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小学英语高年级语篇教学的三部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奏响小学英语高年级语篇教学的三部曲
(获2008学年平湖市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
[内容摘要]小学英语高年级的语篇,是学生获取语言信息和运用语言的重要途径,与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

一直以来,受中学英语语篇教学的负面影响,我们的小学课堂存在许多欠缺与不足,所以对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改造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将从积极渗透,预备导入;四维一体,师生互动;自主思维,拓展巩固三个方面对语篇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篇语篇教学
语篇是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

语篇教学是基于语篇语言学立足整体概念,从语篇层面实现信息交流的思想,强调外语教学要从宏观角度把握。

语篇能力的高低制约着学生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水平,《小学英语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语篇教学将有利于这一目标的达成,它可以使其他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更系统高效,根据小学阶段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在实际教学汇中我采用“三部曲”的方式,对高年级语篇教学进行探讨。

一、积极渗透,预备导入
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强调教材编排要体现“由浅入深、有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复现”的原则。

所以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总体把握教材,在教学新知之前进行渗透导入,对语篇重点难点进行提前教学。

如PEP6 Unit3 My birthday中学习“When is your birthday?”,对于月份日期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所以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渗透。

像一般性的文章,教师可让学生听录音、跟读语篇、适当翻译中文意思,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组与句子,根据学生反馈,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设计环节,进行重点单词或句型教学,从而降低学习难度,而遇到一些相对较长,涉及的词组、句型、文化信息较丰富的语篇,则需要教师加强预习指导,同时可以设计导读材料,如在PEP7 Unit1 How do you go there?中关于不同国家之间不同的交通规则的有关知识,可以提供导读材料如下:PEP7 Unit1 How do you go there?导读材料:
(1)新词速览
difference:不同 right:右边
same:相同的 left:左边
country:国家 mean:意思是 drive:驾驶
(2)文化导读
国别不同,文化风俗不同,交通规则也不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是人,车靠右行走,但还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左行,英国是鼻祖,还有印度,澳大利亚,日本,泰国,南非巴基斯坦,印尼,新加坡等,多数是过去的英国殖民地和英联邦国家沿袭这条规则,因而交通标志也是设在靠左行的方向。

交通标志的作用是警示和规范出行者的行为,最常见的标志形式有圆形,三角形,方形,八角形等,所有形状各自表达一种概念,如方形是“通告”,三角形是“警示”等,交通标志的颜色不同含意也不同,红色表示引起注意,白色表示向人们提供某种信息等,有的国家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设计各种有特色的交通标志,如具有环保意识和爱护动物的标志,表示动物优先通过,或提醒司机注意前方动物的出没,如澳洲在有袋鼠出没的地方,都挂着有袋鼠图案的黄色标志,好似一道交通标志风景线。

可以说导读材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并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语篇教学中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二、四维一体,师生互动
所谓四维一体训练,是将视、听、读、说四个维面有机结合,创设口语训练氛围,进行多元语言输入输出,使学生多维度地感知语言,多层次地习入语言,通过读说训练等多种形式培养他们的英语语感和口头表达能力。

针对学生个体,加强四维训练的同时,也要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作互动,达到语言的交际功能。

1 、借助多媒体,调动感官,实现语篇的动态呈现
以往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或者是为了教学的方便,教师往往会采取直接呈现,示范朗读呈现,听力呈现等单一的呈现方式,这样的方式虽可行但枯燥乏味,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果变单一的听觉或视觉呈现为视听结合的动态呈现,那么必然能吸引学生的多种感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而现代多媒体技术使之成为可能,只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合理的设计,制作成VCD,Powerpoint,Flash等,实现语篇的动态呈现,如PEP7 Unit1 PartB Let’s read一文,我们用Powerpoint设计一组图:
①②③
①出现一组交通灯,指示灯分别代表“stop”“wait”“go”;
②在中国和美国,汽车行驶在路的右边;
③在英国和澳大利亚,汽车行驶在路的左边;
本文属于知识类语篇,单一的呈现必定很枯燥,所以在用Powerpoint演示课文内容的同时,以课文解说配音的形式播放课文内容,让学生能根据图片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解。

