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经典选择题解析世界历史九年级期末模拟测试题及答案3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经典选择题解析世界历史九年级期末模拟测试题及答
案35
初中历史经典选择题解析世界历史九年级期末模拟测试题
1.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动摇。
对这一结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欧共体在许多经济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
B.西欧日本开始力求摆脱美国的控制
C.美国丧失资本主义世界强国地位
D.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欧共体三足鼎立局面
【解析】从题干中的"答题项"--"不正确的是",可以判断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题干中有表示否定或限制的提示词如"错误的、不包括、无关的、不属于"等即可判定该题为逆向型选择题。
)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
通过仔细审题,很容易发现C项与题干中的表述是互相矛盾的。
题干中明确表明了"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动摇",而C项中是"丧失资本主义世界强国地位",显然"动摇"与"丧失"互相矛盾。
由于欧、日经济的发展,经济实力的增强,在外交上也开始要求独立,这样就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虽然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下降,但它仍然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军事力量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国家,所以不能认为它已经丧失了世界强国的地位。
故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项
2. 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英国压迫加剧,北美人民反英意识增强
B.北部几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C.各殖民地之间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市场
D.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解析】题干中的"答题项"是原因("由于"),"主干语"是"转变"(从分散的抗英斗争→联合一致的独立战争)、"限定语"有时间(18世纪末)、地点(北美)、特点(从分散到联合)。
从"答题项"可知,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北美抗英斗争从分散到联合的原因的理解;从"主干语"可知,本题还要求从民族独立的角度鉴别主次。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个选项都是原因,但"主要"一词暗示了要从中找出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我们又知道,美利坚民族要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与英国殖民统治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因此,"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才使各殖民地联合起来,而"形成了统一的市场"(C项)只是民族形成的一个条件。
D项能够包含A、
B、C三项的内容。
故本题正确选项是D项。
3.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特点是
A.资本主义处于高度发展时期
B.资本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D.大国间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愈演愈烈
解析:从题干中的"答题项"--"根本特点"可知,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根本特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所谓"特点",是指与同类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相比较的不同点,既指内在性质,也指外在形式。
"根本特点"一般从本质上揭示或反映这一不同点。
仔细推敲选项可以发现,四个选项都反映了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
其中A项反映的是发展速度,B、D两项反映的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的两种必然现象,但都不能反映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特点。
只有C项从本质上揭示了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项。
4. 法国大革命中被列宁称为"用真正的革命手段摧毁过时的封建制度"的行动指
A.把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
B.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C.废除封建义务,把逃亡地主贵族土地分成小块卖给农民
D.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攻占象征封建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狱
解析:从题干中的"主干语"--"行动",再结合"限定语"和"答题项"
可知,本题考查的内容是要求区分选项中所示的四个历史事件的性质,哪一项是属于"摧毁……封建制度"的,凡是涉及"制度""政策"的,都需要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观点来分析。
解题时还需要明确的是: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
仔细推敲选项可以发现,四个选项都是反封建的行动,但A、B、D三项都没有涉及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只有C项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列宁的上述观点,容易造成误选。
故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项。
5. 19世纪西方国家对亚洲的侵略与17世纪相比,其影响的根本不同在于
A.掠夺了各国人民
B.带来了深重灾难
C.加深了民族矛盾
D.破坏了传统经济
解析:从题干中的"限定语"--"19世纪"和"17世纪"两个不同时期,再结合"主干语"和"答题项"可知,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西方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外侵略呈现出不同特点的把握情况。
解题时要注意17世纪与19世纪两个时期西方国家发展需要的不同。
17世纪,西方国家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需要的是资本,这一时期他们的掠夺仅限于货币,如对黄金的掠夺、奴隶贸易等(包含了A、B、C 三项的内容)。
而19世纪,西方国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更多的市场和原料来满足其工业不断发展的需要,这种侵略除造成包含A、B、C三项的影响外,还破坏了亚洲国家的传统经济。
如果对历史阶段特征不清楚,容易造成误选。
本题的正确选项是D项。
6. 以下关于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是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
B.总部都设在美国
C.都曾经受到大国操纵
D.都一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解题思路】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分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产物,但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以A是错误的。
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但国际联盟总部设在日内瓦,所以B也是错误的。
国际联盟是维护一战后帝国主义统治世界的秩序,因此根本不是维护世界和平的;联合国在成立之初也是由美国操纵的,并且发动了侵朝战争等,所以最初也不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因此D也应排除。
国际联盟被英法控制,而联合国在成立之初被美国控制。
【答案】C
【点拨】此题主要考查了同学们的分析比较能力,从其背景、概况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同时要注意
此类题的备选项所提示的比较角度。
7. 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①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②都明确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③都提
出了实行改革开放④这两个会议有一定的继承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题思路】这两次会议都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科学分析,因此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都提出了党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有关内容实际上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共八大的有关决议,因此二者之间有一定的继承性。
但八大上没有提出改革开放。
【答案】A
【点拨】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它们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指明了方向,所以同学们在复习时要特别注意。
8.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是
A.先进国家几乎同时进行
