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8论教养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论教养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把握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正反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3.过程与方法
4.学生自我提问,通过文本的解读,自我解答,提高问题探讨的能力。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了解良好的教养对于个人的重要意义,思考教养的真谛,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众多事例的比较、分析,得出自己的观点的。
难点:理解教养的本质,并从中懂得怎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朗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
一、激趣导入
1.当你在电影院听到别人高谈阔论的时候;当你在校园听到同学污言秽语的时候;当你在公交车上看到有人对需要帮助的老弱病残不理不睬的时候……你的心里首先冒出的念头是什么?你一定在心里想,这个人没教养。
那么,什么是教养?
2.读背《三字经》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关于“教养”,早在《三字经》就提到了,背这提到的就是教养。
指的是人从小就应该习得的一种规矩,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利哈乔夫的《论教养》,领会作者对教养的看法和认识,以及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二、自主学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1.作者简介。
2.字词检测。
3.理清作者思路,给课文划分层次。
4.课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检测预习:1.本文作者()国籍()评价:
2.字音:
3.词义: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初识文本:
(1)怎样理解本文的题目?从题目中你能猜出作者要表达什么观点吗?
(2)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对论题进行论证的?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
给课文划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理解议论文结构的一般特点。
明确:第一部分(1—2):开门见山,引入论题——良好的教养。
第二部分(3—17):先把有无教养的表现进行对比,再剖析优雅风度。
第三部分(18):总结全文,点明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2、研读文本,深层探究
(1)课文中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哪里?对此你怎么看?
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如果一个人只在公众场合才体现出教养,在家里却对亲人漠不关心,缺少体恤,露出可恶的“真容”,那么他在公众场合可能就是为做样子,有教养是假象。
(2)课文中没有教养的种种表现有哪些?
①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②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
③待人处事绝不会自吹自擂;
④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
⑤允诺的事一定尽力去做,不会摆架子、翘鼻子;
⑥无论何时何地,言行举止都始终如一,稳重随和。
(3)一个有教养的人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①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②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
③待人处事绝不会自吹自擂;
④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
⑤允诺别人的事一定尽力去做,不会摆架子、翘鼻子;
⑥无论何时何地,言行举止都始终如一,稳重随和。
(4)第5-10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11-12段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把有无教养进行对比,有利于突出什么是真正的有教养。
尤其在列举了大量事例和现象后,让读者在对比中了解了“有教养”是一个怎样的表现。
(5)在谈完“教养”后,作者的笔尖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由“教养”转向“风度”,速读这一部分的内容,思考作者论述“风度”的思路是怎样的?与“论教养”的论证方式一样吗?
提示:论证方式分立论和驳论两种。
不一样。
“论教养”是先提出论题,然后再围绕这个论题从正反两面进行论证,然后得出结论
“论风度”则是先由谈论“风度”的书籍谈起,提出待人接物的问题,引出一个错误观点,然后再批驳这个错误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6)第13段作者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捏捏作态。
”
(7)作者是如何批驳这一错误观点的?
①作者提出了一个正确的观点: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时时刻刻都要记住——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
②并以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加以阐释,如吃饭穿衣等。
论述如何关照他人——一切都要有分寸,力求优雅。
③再进一步指出:“自我修养,与其说是注重行为举止,莫如说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敬重社会……”自此,作者不仅将“风度”与“教养”联系起来,而且将自己的论述深化,从对与人相处的态度、行为的论述提升到对整个世界。
④最后一段水到渠成,重申中心论点:“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驳论方法:驳论点)
(8)作者由“论教养”过渡到谈论“优雅风度”并没有偏离主题,那么你能说说“风度”和“有教养”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吗?
明确: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教养”是从内心“尊重别人”,“优雅风度”是“关照的态度”,其实都是“尊重”。
教养是风度的基础,强调一个人的内在气质,风度是教养的外在表现,一个人处处时时有教养,就会形成优雅的风度。
在社会交往中,一个人的谈吐是否得体,举止是否有度,怎样打扮才合适,综合决定一个人是否优雅有风度,这也是教养的具体体现。
有些人错误地认为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忸怩作态和附庸风雅,作者认为这是因为这些人并没有理解风度和优雅的真正内涵——那就是要“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在许多场合要注重礼仪,行为得当,“动作举止、衣服装饰、走路的步态,一切都要有分寸,力求优雅”。
优雅的本质是“社会共享的”,而不仅仅是“徒有其表的举止”。
作者认为,“敬重社会,珍惜大自然,甚至珍惜动物,珍惜花草树木,珍惜当地的美丽风光,珍惜你居住地的历史,等等”,以敬重的态度对待他人、环境,再加以得体的言行举止和随机应变的智慧,一个人就能够成为有风度而又优雅的人。
简言之,风度和优雅的底色就是教养,是心灵世界真善美的折射。
文章就此展开的论述层层推进,解释了风度和优雅源于教养,教养的核心就是敬重、珍惜和爱,做有教养的人应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3、赏析语句,重点探究:
品味亮点词语:
如: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
四、课堂总结,检测目标::
1.总结: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检测:
(1)举例说明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2)请你举出我们身边的“无教养”的表现事例。
“教养”很具体,因为它总是体现在言谈举止的细节中;“教养”也很深刻,因为它折射出一个人对自己、他人乃至对社会和自然的态度。
教养是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
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搜集有关教养的名句:
2、.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一谈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本堂课可取之处:
1.坚持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充足,且学习要求明确。
2.重视了学法的指导,问题设计重在引导学生思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立论与驳论相结合的特点。
3.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渗透了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不足之处:.朗读不充分,留给学生思考品读的时间有些少,有些问题,老师代替了学生思考。
谈教养
提出问题:什么是教养
(1—
2)
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
分析问题
(3-17)
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
↓
解决问题:教养的本质——尊重
(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