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几种主要类型天然水的水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章 几种主要类型天然水的水质
3,营养元素和有机物 差别很大。一般冬季氮、磷 增加,夏季表层营养元素含量相应减少。底层营 养元素含量可能较高。 据何志辉(1987)统计, 我国211个湖泊、水库中, 中营养型最多, 占52.1%, 富营养型占33.2%, 贫营 养型仅占14.7%。 湖水有机物来自集水区和水体初级生产。 湖泊、水库的形态特点,集水区岩石、土壤和 植被与人口密度状况,以及水交换量等均影响有 机物含量。
第13章 几种主要类型天然水的水质
第三节 湖泊水与水库水的水质特点
1,含盐量 湖水差异较大,干旱地区湖水含盐量高于 潮湿多雨区域,矿化度可超过35g/L,称为 盐湖。 水库一般含盐量低 水库水交换量较大,含盐量较低,离子组 成与含盐量主要取决于入库水。
第第1133章章几几种主种要主类型要天类然水型的天水质然水的水质
第13章 几种主要类型天然水的水质
,
据:杨昂 孙波,中国酸雨的分布,成因及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土 壤.1999年第一期,13-18.
2.28 2.80 3.86 1.64 1.46 0.95 0.69 2.12 2.44 0.16 0.10 0.15

土 壤 环 境 的
据 嗥 杨 昂
影孙
响波
..
土中
地下卤水;“地下肥水”
图13-3 地下水结构 p312
第13第章13章几种几种主主要要类类型型天天然然水水的水的质水质
图13-3 地下水结构 p312
透水层
隔水层
上层滞水
井 承压水测压水位 泉
隔水层
透水层
潜水 饱水部分
饱水部分
隔水层
承压水
饱水部分
承压水
第13章 几种主要类型天然水的水质
二、地下水的水质特点及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1,水质多样性 2,一般缺乏溶氧、氮气丰富、二氧化碳含量比较 高、pH一般较低; 3,铁、锰、氟含量可能偏高; 4,常常含有比较多的钙、碱度,碳酸钙过饱和; 5,地下盐水基本化学组成对海水的偏离 (K+,Mg2+ / Ca2+含量比,Me+/ Me2+含量比,等) 6,有的地下水可能含放射性元素或硫化氢
继欧洲和北美之后,中国出现了世界第三大酸雨区。
第13章 几种主要类型天然水的水质

国 酸
酸雨分布等p值H≤线4.图5的区域





线

丁国安 王文兴等,中国酸雨现状及发展趋势,科学通报.1997,42(2).169-173
第13章 几种主要类型天然水的水质
酸雨的危害: 降水pH值小于4.9时,将会对森林、农作物 和材料产生明显损害,破坏湖泊生态。 西方发达国家多将降水pH<4.6作为确定受 控对象的指标。
第13章 几种主要类型天然水的水质
图13-1华盛顿湖溶氧垂 直分布《Limnology》
图13-2新西兰Johnsen湖(超营养型)》 夏季溶解氧垂直分布《Limnology》
O2
5 10
5
5
5
5 10
第13章 几种主要类型天然水的水质
第四节 地下水 一、地下水的分类
1,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泉水 2,淡水、咸水、盐水(“井盐水”)、
第13章 几种主要类型天然水的水质
二、常量成分 1,含量比例的恒定性 为什么不是1?
第13章 几种主要类型天然水的水质
2,离子的缔合作用——离子对 三、缓冲性好、pH比较稳定
大洋水pH约为 7.5~8.5, 表层海水pH通常为 8.1±0.2 四、溶氧饱和度高,溶解度比淡水低 五、营养盐 外海水一般较低;近岸水受污染 影响大。
水色先变浑、发红,然后变清。 pH会进一步降低
硫化氢逸出或被氧化转变为S、H2SO4
2H2S+O2
2S + 2H2O;
H2S + 2O2
H2SO4
第13章 几种主要类型天然水的水质
第五节 海水水质的一般特点 一、盐度——垂直分布不均匀。例。 中国海表层盐度
特点:近岸、河口低,外海高;冬季高,夏季低 平均状况: 冬季: 渤海低于30;
第13章 几种主要类型天然水的水质
第一节 大气降水 一、大气降水的化学成分与特点 二、酸雨
第二节 河流水质的一般特点 第三节 湖泊水与水库水 第四节 地下水
一、地下水的分类 二、地下水的水质特点及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第五节 海水水质的一般特点
第13章 几种主要类型天然水的水质
第一节 大气降水
一、大气降水的化学成分与特点 (一)化学成分 表13-1 我国部分地区雨水的化学成分含量; 表13-2 各地雨雪中的离子平均含量; (部分地区降水的主要化学成分) (二)水质特点 气体含量丰富;pH中性;含盐量低;
K+ (Fe,Al)2O3
2.1
2.7
1,溶解气体 溶解氧和氮气较丰富,接近饱和,
含量主要受温度、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影响。
2,主要离子
多数水型为
CCa II
我国及世界部分河流主要离子含量(附录5表1、表2,
p.363-364)
第13章 几种主要类型天然水的水质
2.河水含盐量 多数河流的含盐量较低,但较大差异
黄海:北部为31.0~32.0,南部为32.0~ 32.5;
东海:长江口低于30,大部分为33.0~34.5。 南海:多数在33.0~34.0,局部海区达35。 夏季:由于大陆径流量增大,各海区盐度普遍降低。
降低幅度平均约0.5-1.5
第13章 几种主要类型天然水的水质
Onslow 海湾外 墨西哥 湾流的 温度、 盐度随 深度的 变化
酸沉降临界负荷 指的是生态系统所能承受 的最大酸性物质沉降量。
第13章 几种主要类型天然水的水质
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是氮的氧化物和硫 的氧化物。我国酸性降水中硫酸根与硝酸 根的摩尔浓度之比大约为32:1,属于硫酸型 酸雨,表明大量SO2排放是降水呈酸性的主 要原因。 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了在全国 划分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和酸雨控制区(简 称两控区),强化对二氧化硫污染的控制
内陆地区
10.5 4.2 5
1.5 18.8 7 26 1
74
北京城区 6.8 3.7
3.2 1.6 2.5
5.6 13 3.1 39.5
北京郊区
2.5
天津城区 6.4 5.8


