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制度障碍与重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制度障碍与重构
近年来,在土地制度改革中,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制度逐渐被人们关注。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制度是指,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所有权归属于农民的前提下,农民可以将其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融资。
这一制度的出现,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非流通性问题,另一方面也为农户的融资提供了新的渠道。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障碍,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
本文将从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制度的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等方面对其现状进行探讨。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制度的发展历程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制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那时,中国的大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尚处于刚刚成立的阶段,它们对于农村信用状况了解不够,加之地方政府的信用担保作用不足,导致农村金融市场长期处在萎缩状态。
于是,一些地方政府就开始研究如何借助农村土地资源来支持金融机构发展,这也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制度发展的基础。
1997年,农村信用合作社正式成立,并开始尝试着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抵押物来进行贷款,由此奠定了农村信用社土地抵押贷款的基础。
此后,各地陆续建立了农村专业合作社,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土地使用权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贷款,尤其是在西南地区融资的比例相当大,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除了农村专业合作社,政府也意识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重要性,开始出台相关政策,例如《国土资源部关于规范土地抵押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金融办、农业部关于支持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这些文件强化了政府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制度的支持。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制度存在的问题
尽管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户的融资问
题,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估价难。
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动性较弱、交易可操作性差以及权益分散,导致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估价难度较大,增加了金融机构的风险。
2、法律界定不清。
当前我国土地法规尚未明确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进行法律规定。
虽然国土部《关于规范土地抵押评估工作的通知》已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抵押物列入核准范围,但这仍是行政规定,不能等同于法律的确认。
这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合法性和效力构成障碍。
3、扶贫作用不明显。
尽管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制度被视为精准扶贫的一种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其扶贫效果却不尽人意。
一方面,一些贫困地区因为土地流转及承包制度问题,难以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
另一方面,则是贫困户本身的条件限制,例如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没有成熟的发展计划等,导致难以通过贷款进行有效的经营。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制度的重构路径
为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制度的健康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立法保障。
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资产进行法律认可,明确其抵押权的地位、权利及限制。
进一步改进政策,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范畴,使其在各方面得到适当的权利保护。
2、优化估价机制。
建立系统的、科学的土地估价机制,提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可估性、可行性,并参考国际行业的专业做法,与信贷机构充分协商,提高其贷款意愿。
3、加强风险管理。
通过多元化的抵押与风险散布,降低风险的发生与损失的影响。
同时,需要建立健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审查和监管制度,加强对金融机构及从业人员的监管。
4、深化产权改革。
通过深化产权改革,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市场,拓宽土地流转资金来源,提高农民的土地流转积极性。
政府应该改革土地制度,优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快农村土地权属的调整和确权程序,使各种农村土地产权变得更为明晰和清
晰。
结论:
总的来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制度对农民融资提供了新的渠道,并带动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不过,也存在不少的障碍和问题。
以此为契机,我们需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制度,并积极进行推广和完善,实现了制度的依法操作和协调运行,从而满足农民融资需求,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