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近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项限时练11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2021年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项限时练11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项限时练11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项限时练11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全部内容。

专项限时练(十一)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基础题组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错误!
B.错误!
C.错误!
D.错误!
C[C项,两个“所”,都是助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一个名词:“所存”,即存在的地方;“所欣”,即欣喜的地方(景观).A项,连词,表假设,如果;代词,你。

B项,连词,和;介词,同.D项,兼词,于之,在那里;代词,他(师)。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导学号:54012073】
A.错误!
B。

错误!
C.错误!
D。

错误!
D[D项,两个“则",都是连词,表顺承,“就”“那么”.A项,语气助词,加强判断语气;语气助词,表感叹。

B项,介词,因为,由于;连词,因为,由于。

C项,副词,多么;代词,哪里。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与例句中的“为”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属今为.之虏矣
A.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B.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D.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B[B项,与例句均为介词,被。

A项,表反问。

C项,动词,作为。

D项,介词,给、替。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A.君将哀而生之.乎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遽扑之.,入石穴中
D.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A[A项,与例句均为代词,我。

B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无实义。

C项,代词,它。

D项,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
二、核心题组
(2006·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

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

问夜如何?诸生以.夜中对,遂薨。

(选自《宋史·董槐传》,有删改) 5.文中“诸生以夜中对”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王好战,请以.战喻
C.不然,籍何以.至此
D.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B[B项,与例句均解释为“拿”。

A项,“来"。

C项,“凭”。

D项,“而”。


【参考译文】
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晚上,天下大雨,刮起狂风,雷鸣电闪,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坐着。

挥手让妇人离去,为诸生讲《兑》《谦》二卦。

问现在是夜里什么时候?诸生回答说是半夜,于是就过世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导学号:54012074】
雪屋记
[明]杜琼
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

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

圣人为屋( )居,冀免( )二者()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

(选自《金兰集》,中华书局2013年版)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A.而因之B.则为所
C.以乎之D.且于所
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并正确运用的能力。

首先要依据原文,理解句意,前半句应该理解为“圣人建造房屋来居住”,因此选项锁定在A项或C项,表示承接关系或目的关系.然后分析后半句,“冀"意思是“希望",句意应是“希望能免除这两样忧患罢了”。

联想《逍遥游》中“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可知虚词“乎”正确。

故得出答案为C.]
【参考译文】
远古之人,有的在树上栖居,有的在洞穴里居住。

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

圣人建造房屋来居住,希望能免除这两样忧患罢了,起初不曾有后世华丽奢侈的装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颜氏家训·勉学篇(节选)
[北齐]颜之推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

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

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

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

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然人有坎民,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

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咸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

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7.下列“而”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老而.弥笃
B.此并早迷而.晚寤也
C.幼而.学者
D.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C[C项,“而”表承接关系;其他三项表转折关系。

]
8.下列“因”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因.此天机,倍须训诱
B.或因.家世余绪
C.因.循面墙,亦为愚耳
D.因.人之力而敝之
C[C项,“因”为动词,与“循”一起是“沿袭”意;其他三项为介词,凭借。

]
【参考译文】
自古以来的贤王圣帝,还需要勤奋学习,何况是普通百姓呢!这类事情遍布于经籍史书中,姑且只举近代一些重要的事,来启发提醒你们。

士大夫的子弟,数岁以上的,没有不受教育的,多数读到了《礼》《传》,少数起码也读了《诗》《论》。

到了加冠成婚的年龄,身体性情稍稍定型;凭着这天赋的灵性,应该加倍教诲诱导。

有志向的,就能受到磨炼,来成就先世所遗之业;没有志向操守的,从此怠惰,就成了庸人。

人生在世,应当有所成就;农民则谋划种庄稼,商人则讨论财货,工匠则精造器用,懂技艺的人则考虑方法技术,武夫则练习骑马射箭,文士则研究议论经书。

然而常看到士大夫耻于涉足农商,羞于从事工伎,射箭则不能穿过铠甲上的叶片,握笔则只能写下姓名,饱食醉酒,恍恍惚惚,无所事事,以此来打发日子,以此来终尽余年。

有的凭祖上余荫,弄到一官半职,就自我满足,全然忘了学习;遇到婚丧大事,议论得失,就昏昏然张口结舌,像坐在云雾之中;公家或私人集会宴欢,谈古赋诗,又是沉默低头,只会打呵欠伸懒腰。

