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喻瑶;熊忠元;王剑
【摘要】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post-90s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so as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Methods:We use cluster sampling method.The questionnaire of Symptom Check List-90(SCL-90)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level of mental health.A total of 4792 completed questionnaires were returned.Results:The masculine relevance ratio of
the students who showed moderate and more than moderate problems in the factors of enforc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was relatively
high.The levels of this group on the factors of
constrain,anxiety,horror,crankiness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were higher than domestic youth group.The overall mental health of the students who studied art was higher than those who studied so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scores of mal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hostile factor,and significantly lower in horror factor than females.The overall mental health level of the post-90s undergraduate,high vocational students and self-taught students were good.But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the post-90s academy students was worse than the other
students.Conclusion:Compared with the countrywide level,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post-90s college students in Hubei province was not very
well and need relevan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目的:了解1990年之后出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了湖北省3所不同类型的高校4 792名各层次、各科别的"90后"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的方式,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研究工具。

结果:"90后"大学生在强迫和人际关系两个因子上,出现中度及以上问题的学生阳性检出率较高。

和国内大学生常模比较,在强迫、焦虑、恐怖、偏执这4个因子得分上显著高于国内大学生常模。

艺术类学生比理工类、文法经管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

在抑郁、敌对、恐怖、偏执4个因子上男女大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高考录取批次上,"90后"专科生心理问题突出,本科生、高职高专、自考生心理状态相对良好。

结论:湖北省高校"90后"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并在强迫、焦虑等问题上比较突出,应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期刊名称】《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09)004
【总页数】4页(P44-47)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SCL-90
【作者】喻瑶;熊忠元;王剑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湖北武汉430205;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430074;武汉工程大学,湖北武汉4302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49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适应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2008年起,大学校园陆续迎来了1990年以后出生的大学生。

作为一个处于社会
转型时期的特殊群体,这一代人的成长和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了解和研究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众所关注的焦点。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在湖北省3所不同类型的高校 (涵盖理工、文史法经管、艺术三大类别)对“90后”学生 (涉及本科、专科、职教、自考四个层次)实施测试。

发放问卷4 856份,回收有效问卷4 792份,有效回收率为98.68%,其中女生2 011人,
占42%;男生2 781人,占58%。

平均年龄19.2岁。

(见表1)
2.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在统一指导语下进行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测试。

SCL-90是国内外常用的心理健康测查工具,该量表由10个因子组成,涉及多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能较为全面的反映被测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

测试结果在EXCEL下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7.0进行资料录入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表1 被测“90后”大学生类别、层次分布情况
表2 “90 后”学生SCL-90检出率比较(人数,%)
如表2所示,湖北省“90后”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在强迫和人际关
系2个因子上,可能出现中度及以上问题的学生阳性检出率较高,强迫因子检出
率为5.18%,人际关系因子检出率为3.90%(SCL-90因子分≥3分,认为可能存
在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

≥2分,认为可能存在轻度以上心理问题),这一结果和国内相关研究结论一致。

就各因子而言,“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度以上)检出
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躯体化。

表3 湖北省“90后”大学生各因子分与国内大学生常模比较(¯x±s)注:*P<0.05,**P<0.01理工(n=2887)文法经管(n=1391)艺术(n=514)总群体(n=4792)大学
生常模(n=1388)躯体化1.25±0.35 1.27±0.36 1.24±0.37* 1.26±0.36*9±0.42 1.37±0.48强迫1.90±0.59**1.87±0.59**1.78±0.57**1.88±0.59**1.62±0.58人际关系1.76±0.59 1.72±0.58* 1.62±0.56 1.73±0.58 1.65±0.61抑郁1.51±0.50 1.53±0.50 1.49±0.53 1.51±0.50 1.50±0.59焦虑1.51±0.46
1.51±0.48* 1.45±0.48 1.50±0.47* 1.39±0.43敌对1.44±0.48 1.43±0.47
1.44±0.511.44±0.48 1.46±0.55恐怖1.38±0.46* 1.43±0.49* 1.36±0.47
1.39±0.47* 1.23±0.41偏执1.54±0.50 1.52±0.50 1.51±0.51 1.53±0.50*
1.43±0.57精神病性1.21±0.45 1.27±0.44 1.23±0.45 1.29±0.45 1.2
如表3所示,湖北省“90后”大学生总群体SCL-90的各因子分和大学生常模比较,躯体化状况良好,但在强迫、焦虑、恐怖、偏执这4个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强迫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国内大学生常模。

