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下《文化眼光》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教版九下《文化眼光》教案
教学目标
1、研读文本,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化眼光”的含义。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把握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我们需要文化眼光。

说明:
冯骥才的作品扎根于民间,来自于乡土,有浓浓的乡土味。

10余年前,冯骥才就开始关注现代化冲击下的都市个性的存亡,文化的市场化、文化的传媒化、文化的趋同化以及纯文化的命运。

现在的他,深深地意识到构成中华文化半壁江山的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化,不但未能得到系统整理,反而在现代化进程中还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保护文化遗产与抢救民间艺术的事业之中。

冯骥才的《文化眼光》,作者对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眼光,做出了自己的解释,文章中未提“拯救传统文化、拯救民间文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品味、揣摩作者的写该文的目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思考、探究拥有文化眼光的价值。

2、难点:用自己所发现的事例来谈谈拥有文化眼光的好处。

说明:
深入地沉浸到文本,分析文本,理解文化眼光的价值,但“纸上得来终觉浅”,初三的学生应该有以此及彼的能力,从生活中找找事例去体会拥有文化眼光的好处,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本文的写作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请同学们谈谈读余秋雨《文化苦
旅·道士塔》的感受。

(敦煌的莫
高窟,曾经由一个没有文化的道士
当家。

当年,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
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
花,他想亮堂一点多好呢,他就用
石灰细细刷墙,今天我们只能对他
的无知表示痛恨、对那逝去的艺术
学生自由发言,表达感受学生惋惜伟大的中国文化
就这样被损毁,表达对文
化的珍惜。

为上《文化眼
光》营造气氛。

深深惋惜。

当年,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缺乏文化素养,缺乏文化眼光。

今天我们学习当代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文化眼光》。

默读圈划初步感知阅读全文思考:
1、什么是文化?
2、什么是文化眼光?
学生通过圈划,能从文中
找到答案。

1、什么是文化?
(1)文化有三种理解
(2)狭义文化的缺点,
有一段时期对文化的理解
比较单一、空洞,使得那
时的社会生活非常空虚与
空洞。

现在我们经常讲的
是大文化,指人类生活
文化眼光就是具有文化素
养、文化意识、文化远见
和历史远见的眼光
借助默读圈划,沉浸文
本,理解题目的含义
思考探究揣摩意图1、探究文化眼光的价值
2、教师引导:文章为什么要提及柏
林墙?除了告诉我们文化眼光要有
一种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外,你还
得到了什么启示?
3、教师展示一些急需拯救文化的照
片,如:昆剧、京剧、石库门民
居……
请学生结合照片内容说说拥有了文
化眼光的好处。

学生能从文本中找到“文
化眼光”的价值:
1、只要用文化眼光来
看,文化便无所不在,对
事物也会产生新的认识与
发现。

生活就更加丰富多
彩。

2、我们用文化眼光来看
生活的一切,才会真正感
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丰
实与深邃。

3、用文化眼光能看出
生活文化由活着的状态进
入历史的状态。

领悟出本
文的写作意图——拯救历
史。

通过阅读文本理解文化眼
光的价值,并通过到生活
中寻找文化并用“文化的
眼光”去欣赏、谈谈自己
新的发现,能使学生更深
入地理解本文的写作意
义,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
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
能力。

课后作业1、我用“文化眼光”看生活
具体要求:用你独到的眼光寻找生1、让学生把上课时的
思想用笔记录下来,整理
读写结合
关注生活、
活中的某一文化现象,写出其文化意义。

字数300字。

2、阅读《冯骥才:守望民间拯救
文化》一文。

自己思想,提高对现象的认识。

2、更深入地了解冯骥才,理解拯救历史的迫切性。

板书:
培养欣赏
文化眼光价值
拯救历史
思路点拨
整体认知,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眼光,再去探究文化眼光的价值,揣摩写作目的——拯救历史。

用文化的眼光观察、欣赏身边的文化现象,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拯救优秀的文化。

练习举隅
1、用文化眼光来看上海这个城市,请你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并说说理由。

2、你能为拯救传统文化、拯救历史做什么?请设计一句号召人们的标语。

相关链接
冯骥才:守望民间拯救文化
20余年前,冯骥才成为一名地区级的政协委员。

那时的他,用文笔和画笔记录着天津最原汁原味、最活灵活现的市井民俗、生活百态。

喜爱他的读者说,他的作品扎根于民间,来自于乡土。

10余年前,冯骥才成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

那时的他,用锐利的眼光和深刻的笔触,关注现代化冲击下的都市个性的存亡,文化的市场化、文化的传媒化、文化的趋同化以及纯文化的命运。

关注他的学者说,他背负着博大的文化责任感。

今天,冯骥才已经是全国政协常委。

现在的他,深深地意识到构成中华文化半壁江山的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化,不但未能得到系统整理,反而在现代化进程中还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保护文化遗产与抢救民间艺术的事业之中,不惜花费毕生积蓄,不
惜年高劳顿。

所有具备“文化良知”的人都说,冯骥才,是保护民间文化的旗手。

2006年3月,全国两会过程中,这名旗手发出了“文化保护做得如何,关系着最终实现的新农村的精神内涵与文化主体”的深沉呼唤,并未求得一鸣惊人,但实则已功在千秋。

大声疾呼:“不要把新农村改造成洋农村”
从春花烂漫的时节一直走到秋风萧瑟的日子,2005年两会后,为了给2006年的提案做准备,冯骥才开始了穿梭于民宅小巷的扎实调研,他走遍了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浙江等7个民俗文化集中呈现的省份。

