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写生在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写生在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性
摘要:古人留下的画技和画论无疑是中国画坛的财富,哺育了历代大师,无数
的画家和理论家。

比如:谢赫的《古画品录》的六法论,是中国画坛的骄傲和自豪,但六法的生命力绝不能停在过去,它需要进步;需要活力;需要更新。

在二
十一世纪,它需要有一个崭新的面孔适应当代中国的特色,来昭示未来的中国画家。

审视古人的画技和画论,研究它的历史价值,将其与当今中国画艺术和谐的
部分继续保留,不和谐的部分加以理顺和创新,应是我们当代理论家和画家的共
同责任。

关键词:写生;灵感;师法自然
多年的美术教学,使笔者常有机会和学生们一起走出校园,走出城市,去翻
越巍巍绵延的太行山。

去把自己的身心融入青山绿水之间感悟大自然的奥妙;去
寻找大自然带来的创作激情和灵感。

通过多年的写生实践,笔者认识到:只有在“传移摹写”的基础上“师法自然”才能创作出气韵生动、皆极奇妙的作品。

闭门造
车无论如何是画不出什么好作品来的。

一、传移摹写的重要性
古人在中国画的不断发展中为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技法和画论,这些技法
和画论为当今的国画发展带来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学习和掌握传统技法非常重要。

只有掌握了、领悟了这些技法的奥妙,才能为下一步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概括了古代各种衣纹画法的“十八描”和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地质结构和树木
表皮状态,概括创造出来的“山水皴”法。

这些都是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
各种山石的不同地质结构和树木表皮状态,概括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

我们只有
通过不断地对古人的作品的摹写,才能学习到前人绘画的精髓。

才能创新出紧跟
时代的笔墨。

二、师法自然
六朝以前山水画还没有单独分科,但是到了隋唐时代,王维在青绿山水的基
础上改革创新,成为水墨一端的创始人。

而王恰创了泼墨画法。

张璪在水墨松石
的绘画实践中总结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画论。

而荆浩则在实践的同时,
认真总结前人的艺术问题,进而提出自己别开生面的解决方案。

他说:“吴道子有笔无墨,项容有墨五笔,吾当取二人之长,成一家之体。

”从他的《匡庐图》可以看出已经不再用线勾勒,而是用有笔有墨的“皴法”很好地把客观物象的形态,质
地表现出来。

使物象的描绘和性情的抒发在线条和墨色之间融洽地表达出来。


他的努力下,“成一家之体”终于体现在“皴法”的创立上。

而近代山水画大师黄宾
虹的画不仅“和众长为己有”,上承古人,而且积极富有生机,对后世具有很大的
启发。

这就说明时代在前进,艺术更应该跟随时代。

要走出传统就要求我们不仅
要有悟性,还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俗话说:书画之妙,不在于学,而在于悟。

这就需要我们走出喧嚣的城镇,走进青山绿水之中,静心感悟大自然带给我们的
情感和启发,去积累大量的创作素材,提高艺术修养。

北宋郭熙父子所著的《林
泉高致》中的《山水训》中也认为,山水画家需“身即山川而取之”,要“饱游沃看”,才能“胸储五岳”,使所画作品磊落而有新意。

这些都说明艺术创作以走进自然为宗旨。

只有具有“师造化”的精神,才能“师古而不泥古”,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创作出“笔尖而气壮,景少而意长”的艺术作品。

三、锐意创新
目前,山水画界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

这些现象不仅存在于一些初学者的
作品中也存在于相当一部分小有成就的画家的作品之中。

第一,就是盲目照抄自然,没有任何艺术手法上处理。

第二,就是走老路,没有任何笔墨新颖之处。

第三,就是玩弄技法,追求画面的时髦,而缺乏艺术内涵。

笔者认为:面对这些现象,我们只有静下心去认真思考,潜心于青山绿水中去感悟,去聆听大自然给与
我们的灵性和艺术感召力。

才能对当前这些不良现象有所改变,才能画出好的作品,妙的作品。

北宋前期的山水画家范宽,他早年学李成、荆浩。

然而学来学去,成了一套公式,虽然技法上有所得,但只能是步大师的后尘。

后来,他饱游大山
名川,从中领略了大自然的雄伟壮丽,才感觉到前人的画法,无不得益于大自然
的感召力。

于是,他改变了学习方式,定居在山林之间。

这时,他才真正感悟到
了前代大师作画的要领,形成了他“落笔雄伟老硬,真得山骨”的画风。

可见古今
任何画家一旦离开了写生这个师法自然的有机媒介,哪怕他是最伟大的画家,他
的作品也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它的生命力是不会长久的。

