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越王墓导游词介绍五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南越王墓导游词介绍五篇广州南越王墓导游词介绍(一)
一、概况
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

赵眜是赵佗的孙子,号称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

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考古五大新发现之一,现已辟为博物馆。

1983年,在解放北路象岗山上一个工地发现的这个大墓。

深入地下20米,用750多块砂岩大石构筑。

陵墓面积约100平方米,分前后两部分,共有7个室。

前室居中,室的四面及顶部都绘有朱、墨两色的云纹图案,象征朝堂。

斜坡墓道残长10.46米,宽2.36~2.59米。

墓内的前、后两部分各设有一道双扇的石门。

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发现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多样、墓主人身份规格最高的一座汉墓,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彩绘壁画石室大墓。

这座墓堪称地下宝库,共出土各类文物达1000多件(套),内涵非常丰富,尤以铜、铁、陶、玉四者所占
比重最大。

而“文帝行玺”金印是中国考古发掘首次发现的“皇帝”印玺,最为珍贵。

二、金印、金带钩与金花泡
“镇墓之宝”——“文帝行玺”金印,是我国考古发掘出土的第一枚帝印。

在传世或发掘出土秦汉印章中,未见一枚皇帝印玺,只有文献记载。

但是文献讲的帝印,是白玉质印、螭虎钮印,印文是“皇帝行玺”或“天子行玺”;而南越国赵昧这枚帝印却是金质印、蟠龙钮印,印文是“文帝行玺”。

这是金印的独特之处,是南越国自铸、生前实用之印。

南越王墓除了“文帝行玺”金印外,还有“泰子”(泰同太)金印和“右夫人玺”金印,但不是龙钮,而是龟钮。

“泰子”金印也是首次发现,在传世印玺中未曾见过。

南越王墓的金器除金印外,还有金带钩、金花泡和杏形金叶,均为饰物。

而金花泡普遍被认为是海外输入的“洋货”.
三、银盒、银洗与银带钩
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有一件白色的银盒特别引人注目,这个呈扁球形银盒在出土时在主棺室,盒内有十盒药丸。

从造型、纹饰和口沿的鎏金圈套等工艺特点看,与中国传统的器具风格迥异,经分析研究,认为是波斯产品,里面的药丸很可能是阿拉伯
药。

因此,银盒并非南越国制造,而是海外舶来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除银盒外,还有银洗、银卮和银带钩,都是越王室的专用器具。

这些银器纹饰复杂,通体鎏金,镶嵌的宝石闪闪发光,显得高贵华丽,是很好的工艺精品,反映了主人高超的制作工艺和审美观点,从中我们也可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风尚。

四、铜鼎、铜壶与铜提筒
铜器在南越王墓的出土文物中占有重要地泣,共有青铜器500多件,不但品种数量多,而且工艺技术精湛,极具地方特色。

这批铜器中有厨具、饮食用具、酒器、乐器、车马器、生产工具及各种日用器具,等等。

铜鼎。

共36件,有汉式鼎、楚式鼎和越式鼎,其中有9件刻有“蕃禺”铭文,都是由南越国的都城工匠所造,是广州建城历史的重要物证。

铜壶。

共9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个鎏金铜壶,通体鎏金,光亮华丽,是一件艺术精品。

铜提简。

共9件。

铜提筒是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器物之一。

特别是一个船纹铜提筒。

除器身有几组几何饰纹带外,最为突出的是4只首尾相连的羽人船,每船有羽人5名,各饰羽冠,赤脚。

船首倒挂一具人头。

船首尾各竖两根羽旌。

5人形态各异,有的划桨,有的击鼓,有
的持兵器,有的在杀人。

船与船之间还有海龟、水鸟、海鱼等作装饰,有人分析,广州临海,多海患,画面表现的应是杀俘虏祭海神的场面。

五、铜镜、铜鉴与铜熏炉
出土的39件铜镜大部分是精品,其中绘画镜是彩绘人物大画镜,为国内考古发掘出土最大的西汉绘画圆镜,是汉代铜镜中的珍品。

铜鉴出于后藏宝,是深鼓腹大盆,可用来盛水或食物,出土时盆内有猪、牛、羊、鸡骨和鱼、龟等海产,说明这是当时的主要食品。

铜熏炉。

共有11件,有单件和四连体的,炉腹和顶盖均镂孔透气,是用来焚香料的,香料被认为是舶来品,这是最能反映南越国地方特色的典型铜器,其复杂的工艺反映了当时的铸造技术水平。

