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温州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温州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
1.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以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一些规律。
下列三国与西晋兴亡更替示意图表达最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B.
C.D.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首诗中的“烈士”“壮心”分别指的是
A.项羽灭掉刘邦
B.诸葛亮光复汉室
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D.曹操统一全国
3.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是初中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请判断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3世纪的是
A.禹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朝
B.苻坚于383年发动淝水之战
C.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
D.西晋于280年灭掉吴统一全国。
4.迁都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单)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统一黄河流域
B.开发江南经济
C.笼络守旧势力
D.学习先进文化
5.历史图片往往能再现当时的历史现象。
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A.民族交融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6.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
与下图中A对应的朝代是()
A.商朝B.北魏C.夏朝D.东周
7.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
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A.“八王之乱”
B.定都洛阳
C.恢复分封制
D.三家归晋
8.据《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现象起到推动作用的是( )
①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②“苏湖熟,天下足”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利于经济发展④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A.①②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④
9.我国的春运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迁徙。
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
A.东汉初年B.东汉末年
C.西晋初年D.西晋末年
10.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社会危机
11.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历史上统称为
A.南朝
B.西晋
C.东晋
D.汉
12.4世纪后期,建立前秦政权统一黄河流域的前秦王是
A.刘裕
B.王猛
C.司马炎
D.苻坚
13.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后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皇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其目的是( )
A.缓和矛盾,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有效统治
B.显示中华文化的巨大吸引力和民族向心力
C.认祖归宗,促进民族融合
D.促进草原文明向农业文明过渡
14.2018年9月23日是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亿万中国农民有了专属于自己的节日。
我国自古以来重视农业生产,注重对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的总结。
下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A.《神灭论》B.《齐民要术》C.《水经注》D.《兰亭集序》15.“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
”这首诗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
A.祖冲之B.贾思勰C.顾恺之D.郦道元
16.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迁。
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
A.“城头山鸡呜角角,洛阳家家胡乐”
B.“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雨中”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7.下列哪些成语反映的是淝水之战时的情况
①投鞭断流
②草木皆兵
③风声鹤唳
④破釜沉舟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18.有一位北方朋友,他热衷于农作物、蔬菜和果树栽培技术的研究,他想了解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生产技术,可以查阅的书籍是()
A.《孟子》B.《史记》C.《齐民要术》D.《论语》
19.东汉末年以后,迁居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生产互补,至北朝末年,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基本汉化。
汉族吸收了胡服、胡食、胡乐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胡汉差异逐渐消失。
以上材料反映这一时期的特征是
A.政权并立B.商业繁荣C.民族交融D.战争频繁
20.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A.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B.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三国鼎立,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21.战争,自从它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天起,便同人类数千年阶级社会的发展史如影随形。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都是中国古代的著名战役,它们
A.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B.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C.都阻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D.都发生在大一统时期
22.下列历史人物在生活朝代上与其他三人不同的是
A.B.
C.D.
23.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写道:“先帝(刘备)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去世),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蜀汉国力薄弱),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在发表这篇文章时
A.周王室衰微
B.百家争鸣
C.国家统一
D.三国鼎立
24.中国书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2009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杰出的书法家中被后人誉为“书圣”的是
A.钟繇B.王羲之C.颜真卿D.欧阳询
25.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推算《大明历》时,必须对天体运行规律进行精细的推算。
下列成就对他创制新历法产生重要作用的是( )
A.设计制造指南车B.设计制造千里船
C.编著《缀术》D.精确计算圆周率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221年刘备建立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263年魏国灭掉蜀国;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城,史称西晋;西晋灭掉魏国和吴国,于280年统一全国,故D符合题意;ABC图示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D
解析:D
【解析】材料内容是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曹操著名诗篇《龟虽寿》,描写曹操踌躇满志,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故选D。
3.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时间为公元前的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晚,数值越大年代越早,而公元元年以后的时间正好相反,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早,越大年代越晚。
所以西晋于280年灭掉吴统一全国是属于公元3世纪,D项符合题意。
而公元前2070年属于公元前21世纪,383年属于公元4世纪,公元25年属于公元1世纪。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4.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其主要目的是学习先进文化,故迁都洛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单)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故D符合题意;统一黄河流域、开发江南经济、笼络守旧势力与题干无关,故ABC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5.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图片中胡床、方凳、汉人食胡图,这些都说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生活习俗上逐渐趋同,是民族融合的具体体现,民族融合是指民族之间自然融合,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逐步消失,相互融合成新的民族,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俗密切联系的结果。
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突出特点之一,所以A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在图片中体现不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点睛】
本题是图片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材料信息—“胡床、方凳、汉人胡食图”,判断历史事件所指—“民族交融”。
审题并弄清题目要求,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再认再现基础知识准确做出选择。
6.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大约与南朝同一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5个政权,历史上称之为“北朝”。
其中,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逐渐统一北方。
北魏又分裂为东魏、西魏。
后来,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所以B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7.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败。
