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俊标以平衡针为主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验案举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例报告・
邢俊标以平衡针为主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验案举隅
冯丽琰
(天津中医药大学2016级研究生,天津 301617)
【摘要】邢俊标主任医师擅长运用多种针灸技术治疗疾病,由以用针少、起效快见长。
笔者幸而从其门下,观其操作简便,止痛效果快速显著,且无明显副作用,此文与广大针灸同仁分享临床应用平衡针为主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证经验。
【关键词】邢俊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平衡针;验案
【中图分类号】R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20.6.166.02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属临床常见病之一,它是一种慢性骨关节疾病,其特征在于膝关节软骨的损伤,破坏,变性和增生,临床多表现为膝关节的剧烈疼痛,行走障碍及关节僵硬,严重者可以导致关节的变形和积液的形成,长期不愈的过程甚至可导致身体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
邢师临床运用平衡针膝痛穴配合董氏奇穴、手针、理疗等治疗该病,疗效颇佳。
1 治疗方法
患者取坐位,取健侧膝痛穴,手心向下平举健侧上肢伸直,于针刺部位用75%酒精常规消毒,使用直径为0.3 ×40 mm毫针快速直刺,采用提插的手法使之得气,针感向拇指及食指间传导,患者自觉有强烈的酸胀感,得气后改以强捻转补泻手法以加强针感,行针过程嘱患者配合活动患侧肢体至可活动范围内的最大限度为佳,针灸配合运动,以加强治疗效果。
2 典型案例
案例1.患者李某,女,64岁,2018年10月25日就诊。
主诉:左膝关节疼痛伴行走困难3年,加重一周。
现病史:自诉3年前开始出现左膝关节反复疼痛,呈不规则性钝痛,久站久立后疼痛加剧,休息后或得温后症状可缓解,并伴有行走困难,行走500米即疼痛难忍无法继续行走,口服非甾体类消炎药后症状减轻。
患者于1周前疼痛加剧,行走200米即疼痛难忍无法继续行走,遂于我院门诊就诊。
查:左膝关节皮肤完好无红肿热痛,无肿胀,局部压痛,左膝关节活动疼痛,左膝关节研磨试验阳性,浮髌试验阴性。
前后抽屉试验阴性,侧方应力试验阴性,感觉运动良好,双侧膝、踝反射正常。
辅助检查:X线提示关节间隙变窄。
患者神清,精神弱,舌质淡,苔薄白,脉濡。
中医辩为寒湿痹阻型。
针刺治疗以平衡针结合董氏奇穴及手针。
平衡针取健侧膝痛穴,配合董氏奇穴灵骨穴、大白穴。
按上述方法针刺膝痛穴后,患者即刻感觉膝部疼痛减轻,后取同侧的大白穴、灵骨穴,直刺1寸,使局部产生麻胀感,留针30分钟。
1次治疗后症状即明显缓解,令患者注意休息,配合红外线烤灯照射,每日1次,经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可无痛行走800米,左膝关节偶感酸痛。
嘱患者回去保暖勿受凉寒,进行合适的功能锻炼,以保持关节的最大活动度,增加关节稳定性。
2月后随访已基本能正常行走。
案例2.患者孙某,女,58岁,2018年12月8日就诊。
主诉:左膝关节疼痛4年,伴伸直受限1年。
现病史:患者于4年前出现左膝关节疼痛,疼痛部位以内侧的膝关节尤为明显,呈钝痛及不规则的刺痛,疼痛可因体位改变而诱发,劳累后疼痛明显,休息后可缓解。
1年前出现左下肢放射痛,爬楼活动受限,上下楼及蹲起时疼痛,并伴有伸直受限。
查:左下肢轻度内翻,左膝轻度肿胀,皮温不高,大腿肌肉轻度萎缩,关节间隙内侧压痛明显。
左膝活动受限,左膝关节可屈伸10-110°,内翻10°,右膝活动度可,浮髌试验可疑阳性,余正常。
患者精神弱,舌暗,脉弦涩,中医辩为气滞血瘀型。
针刺右侧膝痛穴后患者述针感较差,症状稍有缓解,摸其左手第二伸直肌腱桡侧可触及细小条索状物,正对手针全息论的腰腿点,嘱患者半握拳,腕关节呈背伸位,从伸指肌腱与掌骨之间斜刺进针约1寸,小幅度捻转使之得气,再行较大幅度捻转结合提插的强刺激手法加强针感,配合电脑中频药透理疗,留针30分钟。
嘱其回家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
连续治疗1月后双膝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上下楼及蹲起时疼痛较前减轻。
3 谈论分析
该病从中医角度来看属“骨痹”“痹症”等范畴,患者多年高体弱,经络脏腑功能较差,关节与筋脉失养,此为内因。
风、寒、湿等外感邪气易入侵体表,在经络间停留,长此以往则导致气血运行障碍,此为外因。
气虚血滞与痰凝互结,停留于关节处引发疼痛。
加之终年劳累过度,骨膜磨损,骨质脆弱,也说明了肝肾虚弱是发生骨痹的内在因素。
而平衡针的膝痛穴直接针刺在前臂背侧的皮神经或桡神经干,针刺时交叉取穴,上肢的神经通过中枢可调节对侧下肢的病变。
患者伸直手臂可使神经紧绷,更易于针感沿神经传导,通过神经信息高速公路把信号传递到大脑高级中枢调控系统,从而使其对医生给予的特殊刺激予以正向的调节反馈,释放镇痛介质参与镇痛效应,迅速缓解疼痛。
[2]而患者疼痛的主要内因为年老气虚,不足以抵抗外邪,平衡针通过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节脏腑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达到理气的目的,通则不痛,疼痛自然得以减轻。
而董氏奇穴的灵骨穴、大白穴为邢师常用辅穴,大白穴主上焦而灵骨穴主下焦,二穴合用有通调上中下三焦之功,可起到补益气血,通络活血之效。
手针疗法是以生物全息论为理论基础,取象比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与整体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于是把内部的脏腑组织器官缩放投影于手部相对应的位置,通过在体表寻找阳性反应点,针刺相对应的投影区,从而
(下转196页)
FORT作为评估卵巢反应性新兴指标,可以客观评价窦卵泡对外源性促性腺激素的反应, 与临床妊娠率呈正相关, 且不依赖于原有窦卵泡数[1]。
FORT虽然简单易算,但是具有一定的缺陷:在卵巢反应差的患者中FORT无法评估卵巢反应性;3-8mm的卵泡并不能反应每一个卵泡对FSH的敏感性;16-22 mm的成熟卵泡或许并不一定代表真实的获卵数而且忽视了其他卵泡对FSH的敏感性。
因此针对以上几个问题,Gallot等提出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这些问题:在启动促排卵时尽量使用大剂量的促排卵药物从而确保卵泡发育的一致性;在监测卵泡时尽量由同一个专业人员统计监测,从而避免主观因素造成的差异;FORT 值中AFC、PFC纳入标准是否可以放宽[2]。
