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的写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告文学的写法
报告文学“它是介于调查报告与之间的一种文体”(高尔基语),是新
闻与文学相融汇的产物。

因此它兼有新闻与文学的共同特点。

它是在真人
真事的基础上,采用文学手法来表现的新型文体。

它严格地忠于事实,形
象地再现生活,是意识的向导,是时代的航标,文学园地里的又一奇葩。

报告文学的艺术特征是:
一、严格的真实性。

报告文学是一种写事纪实的文学形式。

它是以文
学手法进行写作,但必须遵循事实,不许虚构。

这种艺术形式正如别林斯
基说的,“艺术是现实的复制,从而艺术的任务不是修改,不是美化生活
而是显示生活的实际存在的样子”。

可见,报告文学的内容必须源于事实,毕肖事实,始终保持严格的真实性。

二、鲜明的时代性。

古人云:“文变染呼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勰《文心雕龙》)。

报告文学之所以有顽强的生命力,关键就在于它适应时
代的需求。

它所报道的内容是社会现实,是时代的精神,因此人们称它是
时代的号角。

三、动人的艺术性。

报告文学既然是文学样式的新型文体,它本身就
必须具备文学作品的某些特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学性。

它以文学的语
言塑造形象,生灵活现地展示真实的社会生活,这就是报告文学的艺术特征。

报告文学的选材:
报告文学的选材是十分考究的,不是什么样的题材都可以写成报告文
学的,消息的题材只能写成消息,小故事的题材只能写成小故事,通讯的
题材只能写成通讯,而只有那些本身具备了报告文学特点的题材,方可写
成报告文学。

那么报告文学的题材都有什么特殊性呢?我当年采写的《生命丰碑照人间》(一九九八年六月),之所以能荣获全国报告文学一等奖,绝非是写作水平的因素,相反我的写作水平并不高,只是在选材上抓住了三大特性:
一、导向性。

报告文学的选材,首先要具备导向性。

它的内容必须具备时代特征,有积极的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能够反映时代的风貌、时代的气息、时代的精神,对某一局部或全局,甚至整个社会有指导意义。

二、典型性。

报告文学的选材,必须严格掌握典型性的原则。

它的素材既要有鲜明的个性,又要有构成报告文学的完整情节和洋溢着社会主义光芒的先进意识,这就是报告文学题材的典型性。

三、形象性。

报告文学是用文学手法反映社会生活的。

它的题材必须有立体感,必须有特定的形象,以活生生的的人和事而构成生动的画面来反映时代精神,披露社会矛盾,反映人民心声。

报告文学的表现手法:
报告文学的表现手法无固定的套路和程式。

“文律运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刘勰《文心雕龙》)。

显然,报告文学的写作也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这就是说“文不按古,匠心独妙”(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

但有些基本手法尚可参考:
A、连接式。

这种结构的特点是按时间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由始至终地进行写作。

这种结构可以给人以顺畅、连贯、和谐、自然之感。

这是目前报告文学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结构形式。

B、跳跃式。

这种结构吸取电影意识流手法,可以打破时空,把一些
具有典型意义的间断镜头连起来,形成大幅度的跳跃。

这种结构节省笔墨,手法灵活,很受读者欢迎。

C、車辐式。

顾名思义,这种结构犹如车轮上的辐条,围着轴心转。

因此有人称这种机构是“圆心”,是“孔雀开屏”。

它的特点是各部分都
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把各个不同的典型画面,依据一个中心连接成一个整体,虽然其中有的画面在时间、地点、事件上没什么连贯性,但由于这些
画面都是围绕着同一个中心展开的,照样令人感到连接顺畅,熔铸自然,
没有断裂感。

二、形象地再现生活。

报告文学的写作,除了内容必须是真人真事外,它的表现手法完全和文学作品一样,就是运用形象思维和生动的语言来塑
造形象,来再现事件场景,给人以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立体
感受。

纪实手法的运用。

报告文学的写作,“是在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
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

它不同于文学作品,它不允许虚构人物,设想事件、场面与情节。

它只能用文学纪实手法把现实生活中具有个
性的人和典型事件、场面、情节、氛围再现出来,利用形象思维在读者面
前展示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逼真画面。

三、灵活地选择文体。

报告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具体写作
中要采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要依据内容而定,不可形成固定的套路和程式。