4.8 7
0.07
2.7 1.0 1.4 4.0 2.3 2.26 1.1 1.1 1.28
6.3 6.3 1.0 21.2
2,主要离子 阳离子一般以钙最多,阴离子以碳酸氢根最多 (见附录5表3、表4)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湖泊、水库,如果水交换量过 小,盐分将在库中积累,最终导致库水高含盐量和 高碱度。例如:
河口水库:1981年碱度33.0mmol/L,含盐量 3.7g/L已不适于白鲢、花鲢正常生长,鲫鱼成了水库 中主要鱼类。
第13章 几种主要类型天然水的水质
7,地下水曝气时可能发生的水质变化
溶氧增加,硬度降低,pH升高:
Ca2+ + 2HCO3-
CaCO3 + H2O + CO2
新生成的 CaCO3 可能对小苗产生危害
铁被氧化沉淀:含铁地下水接触空气后,有以下反应:
4Fe2+ + O2 + 10H2O
4Fe(OH)3 + 8H+






酸雨率: 0-20 10-40 30-60 50-80 70-100%
第13章 几种主要类型天然水的水质
我国酸雨污染状况: 《中国酸雨问题专家报告》指出,我国pH值小于5.6 的降水面积从1985年到1993年扩大了约100万km2 (达280万km2).pH值5.6的降水等值线已大幅度 向西向北移动,越过了长江和黄河. 1986年pH值低于4.5的重酸雨区仅为重庆、贵阳等 局部地区, 1993年我国江南包括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江 西、广西、广东、福建、浙江等省大部分地区平均 降水pH值低于4.5,面积已达100多万km2,
3,河水的pH 一般为6.5~8.5,冬季稍低,夏季稍高
4,有机物 河水有机物主要来自集水区土壤与人类活动排废;
植被较好的集水区与城市下游河水有机物较多。
第13章 几种主要类型天然水的水质
5.河水营养盐 含量通常均不高 一般清洁河水 NO3--N 0.1~0.5mg/L; NH3-NT (或 TNH3-N )含量低于0.1 mg/L 污染河水NO3-N与NH3-NT含量大幅度增加 活性磷 清洁河水一般为0.05~0.1 mg/L
6.5
15. 3
1.8
44.36
0.88 5.4 0.9 15.6
第13章 几种主要类型天然水的水质
(三)影响因素
地域 ;降雨的时间段 ;降雨方式 ;季节
二、酸雨
(一)酸雨和非酸雨的区分
1,定义:pH<5.6;也有不同看法。
2,酸雨非 区的五轻级标准:中 年均降水较 pH 重





—雨—5.60—雨 —5.30雨 ——5.酸00——4雨 .70——
壤国

N,19m年第一99g/L雨的分布
期成

,-
13
及 其
18 对
,
第13章 几种主要类型天然水的水质
表13-1 我国部分地区雨水的化学成分含量 (mg/L)
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区 pH Ca2+ Mg2+ Na+ K+
NH4+
HCO3-
Cl-
SO42
-
NO3-
含盐 量
沿海地区
0.3 0.4 3.4
0.2 1.3 5.4 1.8 0.3 13.1
刘炳江,柴发合等,中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区划及实施政策 研究.中国环境辑学,1998,18(1):1-7
第13章 几种主要类型天然水的水质
第二节 河流水质的一般特点
世界河水的平均化学组成
HCO3- SO42- Cl- SiO2 NO3- Ca2+ Mg2+ Na+ 35.2 12.1 5.7 11.7 1.9 20.4 3.4 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