图像就成了对课文内容的演示或演绎,解说配音就成了对图像的辅助说明和解读。

当然还可以设计成动态的flash,更加形象直观的呈现本文内容,这样一种动态的方式,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不但使学生轻松,活泼的接触到课文,而且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相辅相成,在大脑中构建一个完整的语篇内容。

2 、讲练结合,师生交流,实现课堂的有效互动
以往对于语篇的精讲会采用“讲读”结合的方式,这样使得学生的学习很被动,且容易注意力分散,而“讲练”结合的方式,由于将“讲”和“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了被动的、枯燥的“接受型”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事可做,使“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成为可能,从而在课堂上也营造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而且“讲练”结合使教师能及时了解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行为,使教学的进度、难度和方式更好地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相适应。

比如PEP7 Unit1 PartB Let’s read一文
T:(教师指着投影幕,呈现图①)Look, what’s this?
S:It’s a traffic light.
T:Yes. This is a traffic light, in every country, the traffic lights are the same. There are always three lights: red, yellow and green.(教师指着红色的灯)Now, boys and girls. What does it mean?
S:Stop.
T:Yes, red means stop. And what does the yellow light mean?
S:Yellow means wait.
T:Great! Yellow means wait. What does the green light mean? Let’s say together.
Ss:Green means go!
T:(教师指着投影幕,呈现图②)Well, where is it?
S:China.
T:Where are the drivers?
S:They’re on the right.
T:Drivers driver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road. In the US, where are the
drivers?
S:Drivers driver on the right side too!
T:(教师指着投影幕,呈现图③)In England and Australian, Are the drivers on the right too?
S:No, they aren’t.
T:Where do they drive?
S:They drive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road.
T:Yes, so boys and girls, if you go by car, by bike or on foot, you must know the traffic rules.
由此可见,在这种讲练结合、边讲边练、互动合作的过程中,增加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英语表达,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英语语用知识,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新授课文的内容,随后的课文朗读再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必须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讲练结合”中的“练” 可以是口语训练,也可以是笔头训练,还可以是口、笔头相结合的训练。

3 、分层训练,巩固拓展,实现语言的情境运用
在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情况下,我们将根据内容,听说结合,将内在理解与口语融为一体,设计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

① Listen and repeat
Repeat是对所听到的文本话语进行复述,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对语篇中的重难点词汇和句型进行教学,在词汇教学中注意的是,不要孤立的教,由于语篇中出现的生词都是语篇的关键词,所以要引导学生从上下文的理解中去认识新词,同时不要为了教授生词而打断整篇课文教学的流畅性。

如:(上文为例)
录音:The traffic lights are the same in every country.
学生:The traffic lights are the same in every country.(图片提示,新授“country”)
又如:
录音:Red means stop, yellow means wait, and green means go.
学生:Red means stop, yellow means wait, and green means go.(新授句型“…means…”)
② Listen and retell
Retell是说出所听到的文本话语的大概意思,可以由学生根据所听内容自由表达。

在这一过程中,继续强调重点单词和句型的学习,使学生的内在理解与外在表达逐渐统一,将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理解。

录音:In China, drivers drive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road. In the US, drivers drive on the right side, too.
学生:In China and the US, drivers drive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road.
③ Listen and discussion
这里对于问题的回答与讨论采用了整体听力训练法,即让学生通过听整段或整篇课文的录音来回答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所提出的一个或多个问题,强调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更注重对课文内容的综合性、深层次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发散性和推理性思维的能力。

如:(上文为例)
T:Are there always three lights in every country?
S:Yes, there are.
T:What does yellow light mean?
S:It means wait.
T:In China, which side of the road do the drives drive?
S:Right.
T:If you go by car, by bike or on foot, what must you know?
S:Traffic rules.
“真正好的课堂讨论是一种真正有助于所有学生思维进步,有助于实际地丰富学生的知识、理解、信念、感情的教学。

”讨论的过程是学生深化对课文理解的过程,更是英语语用能力的实践和提高过程。

讨论的内容可以是本语篇的,也可以是语篇衍生出的,如:
Q1: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England?
Q2:How do you abey the traffic rules?
三自主思维,拓展巩固
基于以上操练,学生熟练的掌握语篇,也基本达到新课标中对语言知识的学习要求,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更要求发展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能根据语篇类型分别进行对话,表演,描述,讲解等语言技能情感态度方面的锻炼。