有见识的人在一旁看到,真替他羞得无地自容.为什么舍不得用几年时间勤学,以致一辈子都受羞辱呢?
人在童稚之时,心神专注而敏锐,长成以后,心思分散,所以一定要早早地接受教育,不要错过时机。

我七岁的时候,诵读《灵光殿赋》,直到今天,十年温习一次,还没有忘记;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搁置一个月就生疏了。

而人总会有困顿不得志的时候,在壮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更应在晚年抓紧时间学习,不可自己放弃。

孔子就说过:“五十岁来学《易》,可以没有大过失了。

”曹操、袁遗老了却更专心致志,这都是从小学习到老仍不厌倦的人。

曾子七十岁才开始学习,最后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岁,才开始游学,还成了儒家大师;公孙弘四十多岁,才读《春秋》,凭此就做上了丞相;朱云也到四十岁,才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
岁才学《孝经》《论语》,他们最终都成了儒学大师:这都是早年迷惑而晚年醒悟的人。

世上的人认为到了加冠成婚的年龄还没有开始学习,那么就太晚了,怠惰不学而致学识浅薄,也太愚蠢了。

从小就开始学习的人,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好像拿着蜡烛在夜间行走,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人要强。

9.判断“者”“也”“而”“乎"“于”在文中的意义。

兵者.①,危道也.②。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③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④蓝而青于.⑤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而.⑥日参省乎.⑦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⑧思也。

三思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而.⑨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⑩。

①者: ②也:
③而:④于:
⑤于: ⑥而:
⑦乎:⑧而:
⑨而:⑩而:
【答案】①表判断,不译②语气词,表判断,不译③连词,表假设,如果④介词,从⑤介词,比⑥连词,表递进,并且⑦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对" ⑧连词,表修饰,不译,或译为“而”⑨代词,同“尔”,你⑩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表判断,啊
【参考译文】
用兵,是欺诈之道。

要同心协力,千万不要像螃蟹那样有六条蟹腿两只蟹钳,否则,你凭什么取胜呢?所以冯婉贞说:“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就好了。

”冯氏虽然小,然而青从蓝草中取得却比蓝草颜色深,冯氏比自己的父亲更胜一筹。

冯婉贞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不只是效仿一般的书生那样整天思考。

多加考虑之后再去实施,所以抵抗敌军能够取得胜利。

不是你所说的柔弱女子,而是巾帼英雄啊!
10.判断“以”“则”“其”“所"在文中的意义。

人言蔺相如徒以.①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②非徒口舌耳。

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③却立睨柱,秦王恐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其.④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其.⑤与之。

”焉敢如此?
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其.⑥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⑦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观古今英杰之所.⑧为,其.⑨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其.⑩勿以他人之
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其.⑪一二.其.⑫是耶,其非耶?其若是,则.⑬虽见霰雪纷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其.⑭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

①以:②则:
③则:④其:
⑤其:⑥其:
⑦以:⑧所:
⑨其:⑩其:
⑪其:⑫其:
⑬则:⑭其:
【答案】①介词,凭借②连词,却③连词,就④副词,表示反问语气,难道⑤副词,表示商量语气,还是⑥指示代词,那⑦介词,拿⑧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事物⑨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大概⑩副词,表示祈使语气,一定⑪代词,其中⑫连词,表示选择关系,是……还是……⑬连词,那么⑭代词,自己
【参考译文】
人们都说蔺相如只是凭借他言语的功劳而名垂青史,(但是)依我看来,却不只是单凭言语而已。

(当时)蔺相如看秦王并无意偿还赵国城池,就退后几步站立,斜视着柱子,秦王害怕他撞破和氏璧,于是答应他斋戒,因此能够完璧归赵,难道仅仅是言语的功劳吗?如果(我们)与一般人讨论此事,他一定会说:“我还是给他(和氏璧)吧。

”怎么敢这样做呢?
回国后,廉颇蔺相如两人失掉和气,不再和睦。

(相如)路上遇见廉颇,就转身退让躲避。

在那个时候,什么人能这样?门客拿原因来问相如,相如就说:“以国家的急难为先,以私人的恩怨为后。

”看古今英雄豪杰所做的事,大概都是出于这个缘故吧。

所以我认为,你们一定不要把别人的话作为法则。

况且我猜测相如的才能,很少有能比得上的,古今英雄豪杰只有其中一两个人可比。

是这样还是不是这样?如果是这样,那么即使看见雪花纷纷扬扬的样子没有边际也没有什么遗憾,我也不会有“后悔自己跟着他们出来,而不能尽情享受游玩的乐趣"的遗憾了。

11.判断“因”“且”“乃”在文中的意义.
因.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②不因.③旧制,此乃.④曹操成大业之因.⑤.其常因.⑥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

