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类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类文献综述
体育学院10体11班戴佳茹10351058
对我国体育信息研究的文献计量的文献综述
摘要:采用网络期刊检索工具《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在题名中以“体育信息”、“体育情报”为检索字段,时间跨度设置为1990—2010年,并运用Excel作为数据处理工具,从年发文量、被引量、期刊分布、作者分布、机构分布等文献计量指标对体育信息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探讨我国体育信息研究领域20余年的核心着者、核心期刊、研究热点与未来发展趋势,以期对我国体育信息的研究有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体育信息;文献计量;学术影响
中图分类号:G8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8—0007—05 文献是科学知识的载体,是科研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通过对文献的计量分析,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某地区或单位的科研水平、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本文通过对1990—2010年间国内关于体育信息研究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通过探讨我国在体育信息领域几十年来的核心文献,旨在揭示体育信息领域的研究轨迹和研究热点,为体育信息科研单位及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咨询。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在网络期刊检索工具《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以“体育信息”、“体育情报”为题名字段,时间限定为1990—2010年,使用“中英文扩展检索”功能,共检索1990—2010年11年间有关体育信息方面的336篇文献。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本文检索了“体育信息”、“体育情报”方面的相关文献,获得所需的资料和信息。
1.2.2 数理统计法本文利用Excel软件对检索到的文献从文献、期刊、作者、机构、关键词等角度进行统计分析,获得数据支持。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分析
2.1.1 文献的发文量及被引量分析通过对一段时期内某一领域的文献发文量及其年度变化趋势,可以反映出该领域在该时间段内发展现状。
表1可知,1990—2010年问体育信息相关论文共发文量为336篇,总被引频次为1 117篇次,篇均引文量为
3.32篇次。
体育信息研究论文发文量从1990年的3篇/年,逐年增加到2010年的36篇/年,年平均发文量为16篇(图1)。
图1中蓝线表示发文量,从图1可看出我国体育信息相关论文数量逐年稳健上升。
我们将发文量的变化大体分成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发展期(1990—2000年),该阶段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23%,论文数量缓慢增长。
第二阶段是快速增长期(2000—2006年),该阶段发文量点总发文量的39%,论文数量快速增长。
在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速发展使得体育信息的研究也进入了快速增长期,数字图书馆、数字体育、搜索引擎、资源共享等是这一时期新的研究热点。
第三阶段是成熟期2007—2010年),体育信息的相关研究趋于平稳,该阶段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37%,总体上还是趋于成熟。
图1中红线代表被引量,由图1可看出体育信息相关论文的被引频次总体上呈现波浪式增长趋势,但从2006年开始论文的被引频次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在2010年总被引频次仅为6
篇次,这说明体育信息相关论文的被引用主要集中在1998—2005年,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近几年论文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
2.1.2 被引频次较高的文献分析通过对文献被引用频率的分析研究可以定量地确定某一学科的核心文献,高频被引文献反映了其被关注的程度及其重要性。
336篇来源文献中,总被引频次为1 117篇次,被引频次在20次以上的文献有9篇,总共被引用260次,占被引总次数的23%。
这些文献主要涉及体育信息网络传播、网络化建设、体育信息资源、体育信息学科发展、体育信息服务业等方面研究,反映了当前体育信息研究与关注的热点及重点问题,对体育信息学科的发展起引导作用。
其中马铁有两篇关于体育信息学科的论文人选,且被引频次分别为25、26篇次,说明此两篇文献在体育信息研究领域具有很高地影响力(表2)。
2.2 期刊分析
2.2.1 期刊载文量分析期刊载文量是指某一期刊在一定时期内所刊载的相关学科的论文数量。
通过对期刊载文量进行计量分析,可以很大程度上反映该期刊在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要程度。
336篇来源文献分布在142种期刊上,以体育院校学报和图书情报领域的期刊为主。
表3是载文量7篇以上的期刊。
由表3中可知,这10种期刊全部为体育类期刊,其中有7种期刊为体育类核心期刊(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准)。
10种期刊的总载文量为102篇,占总载文量的30%,这表明体育信息领域文献分布的期刊虽较为广泛,但仍以体育核心期刊为主。
2.2.2 期刊的被引情况分析与期刊载文量相比,期刊的被引情况分析具有更强的集中性特征。
从表4中可知,被引频次在20次以上期刊有16种,发文量为120篇,被引频次为778篇次,占总被引频次的70%。
这16种期刊全部为体育类期刊,其中13种期刊为体育类核心期刊(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体育信息领域文献主要分布在体育类期刊上。
2.2.3 期刊的引文率分析期刊的引文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期刊发表论文的质量及影响程度,期刊的引文率高则说明该刊发表论文的质量较高,影响较大。
由表5可以看出,《体育与科学》、《体育学刊》、《情报学报》等20种期刊刊载体育信息相关论文引文率大于“5”,表明这些期刊上收录的体育信息相关论文质量较高,影响较大。
这20种期刊与表3、4中期刊发生稍许差别。
