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灯光导学案【精选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灯光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灯光导学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战地、突击、歼灭、陷入、憧憬、阻击、点燃、性命、焦急”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4、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教学计划
一课时
课时一
教学过程
一、教师直接板题,学生读题。

二、学生初步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干,学习作者倒叙的表达方式。

1、学生自由读课文,动笔勾画出文章中描写“灯光”的句子。

2、学生读课题,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课文内容。

1学生读一读课文描写灯光的句子或段落。

学习文章前后照应与倒叙的表达顺序。

2学生读课文1、2自然段,引导学生借助“灯光”,围绕“多好啊!”感受所今天这种充满光明、温暖的幸福生活。

过渡:
t:我因为什么把“天安门前的灯光”与“插图上的灯光”联系起来的?
3围绕课文的第二个“多好啊!”学习文章的主要部分,体会主人翁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明白“灯光”象征着革命志士对光明而又温暖的幸福生活追求。

4学生读文章8、9、10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战斗的危急与惨烈,从而体会出郝副营长的为革命勇于献身的革命情怀。

t:战斗打响了,而我军遇到了生么困难?(顺便引导学生理解“千钧一发”)
t:不解决这个困难将意味着什么?解决困难的关键是什么?
t:学生读的第10自然段,说说读后有什么感想?
5学生读文章11、12自然段聚集情感,再读文章1、2自然段,然后读课题。

说说读后的感想。

三、读文巩固所学。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完成本课生字词书写训练。

2、完成本科练习册。

3、预习《为人民服务》
4、在词语解释后的括号里写出词语。

1、自己对自己说话。

()
2、一根头发上系着千钧的重量,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
3、本指集中众人的智慧,现专指一个人的精神高度集中。

()
4、震动了天地,形容事物本身极为重要,也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或声音响亮。

()
5、连线。

微弱的时刻宏伟的战斗
漆黑的战友激烈的建筑
危急的夜空璀璨的回忆
年轻的光亮深深的华灯
附板书
11、灯光
天安门前光明而温暖
郝副营长多好啊!
插图上美好的憧憬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灯光导学案第2篇】
教学目标:
1.认识“皖”“歼”等9个生字,理解“璀璨、千钧一发”等词语的
意思。

2.朗读课文,理解“灯光”的含义,并从课文中找到“灯光”相关的语句,并深入理解。

3. 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郝副营长广阔的胸怀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以及“灯光”的联系与含义。

2.难点:关注场面描写的作用。

教学准备:
关于灯光的一段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灯光的一段视频。

2.教师小结,导入。

这千万盏灯是和平的象征,让人们感到很安宁,很温馨。

但这灯光的背后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了!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个故事——《灯光》
3.板书课题:8.灯光
4.介绍作者。

王愿坚是当代著名的作家。

1945年参加八路军。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曾担
任《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中的一个编剧。

5.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围歼(jiān )豫皖苏(wǎn)电钮(niǔ)
千钧一发(jūn )璀璨(cuǐcàn )黑魆魆( xū)
(2)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豫皖苏:豫,河南省。

皖,安徽省。

苏,江苏省。

千钧一发: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30斤。

千钧一发指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极其危险。

围歼战:包围起来歼灭敌人的战斗。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本课指天安门广场灯光耀眼。

憧憬:向往。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通顺。

三、精读往事部分内容。

1.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2.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

(1)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2)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

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3)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和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4)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5)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学生就这些重点句子自读质疑,互相讨论。

(1)学生质疑:为什么看到这上千万盏灯,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万盏灯”——这么多得灯,大放光明,广场周围还有许多“宏伟的建筑”,说明祖国的建设突飞猛进,所以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2)学生质疑:郝副营长:“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
郝副营长的话道出了他的美好的心愿,反映了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他想的是祖国的下一代,希望能够给他们创造一个优越的学习条件。

郝副营长所说的"多好啊!"是指孩子们在这光亮的灯下学习、生活是多么幸福啊!憧憬的内容可能是:等革命胜利后,劳动人民将为建设祖国、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辛勤工作,不再为地主资本家卖命,他们的子女将有可能在舒适的环境中读书学习,不再像父辈那样被剥夺
上学的权利------
4.重点讨论:“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生: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惜牺牲自己性命为后代谋幸福的无私奉献精神。

生:体会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生:让我们知道:无数先烈正是为了后代的幸福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因此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5.在讨论中,大家明白了“灯光”的含义,接着思考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妙处呢?
生:让课文的内容相互联系,以一个线索贯穿。

生:让内容相互照应,联系更加紧凑。

生:起着点题的作用,让题目像珍珠一样闪亮!
四、复习写作方法。

1.课文中哪些内容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举例说明。

激烈的围歼战是“面”的描写,郝副营长的思考与点燃火光是“点”的描写。

2.学生讨论交流。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将描写灯光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写一段话。

