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松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圃第二年春季土壤解冻出圃移栽。起苗前3至5天浇水一次,使土壤湿润疏松,起苗时不易伤根。对主根适 当修剪,注意起苗时不要伤顶芽。
病虫防治
落叶松褐锈病是危害落叶松的重要病害。
病原:落叶松褐锈病由担子菌亚门的落叶松拟三胞锈菌引起,该菌为同主寄生菌,在落叶松上能够完成发育 循环。
发病症状:发病初期,叶片尖端或近中部出现退绿小斑,逐渐扩大,到6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叶背面形成夏孢 子堆,直到9月中旬仍可产生。夏孢子堆初寄生于叶表皮下,奶油色或赭黄色形成圆形小丘状隆起,叶表皮夏孢子 堆破裂后露出铁锈色至血红色的粉状物,夏孢子成熟后飞散,最后在夏孢子原基处留下痕迹,这时在叶片上形成 段斑,8-9月在叶背面产生3-5个黑褐色凸起于叶表面的小粉堆,即冬孢子堆。随着病害的发展,冬孢子堆数量逐 渐增加,此时针叶萎黄,逐渐干枯脱落,使树木生长势减弱,影响落叶松的生长,严重的导致树木死亡。
发病规律:落叶松褐锈病主要发生在苗圃和幼林内。1-2年生的苗木和3-6年生的幼龄林受害严重,大树受害 轻。于9月下旬以落地针叶上的冬孢子越冬,越冬的冬孢子在适宜条件下5小时即可萌发,翌年的6、7月就能发病。 一般降雨多、湿度大发病严重;干旱、湿度小发病较轻;冬季温度低,第二年发病轻;冬季温度高,第二年发病 重。常集中连片发生,落叶松褐锈病发生的地块常有落叶松早落病的发生。褐锈病
综合防治措施:
可采用百菌清油剂低量喷雾防治苗圃地和幼林内发生的落叶松褐锈病,防治效果达到58%。
主要价值
落叶松落叶松的木材重而坚实,抗压及抗弯曲的强度大,而且耐腐朽,木材工艺价值高,是电杆、枕木、桥 梁、矿柱、车辆、建筑等优良用材。同时,由于落叶松树势高大挺拔,冠形美观,根系十分发达,抗烟能力强。 所以,又是一个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繁殖方法
采种:9月人工上树采摘果枝,将球果露天摊晒、敲打、筛选,然后干藏。
贮藏:10月至第二年3月,短时间内播种可直接干藏,将筛选后的种子适当干燥,置于通风、干燥的室内, 第二年春播种前一个月混沙催芽。
整地:3月上中旬,选择海拔在300米以上的阴坡、半阴坡土质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翻深整平,做1米 宽左右的高床或高垄,每亩施厩肥3000公斤,严格进行土壤消毒。
落叶松
松科落叶松属植物
01 植物学史
03 生长环境 05 生长习性
目录
02 形态特征 04 分布范围 06 繁殖方法
07 栽培技术
09 主要价值
目录
08 病虫防治 010 科学研究
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 Kuzen.),松科落叶松属乔木。幼树树皮深褐色,裂成鳞片状块片,老 树树皮灰色、暗灰色或灰褐色,纵裂成鳞片状剥离,剥落后内皮呈紫红色;枝斜展或近平展,树冠卵状圆锥形; 叶倒披针状条形,先端尖或钝尖;球果幼时紫红色,成熟前卵圆形或椭圆形,成熟时上部的种鳞张开,黄褐色、 褐色或紫褐色;种子斜卵圆形,灰白色,具淡褐色斑纹;子叶针形,初生叶窄条形;花期5-6月,球果9月成熟。 落叶松因至冬季叶脱落,故名。
生长环境
喜光性强,对水份要求较高,而以生于土层深厚、肥润、排水良好的北向缓坡及丘陵地带生长旺盛。