表3、4中全部为体育类期刊,表5中出现了4种图书情报领域的期刊,其中《情报学报》刊载体育信息相关论文引文率为17,津图学刊为6、图书馆论坛为5、情报理论与实践为5。
2.3 作者分析
2.3.1 第一作者发文情况336 篇论文中共有署名作者525人,其中第一作者共251人。
其中发表1篇或2篇论文的作者共有231人,占第一作者总数的92.03%;发表3篇及以上论文的作者共有20人,占第一作者总数的7.97%,共发文78篇,占总发文量的23.21%。
从表6可以看出,王慧琳(天津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的研究文献最多,以9篇的发文量位列榜首;其次是姚明旭(安徽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张江南(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王永盛(青岛大学体育教研部)3人均有5篇;周德书(广州体育学院)、钟炼(山东省体育科研中心)、张立(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马铁(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研究所)、孔军(武汉大学体育部)、郭建伟(武汉体育学院体育信息技术系)6人均有4篇。
以上10位作者构成了体育信息研究队伍的主体。
他们人数虽少,但发文量达48篇之多,占总发文量的14%。
这些作者构成了体育信息学科的核心作者群,是体育信息研究的中坚力量。
2.3.2 被引频次高的作者在336篇来源文献中,被引10次以上的第一作者有32人,共被引728次,占总被引频次的65.17%;被引20次以上的作者有14人,共被引492次,占总被引频次的44.02%;被引30次以上的作者有10人,共被引394次,占总被引频次的35.27%。
由表8可见,马铁、王慧琳等10位作者是被引频次超过30次的作者,说明他们发表的论文具有一定
的学术水平,对推动体育信息领域的发展起着显着的作用。
表7,表8所列出的作者均是体育信息研究领域中比较重要的作者,是本领域的核心作者群。
其中王慧琳、张江南、马铁、周德书、张立5位作者关于体育信息领域的研究论文数量位居前列,且论文被引频次也非常之高。
发文量和被引频次两个指标充分显示了这些作者在体育信息研究领域的主导作用,是体育信息研究的核心着者群之核心。
2.3.3 合着情况在全部336篇论文中,有195篇是单一作者撰写,占总发文量的59.09%;两人合着的为95篇,占总发文量的28.79%。
3人及3人以上合着的为40篇,占总量的12.12%(图2)。
从图2可以看出单一作者所占比例明显偏多。
这主要是因为有关体育信息科研课题多为小型课题,体育信息科研人员能够参与大中型体育信息科学研究的较少。
这种局面非常不利于我国体育信息科学研究向高层次、大规模方向发展。
对合作论文的论文作者单位进行研究发现,合作论文的作者有来自同一单位,也有来自不同单位;对合作论文的论文作者研究领域进行研究发现,合作论文的作者的研究主导领域有同一学科,也有不同学科。
说明体育信息科研合作在不断加强。
2.4 机构分析通过来源文献的第一作者机构进行计量分析,从而得出体育信息研究领域中的高产机构。
计量原则为机构相同、部门不同也归为一类。
体育信息研究高产机构主要集中在体育院校及体育科研所,排名前5的机构为武汉体育学院(18篇)、广州体育学院(15篇)、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研究所(14篇)、北京体育大学(10篇)、山东体育学院(8篇)。
表明这些机构非常重视科研环境的建设,具有良好的学术氛围,科研人员能够长期从事学术研究。
2.5 关键词分析论文的关键词是从论文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精选出来的词或词组,反映了论文主题概念,可以帮助读者快速检索到所需的论文或快速了解论文的主题。
336篇体育信息论文中共涉及到60个关键词,关键词选择较为广泛,即有体育信息、信息资源、网络、也有信息技术、服务模式和奥运等。
其中高频关键词排名前10的分布情况如表8。
体育信息是一新兴的研究领域,是体育学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学科建设、理论体系还须不断地发展完善。
此外,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等新理论的冲击,网络化与数字化不断地改变着传统信息学的理论构建,这些都迫使体育信息研究人员为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因此体育信息网络建设、数据库建设、资源建设及信息服务模式等方面的较多,表现在关键词上高频关键词也主要集中在网络、体育资源、体育服务、数据库等,这些成为我国体育信息学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健美操发展的现状与前景的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型运动项目的不断涌现,健美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不可遏制之势进入高校,从而进入社会,深受广大女生及社会青年人士的喜爱。
在西方体育文化思潮的冲击下,人们的健身意识更趋向实用性和实效性,健美操也向着更加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本文试通过对健美操的发展现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并对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行了粗浅的论述。
关键词大众健美操;发展现状;发展前景
Try to discuss the present conditions and perspectives of the aerobics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many kinds of sports appear gradully,amony which aerobics becomes very popular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lso the whole society .with its powerful vatality over whelmingly,especially to shose female student and young people in the socie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western thoughts of sports ,people`s awareness of keeping fit tend to be more practical.At the same time ,aerobics becomes more scientific.This artcal mainly discus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erobics and some of its problems,and briefly describe the future of its development.