郝副营长,我想对你说:
板书设计
8.灯光
广场灯光一声赞叹幸福生活
阵地火光憧憬未来生命换取
教学反思
1. 教学本课时,我按照平时教略读课文的方法,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然后根据课前导读,提示学生以“灯光”的描写为线索抓住课文重点语句进行探究,再在小组里交流。

“灯光”在文章中出现多次,是整篇课文的“文眼”。

2.学生的理解有时是简单、概括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灯光的语句深入地理解,体会其含义,然后说一说课文前后的联系。

这有这样才能明白“灯光”是课文的一条线索。

围绕其线索来分析,才会理解深入,领悟到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灯光导学案第3篇】
△(屏幕)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学习目标:
1、深入朗读课文,掌握倒叙的写作手法。

2、找到文章有关“灯光”的语句,说说与题目的关系。

3、通过阅读文章,感受革命先烈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回顾课文
1、△请同学们把书翻开,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信义小学六年一班同学的回答吧。

(△屏幕学生音频)
电视机前的你也一定回答对了,快为自己竖起赞美的大拇指吧!2、△本文的写作手法和以往我们学过的文章有所不同。

(屏幕)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想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3、△(屏幕)同学们可真仔细,细心的你一定发现了第1、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像这种把事件的结局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叙述情节发生、发展的叙述方法,叫做倒叙,这种写作方法能够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自主学习
1、△文章的题目是灯光,面对不同的灯光,文章的人们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多好啊!这短短的一句话,在文中出现了3次,△它就是揭示主旨的文眼。

2、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围绕这句话展开学习吧!
△(屏幕)根据自学提示,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课文共有几处出现了“多好啊!”这句话?
(2)你能不能找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3)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
同学们可以画出印证你想法的句子并作出批注。

开始吧!
3、△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和张老师一起来看看文章哪几处出现了“多好啊”这句话吧!
(屏幕)△第一次是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地点是天安门广场,△路人看到广场上千万盏灯感叹道:△多好啊!
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战斗前夕△,在交通沟里△,郝副营长△看到书中插图孩子在灯光下学习△△△△,他不禁说道△:多好啊!
同学们,你们找到了吗?虽然这句话在文章出现了三次,但是每一次都有着不同的含义。

下面,让我们深入文章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吧!
4、△请同学们找到第一处,大声朗读。

(△屏幕学生音频)
△这么美的灯光,让人不禁赞叹“多好啊”。

除了感受灯光的美,你还感受到了什么?△这是对现在美好生活的赞叹,为后文埋下伏笔5、△请同学们继续分享第二处。

(△屏幕学生音频)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郝副营长此时的心情,那莫过于△羡慕二字!然而一盏普通的电灯,为什么会引起郝副营长的羡慕呢?同学们可以结合当时环境想一想。

(△屏幕)因为在战争时期,条件极其艰苦,郝副营长也没有见到过,所以他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

△郝副营长此刻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请同学们思考:他在沉思什么?(△屏幕)将来自己的孩子也能在电灯下读书;孩子们都能读书,有文化;有电灯的生活是多么美好……
6、△同学们,让我们继续分享第三处吧!
(△屏幕学生音频)
请同学们体会郝副营长说话时的神态,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屏幕)郝副营长希望孩子们能在灯光下学习,从他的话语中我们能体会到先辈们不求索取、只知奉献的崇高品质。

让我们带着郝副营长满心的期待,美好的愿景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吧:△(屏幕)“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三、深入研究
1、△不同的灯光,引起了不同人的感叹。

为什么文章要以灯光为题目呢?
有的同学可能在想:△灯光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这也是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但是如果只想到这一层,远远不够,我们的学习应由表及里,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文中其实还有一处特殊的灯光,你发现了吗?让我们静下心来,读第10自然段,用心感受。

(△屏幕)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

2、可是火光暴露了自己,他被敌人的枪打中了,郝副营长清楚这样做的结果,可他却毫不犹豫、勇往直前。

这样特殊的灯光象征着什么?△(屏幕)这“灯光”其实象征着英雄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因此不会熄灭,必将永远闪耀在人们的心中。

四、拓展延伸
1、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涌现出无数“灯光”式的人物,叶挺将
军就是其中的一位。

△(屏幕)他被囚禁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时,就用一首名为《囚歌》的诗歌,道出了革命者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接下来,请同学们跟随视频来感受这首诗歌的情怀!
△(屏幕叶挺将军)
2、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就如我们今天课文中的郝副营长一样,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怕牺牲、无私奉献!!!
3、△(屏幕)让我们通过图文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本文采用倒叙的写作手法,围绕灯光二字展开,通过写天安门广场上的灯光引起对郝副营长的回忆,按照战斗前、战斗中、战斗后的发展顺序进行描述,在结尾又想起战友,照应开头。

刻画了一个不怕牺牲、无私奉献革命先辈形象!
五、作业布置
同学们,本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为了巩固学习内容,同学们需要完成以下作业:
(△屏幕)
1、阅读精彩片段,完成作业单中的习题。

2、以“郝副营长,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这节课就要这里啦,感谢大家的聆听,我们再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