孙海翔教授等扩大PFC的纳入标准,得出相同的结论:认为高FORT组具有更好地妊娠结局[3]。
FORT计算标准一般只针对应用长方案患者,因此对于其他促排卵方案患者无法应用FORT预测卵巢反应性。
FORT作为一项独立于年龄、BMI、FSH的客观指标,对于接受IVF-ET患者预测卵巢反应性及妊娠结局具有较稳定、准确的预测价值。
PCOS患者临床发病率逐年提高,由于这一人群本身的特异性,在进行IVF-ET时难以预测卵巢的反应性及妊娠结局,需要生殖医学专家找到一个更加准确的指标去预测卵巢反应性,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减少患者的心身负担及经济损失。
综上所述,个体化控制性促排卵方案是实行ART至关重要的一步,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卵巢对促排卵药物的反应性以及更加准确的预测妊娠结局。
FORT值是预测卵巢反应性及妊娠结局的可靠客观指标,对于行ART助孕的PCOS患者预测卵巢反应性及妊娠结局的价值仍需进一步研究,以寻求最佳FORT值为患者带来最大化利益,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
参考文献
[1] 沈亚,徐丽,丁家宜, 等.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卵泡输出率与
临床结局的相关性.实用医学杂志,2017,33(22):3788-3791. [2] 唐淮云,杨丽莎.卵泡输出率评估卵巢反应性及预测IVF结局的
价值[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34:67-70.
[3] 邢俊,王俊霞,王玢,等.根据卵泡输出率评估IVF中卵巢的反
应性及结局.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4,34(02):174-178.
达到调整内外,治病防病的功能。
诸穴并用,共达补气通络,活血化瘀,活络止痛之功。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法众多,均能起到缓解膝部疼痛,改善肢体功能的治疗效果。
西医多以西药止痛及手术治疗,但同时给年迈的患者带来身体及经济的双重负担。
中医疗法常以常规针刺、艾灸、膏药贴敷、中药调理及足浴等,往往起效较慢或操作繁琐。
而平衡针操作简便,膝痛穴位于上肢,避开了重要的血管及脏器,取穴安全便捷,用针较少,症状较轻时一针即可获得不错的疗效,极大程度减少患者对针灸治疗的恐惧,减少患者的痛苦,且止痛效果显著,治疗费用低廉,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学习。
参考文献
[1] 吴玖斌,李蒙,谢雁鸣,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当代中医学术团
队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6):516-519.
[2] 王文远.平衡针灸学最新理论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
育,2004,2(12):18-21.
3 讨 论
近年来胃癌患者的人数逐年增多,且发现时多数为晚期,晚期胃癌全身化疗是多年来的研究重点,其治疗水平的提高影响胃癌的总体疗效,很多晚期胃癌患者在进行化疗的过程中,常出现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对患者的治疗连贯性及依从性造成影响,因此,我们需要选择具有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相对较小,且患者易接受的方式等优势的药物。
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两种药物为阿帕替尼和替吉奥,阿帕替尼是一种抗VEGFR-2的小分子靶向药物,通过高度选择性竞争细胞内受体-2的ATP结合位点,阻断下游信号转导,抑制酪氨酸激酶的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组织新血管的生成。
该药物具有较高的代谢率,副作用相对较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而替吉奥是一种由替加氟、吉美嘧啶、奥替拉西钾组成的复方制剂,口服给药后替加氟在体内转变为5-FU而发挥抗肿瘤作用,从而改善胃癌患者消化道症状。
将阿帕替尼和替吉奥联和给药,不仅可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相对较轻,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依从性。
综上所述,应用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对晚期胃癌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提高患者临床疗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口服给药的方式易于接受,可使患者临床获益。
参考文献
[1] 王芳.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J].
黑龙江医药,2019,32(01):61-63.
[2] 沈丹萍.分析阿帕替尼、替吉奥联合治疗晚期胃癌患者效果[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11):146.
[3] 钱辉.晚期胃癌二线治疗用替吉奥及联合阿帕替尼临床对比
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31):126-127.
[4] 周艳.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临床效果观
察[J].中国疗养医学,2018,27(10):1072-1074.
[5] 仇建玲,朱正峰,俞进友.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治疗晚
期胃癌伴顽固性癌性腹水的疗效[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8,24(05):396-399.
[6] 张燕,张丰林,刘志.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治疗耐药型进
展期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8,10(05):82-85.
(上接164页)(上接1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