六、钮钟、甬钟与铜句鑃(dio)
钮钟、甬钟、铜句鑃(dio)都是乐器。

宴乐之器是古代统治者炫耀其奢华生活和身份地位的标志。

墓内东耳室出土的一批乐器,旁边还有一名殉葬的乐师。

其中一句鑃上阴刻篆文“文帝九年乐府工造”,并刻有“第一”至“第八”的编码,是迄今我国惟一发现具有绝对年代,而又有序号的句鑃(dio)。

“文帝九年”
是公元前129年,由乐府工匠制造,赵昧自称文帝,与历史文献记载相符。

经测定,句鑃音质还好,仍可演奏,弥足珍贵。

七、铜戈、铜剑与铜虎节
墓中出土的兵器种类多,数量大,除15把剑为铁质外,其余皆为铜造。

最为难得的是一把“张仪”铜戈,铭文“王四年相邦张义(仪)”等字,“王四年”应为秦惠王时。

由张仪监造,说明是由秦带入南越的。

铜虎节。

是一件难得的珍品。

是国内仅存的一件错金虎节,属于孤品。

节是外交和军事上的信符,有虎节、龙节、人节之分.可以用来证调战车和士兵
八、铁剑、铠甲与错金银铜间铁矛
南越王墓出土的铁器有700多件,有农具、工具、兵器和日用器具等。

铠甲。

这种轻型铁甲适合于气温较高的南方地区使用,代表了西汉时期南方铠甲的基本形制,与北方中原地区出土的铁铠甲形制有较大差别。

铁剑。

共15件,其中一件出自墓主腰间左侧
错金银铜间铁矛。

这个铁矛间铜质、鎏金,错间金银的三角图纹和流云纹,如此华丽的铁矛应为南越王自用,或用于仪仗。

九、玉蟹、玉盒与丝缕玉衣
南越王墓出土各种玉璧56件,仅主棺室就有47件,说明墓主对玉壁的喜爱。

其中主棺室中出土的一件大玉壁,直径33.4厘米,是我国已知考古发掘出土玉璧中体形最大、龙纹饰最多的一块。

玉盒。

主棺室出土,为青玉,呈青黄色,盒身鼓圆,高77厘米。

玉盒刻有两凤鸟,饰以美丽浮雕纹,结构严谨,雕工精细,光洁夺目,被称为“玉器绝品”。

丝缕玉衣。

玉衣是汉代特有的丧葬殓服,东汉灭亡以后,未发现有玉衣。

玉衣是有等级规定的,有金缕、银缕、铜缕玉衣,诸侯王多用金缕,也有用银缕的。

南越王墓出土的丝缕玉衣为首次发现,也是迄今为止惟一的一件。

整件玉衣全长1.73米,共用玉片2291块。

用朱红色丝带粘贴,构成多重几何形纹样,色彩鲜艳夺目。

十、玉印、玉佩与玉角杯
玉印。

共9枚,其中3枚有文字的玉印 (有6枚无文字)都是出在主棺室墓主身上,分别是“赵昧”、“泰子”、“帝印”的方形玉印。

“赵昧”印和“帝印”都是墓主身份的物证。

“帝印”是“皇帝之印”的意思,是赵昧生前僭越称帝的物证。

玉佩。

南越王墓出土的玉饰品有130余件。

墓主赵昧的组玉佩是最大、最豪华的一套。

玉角杯。

出目主棺室“头箱”,为主人自用的酒具。

十一、陶鼎、陶瓮与长安宫器
南越王墓共出土陶器371件,众多的陶器说明其在王宫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打上“长乐宫器”戳印的四件陶鼎、陶瓮。