281年西晋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能智力国家。
西晋的皇族纷纷起兵争夺皇位,混战十几年,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从此西晋衰落。
A符合题意;西晋建立初期,定都洛阳,B不合题意;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后,继续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恢复分封制,C不合题意;中国古代三国末期,司马氏家族篡魏灭蜀以后,兵伐东吴,灭了吴国,自此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主的魏、蜀、吴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史称西晋。
D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骤灭”,即很快灭亡的意思。
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就是加快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
8.C
解析:C
【解析】上述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放,其原因包括: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利于经济发展;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②“苏湖熟,天下足”局面的出现,是宋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所以排除②项,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9.D
解析: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西晋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中央政府的控制权进行了行了历时十六年之久的战乱,史称八王之乱。
这次战乱使西晋王朝的统治力量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北方人口为躲避战乱开始南迁,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故选D。
点睛:关于江南地区的开发,需要重点掌握北方人口南迁的时间和原因;掌握江南地区得以开放的原因。
10.C
解析:C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A项中华文明的起源指的是远古时期;B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指的是隋唐时期;C项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指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社会危机指的是明清时期。
故选C项。
11.A
解析: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
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它们的都城都在建康,总称为南朝,A符合题干;西晋和汉都是大一统王朝,BD不符合题干;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而北方处于政权林立的“十六国”时期,号称“东晋十六国”,故C不符合题干;故本题选A。
12.D
解析: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4世纪时,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苻坚任用汉族人王猛进行改革,逐渐强大,不久统一了黄河流域。
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13.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后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皇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可知,此内容反映了这些少数民族主动认为自己与汉族同宗同族,其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统治地位的正统性和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故A符合题意;BCD与题干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B符合题意;范缜著有《神灭论》,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无神论思想。
A不符合题意;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著有《水经注》是综合性地理学专著。
C不符合题意;东晋王羲之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5.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圆周小数点分明”,结合所学可知,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设计制造指南车,运用刘徽的方法,在世界上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
3.1415927之间。
这项成果领先世界约1000年。
祖冲之还对历法进行精细的观测和推算,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
他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故A符合题意;贾思勰是北朝农学家,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顾恺之是东晋画家,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郦道元是地理学家,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分析选项可知,“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中的胡乐即少数民族音乐,洛阳家家学习少数民族音乐,能反映当时的民族交融情况,A项符合题意;“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雨中”描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事业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描述的民族冲突,C项不符合题意;“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D 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限定信息“反映民族交融”,结合四个选项的内容逐一分析,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解能力,结合“城头山鸡呜角角,洛阳家家胡乐”、“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雨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具体含义解答问题,排除不是体现民族融合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7.C
解析:C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公元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
但因为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
《晋书·苻坚载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这反映了战前苻坚的骄傲自大,战斗开始不久,苻坚望见晋军阵容严整,又把远处八公山上摇动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军。
秦军溃败以后,一路上听到“风声鹤唳”,以为是晋军追来,更是胆战心惊。
“①投鞭断流、②草木皆兵、③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
C符合题意;④破釜沉舟是秦朝末年项羽在战役中采用的战术。
ABD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C。
18.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
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内容完整的农书,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
想了解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生产技术,可以查阅的书籍是《齐民要术》。
C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A不合题意;《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B不合题意;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教育家,他的思想由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D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C。
19.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汉族吸收了胡服、胡食、胡乐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胡汉差异逐渐消失。
”等结合所学知识,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我国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0.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使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是三个国家努力发展自己的经济,使社会生产进一步发展,分裂中包含着统一趋势,实现了局部统一,故B符合原因;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2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官渡之战是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的战役,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胜曹操军队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故B符合题意;官渡之战发生在208年,赤壁之战发生在220年,淝水之战发生在383年,故排除A;官渡之战使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赤壁之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形,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淝水之战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排除C;淝水之战发生在南北朝并峙时期,排除D。
故选B。
22.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张仲景是东汉著名医学家,汉武帝是西汉帝王,班超是东汉政治家,因此祖冲之生存的朝代与其它三者明显不同,故排除BCD,A 符合题意。
故选A。
23.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据材料诸葛亮的《出师表》中的“今天下三分”是指历史上的三国鼎立时期。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
汉,史称蜀;229年,孙权称帝,建国号为吴,所以D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4.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三国时期曹魏时的书法名家,CD项是唐朝的书法家。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5.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祖冲之推算《大明历》时,必须对天体运行规律进行精细的推算,他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约1000年,对他创制新历法产生重要作用,故D符合题意;设计制造指南车、设计制造千里船、编著《缀术》与题干无关,故ABC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