Key words: aerobics;present situation;future of development
近年来,国内迅速兴起的健美操热一浪覆一浪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千家万户,走进了现代人的生活。
同时,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健美操亦受到了广大体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关心,并开始了研究和推广。
健美操兼有众多体育项目、文娱活动、艺术表演等的优点,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健身、娱乐、审美等多功能的特点,因而具有吸引大众自觉参与的独特魅力。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健美操发展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和其发展前景等问题作粗浅的论述,以期能更好地推动和指导这一运动的开展。
1 健美操的发展现状
杨萍研究指出健美操向着更加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其发展趋势是动作更简单,更实用,注重个体状况,排除竞争的想法,一切以健康为目的.其次,轻器械操,,踏板操,街舞的出现,使健美操更加多样化,增加了锻炼的趣味性,将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健美操锻炼的行列中来[72].因此,健美操作为我国全民健身计划中的重点项目,必将在全民健身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目前,美国健美操运动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法国在美国之后也开始盛行健美操运动,应运而生的健美操中心遍布全国各地,仅在巴黎就有1000多个。
据报道,法国目前做健美操的人数已超过法国体操联合会的人数,达到400多万人。
日本、菲律宾、新加坡、香港、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健美操也很流行,包括徒手健美操、艺术杂耍、韵律健美操、健身操、爵士健美操、迪斯科健美操等,形式多种多样。
在我国,广州、天津、北京、南京等大城市相继举行全国性的健美操比赛。
项目由少到多,内容不断充实,形式逐步完善,参与者的层次自然地进行分流,向国际接轨,逐步形成了竞技型和健身型两大类的运动架构。
竞技型健美操水平提高很快,新人辈出,为我国的健美操运动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卢芬研究表明健美操作为新型的体育课运动项目,已成为普通高校女生必不可少的教材之一,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就大众健美操专项而言,不会过细专项化。
当今健美操把街舞、艺术体操、踏板操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也就是说,在锻炼内容安排上,艺术体操、踏板操、街舞和健美操等穿插进行,这样既不失去艺术体操、踏板操、街舞等的精华,又丰富了课的内容,同时加大了运动负荷。
对学习者来说,还可学到多个专项[30]。
近几年来,特别是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实施,城乡各地的男女老少都积极地投身到各式各样的体育健身活动中来,健美操尤其生机无限。
它简便、优美、愉悦而有效,给练习者带来健康和快乐,为人们美好的生活和充沛的精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另外,电视等有关媒体的健美操节目的大量
出现也对社会健美操热的持续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综上所述,健美操不仅在高校得到很好的普及,在社会上也有较大的影响力.我国的健美操正向着国际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 健美操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美操成了热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杨萍研究总结出四点:首先,健美操的介定范围比较广阔;其次,健美操运动具有”人为性”的饿特点;此外,健美操的运动场地不受限制;最后,使锻炼者提高对美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增加彼此间的友谊.夏晓玲研究认为健美操作为一项很有特色的运动,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且具有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健康心理的双重功效。
袁志华认为对于以增强国民体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根本目的的全民健身运动来说,大力推广发展健美操运动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69]。
3健美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3.1 坚强系统训练:我国的健美操要达到国际水平的健美操动作难度和技术水平,必须进行系统的、科学的技术训练和上下肢力量及腿部柔韧性等身体素质的训练。
可以预料,今后,只有经过系统训练的运动员或队才能在激烈的国内、国际竞赛中取胜。
3.2 理顺管理体制:只有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加强国家体委体育总局领导下的各级协会制度,才能通盘考虑各种问题,才能进一步促进健美操运动在我国的发展,实现走市场经济的道路、自己养自己的目标。
3.3 疏通信息渠道:我们应该创造条件,尽一切可能沟通信息渠道,及时掌握国际健美操运动的发展动态,也使世界了解中国的健美操运动, 这样才能尽快地提高我国健美操运动技术水平,在国际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3.4 适应市场经济:走市场化道路是我国健美操运动发展的必经之路。
因此,我们要适应市场经济,发挥市场经济在中国健美操运动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3.5 加强科研工作:如何发挥健美操的项目优势,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求生存、求发展,同样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所以,应加强对健美操理论系统的研究,加强科研工作.