如对上面的例文,在课堂的最后设计任务,要求由学生担任解说介绍不同国家之间不同的交通规则,从读到说,思维也从被动转为主动,积极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实现“做中学,学中用,活学活用”。

S1: This is a traffic light, there are three lights, red means stop, yellow means wait, green means go.
S2: In China, the drivers drive on the right, in the US, they drive on the right, too.
S3: In England and Australia, the drivers drive on
the left, people must know the traffic rulers.
这种方式使学生既成为英语语言信息输出主体、又成为英语语言信息输入主体,不仅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使课文教学在“兵教兵”的轻松气氛中得到升华。

语篇教学只是一个点,在这个点的学习中,教师教会学生阅读的技巧,使学生学会相关的语言知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阅读中进一步丰富知识,提升能力,享受阅读的快乐,所以我们要将语篇的阅读延伸到课后,推荐学生优秀的阅读书目,定期开展阅读交流,养成阅读的习惯。

[参考资料]
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法安凤歧梁承锋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鲁子问
小学英语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冯静
小学英语文化渗透的有效途径
【内容摘要】无论学哪一门语言,都要“入乡随俗”,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包容,相互影响。

在英语教学环节中,如何创设文化氛围,注重对学生在文化差异方面的点滴渗透,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是小学英语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此可见,教师不仅肩负着传授知识的重担,还承担着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语言途径文化差异交际能力
随着小学英语教学地不断推进,我们发现,学生能够在教师创设的轻松愉悦的课堂情景中,熟练掌握英语知识,灵活展开对话交流。

但一旦离开课堂,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交际,孩子往往难以启口,词不达意。

究其原因,除了缺乏语言大环境这个客观因素外,缺少对学生在文化差异方面的加餐,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那如何开展有效且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呢?
这里,我先来谈谈某次听课的经历。

在一堂英语骨干教师风采展示课上,老师抽取单词卡片,请学生跟她一起读,若能做到“异口同声”,两人就说
“high-five”,并各自高举一只手,向对方的手拍击。

学生对这样形式的单词朗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纷纷举手,跃跃欲试。

听课老师有人轻轻抛出疑问:“‘high-five’是什么意思呢?”点评课上,上课教师对此问题做了应答,原来这是她去澳洲培训期间,从当地的小学课堂上学来的。

“High-five”又叫“Give me five”,源于美国文化手势的一种,一般代表“庆祝成功的鼓掌”。

细想,这一普通手势,给学生灌输了西方文化的点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这不正是老师捕捉生活细节,潜心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向学生介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而达到的“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吗?
陶行知先生说过:“劳力不易,劳心不易,但为了教育,我们要做更难的——劳力加劳心。

”在教学中逐步渗透“文化意识”亦是如此。

我们教师不仅要承担起英语教学的重任,也要积极探索英语文化渗透的有效途径。

在此,根据自己一些微薄的经验,我来谈几条可行的措施。

一、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小学英语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交际的基础工具学科。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中要逐步渗透包括国外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的文化意识。

我们一些英语教师一直苦叹在课堂中为学生输入英语文化知识,偶尔能借用教材每单元的“good to know”部分,但讲述起来有时太过
枯燥无味,且收不到实效。

其实,我们不妨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展教学:
1、激活教材,适时渗入
中西方国家关于问候、致谢、道歉、称赞以及禁忌语乃至体态语等,都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

我们的学生除了知道英美国家的人直言快语,欣然接受他人的表扬,不像中国人处处体现着尊重、谦虚的观念这一区别外,还知道哪些差异呢?我曾问过不少学生,能说出中西文化不同的不外乎那些众所周知的,其他却了解甚少。

也不是老师没有教授,而是学生对于课堂上的泛泛之谈很容易遗忘。

因此,英语教师应努力激活教材内容,及时点拨学生领会文化异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在教授五年级上册《Unit 2 My days of the week》时,我就为如何开展课堂教学,让学生易接受、乐学习Monday、Tuesday等这7个不容易消化的英文单词头痛不已。

