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3.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2019)必修4哲学与文化3.1世界是普遍性的
必备知识: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关键能力:能够区分联系的特点;明确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以及系统优化法;学会运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1.政治认同: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科学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联系观。

1.教学重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与方法论
2.教学难点: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
1、导入新课
(复习旧知导入)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那么,世界的规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第三课我们就一起来《把握世界的规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世界的其中一个规律《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新课讲授
(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我们通过下面的这个故事来具体的体会联系的这些特点:
《唇亡齿寒》故事: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扩张,先后吞灭了很多弱小的诸侯国。

晋国的国土面积和军事力量得到了迅速发展。

此时,晋献公已把目光盯在了虞、虢二国上,以便扫除障碍,向中原地区发展。

晋献公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

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

“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

大臣荀息替晋献公拟定了一条绝好的计策。

他建议用良马玉璧向虞公送重礼,行贿借道,去讨伐虢国,破坏虞、虢的联盟,然后各个击破。

对于这一计策,晋献公开
始有点犹豫。

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


虽然晋献公对荀息的计策十分赞同,但对赠送良马、玉璧这些稀世之宝却有些割舍不下,并担心虞公收了重礼还不肯借道。

荀息笑道:“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

”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晋献公还不放心地说:“虞国大夫宫之奇十分精明能干,只要宫之奇在,定能识破送礼借道的蹊跷,必然劝虞公拒收礼物,事情就不好办了。

”荀息说道:“大王不知,宫之奇的为人,聪明而不固执,又自小和虞君在一起,他肯定不会强谏,强谏也无益。

再说白璧宝马,人见人爱,玩好在耳目之前,由此而招到的祸事则是以后才有的事,这是具有上等智力的人才能意识、预见得到的,那虞君是中智以下的人,他是没有这个见识的,所以此事肯定能办成。

”听后,晋献公这才放心,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公过去只是听说过这些宝物,但无缘亲眼观赏,时感遗憾。

当时一见到这两件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

一向力主联虢拒晋的大夫宫之奇急忙劝阻道:“晋使词谦礼重,必然于我国不利,虞虢唇齿之邻,久已结盟,方得国泰民安。

俗话说得好:‘唇亡齿寒’。

大王千万不可答应借道!”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
虞公终于不听劝谏,答应了晋使借道的要求。

荀息回国后把虞公答应借道的事回复了晋献公。

献公喜出望外,当即决定拜里克为大将,荀息为副将,率领兵车400乘,精兵二万人攻打虢国,占领了虢国的下阳(今山西省平陆县北)。

三年之后,晋献公又一次派荀息向虞国借道伐虢。

虞公依然十分慷慨地允许借道。

大夫宫之奇急忙又谏道:“虞和虢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虢国亡了,虞国怎么能存在下去?晋国万万不可依赖!我们怎么能与贼寇一起玩乐?一次借道,已经破坏虞虢联盟,铸成了大错。

岂能再错下去?过去虞虢两国结成联盟,互相帮助,紧密团结,别国才不敢轻举妄动,欺负我们,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说的不正是虞国和虢国吗?”虞公却不以为然,认为宫之奇太多虑。

宫之奇觉得身为重臣,眼看国家将亡,却无能为力,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走前留下四句话:“贪图人家白璧宝马,等于自己甘心饮毒酒啊!也像开了大门迎接强盗一样的啊!嘴唇没有了,牙齿自然要受寒冷啊!”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教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听故事,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总结: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形容事物是彼此相依的,舍弃其一就会影响到另一半,因为它们是共存亡的。

事物是彼此相依的,舍弃其一就会影响到另一半,因为它们是共存亡的。

弱小的势力相依为命应该联合对抗外敌,事物是彼此相互依存的。

只要没有了一个,另一个必定会惨败。

只有相互依存,才可以生存更久。

从这个故事我们知道,联系是普遍的。

教师:除了这个故事以外,大家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或俗语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围魏救赵、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名师出高徒、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等等。

问题:那么什么是联系呢?
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谈谈自己对联系的理解。

教师总结: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低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教师讲解:联系具有普遍性,具体表现在哪呢?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举个例子,老师和同学们是相互联系的,我们每个人自身的器官肢体之间也是相互联系,每一个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与周围事物有着这或那样的联系。

那么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如何做呢?孤立的看待事物吗?当然不是,我们应该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的内部联系,也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既要看到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的横向联系,也要看到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

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我们能够总结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联系具有普遍性。

①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的内部联系,也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既要看到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的横向联系,也要看到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

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问题:我们说联系具有普遍性,那是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呢?结合具体事例说明你的观点。

学生:小组讨论,形成小组答案
教师总结: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此时此刻的你和大西洋彼岸的一块大石头有联系吗?显然是没有的。

我们所谓的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

①每一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②联系这种关系在世界万事万物中是普遍存在、大量具有的,因而是普遍的。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这一点上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教师:我们再分三个领域来了解联系的这种普遍性。

我们在前面曾把世界分为三个部分,同学们还记得哪三个部分吗?没错,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

我们就从这三个领域来重点理解。

(1)自然界: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低等的简单的生命体到高级的复杂的生物个体,无不处在相互联系之中
(2)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资源、环境等各个领域,各种制度以及各种活动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思维领域:人的思维活动的进行以及思维活动所产生的各种观点、思想和理论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

那么,这三个领域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三大领域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过渡:刚刚我们说,现在的我们与大西洋彼岸的一块大石头是没有联系的,那么大家想一想,怎样能够让我们与这块石头有联系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或者此刻你便动身越过大西洋,坐在那块大石头上歇息,那么,你和这块石头就有了联系。

