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范本:4728-湖北省民办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民办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 问题的提出
新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挑战,因此17年2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希望各地高校开展“新工科”的研究实践活动,从而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

随后,在“第二届高等工程教育峰会”上,综合性高校复旦大学提出“培养面向未来的科学工程师”、工科优势高校天津大学提出“卓越引领,打造工程博士第一方阵”、而地方高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提出“完全学分制培养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等新工科建设举措,为高校如何开展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性思路,并引领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不断深入。

作为高等教育重要补充力量的民办高校同样也面临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但由于民办高校生源质量相对较低、院系设置不完备、资金匮乏等因素,决定其不能采取以上综合性、工科优势或地方高校的思路开展新工科人才培养。

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对新工科人才的需求,民办高校采取何种方式、方法开展新工科人才培养有待于深入研究和探讨。

(2) 课题界定
民办高校:民办高校是由国家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学院和教育机构。

本课题也将公办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二级独立学院包括在内。

新工科人才:新工科人才应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并具备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不仅具有某一学科专业知识,还应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学者和专家主要从共享共建、合作办学和集中优势力量发展优势学科等几个方面对民办高校新工科建设进行了研究。

青岛滨海学院苏宝胜指出,走出校园促发展,寻求多方合作,是资金局促的民办高校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抢抓“新工科”建设机遇,不断提升自身办学水平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三江学院徐贤指出,校企合作、共享共建,建立民办院校工科类实验室,以满足工科人才实践培养需求。

武汉晴川学院张宏升提出,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的“微专业微课程”的创新应用实践平台,以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

Poh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韩国浦项科技大学),在建立之初校长和投资人既确立了在发展中因时而变的办学目标,有选择地将工程技术、生命科学和钢铁技术作为优先发展的学科,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集中力量培养社会紧缺的人才,实现了短时期内的跨越式发展。

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仅2015年来自政府及社会捐赠收入占当年学校总收入的19.5%。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面对资金少、学校小、院系设置不完备的实际情况,学校突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瞄准新技术革新发展的方向,集中力量发展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新工科专业。

我们认为,国家提出开展新工科建设对民办高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民办高校应逐步调整发展方向,追求办学规模与办学质量协调发展,提升资金整合能力,拓宽办学空间。

同时,充分发挥办学机制灵活的竞争优势,深化教学改革,探索适合自身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4) 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湖北省是高等教育大省,在129所高校中有42所为民办高校或独立学院,为使这些高校培养的人才适应新经济对工科人才的需求,对民办高校开展新工科人才培养策略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
义。

新工科建设是为满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需要,民办高校怎样对自身办学定位、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做出主动性变革?怎样正确分析自身
发展面临的优劣势,如何探索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服务区域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的道路?如何有效利用新工科建设的契机,提升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如何利用好新工科这块试验田办教育,在办学特色上取得一定的成绩?这些问题目前均没有经验、方法可循,因此开展民办高校新工科建设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1) 课题理论依据
学生主体理论:主体理论是一种基于主体哲学对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教育活动的认知,是一种教育的观念和教育思想。

坚持学生主体要求教育者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并为学生充分展示其才能创造机会和条件,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认为:民办高校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应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开展,必须根据民办高校学生的自身特点,调整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坚持并全面落实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探索适宜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哲学理论: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我们认为:在新业态下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外部环境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民办高校要想发展只有从自身内部出发,更新理念,调整目标,确立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只有这样民办高校才能有效利用好新业态对新工科人才的需求这个外因,实现自身可持续、健康发展。

(2) 研究目标
在本研究中,我们希望达到以下研究目标:
1)通过调查,了解湖北省民办高校工科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通过比较,借鉴国外私立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
3)联系实际,针对湖北省民办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3) 研究内容
本课题以湖北省民办高校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如下:
1)分析湖北省民办高校工科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结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的通知,就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情况下,民办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提出建议和对策;
3)重点研究民办高校如何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中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加快自身健康、
可持续发展。

(4) 研究假设
1)民办高校可以对自身办学定位、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法等进行清晰的认知,清楚自身发展的优劣势,主动探索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民办高校可以建立民办高校联盟,为民办高校开展新工科建设搭建交流平台。

(5) 研究创新之处
1)课题研究主要针对湖北省民办高校新工科建设展开,具有较强的地域色彩,而且专门研究湖北民办高校新工科的成果几乎没有,本课题研究成果某种意义上对其他各民办高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本课题既需要有一定的工科背景知识,了解工科专业的特点,又需要对民办高校教育教学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因此需要研究者具备专业和民办高等教育两方面的研究背景,课题主持人正好具备这两方面的条件。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实施步骤
(1) 研究思路
1)查阅文献,对已有的关于民办高校的工科专业建设等相关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从已有研究的不足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确定本研究的主题;
2)通过查找相关统计数据,实地走访等方式调查湖北省民办高校的工科建设相关数据资料;
3)针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归类,对湖北省民办高校工科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
4)在上述工作基础上,进行思考、总结、提炼出湖北民办高校新工科建设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2)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资源,检索收集相关论文著作,进行整理分析,了解前沿动态及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

2)调查研究法: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资料。

3)比较研究法:将湖北省民办高校新工科发展状况与国外或其他省份进行对比,以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3) 技术路线
1)确定研究目标: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查阅权威政策、专家学者咨询,获取权威信息,确定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2)制定研究计划:梳理分析文献-调查相关统计数据-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3)研究过程及结果:综合运用理论研究、实地调研、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课题研究成果。

(4) 实施步骤
●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8年8月-2018年12月)
a拟定课题研究方向,确定课题组组成人员及分工;
b做好文献资料的收集、相关数据的整理;
c制定研究方案,组织论证;
d召开课题讨论会,邀请相关专家提供相应指导;
●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9年1月-2019年6月)
a召开课题开题会,启动课题研究;
b定期组织研讨,协调研究进程,做好阶段性工作总结; c完成课题相关研究工作;
●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9年7月—2019年10月)
a汇总资料,形成研究报告;
b将相关研究成果撰写成论文发表;
c申请结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