恰逢周前会议,校长发下的一周工作安排表,吸引了我的眼球。

叔同实验小学2008学年第一学期第三周工作安排
日期星期定期工作
10.28 星期日周末兴趣组报名
10.29 星期一周前会议
………
我突然想到,西方国家对一周的定义与中国不同,我们国家习惯把Monday
定为一星期的开端,到Sunday结束;而西方国家则把Sunday作为一周的伊始,为什么呢?还有Monday、Tuesday、Wednesday…单词的来历和含义呢?在感慨校长跟进西方思潮的同时,也为自己的一无所知感到汗颜。

在查阅了一些资料后,我跟学生一起对西方的“星期文化”作了一番有趣的探讨和学习。

原来,西方人把自己崇拜的神的名字Tiw(战神)、Woden(智慧之神)、Thunor(雷神)、Frige(爱情女神)和 Saterne(土星)命名为了星期里的星期二到星期六。

而Monday,根据西方传说,它的意思是moon day(属于月亮的日子),因为西方人把这一天献給月之女神。

至于Sunday,在古英文中的意思是sun's day(属于太阳的日子)。

我还告诉他们,英国人传统上都会在“Sunday”这天去教堂祷告祈求一星期的好运。

这样一解释,学生立刻明白了Sunday是一周的第一天。

寓有趣的西方文化于教学,学生不仅注意力集中了,掌握单词也变得主动,还有同学喜欢上用那几个神的名字作为了自己的英文名字,因为他们觉得那样很神气。

激活教材,适当引入英语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熟练掌握和运用英语的能力。

这使我更加笃定,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的重要性。

《英语课程标准标》就指出:接触和了解国外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
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因此,每次教授新内容,我都翻阅有关资料。

比如,在教学十一册《Unit1 How do you go there?》的traffic rules,我告诉学生
In many countries drivers drive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road,主要有:中国、美国、加拿大、巴西、德国、希腊等。

In many other countries drivers drive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road ,主要有: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等。

根据这些知识,我设计了个新颖别致的小游戏,做了几面简易的不同国家的国旗,请几位学生扮演drivers。

我举哪面旗帜,学生根据这个国家的traffic rules,判断是靠哪面“行驶”。

在娱乐的同时,孩子对不同国家的交通规则有了一定的了解。

不少学生还在课后主动去获取一些国家特别的法规政策,在班级交流宣传。

2、交流输入,积累知识
这里讲个关于“Give me five”的小笑话。

有个在美国留学的中国人,在校园的林荫道上行走。

迎面走来一个脸带笑容的外国学生,一看到他,立刻热情地说:“Hey! Come on !Give me five!”中国留学生楞了一下,以为他要勒索讨钱,立刻摸口袋,掏出5美元。

却见外国学生脸上由晴转阴,然后默默离开。

原来,这个外国学生刚pass一场考试,心情正好,希望有人拍他手掌,表示庆贺,谁知……
语言学家沃尔森曾经说过:“在与外国人的接触当中讲本族语的人一般能容忍语音或语法错误。

相反,对于违反讲话规则常被认为是没礼貌的。

”英语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工具,与英语本身承载的文化不应该割裂开来。

就比如小学英语启蒙阶段,“What’s your name?”“My name is …”是课堂上交流对话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

但实际上,英语人与他人碰面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m…”,对方自然会立即说出自己的姓名。

即使在填写有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每当我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时,都习惯给每个学生取个英文名字。

在教学过程,我便经常以不同的形式询问学生的English name,并鼓励他们多采用亲切合适的方式询问他人情况。

但有一点值得我们深思熟虑,虽然我们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应注重文化输入,但并不是让学生完全吸收学习,也要科学地进行文化差异的比较。

例如,现在学生对洋快餐文化极其推崇,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hamburger、hot dog、french fires等单词时,学生总抱有很大的热情,对这些食物也是津津乐道。

而过多地摄入这些food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

因此,在介绍国外饮食习惯,也应谈谈在英美国家,人们由于重视时间,视时间为金钱,过着快节奏的
生活,对饮食并不怎么看重,常以sandwich、chips、hot dog、 soft drinks 等fast food为中餐。

所以,外国人得肥胖症的百分率较高,伴随而来的疾病也不少。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谈谈中国人注重饮食,饮食功能丰富多样等好的传统。