落叶松(6张)落叶松最适宜在湿润、排水、通气良好,土壤深厚而肥沃的土壤条件下生长最好,在干旱瘠薄 的山地阳坡或在常年积水的水湿地或低洼地也能生长,但生育不良。落叶松耐低温寒冷,一般在最低温度达— 50℃的条件下也能正常生长。
植物学史
落叶松因至冬季叶脱落,故名。
形态特征
落叶松(7张)乔木,高达35米,胸径60-90厘米;幼树树皮深褐色,裂成鳞片状块片,老树树皮灰色、暗灰色 或灰褐色,纵裂成鳞片状剥离,剥落后内皮呈紫红色;枝斜展或近平展,树冠卵状圆锥形;一年生长枝较细,淡 黄褐色或淡褐黄色,直径约1毫米,无毛或有散生长毛或短毛,或被或疏或密的短毛,基部常有长毛,二、三年生 枝褐色、灰褐色或灰色;短枝直径2-3毫米,顶端叶枕之间有黄白色长柔毛;冬芽近圆球形,芽鳞暗褐色,边缘 具睫毛,基部芽鳞的先端具长尖头。叶倒披针状条形,长1.5-3厘米,宽0.7-1毫米,先端尖或钝尖,上面中脉不 隆起,有时两侧各有1-2条气孔线,下面沿中脉两侧各有2-3条气孔线。
落叶松主产于中国东北大、小兴安岭等地。落叶松喜光性强,对水份要求较高,在各种不同环境,如山麓、 沼泽、草甸、湿润的河谷及山顶等均能生长,而以土层深厚、肥润、排水良好的北向缓坡及丘陵地带生长旺盛。 落叶松的繁殖方式为种子繁殖。
落叶松材质优良,用途广泛,是良好的电杆、枕木、桥梁、矿柱、造船、车辆、造纸和建筑用材。也是高山 地带森林更新和荒山造林较好的树种。落叶松的树皮已经用于制革和印染。落叶松在夏季,树叶渗出一种白色的 甜物质,也就是落叶松甘露聚糖,曾经用于临床医学,其含有少见的松三糖。
分布范围
落叶松主产于中国东北大、小兴安岭等地。 苏联远东地区也有分布。
生长习性
在各种不同环境(如山麓、沼泽、泥炭沼泽、草甸、湿润而土壤富含腐殖质的阴坡及干燥的阳坡、湿润的河 谷及山顶等)均能生长,常组成大面积的单纯林,或与白桦、黑桦、丛桦、山杨、樟子松、红皮云杉、鱼鳞云杉 等针阔叶树组成以落叶松为主的混交林。
还可以制作落叶松阿拉伯半乳聚糖。落叶松阿拉伯半乳聚糖由落叶松属木材用水或稀碱液浸提加工而得,属 低粘度高分散性树胶,主要用于医药、食品等。
科学研究
中国林科院在世界上率先绘制出落叶松的高质量基因组图谱。
谢谢观看
球果幼时紫红色,成熟前卵圆形或椭圆形,成熟时上部的种鳞张开,黄褐色、褐色或紫褐色,长1.2-3厘米, 径1-2厘米,种鳞约14-30枚;中部种鳞五角状卵形,长1-1.5厘米,宽0.8-1.2厘米,先端截形、圆截形或微凹, 鳞背无毛,有光泽;苞鳞较短,长为种鳞的1/3-1/2,近三角状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具中肋延长的急尖头; 种子斜卵圆形,灰白色,具淡褐色斑纹,长3-4毫米,径2-3毫米,连翅长约1厘米,种翅中下部宽,上部斜三角 形,先端钝圆;子叶4-7枚,针形,长约1.6厘米;初生叶窄条形,长1.2-1.6厘米,上面中脉平,下面中脉隆起, 先端钝或微尖。花期5-6月,球果9月成熟。
播种:3月下旬,种子催芽后可直接播种。否则,要用40℃左右温水浸种一二天,在温暖处混沙或锯末中进 行催芽后再播种。开沟条播,灌足底水。每亩播种7至10公斤,用捣细的腐殖质或细沙覆盖,覆土不能超过0.5厘 米,有条件时,最好再覆一层草保墒。
栽培技术
落叶松(6张)
4月至第二年7月幼苗出齐后,要进行必要遮阴,透光度保持60%左右,进入雨季撤除。6月中下旬和7月上中 旬分别间苗2次,最后一次每米播种行留苗100株左右。出苗前始终保持床面湿润,用喷壶每天喷水2至3次,出苗 后可适当减少喷水次数,但不可床面过干。出苗后15至20天,每亩追硫铵5公斤,以后每隔半个月左右连续追肥3 至4次,每亩每次追肥量逐渐增加至10公斤左右。7月停止追氮肥,可适量追施磷钾肥。