因为它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南越国宫殿中是否有长乐宫?我们知道,长乐宫是汉代首都长安最重要的皇宫,是皇帝和太后居住的宫殿。

最后,考古工作者在儿童公园东边试掘出约500平方米的宫殿遗址,是不是长乐宫的遗址?因为按照长安的宫殿位置,长乐宫在东南边,未央宫在西边,正好位置相符,而这个试掘宫殿遗址的东边又是宫署御花苑,是南越王及王室休闲和游乐的地方。

据推测这四件长乐宫器应是南越国长乐宫的产特,以其随葬,是祈求死后仍会长生长乐。

十二、主人殉葬与奴隶制残余
南越王墓共发现15具人殉。

前空1具,身份是”景巷令”;东耳室1具与乐器同出,可能是乐伎;东侧室有4具“夫人”;西侧室有7具与厨房用具同出,可能是厨师或杂役奴仆;墓道中有2具,其中1具置于斜坡尽头处,可能是卫兵,另1具在外藏椁(guǒ)中,可能是车夫。

经专家鉴定,殉人多是被击砸后脑致
死的可见人殉是十分残酷的。

我国发掘的11座西汉陵墓中,除南越王墓外,都没有发现有活人殉葬的现象。

广州南越王墓导游词介绍(二)
西江南越王墓博物馆位于越秀区解放北路。

馆内分设三个展览区:一是三层的综合陈列楼。

本楼的二、三两层有四个展厅,其一用作《杨永德伉俪捐赔额枕专题陈列》,这是性的固定陈列。

其余三个展厅用作临时展览,每年在此举办多个短期的专题展出。

二是古墓原址保护区。

三是主体陈列楼,分上下两层五个展厅,南越王墓出土的文物珍品都在这里展出。

参观者如果因时间有限而不能看全,亦可选看其中的一或二个展区。

步入展馆大门您首先会看到一座全馆的模型,它显示了本馆三个展览区的分布及参观路线。

大厅两旁各有一个放映室,参观之前先看一段古墓发掘过程的录像资料,有助于了解许多珍宝的出土情形。

然后沿着笔直的蹬道抬级而上,二层右(东)边的展览是藏枕专题陈列,二百多个陶瓷枕头依年代、按窑口归属陈列在二十九个特制的展柜中,这批藏初纹样繁多,形式备合,会会怎感到这个既是实用的、又是民间艺术品的枕头在研究和收藏上确实大有*。

蹬道尽头连接着古墓保护区。

由基原址位于正中,沿着保护区的外回廊来到玻璃防护棚门口,到此分为上下两路。

走上路可看到墓址上部结构及回填夯土层。

而往下走,就可进入墓内一探玄宫秘奥,看看南越文帝这座石构的阴间皇府---二千年前的石构建造工程,和岭南目前已知年代早的一座地下建筑。

走过两层台阶,到了主体陈列接的小广场,三座金字塔形的玻璃光栅,是建筑师仿罗浮宫广场的入口而设计。

出土的文物珍品分为二十一个单元分别在木楼的五个大厅中展出。

由西门进入展厅〔墓主印玺〕、〔主室瑰宝)两个单元,展出了墓主身上随葬的九枚印玺和“丝缕玉衣”、组玉佩、组王璧等,领头的件展品就是中国考古出土的枚皇帝玺(伪称)-“文带行玺”金印。

请不要遗漏着墓主遗骸仅存的两块残骨,这是鉴证墓主年龄三十五至四十岁,男性,为南越国主赵佗次孙的重要物证。

接着入楼下第二展厅,南越王墓出土玉器中精彩的、别处看不到的珍稀品集中在这里,还可看到出土的汉代套实用屏风—一折叠式漆木围屏的原件和复原的复制件作对应的陈列。

第三展厅(墓中殉人)、(西侧室奴仆)、(东侧室夫人)等五个单元,有图表、照片标明十五个殉入的埋葬位置,她(他)们备自拥有的随葬物,丰富悬殊。

一面六山纹铜镜和一个铜莲玉卮,在当时也是珍罕之物,但同出自两个女奴仆的随葬器物中,真令人不可思议。

第四展厅的(御库藏珍)等七个单元,依文物的质地和使用功能分别单元陈列,这里珍稀品比比皆是,请不要漏着了刻有战国时秦丞相张仪
名字的铜戈、错金铭文虎书、错金银的带托镜、年代早的蓝色平板玻璃以及墓主服食的长生不老药—五色药石等。

