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安徽省铜陵市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学年九上化学期末模拟试卷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宏观和微观相联系是化学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
下列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了改变
C.通过气味辨别白醋和水:分子不断运动,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
D.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状态变化,分子大小随之变化
2.下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其中可能表示化合物的是()
A.B.C.D.
3.成语、俗语、古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词句中蕴含化学变化的是
A.木已成舟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百炼成钢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正确的是
A.钢的含碳量比生铁的含碳量高
B.铁钉在潮湿的空气中不易生锈
C.钢铁表面采用涂油、刷漆、镀铬等方法都能防止钢铁生锈
D.铝制品不需要涂保护层来防腐蚀,因为常温下铝不与氧气反应
5.下列不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A.不锈钢菜刀B.铝合金C.铜导线D.氧化铁
6.符号2N、N2、2CO、CO2,数字“2”能用来表示分子个数的是
A.2N
B.N2
C.2CO
D.CO2
7.《本草纲目》为中华瑰宝,书中记载:“盖此矾(FeSO4•7H2O)色绿,味酸,烧之则赤…止血补血”。
下列描述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
A.将矾研碎B.烧之则赤C.止血补血D.色绿味酸
8.学习化学需要使用化学符号。
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表示意义正确的是
A.2H—2个氢元素B.O2——2个氧分子
C.2Na+ —2个钠离子D.Fe2+—1个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9.在化学反应A+2B=AB2中,A与B反应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现将10gA和9gB充分反应,则生成AB2的质量是
A.20g B.19g C.18g D.17g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结晶法提纯物质的原理就是将易溶物质变成难溶物质使其从溶液中析出
B.使用天然气代替煤炭作燃料可以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
C.真金不怕火炼是指金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反应
D.饱和溶液就是在温度和溶剂的量不变时不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11.下列实验方案能够达到相应实验目的是
A.用CuSO4溶液除去铁粉中混有的铜粉
B.用CaCO3除去CaCl2溶液中混有的稀盐酸
C.用稀H2SO4除去NaCl中混有的Na2CO3
D.用Ba(OH)2溶液除去Na2SO4溶液中混有少量MgSO4
1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干冰升华B.食品变质C.光合作用D.蜡烛燃烧
13.下列关于火灾、灭火和逃生的说法,正确的是()
A.燃烧是一种缓慢的氧化反应
B.着火时,只能用水灭火
C.高楼发生火灾可以跳楼逃生
D.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
14.下列关于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对应关系错误
..的是()
选项性质用途
A .石墨很软石墨做电池电极
B .金刚石硬度大金刚石做玻璃刀
C .干冰升华吸热用于人工降雨
D .汽油具有可燃性作汽车燃料
A.A B.B C.C D.D
15.某混合气中可能有CO、CO2、水蒸气和N2中的两种或多种。
为测定其组成,现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浓硫酸(有吸水性)、灼热的CuO、澄清石灰水。
一段时间后,浓硫酸质量增加,CuO 固体由黑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且有剩余气体。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混合气体中一定有水蒸气和CO,可能有CO2或N 2
B.该混合气体中一定有水蒸气、CO和CO2,可能有N2
C.该混合气体中一定有CO2和N2,可能有CO或水蒸气
D.该混合气体中一定有CO、水蒸气和N2,可能有CO2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6.根据已掌握的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知识,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二氧化锰与双氧水混合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控制产生O2的速率,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装置字母序号)。
(3)实验室制取CO2选用B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G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的CO2的体积,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油上方的空气对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影响;最终若仰视量筒中水,读数为20.0mL,则二氧化碳的体积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 mL(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4)甲烷是一种无色,且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实验室用加热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甲烷,则选
择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装置字母序号,下同),收集装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17.(8分)我市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为了测定某地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12.5g样品放入烧杯,加入稀盐酸至恰好不再产生气体时消耗盐酸50g,放出的气体在常温下体积为2.2L。
(1)常温下CO2气体的密度为2.0g/L,则上述反应放出气体的质量为_____g。
(2)若石灰石中的杂质均不溶于水且不与盐酸反应,计算石灰石中CaCO3的质量分数?_____
18.(8分)华为公司研发了一种以甲醇为原料的新型手机电池,其容量为锂电池的10倍,可连续使用个月才充一次2CH OH+3O+4NaOH=2Na CO+6H O
电,其电池反应原理为:32232
请计算:(1)甲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_____。
(2)当产生0.27克水时,理论上需要甲醇的质量。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19.(8分)根据如图所示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室里用A装置来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制氧气,请将A图方框中气体的发生装置补画完整。