在理工、文法经管、艺术三大类学生中,理工科学生在强迫、恐怖2个因子上较常模有显著性差异,文法经管类学生
在强迫、人际关系、焦虑、恐怖4个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艺术类学生心理健康
状况较好,仅强迫因子显著高于大学生常模。

表4 “90后”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SCL-90各因子分比较(¯x±s)项目男生女生
t P 1.30±0.46 1.28±0.44 1.21 0.230 1.26±0.36 1.25±0.24 0.98 0.330强迫
1.88±0.60 1.87±0.58 0.74 0.150人际关系1.75±0.59 1.71±0.57
2.50 0.010抑郁1.49±0.49 1.55±0.52 -
3.84 0焦虑1.49±0.46 1.52±0.48 -2.67 0.010敌
对1.46±0.50 1.40±0.45 4.45 0恐怖1.35±0.44 1.45±0.50 -7.51 0偏执
1.55±0.50 1.50±0.49 3.30 0.001精神病性躯体化
如表4所示,在躯体化和强迫2个因子上,P值分别为0.33和0.15,两者均>0.05,因此,男女大学生在这2个因子上无显著性差异。

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因子上男女大学生存在差异,尤其是抑郁、敌对、恐怖、偏执4个因子上男女大学生存在非常显著性的差异,女大学生在抑郁、焦虑和恐
怖方面要高于男生,男大学生在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方面要高于女生。

如表5所示,总体上,“90后”本科生、高职高专生和自考生较专科生心理状态
良好,且躯体健康状态良好;本科生在焦虑、恐怖2个因子上和大学生常模比较存
在显著性差异,高职高专生在强迫、恐怖2个因子上和大学生常模比较存在显著
性差异,自考生在人际关系、恐怖、偏执3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统计数据
表明,专科生普遍地心理问题较多,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8因子得分上显著高于国内大学生常模。

表5 “90后”大学生SCL-90分批次因子分比较(¯x±s)注:*P<0.05,**P<
0.01本科生专科生高职高专生自考生大学生常模躯体化1.25±0.35* 1.38±0.46
1.22±0.34**1.27±0.34*1.23±0.39 1.28±0.43 1.29±0.42 1.37±0.48强迫
1.69±0.59 1.93±0.59**1.74±0.55* 1.70±0.58 1.62±0.58人际关系
1.74±0.58 1.75±0.61* 1.59±0.54 1.74±0.58* 1.65±0.61抑郁1.51±0.50
1.62±0.55* 1.43±0.50 1.54±0.49 1.50±0.59焦虑1.51±0.47* 1.56±0.54*
1.42±0.44 1.48±0.47 1.39±0.43敌对1.43±0.48 1.62±0.59* 1.38±0.42
1.49±0.51 1.46±0.55恐怖 1.39±0.46* 1.44±0.50* 1.38±0.51**1.41±0.49
**1.23±0.41偏执1.53±0.50 1.67±0.57* 1.40±0.44 1.57±0.49**
1.43±0.57精神病性1.21±0.45 1.29±0.51**
三、讨论
近几年来,大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呈逐年上升趋势,为此,湖北省教育厅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省内各高校在教育厅统一指导下均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按一定师生比例配备了心理健康专职教师,面对全体学生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面向部分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面对个别学生开展心理危机干预。

并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在队伍建设、宣传教育、心理普查、心理咨询、危机干预五个方面全面推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做到了以
人为本,关注高校学子的身心发展。

经过此次调查,发现和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湖北省高校“90后”大学生心理健
康水平普遍较低,造成这一状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承受着大学学习的压力,又要学会独立应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此外还肩负着把握和规划未来等多重压力。