它既可沿用新闻文体的体裁形式,还可选用文学体裁的样式,诸如新闻集
纳式、速写式、访问记式、小说式、散文式、电影分镜头式等均为常见的
写作形式。

报告文学在谋篇中尚应注意:
一、摆正主题思想与文彩的关系。

报告文学的写作不可忽视文彩,但
绝不能为了彰显文彩而喧宾夺主。

就思想与文彩而言,思想永远是第一位的,因为一切语言的运用,都是为突出主题思想服务的。

古人云:“繁彩
寡情,味之必厌”(刘勰文心雕龙)。

可见,报告文学的写作,不能为了追
求文彩而忽视了它的主题思想。

二、摆正先进人物与群众的关系。

报告文学作品大多是写先进人物的。

先进人物的成长是离不开群众的,任何先进人物没有群众的帮助和支持,
不从群众中吸取营养,都将一事无成。

因此它的写作必须摆正二者的关系,客观公正地纪实。

现代散文体裁中的一个类别。

即文艺性的通讯报告,属于文学与新闻
的边缘性体裁。

报告文学的原始定义是“艺术报告”。

这是捷克著名记者基希提出来的。

他认为,报告文学是“基于事实材料所写的速写”。

1920年,基希
用德文Reportage最早标出了这一体裁的名称,汉语直译就是“艺术报告”。

所以,在“报告文学”没有统一的名称之前,一些报刊上称其为
“文艺性速写”、“文艺性通讯”、“文艺性的调查报告”或“特写”等。

报告文学曾在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中产生过深远影响。

早在1847年6
月26日,恩格斯就以辛辣的笔触,写下了《基佐的穷途末日,法国资产
阶级的现状》一文。

后来,象高尔基的《一月九日》,杰克·伦敦的《深
渊中的人们》,约翰·里德的《震撼世界的十天》等,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报告文学在中国盛行是在20世纪20年代,名篇有《俄乡纪程》(瞿
秋白)、《一个伟大的印象》(柔石)、《包身工》(夏衍)、《一九三六年
春在太原》(宋之的)等。

从3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国报告文学获得很
大发展,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作家,形式、风格也更多样:既有范长江、
骆宾基、萧乾、华山等写的有关大时代文艺性记事,也有曹白、黄钢、徐迟、魏钢焰等创作的大量人物特写,又有刘白羽、魏巍等的抒情性、政论
性都很强的战地通讯,还有丘东平等人以深刻接触社会问题见长的报告文
学作品。

70年代以后,中国的报告文学出现了一个百花争纷的局面,它
的内容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式也更多样化。

报告文学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新闻性,要能迅速、及时地反映
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二是文学性,要能运用文艺的手段,借助于形象来反映生活,要求比新闻通讯更形象、更生动、更富有感染力,有较多的文学色彩。

报告文学虽然不绝对排斥艺术虚构,却要求作品中占主体的人与事必
须真实。

这个“真实”不是指一般文艺作品中所说的生活真实,而是指新
闻报道中所说的新闻真实,它所报道的事实,无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环境、细节都须真实,不能虚构。

这种“真实”也不是有闻必录,更
不是自然主义地照搬生活,它要求用具体的事例,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
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内在的规律性,达到真人真事与高度典型的真实相统一,新闻记实与文学典型相统一。

报告文学必须以现实生活为题材,面向现实
社会生活,不可能有纯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这是它的新闻性决定的。

它虽然没有消息、通讯等新闻体裁那么迅速及时,但仍需要注重时效。


去了时代的要求,也就失去了报告文学自身的特点。

报告文学具有强烈的文学性,它要求运用文学作品的表现方法,具体、形象地再现现实生活中的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

这样的典型人物须是生活
中确有的“这个人”,需要从原型的大量素材中选取典型情节、细节和语
言,然后通过艺术的构思,形象描绘,表达主题。

这种典型化的方法,必
须在不损害准确、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不能离开原型去虚构。

报告文学的写法多种多样,可以写人为主,可以写事为主,也可以写
人写事并重。

在表现形式上可以象小说、散文那样写,也可以采用书信体、日记体、传记体等。

在写法上,可以用形象化的政论笔法,也可以用白描
式的叙述笔法,可以用散文的笔法,也可以用电影文学的写法。

傅宁军的长篇报告文学《淬火青春——大学生从军报告》是一部典型
的报告文学作品。

我用典型这个词来描述它,是想强调这是真正的、纯正
的报告文学写作。

我仍然记得报告文学在1980年代的辉煌,一部报告文
学新作刚刚问世,就引起了全社会的热烈反响,可以说,1980年代是报
告文学的黄金年代,不仅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报告文学,而且也使得报告文
学文体走向成熟。

但是,报告文学自新世纪以来却越来越被冷落,甚至连
报告文学这个称谓都成为一个过时的称谓,仿佛谁还写报告文学谁就落伍了,而观念更新的作家则要写非虚构作品。

我得承认,近来一些被冠名为“非虚构”的作品的确给我们带来新意。

报告文学与非虚构,并非完全就
是一种名词概念上的差异,非虚构在写作理念和写作方法上有与报告文学
不同的地方,非虚构明显受到社会学的影响,特别是社会学的田野调查和
实证、统计等科学方法,不仅拓展了报告文学作家观察社会现实的方式,
而且也丰富了文本结构的方式。

有意思的是,非虚构本来是报告文学发展
和突破中出现的新现象,但现在有这么一种倾向,要把相关联的二者切割
开来,要以非虚构来否定报告文学,于是给人一种感觉,报告文学应该被
抛弃,只有进行非虚构写作才是与时俱进的。

如果纵容这种倾向,其后果
将会是:非虚构的局限性得到恶意的膨胀,报告文学的良好传统也将溃散。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特别欣赏傅宁军对纯正报告文学写作的坚守。

当然,傅宁军就是一位在80年代的文化暖风吹拂下成长起来的报告文学作家,
几十年来,他仍能保持着报告文学作家应有的敏锐与活力,这就非常不容易。

他对纯正报告文学写作的坚守,也体现出他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充满了自信(:报告文学的写法)。

说到底,这是一部典型的报告文学作品,它让我们继续为报告文学这一文体而感到骄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