病虫防治
落叶松褐锈病是危害落叶松的重要病害。
病原:落叶松褐锈病由担子菌亚门的落叶松拟三胞锈菌引起,该菌为同主寄生菌,在落叶松上能够完成发育 循环。
发病症状:发病初期,叶片尖端或近中部出现退绿小斑,逐渐扩大,到6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叶背面形成夏孢 子堆,直到9月中旬仍可产生。夏孢子堆初寄生于叶表皮下,奶油色或赭黄色形成圆形小丘状隆起,叶表皮夏孢子 堆破裂后露出铁锈色至血红色的粉状物,夏孢子成熟后飞散,最后在夏孢子原基处留下痕迹,这时在叶片上形成 段斑,8-9月在叶背面产生3-5个黑褐色凸起于叶表面的小粉堆,即冬孢子堆。随着病害的发展,冬孢子堆数量逐 渐增加,此时针叶萎黄,逐渐干枯脱落,使树木生长势减弱,影响落叶松的生长,严重的导致树木死亡。
发病规律:落叶松褐锈病主要发生在苗圃和幼林内。1-2年生的苗木和3-6年生的幼龄林受害严重,大树受害 轻。于9月下旬以落地针叶上的冬孢子越冬,越冬的冬孢子在适宜条件下5小时即可萌发,翌年的6、7月就能发病。 一般降雨多、湿度大发病严重;干旱、湿度小发病较轻;冬季温度低,第二年发病轻;冬季温度高,第二年发病 重。常集中连片发生,落叶松褐锈病发生的地块常有落叶松早落病的发生。褐锈病
综合防治措施:
可采用百菌清油剂低量喷雾防治苗圃地和幼林内发生的落叶松褐锈病,防治效果达到58%。
主要价值
落叶松落叶松的木材重而坚实,抗压及抗弯曲的强度大,而且耐腐朽,木材工艺价值高,是电杆、枕木、桥 梁、矿柱、车辆、建筑等优良用材。同时,由于落叶松树势高大挺拔,冠形美观,根系十分发达,抗烟能力强。 所以,又是一个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繁殖方法
采种:9月人工上树采摘果枝,将球果露天摊晒、敲打、筛选,然后干藏。
贮藏:10月至第二年3月,短时间内播种可直接干藏,将筛选后的种子适当干燥,置于通风、干燥的室内, 第二年春播种前一个月混沙催芽。
整地:3月上中旬,选择海拔在300米以上的阴坡、半阴坡土质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翻深整平,做1米 宽左右的高床或高垄,每亩施厩肥3000公斤,严格进行土壤消毒。
落叶松
松科落叶松属植物
01 植物学史
03 生长环境 05 生长习性
目录
02 形态特征 04 分布范围 06 繁殖方法
07 栽培技术
09 主要价值
目录
08 病虫防治 010 科学研究
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 Kuzen.),松科落叶松属乔木。幼树树皮深褐色,裂成鳞片状块片,老 树树皮灰色、暗灰色或灰褐色,纵裂成鳞片状剥离,剥落后内皮呈紫红色;枝斜展或近平展,树冠卵状圆锥形; 叶倒披针状条形,先端尖或钝尖;球果幼时紫红色,成熟前卵圆形或椭圆形,成熟时上部的种鳞张开,黄褐色、 褐色或紫褐色;种子斜卵圆形,灰白色,具淡褐色斑纹;子叶针形,初生叶窄条形;花期5-6月,球果9月成熟。 落叶松因至冬季叶脱落,故名。
生长环境
喜光性强,对水份要求较高,而以生于土层深厚、肥润、排水良好的北向缓坡及丘陵地带生长旺盛。
落叶松(6张)落叶松最适宜在湿润、排水、通气良好,土壤深厚而肥沃的土壤条件下生长最好,在干旱瘠薄 的山地阳坡或在常年积水的水湿地或低洼地也能生长,但生育不良。落叶松耐低温寒冷,一般在最低温度达— 50℃的条件下也能正常生长。