4 小结
健美操以其独特的特点进入高校,从而进入社会,自始自终使人在美的氛围中,潜移默化着,就是我们高雅的情操﹑豁达的胸怀和对生活乐观进取的态度.而这样一种境界,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孜孜以求的.今后随着我们国际交流的逐步正规化,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健美操运动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走向国际市场,赶超世界健美操的先进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顾倩等.高校女生体育课准备活动方法的实验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22(3):91
2、张海莉.舞蹈与健美操的关系及其运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5,19(1):69-70
3、蔡颖敏,王母勇.《大众健美操锻炼中应注意的问题》.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21(增):209
4、张晓莹,吕丽等.试述健美操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状态及训练方法.北京体育师范学院,1997.9(2)”69
5、纪秋云.健美操教学在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3):14
6、董平.学生从事健美训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学校体育2001-1
7、夏晓陵,刘青庆.试论健美操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推广价值.浙江体育科学,95-96.18(3):14
8、杨萍.从1996年全国健美操锦标赛卡中国健美操运动的发展.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95-96.8(4)71-7
体育之美学
摘要:本文就体育与自然美、人体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关系;美及美学原理;利用美学促进体育的发展和提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和看法,供大家借鉴。
关键词体育发展;美学;相互作用美是劳动的产物,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自由创造的生动的形象体现。
体育与美学都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漫长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它们紧密相连,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发展的关系。
美的基本形态有三种: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本文就体育与美学原理以及上述美的三种基本形态关系;对体育美学作些粗浅的探讨。
1 体育中的美学原理
1.1 什么是美及美学原理古汉语的“美”字,本意为头戴羊角或羽毛载歌载舞的大人。
这告诉我们,美是人的形象,美的本体之根源深深扎在人的话动之中,美的问题的解决,前提是人的问题解决。
美学家独德罗认为,美在关系,美是关系,关系越复杂,事物就越美。
换句话说:美以关系为转移,随关系而产生、增长、发展而变化。
由于这种变化能引起人类的精神愉悦,这样精神愉悦就是美感,能引起人的精神愉悦的对象,就是美。
美学原理是以事物形式各部分之间的和谐、对称、均衡、秩序和适当比例的方式存在着,并可用严格的数量表达出来。
身体的美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
1.2 美的形态和层次结构
1.2.1 美的形态和美感美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种基本形态,在各基本形态之中,又可以分为许多小的形态,例如;自然美有山水美、生态美、人体美、等等;社会美主要有人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以人为中心的环境美、生活美等,艺术美有文学艺术美,电影艺术美,戏剧艺术美、音乐艺术美、绘画艺术美、建筑艺术美、肢体艺术美等。
自然美一般是由各试各样的自然物和人的物化劳动组成;社会美主要是由人的思想、意识、情感,以及他们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中的体现;艺术美则主要是由客观现实生活在艺术家的头脑中的反映、人们的创造力和各种必需的物质材料组成的,因此,他们是不同的美的形态。
这样,审美者能获得的美感也就具有多种多样和丰富性。
2 美和人的本质
谈到美,就必然要谈到人。
美和人是有着密切关系的,不用说,社会美本来就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积极因系,艺术美本来就是人类智慧的一种结晶,就是自然美也是和人有着密切关系的。
人和美的联系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特别是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恩格斯有一段话,恰当地说明了人和美的关系过程:只是由于劳动,由于和日新月异的动作相适应,由于这样所引起的肌肉、韧带以及在更长时间内引起的骨骼的特别发展遗传下来,而且由于这些遗传下来的灵巧性从愈来愈新的方式运用于新的越来越复杂的动作,人的手才达到这样高度的完善。
恩格斯的这般话告诉我们:“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
”即体育、劳动创造人体美。
3 体育与自然美——人体美
3.1 人体美的先行者人的自然美很早就进入人的审美视野。
西方在古稀腊时代,人体美的欣赏蔚然成风。
希腊人抱着“肉体有肉体的庄严”的信条,以一种天真无邪、纯洁坦荡的态度,对待人的裸体形象。
他们在明媚的阳光下,在潋滟的大海边,在公开的竞技场上,常常素身裸体毫不感到羞涩和可耻。
他们普遍推行促进人体美的教育制度,规定男女青年必须进行健美训练,必须练出人的体魄和风度。
对于没有经过健身场锻炼的人被看作是缺乏教养者。
对具有虎背熊腰的躯干。
丰满宽阔的胸部,结实隆起的肌肉,粗壮有力的四肢,是获得美男子称号的重要条件。
有时,还把战场上和运动场上的胜利者塑成裸身雕像,安置在庄严的神殿里,当作高于一切其他形象的最自由的最美的形象来欣赏。
3.2 人体美是一种自然美人是自然界的成员,人体美是一种自然美,它是一种形式美,人体美包括容貌、体型、姿势的美,人的容貌由遗传基因所决定,基本上是不可改变的;人的体型虽与遗传基因有着重要的关系,然而是可以有所改变的。
人体美是健与美的结合,健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美离不开健,很难想象瘦弱不堪和臃肿虚胖的体型能唤起人们的美感吗?