B.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
C.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
D.科学与技术结合得特别紧密
【解题思路】两次工业革命都没有使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同时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所以B、C两项不是其不同之处。
第二次工业革命虽然是在几个国家同时进行,但这不是其最大的不同之处。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没有真正地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科技的发展为基础,科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这是其最大的不同之处。
【答案】D
【点拨】此题是类比型选择题,同时又是一道程度型选择题,同学们在做此题时既要注意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同时又要注意是"最大"的。
9 .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近代化①从轻工业开始,而后向重工业发展②受到国内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抗③缺乏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④领导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 .史学界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称为近代化运动,因为它们都要求
A.民主和科学
B.彻底废除旧制度
C.新思想新文化
D.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11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与"和平、民主、团结"两个口号的相似之处是
A.以巩固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
B.争取同蒋介石集团继续合作
C.争取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D.揭露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阴谋
12 .下列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哪一项与唐代的"庸"相似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保甲法
13 .二战后,新加坡、韩国经济显著发展的共同经验是
A.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B.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协调发展
C.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
D.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并不断调整发展战略
14 .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加强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
B.改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生产
D.目的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15 .促成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的共同因素主要是
A.阶级利益的共同性
B.主要斗争对象的一致性
C.革命目的的共同性
D.合作方式的灵活性
【解析】
9 .A我国近代化最初是由封建地主阶级领导开始的,五四运动后,又由无产阶级领导,所以④是错误的;中国的近代化从轻工业开始,欧美国家的近代化也是从轻工业开始,所以①是错误的。
10 .D民主和科学以及新文化的要求都是由新文化运动提出的,这三者都从不同方面掀起了反封建制度的斗争,但都没有提出彻底废除封建制度的要求。
但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是它们的共同要求。
11 .B抗战结束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完成,因此"和平、
民主、团结"的口号的提出不是为了巩固统一战线,因此A项应排除。
C、D两项只是抗战后中共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所以也应排除。
12 .B募役法是纳银代役,而庸是纳绢代役,所以二者同时以钱或物代替服役,因此二者相似。
13 .D此题中最具干扰性的是A,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是两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B、C 两项很显然是错误的。
14 .C此题既是比较型选择题,又是程度型选择题,B、C两项都是新经济政策新的表现,但B项是部分内容,C项反映了其本质,是最主要的。
15 .B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两党虽然都是革命政党,但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革命的目的也不同;第二次国共合作时,国民党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是反革命的,所以A、C两项应排除,而合作方式的灵活性,只能是国共合作的条件,不是主要因素。
16. 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解题思路】通过材料可以分析出在宋代已经生产了钢针,但不能判定是此时才开始的,印记上有商标的标示和广告的内容,但也不能判定这是最早的商标、广告,所以A、B两项应排除。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在明朝中后期才出现的,同时在材料中也根本没有反映生产关系的内容,所以D项也应排除。
从题中"收买""造""转卖兴贩"等内容可以看出C项是正确的。
【答案】C
【点拨】此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材料的阅读、分析和准确理解能力,在做题时要将备选项中的内容同材料一一对应,只有完全符合的
才正确,如本题的A、B两项中的"开始""最早"显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这就是没有客观准确地反映材料,所以应排除。
17. 下列古诗中,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B.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C.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D.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解题思路】此题以材料为备选项,在做此题时首先应对隋朝大运河进行客观的评价,然后,分析哪个材料违背这一评价,即是不正确的。
隋开凿大运河,最主要的作用是促进南北经济文化发展,B、C、D三项都对此给予了肯定,所以应排除。
只有A项将隋亡完全归结到了运河的开凿上,所以是错误的。
【答案】A
【点拨】以材料为备选项的试题,比较多的是对某一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分析。
在做此类题时,考生应首先根据题干要求分析基本答案,而后分析备选项内容,并同自己得出的答案进行比较,予以判断。
18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A.遵循先代旧制
B.因时进行变革
C.加强思想控制
D.强化专制统治
19 .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读出历史的新场面。
"这一观点适用于
A.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20 .《中国的科学与发明》一书中写道:"现代研究显示,中国早期的官僚政治组织,对于科学的发展有很强大的推动力。
"下列各项最能说明上述看法的是
A.火药的发明
B.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C.僧一行实测子午线长度
D.宋应星写成《天工开物》
21 .1933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的《工业复兴法》规定:"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可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谈判,签订'集体合同',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
"这一法律说明
A.垄断资产阶级试图加强对工人的控制
B.保障就业,刺激消费是新政的重要内容
C.经济危机迫使美国政府放弃自由企业制度
D.工人运动在危机期间发展起来
22 .西柏坡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与井冈山、延安一起并称为中国革命的三大圣地。
中共党史上与西柏坡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的重大问题是
A.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选择
B."两个务必"思想的提出
C.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D.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解析】
18 .A此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而材料中的"知(智)者不变法而治" "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是作者思想的核心。
19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孔子托古改制来宣传变法思想,正符合马克思的观点。
20 .C此题中的关键点在于材料明确提出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组织,不是指官僚本人,结合教材,可知只有僧一行测量子午线是由政府组
织的。
21 .B罗斯福新政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扩大消费,而保障工人的部分权利,实际上就是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工人收入,刺激消费,缓解经济危机。
22.