伴随着大学日益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 (即入学率在15%左右)跨入了大众教育(即入学率在30%左右),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本科生就业压力一年比一年大;此外,“90后”大学生缺乏社会的历练,心态不够成熟,自然会有较多的心理困扰,这些因素构成了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

“90后”大学生对自身的认知及心理发展水平则
构成了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如人际关系、自我定位、人生信念、专业理想、职业期望等认知矛盾。

这些因素使他们在大学生活中容易体验到较强的失落感、挫折感和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如果不能积极地进行心理疏导和调适,就容易导致心理障碍。

在家庭教育方面,中国的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了对其心理素质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导致孩子在早期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不利于心理健康的个性特征,如敏感多疑、胆小谨慎、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等,这直接导致他们对大学生活适应的不良,以及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较高的是强迫和人际关系因子,尤其是强迫因子有中度及以上问题的学生占总测试群体的5.18%。

一方面强迫倾向的形成
一般与遗传因素和社会心理刺激因素相关。

多数的强迫症患者有一定的潜在人格因素,加之外在的多方面诱因,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紧张、情感问题,等等;另一
方面,强迫倾向的形成也与父母老师从小的教育方式相关。

尤其是“90后”的孩子,在家庭中更缺乏自主的空间,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业,对孩子管束宽严不当,没有重视其自主能力和独立精神的培养。

“90后”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在“6+1”的家庭结构 (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中成长,这样容易造成以自我为中心,不注意考虑他人的感受,更谈不上换位思考。

上大学后,宿舍和班级的同学来自于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思维定势,容易引发人际关系上的矛盾和冲突。

不同专业的“90后”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差异,艺术类大学生整体健康
程度较高,应与艺术类学生普遍外向、好交际、适应外部环境能力强等人格特质有关。

另外,专业对学生自由创新、思维开阔的学习理念有关,在专业学习的影响下,必然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有积极推动作用。

理工科学生在强迫、恐怖两方面分值偏高,这与理工科学生功课多、学习负担重,理性思维方式、与物体打交道多,同学师生之间的人际交流有限,同时又缺乏心理自我调节能力相关;文法经管类的
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焦虑、恐怖4个方面分值偏高,这与感性思维方式以及
广泛接触各种社会刊物、报纸杂志机会多,对社会现状有所了解从而担忧自己将来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相关。

不同性别的“90后”大学生SCL-90测定结果比较,女生在抑郁、焦虑、恐怖方面高于男生,这是由于女性心理比较敏感怯懦,独立性和环境适应能力弱,情感丰富、情绪多变、对就业和未来生活的思虑等导致心理上的焦虑、恐惧感和郁闷。

男生相对而言性格豪放,大胆坚强,受挫力强,相对易激惹、争强好胜,容易产生敌对、偏执以及人际上的问题。

在不同批次的“90后”大学生中,专科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本科生、高
职高专和自考生群体普遍心理水平良好。

在专科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带着高考“失败”的阴影和对自己学习能力的疑虑走进大学校园的,其中有的学生抱定了要“专升本”的想法,把学习作为第一要事,除了学习之外的一切活动都不关心也不参与,封闭自己,长此以往,导致身心健康存在异常;有些学生高考专业的选择不
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迫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或是录取时专业调剂导致。

他们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理想抱负,缺乏自信心、自尊心。

高校扩招后,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人才市场的“双向选择”过程中,许多用人单位在引进人才的时候都要求“本科”、“本科以上”学历,这使专科生由就业引发的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

因此,在“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将心理健康常识与心理学理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特点,帮助学生学会情绪的自我调节,学习人际关系处理的技巧,培养应对挫折和挑战的能力,形成热情、乐观、豁达的人生观,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迎接生活的挑战。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富景春,李凤英,王文瑞,等.不同专业大学生SCL-90测查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6(2):168~169.
[2]杨学,蔺桂瑞,烟青,等.首都师范大学2001级新生SCL-90测查报告[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7(1):53~57.
[3]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3.
[4]张志勇.大学生SCL-90量表测查结果的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2):77~78.
[5]钱海明,宋大伟.艺术类大学生SCL-90与EPQ结果分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8(4):120~123.
[6]赵淑芹,陈晓兰,牛军力.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6,18(6):497 ~4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