思。
书:______________ 茅檐:____________
无苔:____________ 成畦:____________
排闼:____________
[3]对诗歌内容和方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多选)
A. 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
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 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生活渴望而不可得的无奈和苦痛。
C. 诗歌描写景物极具层次,从院内写到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远及近,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4]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后所作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古诗词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朝的____。
[2]解释词语。
别枝:____。
见:____。
[3]请用“/”画出下面语句的停顿。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4]这首词中,作者写“鸣蝉”“蛙声”,是运用_____的手法,写出了乡村夜晚的________。
[5]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渔家
(明)孙承宗
呵冻提篙手未苏,
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识渔家苦,
好作寒江钓雪图。
[1]“好作寒江钓雪图”中“好”读为“hào”,意思是_______。
[2]诗的前两句营造了______的环境,从“______”“_______”这两个动作,可以看出渔家的艰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友谊
泥泞中
一只扶持的手
岔道口
一个引导的箭头
挫折时
一句温暖的话
迷惑时
一个肯定的回答
干渴时
一杯清凉的水
倦怠时
一声惊蛰的春雷
纯洁的友谊
高山上的白雪
生命的蜜和盐
森林中的松柏
[1]这首诗采用比喻的手法来写友谊。
在第一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成
________、________,这是写当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碰到困难时,友谊会给我们________、________。
在第二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为________、
________,这是写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困惑时,友谊能________。
在第三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为________、________这是写当我们处于烦躁消沉时,友谊能________。
在第四节中,“高山上的白雪”,是写友谊的________,“生命的蜜和盐”,写的是友谊的________,“森林中的松柏”,写的是友谊的
________。
[2]你认为真正的友谊是什么?仿照第一节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下面古诗词,再做题。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____。
[2]这首词描写的是()
A.元旦节
B.除夕夜
C.元宵节
[3]这首词采用了________的写法,表达了词人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押的是“ou”韵。
B.这首词的上阕写的是今年元夜的情景,下阕写的是去年元夜的情景,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淋漓尽致。
C.从“花市灯如昼”可以看出词中描写的节日有观灯的习俗。
10. 阅读《迢迢牵牛星》,回答后面的问题。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
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
(2)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
(3)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
过和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
11.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练习。
青玉案①·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②,更吹落,星如雨③。
宝马雕车④香满路。
凤箫⑤声动,玉壶⑥光转,一夜鱼龙舞⑦。
蛾儿雪柳黄金缕⑧,笑语盈盈⑨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⑩处。
(注释)①青玉案:词牌名。
②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③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④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⑤凤箫:指笙、箫等乐器演奏。
⑥玉壶:比喻明月。
⑦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
⑧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
指盛装的妇女。
⑨盈盈:声音轻盈悦耳。
⑩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1]《青玉案·元夕》中“元夕”指的是传统节日中的____,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青玉案”是词的________。
[2]描写元宵夜的灯光,以花喻灯,表明灯的灿烂多姿的词句是()。
A.东风夜放花千树。
B.更吹落,星如雨。
C.宝马雕车香满路。
D.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3]结合注释,试着描述下面词句描写的热闹的场面。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的上阕以生花妙笔渲染佳节之夜欢腾热闹的景象,其中写到的传统习俗有:___、___、___等。
[5]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吹落,星如雨”描写了漫天的繁星,一明一灭,好像雨一样落下来,比喻新颖奇特,而又贴切自然。
B.“宝马雕车香满路”描写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
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C.词的上阕极力渲染元夜繁华热闹的场面,为下阕人物的出现布置好背景。
D.“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词写的是元宵观灯的女人,她们穿着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首饰,欢天喜地朝前奔去,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来。
12. 课文理解。
题西林壁
[宋]苏轼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填写完整。
[2]这首诗中有三组反义词,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
_____、_____不同位置看_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4]俗话说:“当局者迷。
”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你填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读一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练习。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北宋]苏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将古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是苏轼在望湖楼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所写的一首诗。
[3]这首诗中的每一句都是一幅图画。
请你参照示例,补充所缺的图画名字。
第一句:云翻图
第二句:________________
第三句:风卷图
第四句:________________
[4]第一句诗人把乌云比作__________,形象逼真;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___________。
第二句中的“跳”和“乱”写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句的“________”字用得十分精妙,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
14. 古诗词阅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本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阅读《春雪》,感受韩愈笔下不同的景。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芳华”在诗句中指的是()
A.草色
B.鲜花
[2]“都”和“惊”分别写出了诗人内心的(______)和(______)之情。
A.失望 B.焦急 C.欣喜 D.遗憾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描绘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我是从“_______ ”和“_______”这两个字体会出来的,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 ”有异曲同工之妙。
16. 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语近情遥”之妙,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课内阅读。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这首诗以“好雨”开头,作者称赞春雨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第二联、第三联分别是从什么感觉来写春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中写春雨滋润万物,悄然无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常被后人用来比喻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教育人。
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这首诗的作者是(朝代)诗人。
[2]诗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好像
B.等闲:平常
C.浑:浑浊
[3]解释下列词语。
(1)吟:____________________ 。
(2)千锤万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若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一首()诗。
A.借景抒情
B.托物言志
C.借物喻理
[5]诗句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石灰的特点。
[6]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_________)千锤万击,(_________)烈火焚烧,(________)粉骨碎身,我(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A.即使B.不管C.无论D.也
[7]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一语双关,借石灰石之口,表现
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追求。
19. 古诗阅读。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补全古诗。
[2]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节日?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冷”表现诗人_________的心境,“桂花”既
指_________,又让人联想到_________。
[4]这首诗第三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描写“月”诗句的有很多,请你写出自己课外积累的咏月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先把诗句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_____________。
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朱熹的这首诗表面描绘了_____(季节)的美丽景色,实则是一首_____(咏史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3]从表面上看,诗歌的第一句“胜日”指____________,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___________;“寻芳”,即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__________。
[4]提到朱嘉,我会联想到他的另一首诗《观书有感》。
其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告诉我们要不断地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