23.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进井田制的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解题思路】此题的解答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明确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这时期显著的特征,即社会变革,在四个备选项中A、B、D都属于社会变革的体现,只有C不是。
二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了奴隶制的瓦解,而周王室的统治正是奴隶制政权,所以不可能对它起到强化作用。
【答案】C
【点拨】此题是一道典型的否定式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同学们对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和把握。
24. 以下关于辛亥革命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
C.使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解题思路】此题A选项中"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是错误的,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而不是封建制度。
其实在做此题时同学们只要能理解到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即可,这说明中国的封建制度尚未被推翻。
【答案】A
【点拨】此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题中的封建制度和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是两个不同历史概念,封建制度包括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封建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制度,而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只是封建制度的一个方面。
25.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不包括
A.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优势
C.轻重工业发展比例严重失调
D.民族资本首次超过外国资本
【解题思路】一战期间是我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时期,被称为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但我国民族资本同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
【答案】D
【点拨】此题可以采用排除法,因为在本题中只有D项的内容具体并且不容易作出判断,而A、B、C三项是我国民族工业自始至终的特点,所以可以容易地排除这三项,得出正确答案。
26. 1.关于分封制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分封制与井田制联系的纽带是土地、人口和义务
B.周初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齐、鲁、燕、卫、宋、赵
C.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D.春秋时的诸侯争霸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分封制的崩溃
27.1946年和1949年的政治协商会议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A.都体现了党派平等协商精神
B.都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加
C.都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性质
D.共产党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28.据统计: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28%,1952年比1949年增加40%,超过抗战前最高产量的9%,据此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A.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土地改革使农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C.土地改革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D.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9.下列关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A.形成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B.亚非拉地区不同程度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确立
D.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超出了西欧北美范围
30.下列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A.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落与崩溃
B.是传统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担负起反侵略的历史任务
31.下列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A.确立了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B.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纠正了个人崇拜的思想倾向
D.打破了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
26.B此题以分封制立意,但同学们只要掌握了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这个史实,就不难作出正确判断。
27.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标志是1948年民盟重建,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
所以1946年时,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尚未建立。
28.B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农村才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而土地改革只是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但仍然是私有制。
29.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所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并不能理解为全世界范围内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实际上,从来没有在全世界范围内完全建立资本
主义制度。
30.C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的反封建斗争,虽然颁布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但根本没有也不可能实行,所以不能认为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1.A党的基本路线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开始形成的,而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是在此次会议之前。
32. 下列关于中日《马关条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条约中关于割地的内容全部得到了落实
B.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C.条约没有规定开放新的商埠
D.巨额战争赔款使得日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解题思路】此题各个备选项涉及到的都是《马关条约》的内容,但A、C、D三项在叙述方面存在问题,A、C两项颠倒了史实,而D 项不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但日本还没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答案】B
【点拨】此题主要是考查历史概念的基本内容,试题难度不大,但在做题时要仔细分析备选项的表述。
33. 洋务派提出"自强"口号的本质是
A.扩大地方实力派的势力
B.壮大汉族地主的势力
C.挽救民族危亡
D.挽救清王朝的统治
【解题思路】洋务派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在当时不可能是为了民族危亡,只能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虽然洋务派以地方实力派为代表,但奕讠斤是其在中央的代表,同时也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支持,所以A、B两项都是错误的。
【答案】D
【点拨】历史口号的本质就是最根本的要求和目的。
34.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这里的"时局"主要
是指
A.日本扩大侵华
B.美日争夺激烈
C.抗日高潮出现
D.国共分裂对峙
【解题思路】西安事变主要是逼蒋抗日,其和平解决使国共十年对峙局面结束,开始由分裂走向合作。
【答案】D
【点拨】此题题干可以转化为"被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所扭转的时局是",这样对照备选项,哪一个被扭转了,就很容易选出。
35. 下列对启蒙思想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批判现存社会,提出新社会的设想
B.批判专制主义,提倡自由与平等
C.批判教权主义,提倡个人的自由
D.否定封建王权,提倡权利的制约与平衡
【解题思路】B、C、D三项也都是启蒙思想的内容,但都是从一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释的。
A项中的"现存社会"和"新社会"就包括了B、C、D三项内容。
【答案】A
【点拨】此题的B、C、D各项都属于以偏概全,没有从整体上分析启蒙运动的内容。
36. 垄断组织的形成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主要表现为
A.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工业资产阶级手中
B.若干企业的产权与经营权联合形成系列化的生产与销售体系
C.控制商品的生产、价格
D.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发生变化
【解题思路】社会财富集中在工业资产阶级手中是在工业革命后,垄断组织的出现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而控制商品的生产、价格不是生产关系方面的调整。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