利用补画完整后的装置完成后面的实验________。
(2)写出在实验室用A装置在试管口塞团棉花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过氧化钠(Na2O2)固体可在潜水艇里作为氧气的来源,因为它能与CO2在常温下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4)B和C装置均可制取CO2,其中C装置的优点是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请简述使C装置中反应停止的原理_______。
(5)若用D装置采用排水法收集O2,请简述操作步骤______。
(6)实验室可用无水醋酸钠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加热制取甲烷气体,通常情况下,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且难溶于水.则实验室制取甲烷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标号),欲用装置的D采用排空气法收集甲烷气体,进气口应为_____端(填a或b)。
(7)实验室要制取8.8g二氧化碳,至少需要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多少克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D
【详解】A、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水分子在不断运动,解释正确;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反应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解释正确;
C、通过气味辨别白醋和水:分子不断运动,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解释正确;
D、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增大,解释错误。
故选D。
点睛: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
2、A
【详解】A、图中的物质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正确;
B、图中的物质是由两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C、图中的物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错误;
D、图中的物质是由两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故选A。
【点睛】
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时,就是判断物质的物质组成;判断是否是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时,既要判断元素组成,又要判断物质组成。
3、C
【解析】A、木已成舟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B、铁杵磨成针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C、百炼成钢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选C。
点睛: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4、C
【详解】A. 钢的含碳量比生铁的含碳量低,生铁炼钢就是降低碳的含量的过程,选项错误;
B. 铁生锈是铁与氧气、水共同反应的结构,铁钉在干燥的空气中不易生锈,选项错误;
C. 钢铁表面采用涂油、刷漆、镀铬等方法都能隔绝氧气而防止钢铁生锈,选项正确;
D. 铝制品不需要涂保护层来防腐蚀,因为常温下铝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阻止铝的进一步锈蚀,选项错误。
故选C。
5、D
【分析】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材料和合金
【详解】A、不锈钢属于太和碳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铝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铜导线,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氧化铁,是由铁、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不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选:D。
6、C
【详解】A. 2N表示两个氮原子,选项错误;
B. N2表示一个氮分子中有两个氮原子,选项错误;
C. 2CO表示两个一氧化碳分子,选项正确;
D. CO2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有两个氧原子,选项错误;
故选C。
7、B
【详解】A、将矾研碎只是形状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烧之则赤包含着物质与氧气反应导致颜色改变,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止血补血只是阻止血流或增加血液,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色绿味酸属于颜色和味道属于物理性质,故D错误。
故选:B。
8、C
【详解】A、2H中数字“2”表示表示2个氢原子,元素不讲个数,故错误;
B、O2中数字“2”表示一个氧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故错误;
C、2Na+中数字“2”表示2个钠离子,故正确;
D、Fe2+中数字“2”表示1个亚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故错误;
故选:C。
9、C
【解析】由A与B2反应的质量关系可知,A与B2反应的质量比是1:1,将10gA和9gB2充分反应时,A过量,参加反应的A和B2都是9g,因此生成AB2的质量是18g。
故选C。
10、C
【详解】A. 结晶法提纯物质的原理就是将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从而将物质从溶液中析出,故错误;
B.天然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可以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错误;
C. 真金不怕火炼是指金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反应,正确;
D. 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不能再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错误;
故选:C。
11、B
【详解】A、铁粉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B、稀盐酸能与过量的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再过滤除去过量的碳酸钙,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C、Na2CO3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硫酸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D、Ba(OH)2能与MgSO4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氢氧化镁,但Ba(OH)2也能与Na2SO4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氢氧化钠,除杂的同时,把原物质也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点睛】
该题为除杂题,解题关键是:严格遵循除杂三原则,即不增:不引入新杂质;不减:原物质质量不能减少,易分离:除杂后的剩余物与原物质易分离,易复原:原物质的状态在除杂过程中发生变化,除杂完成后易恢复原状。
12、A