我们知道中国
山水画特别讲究“意境”。

而意境不是盲目地照抄,不是玩弄笔墨技巧所能获得的,他是绘画者情感上的升华;是情与境的互相交融的结晶。

它的艺术魅力远远超出
了画面本身所给人的感受、启迪,而能让人见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品出“言
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

比如:马远的山水画《寒江独钓图》画面采取了大面积的留白,只在水面上画了寥寥数笔的水纹和一叶扁舟及一个垂钓的老翁。

其绘画语
言极其朴素,但却能使观画者随其画外音而深入其境,而此“境”绝非画中之“境”,
而是国画家不断地深入生活、体察自然、感悟自然,大量地收集素材溶于自己的
情感之所在。

可见走进自然去写生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的山水画从明清以后,仍然盛行文人画画风。

画家的数量虽多,但多偏
重于对前人的笔墨风格的继承,缺乏对前代的革新、创造精神,呈现出衰败的局面。

比如:清初“四王”的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推崇元人的笔墨,虽然在
笔墨技法上有很深的功力,但由于脱离生活,对自然山水缺乏自我的真实感受,
其作品缺乏创造性,致使“四王”中无一人跳出宋、元的绘画圈子。

笔法当随时代。

这种局面亟待我们去改革创新,开拓新的绘画风格,走出新路。

然而画法上的突破、意境的高上,不但要求我们继承传统,也要求我们不断深入生活,去大自然
中写生,“搜尽奇山打草稿”搜集大量的素材,和创作灵感,增强自身的文学修养
和艺术修养。

笔者认为写生时应该灵活运用各种“皴”法,画出自我的感觉,还可
以结合装饰意味和西方绘画的特色进行创作。

力求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和特点。

四、总结
在绘画艺术的创作中,勇敢地去探索新路,以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和风格。

要探下身子去求法探骊,不能溺于成法中无以自拔。

当今,笔者认为:我们最怕
的就是为了绘画而绘画,为了技法而技法,为了追求画面的时髦而舍弃了本应该
追求的绘画的实质。

作为绘画者,我们必须去继承、理解、研究、发掘、汲取、
古代民族文化,来不得半点历史虚无主义和狂妄自大,没有古代的传统绘画技法
和画论的指导,我们只能永远停留在蒙昧时代,我们只有识古、通古、研古、融古、传古、化古,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一位画家修养的高低决定了自己作
品内涵的深浅。

当代艺术家们若能真正领略了石涛画语录里的“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并努力做到这些,不断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累积经验;不断更新创作观念;不断丰富作画技巧;不断增加知识修养和道德修养,彻底摆脱
笔墨的程式化,开阔视野,才能充分展示自我个性,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新的形、质、量,新的传神和新的意境的艺术珍品。

总之,一幅好的作品应该是气韵、意境、构图、笔法、设色的完美结合,这
种完美的结合不仅需要我们汲取传统的营养,更要我们师法造化不断地去自然中领悟作画的要领。

只有具有“搜尽奇山打草稿”的精神才能达到厚积薄发;才能达到面目新异;才能创作出新的紧随时代的笔墨来。

让我们走进青山绿水间,去感悟自然的灵性,努力把山水画提高到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洪再新,《中国美术史》,2000.12
【2】赵力、贺西林,《中国美术史图录简编》,2004.6
【3】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2003.8
【4】李新生,《永恒艺术魅力的探究》,1999.8
【5】王宏建,《艺术概论》,2000.1
【6】阎安,《石涛画传》,200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