植物学史
落叶松因至冬季叶脱落,故名。
形态特征
落叶松(7张)乔木,高达35米,胸径60-90厘米;幼树树皮深褐色,裂成鳞片状块片,老树树皮灰色、暗灰色 或灰褐色,纵裂成鳞片状剥离,剥落后内皮呈紫红色;枝斜展或近平展,树冠卵状圆锥形;一年生长枝较细,淡 黄褐色或淡褐黄色,直径约1毫米,无毛或有散生长毛或短毛,或被或疏或密的短毛,基部常有长毛,二、三年生 枝褐色、灰褐色或灰色;短枝直径2-3毫米,顶端叶枕之间有黄白色长柔毛;冬芽近圆球形,芽鳞暗褐色,边缘 具睫毛,基部芽鳞的先端具长尖头。叶倒披针状条形,长1.5-3厘米,宽0.7-1毫米,先端尖或钝尖,上面中脉不 隆起,有时两侧各有1-2条气孔线,下面沿中脉两侧各有2-3条气孔线。
落叶松主产于中国东北大、小兴安岭等地。落叶松喜光性强,对水份要求较高,在各种不同环境,如山麓、 沼泽、草甸、湿润的河谷及山顶等均能生长,而以土层深厚、肥润、排水良好的北向缓坡及丘陵地带生长旺盛。 落叶松的繁殖方式为种子繁殖。
落叶松材质优良,用途广泛,是良好的电杆、枕木、桥梁、矿柱、造船、车辆、造纸和建筑用材。也是高山 地带森林更新和荒山造林较好的树种。落叶松的树皮已经用于制革和印染。落叶松在夏季,树叶渗出一种白色的 甜物质,也就是落叶松甘露聚糖,曾经用于临床医学,其含有少见的松三糖。
分布范围
落叶松主产于中国东北大、小兴安岭等地。 苏联远东地区也有分布。
生长习性
在各种不同环境(如山麓、沼泽、泥炭沼泽、草甸、湿润而土壤富含腐殖质的阴坡及干燥的阳坡、湿润的河 谷及山顶等)均能生长,常组成大面积的单纯林,或与白桦、黑桦、丛桦、山杨、樟子松、红皮云杉、鱼鳞云杉 等针阔叶树组成以落叶松为主的混交林。
还可以制作落叶松阿拉伯半乳聚糖。落叶松阿拉伯半乳聚糖由落叶松属木材用水或稀碱液浸提加工而得,属 低粘度高分散性树胶,主要用于医药、食品等。
科学研究
中国林科院在世界上率先绘制出落叶松的高质量基因组图谱。
谢谢观看
球果幼时紫红色,成熟前卵圆形或椭圆形,成熟时上部的种鳞张开,黄褐色、褐色或紫褐色,长1.2-3厘米, 径1-2厘米,种鳞约14-30枚;中部种鳞五角状卵形,长1-1.5厘米,宽0.8-1.2厘米,先端截形、圆截形或微凹, 鳞背无毛,有光泽;苞鳞较短,长为种鳞的1/3-1/2,近三角状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具中肋延长的急尖头; 种子斜卵圆形,灰白色,具淡褐色斑纹,长3-4毫米,径2-3毫米,连翅长约1厘米,种翅中下部宽,上部斜三角 形,先端钝圆;子叶4-7枚,针形,长约1.6厘米;初生叶窄条形,长1.2-1.6厘米,上面中脉平,下面中脉隆起, 先端钝或微尖。花期5-6月,球果9月成熟。
播种:3月下旬,种子催芽后可直接播种。否则,要用40℃左右温水浸种一二天,在温暖处混沙或锯末中进 行催芽后再播种。开沟条播,灌足底水。每亩播种7至10公斤,用捣细的腐殖质或细沙覆盖,覆土不能超过0.5厘 米,有条件时,最好再覆一层草保墒。
栽培技术
落叶松(6张)
4月至第二年7月幼苗出齐后,要进行必要遮阴,透光度保持60%左右,进入雨季撤除。6月中下旬和7月上中 旬分别间苗2次,最后一次每米播种行留苗100株左右。出苗前始终保持床面湿润,用喷壶每天喷水2至3次,出苗 后可适当减少喷水次数,但不可床面过干。出苗后15至20天,每亩追硫铵5公斤,以后每隔半个月左右连续追肥3 至4次,每亩每次追肥量逐渐增加至10公斤左右。7月停止追氮肥,可适量追施磷钾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