回到楼上第五展厅,陈列分为(钟鸣鼎食)等五个单元。

以铜铁食器开头,用琴、瑟和铜编钟、石编磬作结尾。

重 265公斤的越式大铁鼎;越式大铜鼎,烧烤铜炉,大小系列的铜釜、甑,各式铜酒器,还有家禽家畜、海产以至广东入至今仍视为佳肴的禾花雀等遗骨残骸发现。

置身其中,你会觉得人们常常称道的“食在广州”确实有二千年的历史渊源。

难怪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参观本馆文物后,在美国的《时代周刊》著文介绍说:“若到广州,我建议应该去参观一下这个富有历史性的博物馆。

****
广州南越王墓导游词介绍(三)
各位游客,今天我将带大家参观游览西汉南越王墓,下面我先简单向大家介绍南越王墓的概况。

(增加现场感)
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

赵眜是赵佗的孙子,号称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

(位置、墓主人身份)
南越王墓于1983年在象岗山上的一个工地被发现。

整座墓深入地下20米,用750多块砂岩大石构筑。

陵墓面积约100平方米,分前后两部分,共有7个室。

前室居中,室的四面及顶部
都绘有朱、墨两色的云纹图案,象征朝堂。

墓内的前、后两部分各设有一道双扇的石门。

(发现及结构)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发现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多样、墓主人身份规格最高的一座汉墓,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彩绘壁画石室大墓。

这座墓堪称地下宝库,共出土各类文物达1000多件(套),以铜、铁、陶、玉所占比重最大。

而最为珍贵的是“文帝行玺”金印,它是中国考古发掘首次发现的“皇帝”印玺。

因此,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考古五大新发现之一,现已辟为博物馆。

(地位)
各位游客,西汉南越王墓到了,请各位下车跟我一起进馆参观。

(增加现场感)
二、金印、金带钩与金花泡
各位游客,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枚金印是“镇墓之宝”——“文帝行玺”金印,是我国考古发掘出土的第一枚帝印。

在传世或发掘出土的秦汉印章中,未见一枚皇帝印玺,只有文献记载。

但是文献讲的帝印,是白玉质印、螭虎钮印,印文是“皇帝行玺”或“天子行玺”;而这枚帝印却是金质印、蟠龙钮印,印文是“文帝行玺”。

这枚金印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此,是南越国自铸、生前实用之印。

南越王墓除了“文帝行玺”金印外,还有“泰子”金印和“右夫人玺”金印,均为龟钮。

“泰子”金印也是首次发现,在传世印玺中未曾见过。

南越王墓的金器除金印外,还有金带钩、金花泡和杏形金叶,均为饰物。

而金花泡普遍被认为是海外输入的“洋货”.
三、银盒、银洗与银带钩
各位游客,请看这个扁球形银盒,它出土时在主棺室,盒内有十盒药丸。

从工艺特点看,与中国传统的器具风格迥异,经分析研究,认为是波斯产品,里面的药丸很可能是阿拉伯药。

因此,银盒并非南越国制造,而是海外舶来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除银盒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有银洗、银卮和银带钩,都是越王室的专用器具。

