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地区沙棘种植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东地区沙棘种植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介绍了海东地区沙棘种植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海东地区沙棘种植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沙棘种植业;问题;对策;海东地区
青海东部地区位于黄土高原西部边陲、青藏高原东部接壤的过渡地带,总面积26.7万公顷,其中山地占很大的比例,全区海拔在1 600~4 500m之间,地形起伏复杂。

本区属干旱气候,但由于海拔高,除具有半干旱大陆性气候特征外,还具有长期阴凉,昼夜温差大、垂直差异显著等垂直气候带的特征。

年平均温度为-1.0~7.8℃,≥0℃的积温为1 402~2 423℃,降水量为284~622mm,且分布不均,年蒸发量大于年降水量。

长期干旱,使得植被稀少,土壤结构疏松,降水集中又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地貌因而极为破碎,生态因子非常脆弱,而沙棘能够很好地适应这种环境,是当地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

1海东地区沙棘种植业发展现状
沙棘是一种生长迅速、具有较强适应性、耐干旱和固氮能力很强的植物,在年均温度-4.7~15.0℃及年降水量为250~800mm范围内均能生长,可耐地面温度-40~50℃。

沙棘果营养丰富,据测定,海东地区沙棘品质优良,营养丰富全面,许多营养指标明显高于国内其它地区,且具药用、保健作用,有极高的开发价值。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启动,使得海东地区沙棘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是由于面广、点多、资金短缺,生产管理水平一直跟不上,致使沙棘生产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2存在问题
2.1雌雄比例失调
现阶段沙棘种苗的培育主要以有性繁殖为主,但是有性繁殖具有很多不足之处,如生长缓慢,特别是雌雄比例失调,基本接近于1∶1,严重地影响到沙棘果的产量及质量,降低了它的经济效益。

2.2造林密度不适中
海东地区的沙棘造林是为水土保持、防汛固沙、水源涵养而开展的,一般密度为9990株/hm2左右,成林后密度较大,生产人员无法进出。

随着沙棘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对于沙棘果的采摘,这种密度显然是不适的。

2.3管护措施不到位
“三分造、七分管”,抚育管理是造林后的主要工作,是造林成败的重要环节。

但是,由于自然、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乱砍滥伐、索取燃料等情况依然存在,由于管护措施不到位,使得森林保护曾一度走向恶性循环,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

2.4造林成活率低
不同规格的苗木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有明显的差异。

选用合适的苗木可提高成活率和生长量。

海东浅山地区由于春旱重,三年生苗木出园时根部损伤严重、枝条较多,根部失水量大,加之运输和栽植前的管理跟不上,造林后恢复较慢,成活率明显降低。

3对策
3.1扩大无性繁殖
用无性繁殖方法培育无性系。

据试验,用流水处理沙棘插条48h,然后用200mg/kg ABT处理2h,效果相当明显,扦插苗成活率从38%提高到85%以上。

这样,在用沙棘造林时,可以有目的地将雌雄按一定比例配置起来。

雌雄株一般按10~8:1的比例搭配,产量最高,质量最好,能够更大地发挥它的经济效益。

因此,要大力提倡用无性繁殖方法来培育苗木,合理搭配,充分发挥它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3.2科学种植
为了便于沙棘产品的开发,一般株距为1.0~1.5m,行距以2~3m,密度以3 000~4 995株/hm2为宜。

3.3加强抚育管理
沙棘施肥与覆草试验表明,山地沙棘园追施复合肥效果显著,树高增加38cm,果实产量增加4.9倍。

沙地以每株施150g尿素,效果明显,树高增加了
85%,果实增产78%。

同时,一至三年生苗木,且1年松土除草1~2次。

幼林期进行合理的修剪整形,能促其结实、稳产。

沙棘盛果期过后,结果能力下降,平茬复壮后可持续利用。

由于施肥整地增生了萌芽株,增加了密度并与母体争光、热、水、肥,使群体不协调,除萌孽可使群体协调生长。

沙棘成林后还要加强病虫鼠害的防治工作,及时施肥,合理用药,以提高产量及品质。

3.4选择良种壮苗
据试验,在同等条件下,二年生沙棘苗造林成活率在70%以上,而多年生苗木成活率只有40%~50%之间。

因此,在干旱浅山沙棘造林时要选用苗高20cm 以上、地径0.3cm以上的二年生沙棘苗。

4参考文献
[1] 卢学义.北方林木育苗技术手册[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2] 崔志军,曲岩.沙棘产业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林业勘查设计,2006(2):92-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