3.3 体育与人体美健美的人体不仅具有坚强的骨骼、发达的肌肉,秀丽的发肤和健康的气色,具有匀称的形体和优美的身体轮廓线条。
健美的体形集中地体现着对称、均衡、比例、和谐等形式美的规律特征。
古稀腊人以健美的人体为模特儿的人体塑像如《掷铁饼者》、《米洛岛的维纳斯》等,以现代从事健美运动、竞技体操等体育运动者的体型。
他们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赞叹,是由于具备丁上述人体美和各种形式因素,他们之所以具有健美的体型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长期科学地进行最有利于增进人体美的体育运动,即使是长期进行其他的体育运动(如打球、跑步、游泳等)他们的体型能达到健美的。
人体解剖学的研究成果也证明长期科学地坚持体育锻炼对人的肌肉骨骼会产生良好的影响能够增进人体美。
3.4 体育与姿势美体育运动是增强人的体质的有效方法,这包括人的体格和机能。
体能是有机体在身体活动中表现的能力,包括身体素质:力量、速度、灵敏、耐力、柔韧等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走、跑、跳、攀、爬等。
体能的增强必然会对人的姿势美产生积极的影响。
这就是说体育运动会使人的动作姿势(坐、立、行等姿势)更加正确、矫健和优美。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体育运动是人体美的有效方法、体育与人体美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
4 体育与社会美
4.1 体育与社会美的关系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社会美,也称内在美,心灵美,精神美或人格美。
体育与社会的关系,比较集中地表现在体育与人的内在美的关系上。
体育是社会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对人有着多方面的教育作用。
首先,整个社会包括社会道德观念和社会舆论,通过有关教材,体育竞赛中的道德要求、新闻报道和评论以及群众言论反映等,教育和培养人们逐渐具备高尚的体育道德品质。
同时体育运动要求人体不断克服体力和精神上的障碍,这可以培养人刻苦、顽强、坚毅、勇敢、果断、自信心、自制力和进取心等意志品质。
由于体育运动,往往是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培养着人的组织纪律性,协作精神和集体精神,而且体育竞赛有着激烈对抗的特点,一方面培养了人们拼搏和争胜的精神,另一方面从道德规范和赛场纪律则制约人的不道德行为,培养人公正、诚实、谦虚、礼貌和友好的优良道德作风。
通过国际性的体育竞赛还能激论体育之美学字数:2319 字号:大中小发人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这都说明体育能够培养和充实人的内在美。
4.2 人体美与社会美前面已说过人体美是一种自然美,但由于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体美就有了深刻的社会性。
人民体质的强健、体型和姿势的健美不仅反映民族健康水准,而且反映了民族精神面貌和气概,是社会精神文化的标志之一,所以人体美也具有社会美的意义。
4.3 体育是构成社会美的有机体体育与社会美关系密切且涉及范围很广,它们还表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两个文明方面。
体育属于文化教育的范畴,是构成社会精神的内容之一。
社会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人民体质逐步增强;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教学的发展和体育科研进步,这都是社会体育事业兴旺发达的具体表现。
同时体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高尚文明的社会活动。
无论是直接参与还是从旁观赏体育活动,都能使人们精神得到调节,身心得到愉快,性情得到陶冶,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积极参加和欣赏体育活动也是人们脱离低级趣味,追求高尚情趣的表现。
综上所述,体育对增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是构成社会美的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