走进民风古朴的古老宅落、走进已濒风化的砖墙瓦房,冯骥才看到了一些有悖于我国民间文化保护的现象,让他辗转反侧,痛心疾首。

走到浙江杭州附近一些富裕的小县城,冯骥才发现生活富足的农民已经开始在建设自己家园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了文化的元素。

但是,这文化,却是赤裸裸地照搬洋文化,甚至不惜放弃了悠远缠绵的中华民族文化。

他们在村落中,修建起一座座微型的“艾菲尔铁塔”,当地的孩子以“艾菲尔铁塔”为荣,但是,当被询问到最喜欢我们中国的什么建筑时,孩子们却你推我让地迟迟无法给出答案。

在广州的一些小村落,农民们修建起了小型的卢浮宫,而中国的飞檐走壁、雨榭楼台早已淡出视野,退出记忆。

为此,冯骥才忧心忡忡,“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在农村。

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农村。

它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之一,是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情感之根。

但是,现在很多农村的状况是,人们对外来的东西觉得特新鲜,把原来的东西都扔掉了。

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

如果这样继续发展,十几年后,我们传统的东西就都没有了。


同样让冯骥才忧心的状况还有很多:很多口耳相传的非物质的文化种类,如剪纸、糖画的民间老艺人在无声无息地逝去。

作为文化的携带者他们同时带走了一种中国民间艺术传承的希望;江西的一些村落中,很多农民外出务农,家中无人留守,古色古香的房子已经破败不
堪,变成空穴,随时有风化倒塌的可能;山西的一些企业家将一些具有文化保护和文化研究价值的村落的管理权买下来,变成自己盈利的工具;云南的一些民俗旅游村落,当地的农民已经将民族服饰、民族艺术变成纯粹赚钱的工具……
“因此,在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的新农村建设中,文化保护不能回避,相反应该首当其冲。

”冯骥才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身体力行:用行动感动所有具有文化良知的人们
“我们的文化行为感动了国人,激活了学术,民间文化逐渐热起来了,民间文化保护,国家逐渐重视起来了。

”冯骥才应该对自己以及众多热爱民间文化、致力于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有识之士所作的工作感到骄傲。

耗时10年,我国首次对民间文化进行国家级抢救、普查和整理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已于2003年2月18日正式启动,用10年的时间对全国56个民族、2800多个县市的民间文化进行地毯式的普查、抢救、整理和保护。

工程实施3年来,进展顺利。

这一工程还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

为了摸清民间文化传承人的状况。

冯骥才开展了民俗文化传承人的普查和认定工作。

普查的标准、规范化的手册和范本已经建立,全国有26个省市已经开始了普查工作。

为了摸清古村落的状况,冯骥才几乎跑遍了我国所有的村落。

他直接走进田间地头,和老百姓聊,和村委会主任、村支书聊。

他还不放弃每一个宣讲的机会,在一系列的文化论坛和研讨会上发表观点,以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民间文化保护的队伍当中。

“历史街区不断地被拆除,极具文化价值的古村落聚居地在土崩瓦解,大批的农村孩子进城务工,他们的文化也在瓦解。

我们无法阻止一个时代的变化,但是,文化,我们必须挽留。

”冯骥才说。

冯骥才有很多重身份,他是一名作家,几十载笔耕不辍,他的作品让人不忍释卷;他是一名画家,他的作品不拘泥单纯形似,唯重视审美品格。

被称之为“中国现代文人画的代表”;他更是一名政协委员,因此,他遍访民俗传人、调研族落文明、拯救文化遗产。

支撑他的,
是不能卸去的使命感。

当别人问起这几重身份其中的差别时,冯骥才说,“政协委员,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政协委员,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分子,应该站在国家的利益上思考一些重大的问题。


作为政协委员的冯骥才,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也正是这样影响着一代具有文化良知的人们。

任重道远:“未来要做的事实在太多”
今年的两会上,当冯骥才做了“关于规划新农村建设要提前注重文化保护问题”的主题发言后,引起了政协委员们的强烈共鸣,“民间文化的本质是和谐。

它的终极目的从来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有人间的和谐,因此它是我们建设和谐农村和先进文化的得天独厚的根基。

由于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都是那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它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以及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

鉴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城市大规模现代化改造中,片面追求经济指标,对城市历史文化造成的破坏已不可挽回;这一次,在新农村建设起步之时,应以全面的科学的谐调的发展观,两个文明一起抓。

将文化遗产的保护,率先列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

千万不要再出现城市改造的文化悲剧。


会后,委员们和冯骥才依旧热烈讨论,全国政协常委王蒙同志在两会结束后,还专门致电冯骥才,继续讨论这个话题。

两会刚刚结束,冯骥才又投入了即将于5月份在浙江嘉兴召开的“保护古村落研讨会”的紧张筹备当中。

“我们要把去年魅力名镇评选中,当选的名镇负责人召集到一起,切磋经验,沟通信息、相互借鉴。

”冯骥才对即将召开的研讨会充满信心。

在研讨会结束后,冯骥才还将继续对中国56个民族的民间艺术进行“地毯式”的登记、拍照、录像;他还要出版上千个民俗县集本;出版中国民俗民间艺术分布地图册;他还要继续为经费的问题奔波;他还要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民间文化保护的队伍当中来……
“未来的事情实在太多!”政协委员冯骥才,守望民间,拯救文化,未曾停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