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砚1000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台砚1000字
作为省里的工艺美术大师,济源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张开泰邀记者小坐,便用一把紫砂小壶泡起收藏了十多年的老茶。

香走喉道,五腑通泰,瞬间便因茶成为朋友。

张先生虽然说自己不懂茶,其实他对茶是挑剔的。

正如他说,自己没多少文化,做天坛砚不过是自小的兴趣,却让这种历史名砚至今尚存,且坚守在文化的大河之中,不断流。

借着茶飘氤氲,诱惑着味蕾,天坛砚的秘密便被张开泰先生一一揭开。

据悉,产于济源的天坛砚,因石料出于王屋山天坛峰附近的盘古泉畔,山顶有传说的轩辕黄帝祭天之坛而得名,另称盘谷砚。

此砚之历史最早追溯至何年何月?至今尚无定论,但是济源人总会自豪地提起四龙盘砚。

那方静静地置身于市博物馆的汉代古砚,1986年,出土于济源市梨林乡汉墓考古发现,如果从这方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天坛砚算起,天坛砚的制作至少有2000多年历史。

与历史上的其他名砚相比,今天似乎被忽略的天坛砚,也一直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历史支撑。

如果那方四条蛟龙围绕着中间的一圆柱依次盘旋的砚盖的砚台仍不算确切年代的话,大唐韩愈的一首《天坛砚铭》让济源的艺术家们顿生底气。

史料载铭文为:“儒生高常与予下天坛,中路获砚石似马蹄状,外棱孤耸,内发墨色,幽奇天然疑神仙遗物,请予铭写。

铭曰:仙写有灵,迹在于石,棱而宛中,有点墨迹,文字之祥,君家其昌。

”此文对偶得马蹄状的天坛砚石给予高度评价,让今人说起天坛砚的背景,信心满满。

而后的大宋年间,文豪
“三苏”之一的苏轼更是为天坛砚亲赋一诗:“石自天坛产出,松烟磨去生香,虽然质朴古雅,却能细腻风光。

”此两位文届大家,足以让天坛砚的身价倍增。

因石成形,好料与好工一样都不能少据张先生介绍,天坛砚发展到大清王朝达到鼎盛,自然与其本身的许多优点相关。

天坛砚的石料主要出于今天济源市的西许村、东许村、盘谷寺、小西庄、南庄等。

其石质“温润坚柔,纹理细腻缜密,坚而不脆,柔而不绵,色如琼瑶,声如木鱼。

精工雕刻,古朴大方,研墨发墨保湿,纯净均匀,发墨酣淋、贮墨不耗、积墨不腐”,素有“盘墨宝色”之称。

天坛砚石已发现并开采的石坑有盘谷坑、天坛坑、砚山坑、黄龙坑等,砚石多达30余种,上乘的如青斑、红墩、天蓝、麦叶绿、金线玉带等,子母、三彩、瓜籽石较少见,被视为珍品。

雕家手艺,多因石赋形,取石喻意,石尽其材,突出其自然成色,尽显其不同纹路。

张开泰刀下化腐朽为神奇,工艺与自然之协调可谓巧夺天工,成砚之品相往往为他人所不及。

换壶老茶,张先生徐徐道来,原来,他的刀下之砚,一方方连接,便构成一度衰落的天坛砚伤了元气后的康复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