反映了主人高超的制作工艺和审美观点,从中我们也可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风尚。

四、铜鼎、铜壶与铜提筒
各位游客,下面请随我前往铜器展区参观。

铜器在南越王墓的出土文物中占有重要地泣,共有青铜器500多件,不但品种数量多,而且工艺技术精湛,极具地方特色。

这批铜器多为生产生活和作战用具。

这个是铜鼎。

南越王墓共出土有36件,形式不一,其中有9件刻有“蕃禺”铭文,说明是由南越国的都城工匠所造,是广州建城历史的重要物证。

这个是铜壶。

南越王墓共出土有9件。

这个是铜提简。

南越王墓共出土有9件。

它是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器物之一。

各位请仔细看,除器身有几组几何饰纹带外,最为突出的是4只首尾相连的羽人船,每船有羽人5名,各饰羽冠,赤脚。

船首倒挂一具人头。

船首尾各竖两根羽旌。

5人形态各异,有的划桨,有的击鼓,有的持兵器,有的在杀人。

船与船之间还有海龟、水鸟、海鱼等作装饰,有人分析,广州临海,多海患,画面表现的应是杀俘虏祭海神的场面。

五、铜镜、铜鉴与铜熏炉
这个绘画镜是彩绘人物大画镜,为国内考古发掘出土最大的西汉绘画圆镜,是汉代铜镜中的珍品。

这是铜鉴,为深鼓腹大盆,可用来盛水或食物,出土时盆内有猪、牛、羊、鸡骨和鱼、龟等海产,说明这是当时的主要食品。

这是铜熏炉。

共出土有11件,有单件和四连体的,炉腹和顶盖均镂孔透气,是用来焚香料的,香料被认为是舶来品,这是最能反映南越国地方特色的典型铜器,其复杂的工艺反映了当时的铸造技术水平。

六、钮钟、甬钟与铜句鑃(dio)
大家看到的这些分别是钮钟、甬钟、铜句鑃(dio),请各位猜猜它们是做什么用的。

没错,它们都是乐器。

宴乐之器是古代统治者炫耀其奢华生活和身份地位的标志。

这个句鑃上阴刻篆文
“文帝九年乐府工造”,并刻有“第一”至“第八”的编码,是迄今我国惟一发现具有绝对年代,而又有序号的句鑃(dio)。

“文帝九年”是公元前129年,赵昧自称文帝,与历史文献记载相符。

经测定,句鑃音质还好,仍可演奏,弥足珍贵。

七、铜戈、铜剑与铜虎节
这把是“张仪”铜戈,上有铭文“王四年相邦张义(仪)”等字,“王四年”应为秦惠王时,由张仪监造,说明是由秦带入南越的。

这是铜虎节。

是一件难得的珍品。

是国内仅存的一件错金虎节,属于孤品。

节是外交和军事上的信符,有虎节、龙节、人节之分.可以用来证调战车和士兵
南越王墓墓中出土的兵器种类多,数量大,除15把剑为铁质外,其余皆为铜造。

八、铁剑、铠甲与错金银铜间铁矛
各位游客,下面请随我前往铁器展区参观。

南越王墓出土的铁器有700多件,有农具、工具、兵器和日用器具等。

这是铠甲,重量轻盈,适合于气温较高的南方地区使用,代表了西汉时期南方铠甲的基本形制,与北方中原地区出土的铁铠甲形制有较大差别。

这把铁剑,出自墓主腰间左侧。

这是错金银铜间铁矛。

据推测应为南越王自用,或用于仪仗。

九、玉蟹、玉盒与丝缕玉衣
各位游客,下面请随我前往玉器展区参观。

南越王墓出土各种玉璧56件,仅主棺室就有47件,说明墓主人对玉壁的喜爱。

其中主棺室中出土的一件大玉壁,直径33.4厘米,是我国已知考古发掘出土玉璧中体形最大、龙纹饰最多的一块。

这是玉盒。

为青玉,被称为“玉器绝品”。

这是丝缕玉衣。

玉衣是汉代特有的丧葬殓服。

玉衣是有等级规定的,有金缕、银缕、铜缕玉衣,诸侯王多用金缕,也有用银缕的。

南越王墓出土的丝缕玉衣为首次发现,也是迄今为止惟一的一件。

整件玉衣全长1.73米,共用玉片2291块,用朱红色丝带粘贴,色彩鲜艳夺目。

十、玉印、玉佩与玉角杯
这是玉印。

共有9枚,其中这3枚有文字的玉印都是出在主棺室墓主身上,从文字来看,是赵眜生前僭越称帝的物证。

这是玉佩。

出土于主棺室,南越王墓出土的玉饰品有130余件。

这是是最大、最豪华的一套。

这是玉角杯。

为主人自用的酒具。

十一、陶鼎、陶瓮与长安宫器
各位游客,下面请随我前往陶器展区参观。

南越王墓共出土陶器371件,众多的陶器说明其在王宫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四件陶鼎、陶瓮,它们被打上了“长乐宫器”戳印。