同样也可引入例如这样学生既会对西方饮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也不会盲目地去跟流行之风。

二、课外活动中的文化渗透
当语言文化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相对于有限的课堂学习,课外的学习却是无限的,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续。

搞好校园英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班级英语文化氛围,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1.开设英语学习园地。

在教室里开辟一个园地,专门用来传播英语知识,力求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可以一个月更新一次。

这个版块,老师不必亲历亲为。

让学生搜集资料、精心布置就是一个学习英语的过程。

可以建议学生英语读物中找一些英语谜语,吸引众人来参与,让学生感受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感。

如果没有条件的学校,也可利用班上的黑板报进行文化宣传,有读者面广,保留时间长等特点。

可以介绍一些需要时间记忆的习惯用语和名言名句;可以编写一些国外小孩子经常玩耍的游戏,如填字游戏,既有趣又可增加词汇量。

2. 建立英语图书角。

现在的孩子或多或少拥有一些英语书或图片。

建立一个学生英语图书角,可以使这些资源共享,还可以促进孩子之间交流书本、交流内容、交流心得。

在这里,还要鼓励引导学生多接触英美原版的东西,如报刊、杂志、电影等,从中领略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语言行为,体会英美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

多阅读,多思考,所谓的“外语思维阶段”自然会悄然而至了,一篮篮装满流利口语的“果实”也等着学生采摘。

3.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交际活动。

卡通是美国快餐文化的一部分,尤其是迪斯尼中的卡通明星形象,如
Mickey Mouse, Donald Duck, Snoopy等更是家喻户晓,小孩子对它们如数家珍。

课堂没有时间去认识他们,并根据他们生动的故事编成剧本,那我们大可放到课外活动中。

我就组织过学生,对《Small red hat》、《Snow White》等童话故事进行改编,并用英语展开表演。

对话都不难,多以学生平常的对话入手。

老师还可配用面具、木偶手套、头饰等道具,更能引起学生广泛的兴趣。

总之,我们应采用一切手段让学生了解文化、感受文化、增强文化意识、提高文化能力。

当然,前提是教师本身就要做个有心人,努力掌握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最新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相信会有很多的
收获!教无定法,课堂文化的输入途径也无定法,本着善于思考,努力研究积极实践的态度,我们老师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输入课堂文化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第1版
[2]《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12 2004.1~2004.5
[3] 禹明,《小学英语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华南大学出版社,2004.5。

合理设计,正确定位,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获嘉兴市英语案例评比一等奖)
一、活动的背景
小学英语成为国家课程之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动,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研讨精彩纷呈。

经过几年如火如荼地开展,小学英语课堂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改变,兴趣高昂,积极向上。

英语教学总体呈现了开放灵活、丰富有趣的课堂。

但是,冷静下来,透过“热闹”课堂,我们会发现许多课堂过分追求外在形式的多样,而淡化了我们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于是,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广大英语教师共同思考的问题。

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又是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体现的。

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发现有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目标不明确,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不理想。

因此,目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为此,我市研训中心以“合理设计,正确定位,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题,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并以此为切入点,展开全组讨论。

二、活动的目标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具体的发展。

因此,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最重要的指标,即是我们经常说的课堂教学增量。

要在短短的40分钟的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就要求我们把注意力放到每个环节的实效性的教学措施上来,让我们生动的情境教学,TPR 教学等摒弃外在花哨的形式,更好的为我们的有效教学服务,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提高?就成了本次活动所要探讨的内容。

三、活动安排
学科中心组成员安排好各自的时间,集中在平湖市乍浦第二中心小学,一起听由朱佳怡老师带来的PEP6 Unit5 PartA Let’s learn, 听课完成后,再分组进行说课评课,然后就本次活动的主题进行交流探讨。

四、活动过程
(1)听课过程中,要求老师对整个课堂进行仔细的记录,观察教师在课堂中对教材的处理与把握以及学生对教学设计的接受程度。

从教学的目标,重难点,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等多个方面,真实的记录,及时的填写个人对课堂的评价。

(2)课后任课老师进行说课,就自己的设计意图,课堂的预设,教材的处理,教法的运用以及课堂上遇到的问题谈自己的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