又或者,这块石头被大西洋彼岸的人们做成了石桌,出口到了中国,你又在市场上把它买了回来,此时你与这块大石头也有了联系。

那么,大家想一想,这说明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说明联系是有条件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那么,任何两个事物只要我们想要把他们联系起来就可以吗?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有一天,鲁国城郊飞来一只罕见的海鸟。

猎人们知道鲁侯喜欢养鸟,就捉住海鸟,献给他。

鲁侯下令高级厨师每天给海乌准备丰盛的酒席,叫乐队演奏高雅的乐曲,让海鸟欣赏优美的歌舞。

可是那只海鸟却被吓得惊恐万分,三天后就死了。

问题:鲁侯养海鸟的故事违背了联系的什么观点?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教师讲解:从这个故事我们知道,有些联系是自在事物的联系(如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有些事物的联系是人为事物的联系,虽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事物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客观联系,我们不能忽视甚至破坏这种固有联系,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二是事物之间本来不存在某种联系,我们就不能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

②反对: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问题:大家知道哪些是脱离实际,主观臆造的联系呢?
学生:列举
教师总结:喜雀报喜,乌鸦报忧,4和死,8和发
过渡:我们讲的联系,都只局限于事物的两两之间的联系,那么,世界上的联系只局限于两两联系吗?当然不是,联系还具有多样性。

我们通过下面这个例子来了解:
【阅读与思考】
研究显示,塑料进入海洋,能够存在数百年时间,持续危害海洋生态系统。

进入土壤,会污染地下水,影响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动物和植物,危害人类健康。

经过太阳照射,塑料中的大量毒物还会排入大气层,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

问题:联系生活实际,看看还有哪些事例能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学生:列举生活实例,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教师总结:从上面这个实例,塑料进入海洋,危害海洋生态系统这是直接联系,塑料进入海洋,危害人类健康这是一种间接联系,无论直接联系还是间接联系,都是联系多样性的表现,除了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还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我们在通过几个实例具体了解这几种联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城门与火是直接联系,鱼与火是间接联系
苹果落地和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是本质联系,苹果落地是非本质联系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必然联系
骑车出门撞到了树上:偶然联系
家人之间和家庭与社会:家人之间是内部联系,家庭与社会实外部联系
问题:这么多种联系,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容易看到的是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往往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联系的多样性原理:联系具有多样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教师讲解:例如生活中蚕沙(蚕粪)喂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鱼三者结合,形成桑、蚕、鱼、泥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教师讲解:联系具有多样性,同时具有条件性,如何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的关系呢?
①联系的多样性同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的多样性是密切相关的。

因此,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②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影响和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认识事物,要认识事物发生作用的条件;改造事物,要改变事物发生作用的条件。

条件是可变的,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条件、创造条件。

同时,条件的变化也有其自身的规律,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必须遵循客观事物本身变化的规律,并依赖于一定的条件。

③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全面具体地分析各种条件的性质和作用,是我们正确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我们要从客观现实条件出发,去做那些具备了一定条件、经过努力可以成功的事情,同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创造性,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有利条件,促进事物的发展。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特别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教师讲解:什么是整体,什么是部分,相信大家非常清楚,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也是联系的关系。

通过下面这组图片来认识整体和部分。

这里面的汽车是整体,而这些零件就是部分。

那么整体和部分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整体与部分是互相区别的。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与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教师讲解:举个例子:
根据木桶和木板的对话,请你说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构成事物的内部要素的不可或缺性。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整体与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就像亚里士多德说:“只有那只活着的能工作的手才算是人的一个部分;假如是一只死手,那就不算是人的一个部分。


知识总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
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阅读与思考】
◆唐代韩愈读书用的是“提要钩玄”法。

他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读一本书,要善于把握各部分的内在逻辑,从而提出纲要,钩出精义。

这样,一本书到最后可能变成简单的几张图表,书也就读“薄”了。

◆宋代苏轼读书用的是“八面受敌”法。

一本书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复研读。

从这一角度读,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从另一角度读,解决另一方面的问题。

如此步步深入,最后就掌握了这本书的全体,书也就读“厚”了。

问题:上述两种读书方法中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谈谈你是怎样学习的,并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这两种读书方法中所包含的是系统优化的哲学道理。

在实际生活中要真正掌握这种方法,就要做到三点: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还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明白1+1>2的道理。

整体与部分的原理:整体与部分是互相区别的。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与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结束新课
我们通过一个小故事来结束今天的内容。

《田忌赛马》战国时代,齐威王与大臣田忌赛马,两人各出上、中、下三匹马,齐威王的三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因此,田忌三战三败。

后来,军事家孙膑给田忌出了个主意:以下马对齐威王的上马,以上马对他的中马,以中马对他的下马。

结果,田忌一败二胜。

同样的马匹,
由于田忌改变了排列组合,从而实现了由败到胜的转变。

田忌运用的是什么思维方法田忌运用的是什么思维方法?从《田忌赛马》的故事中我们应该受到什么启示?同学们下课思考这些问题。

4、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了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化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世界是普遍性的
(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①含义
1.联系的普遍性②表现
③方法论要求
①含义
2.联系的客观性②表现
③方法论要求
①含义
3.联系的多样性②表现
③方法论要求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整体与部分的区别
2.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3.系统的基本特征
原理
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方法论要求
思考课后问题,完成本课时学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