它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南越国宫殿中是否有长乐宫?我们知道,长乐宫是汉代首都长安最重要的皇宫,是皇帝和太后居住的宫殿。

最近,考古工作者在儿童公园东边试掘出约500平方米的宫殿遗址,是不是长乐宫的遗址?这还有待考古工作者的进一步考证。

据推测这四件长乐宫器应是南越国长乐宫的用物,以其随葬,是祈求死后仍会长生长乐。

十二、主人殉葬与奴隶制残余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南越王墓的殉葬。

南越王墓共发现15具人殉,身份各异,有”景巷令”乐伎、“夫人”、厨师、杂役奴仆、卫兵、车夫等等。

经专家鉴定,殉人多是被击砸后脑致死的可见人殉是十分残酷的。

我国发掘的11座西汉陵墓中,除南越王墓外,都没有发现有活人殉葬的现象。

各位游客,我们的参观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广州南越王墓导游词介绍(四)
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解放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国第二代赵昧的陵墓。

赵昧是赵佗的孙子,号称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

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考古五大新发现之一,现已辟为博物馆。

1983年发现的这个大墓,深入底下20米,用750多块砂岩大石构筑。

陵墓面积约100平方米,分前后两部分,共有7个室。

前室居中,室内四面及顶部都绘有朱、墨两色的云纹图案,象征超堂。

前、后两部分各设有一道双扇的石门。

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发现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多样、墓主人身份最高的一座汉墓,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彩绘壁画石室大墓。

这座墓堪称地下宝库,共出土各类文物1000多件(套),尤以铜、铁、陶、玉四者所占比重最大。

而“文帝行玺”金印是中国考古发掘首次发现的“皇帝”印玺,最为珍贵。

[金印、金带钩与金花泡]
南越王墓出土的“文帝行玺”金印,是我国考古发掘出土的第一枚帝印。

在传世或发掘出土秦汉印章中,未见一枚王帝印玺,只有文献记载,而且文献讲的帝印是白玉质印、蟠螭虎钮印,印文是“皇帝行玺”或“天子行玺”;而南越国赵昧这枚帝印却是金质、蟠龙钮印,印文是“文帝行玺”。

这是金印的独特之处,是南越国自铸、生前实用之印。

[银盒、银洗与银带钩]
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有一件白色的银盒特别引人注目。

这个呈扁球行银盒出土时在主棺室,盒内有半盒药丸,从造型、纹饰和口沿的鎏金圈套等工艺特点看,与中国传统的器具风格迥异。

经化学分析和专家们研究,认为是波斯产品,里面的药丸很可能是阿拉伯药。

因此,银盒是海外舶来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铜鼎、铜壶与铜提筒]
铜器在南越王墓的出土文物中占有重要地位,共有青铜器500多件,不但品种数量多,而且工艺技术精湛,极具地方特色。

这批铜器中有厨具、饮食用具、酒器、乐器、车马器、生产生产工具及各种日用器具,等等。

铜壶共36件,铜提筒共9件。

[铜戈、铜剑与铜虎节]
墓中出土的铜虎节是一件难得的珍品,是国内紧存的一件错金虎节,属于孤品。

节是外交和军事上的信符,有虎节、龙节、人节之分,可以用来征调战车和士兵。

[玉壁、玉盒与丝镂玉衣]
南越王墓出土各种玉壁56件,仅主棺旧有47件,说明墓主对玉壁的喜爱。

其中主棺室出土的一件大玉壁,直径达33.4厘米,是我国已知考古发掘出土玉壁中体型最大、龙纹饰最多的一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