【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详解】A、干冰升华是二氧化碳由固态变成气态,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
B、食品变质发生的是缓慢氧化,生成了新物质属化学变化;
C、光合作用是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生成了新物质属化学变化;
D、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生成了新物质属化学变化。
故选A。
13、D
【解析】试题分析:A、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故错误;B、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达到着火点,所以要灭火只要去除其中任一个条件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如隔离可燃物或隔绝氧气或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故错误;C、高楼发生火灾,跳楼逃生易摔伤或致死,故错误;D、火灾中产生的烟尘吸入人的呼吸道,会使人窒息死亡,湿毛可以防止吸入有毒气体和烟尘,故该安全措施正确。
故选D。
考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4、A
【详解】A、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可用做电池电极,故A错误;
B、金刚石硬度大,可做玻璃刀,故B正确;
C、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故C正确;
D、汽油具有可燃性,可用作汽车燃料,故D正确。
故选A。
15、A
【详解】混合气体通过浓硫酸,浓硫酸质量增加,说明混合气体中一定有水蒸气。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发现氧化铜被还原,则一定有氧化剂,即一氧化碳,说明混合气体中一定有一氧化碳。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一定有二氧化碳,但是不能说明二氧化碳是来自于一氧化碳还原所得来的还是原混合气体中自身含有二氧化碳。
有剩余气体可能是未参与反应的氮气,也可能是未被吸收完全的二氧化碳。
所以一定有一氧化碳、水蒸气,可能含有二氧化碳和氮气。
故选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6、长颈漏斗锥形瓶2H2O2
2
MnO
2H2O+O2↑ C 可以控制反应的停止和发生防止二氧化碳溶于
水没有大于 A D或E
【解析】(1)标号仪器的名称:①长颈漏斗;②锥形瓶;
(2)实验室用二氧化锰与双氧水混合制取O2的化学反应原理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方程
式为2H2O2
2
MnO
2H2O+O2↑;若要控制产生O2的速率,选用的发生装置为C,通过活塞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进
而控制反应速率;
(3)实验室制取CO2选用B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停止和发生:关闭弹簧夹,气体增多压强增大,试管内液面下降,下降到隔板下方后,固体和液体分离,反应停止;打开弹簧夹,气体减少,压强变小,漏斗内液面下降,试管内液面上升,当固体与液体接触时,反应开始。
G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的CO2的体积,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导致测定结果偏小。
实验中,进入集气瓶的气体体积等于压出液体的体积,植物油上方的空气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最终若仰视量筒中水,读数为20.0mL,由于仰视读数偏小,实际液体的体积多于读数,则二氧化碳的体积将大于20.0 mL;
(4)实验室用加热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甲烷,则选择的发生装置为A,甲烷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则可用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D或E。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17、(1)4.4g (2)80%
【详解】(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L ×2L=4.4g 。
(2)设12.5g 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3222CaCO +CaCl +H O+CO 2HCl =100
44x
4.4g ↑ 10044=x 4.4g 解得x=10g 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10g 12.5g ×100%=80%,写出答即可。
18、(1)37.5%;(2)0.16g
【详解】(1)甲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2+1124+16
⨯×100%=37.5%; (2)设当产生0.27克水时,理论上需要甲醇的质量为x ,
322322CH OH+3O +4NaOH 2Na CO +6H O
64108x 0.27g
═
64x =1080.72g
解得:x=0.16g ,
答:(1)甲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37.5%;
(2)当产生0.27克水时,理论上需要甲醇的质量是0.16g 。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19、 2KMnO 4ΔK 2MnO 4+MnO 2+O 2↑ 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 关闭开关时,试管中的气体增多,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入长颈漏斗,固体和液体分离,反应停止 在集气瓶中装满水,氧气通过b 导管通入集气瓶中 A b 25g
【详解】(1)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制氧气是固体受热生成气体,发生装置应选择固体受热发生装置,
故装置图为。
(2)用A装置在试管口塞团棉花制取O2的的反应是高锰酸钾受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写为:2KMnO4Δ
K2MnO4+MnO2+O2↑。
(3)过氧化钠(Na2O2)固体与CO2在常温下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
2Na2O2+2CO2=2Na2CO3+O2。
(4)C装置中反应停止的原理是关闭开关时,试管中的气体增多,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入长颈漏斗,固体和液体分离,反应停止,故填关闭开关时,试管中的气体增多,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入长颈漏斗,固体和液体分离,反应停止。
(5)用D装置采用排水法收集O2的操作步骤是在集气瓶中装满水,氧气通过b导管通入集气瓶中。
(6)用无水醋酸钠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加热制取甲烷气体是固体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气体,应选择固体受热发生装置,故填A;
用装置的D采用排空气法收集甲烷气体,由于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甲烷应该从短管进入瓶中,故填b。
(7)解:设需要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80%x 8.8g
100:44=x×80:8.8g
x=25g
答:需要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的质量为25g。
[点睛]
制取气体时,选择气体发生杂质的依据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气体收集装置的依据是被收集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