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⑦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因.⑧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因.⑨枯木变为荣木也。

途经绍墓,其尚因.⑩众人至前拜祭。

其量岂常人可比?因此其
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①因:②且:
③因:④乃:
⑤因:⑥因:
⑦因:⑧因:
⑨因:⑩因:
【答案】①介词,根据②连词,而且③动词,沿袭④表判断,是⑤名词,原因⑥介词,趁着⑦连词,于是⑧介词,凭借⑨介词,经由⑩介词,通过
【参考译文】
根据一个人才能的大小授予他官职,不因为门第高低来录用人才,而且不沿袭旧的规定,这就是曹操成就伟大事业的原因.曹操常常趁人不备,采用偷袭的办法攻打别人,例如乌巢焚粮。

这一战役动摇了袁绍的军心,于是曹操趁着胜利追击,攻破了袁绍大军,取得了官渡一战的大捷.这也是凭借许攸的力量而获得的,这一过程犹如经由干枯的树木变成茂密的树木一样。

路上经过袁绍的墓,曹操还通过众人带路到墓前祭拜,他的度量难道是常人能比的吗?因为这他得到众人的忠心,来统一天下。

因为他有不同寻常的度量,所以能成就不同寻常的事业。

12.判断“乃”“之”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①读之.②。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③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乃.④忠贞之.⑤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⑥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⑦不得已而谢。

①乃:②之:
③乃:④乃:
⑤之:⑥乃:
⑦乃:
【答案】①连词,表承接,于是②代词,它③代词,你的④动词,表判断,是⑤助词,的⑥副词,竟然,却⑦副词,才
【参考译文】
(我)曾经听闻陆放翁的志向和气节,全部展现在(省略“于”,在)《示儿》里,于是阅读它。

读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时,(我)心中大为感动与佩服,陆游真的是忠贞的义士啊!但是也有人(表示)极端鄙视,竟然说:“这个人沽名钓誉罢了。

"大家(听了)都用道理质问他,那人无言以对,不得已才道歉。

13.判断“焉"“若"在文中的意义。

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焉.①,狭狭焉,未料及有伏焉.②,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焉.③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

于是余有叹焉.④,骄而轻敌,焉.⑤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之何加焉.⑥?但以其人之傲,若.⑦斥焉.⑧,则必无颜世上矣。

①焉:②焉:
③焉: ④焉:
⑤焉:⑥焉:
⑦若: ⑧焉:
【答案】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兼词,相当于“于是”或“于之”,在这里③兼词,相当于“于何”,在哪里④句末语气助词,不译⑤疑问代词,怎么⑥句末语气助词,呢⑦连词,如果⑧代词,他们
【参考译文】
崤山战役,秦军通过崤山山谷,只见山势高峻的样子,山谷狭窄的样子,没有料到在这里有埋伏,山上的大石纷纷落下,他们只是大叫着“况且把泥土石头放在哪里啊”,没有别的办法,因而导致大败。

在这件事上我有些感慨,骄傲轻敌,怎能不败呢?像这样,即使有万千兵马又能对他们有什么好处呢?单单是他们的骄纵,如果要斥责他们的话,那么(他们)必然没有脸面再活在(省略“于",在)世上了。

14.判断“与”“何"“为”在文中的意义。

朝过夕改,君子与.①之,吾亦赞同。

今将他人与.②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③其坚与.④!其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

以吾等之力,寇尚难与.⑤也,应使众与.⑥其事,与.⑦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与.⑧,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⑨我有与.⑩?
①与: ②与:
③何: ④与:
⑤与: ⑥与:
⑦与: ⑧与:
⑨为:⑩与:
【答案】①动词,赞许②动词,给③副词,多么④句末语气助词,啊⑤动词,对付⑥动词,参与⑦动词,结交⑧动词,帮助⑨介词,被⑩表疑问,句末语气助词【参考译文】
早上犯的错晚上就更正了,君子赞许,我也赞同.如今将别人给他的玉璧上交,足可见他改过的心思是多么坚定啊!他和我们的约定,也应当会信守的。

凭借我们这些人的力量,对付贼寇还是很难的,应该让众人共同参与这件事,结交慷慨的君子,远离奸佞小人,这事就能成.况且他的雄才伟略,无下无双,如果他帮贼寇而不帮我们,怎么办呢?如果离弃他,这城还能被我们拥有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