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镜头出现霉变怎么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摄影镜头出现霉变怎么办?
清理前
清理后
摄影镜头长霉斑、霉丝的现象,估计很多摄影爱好者都遭遇过。
其实有关这个话题,我⼤概在6年多前就已经DIY实践过。
同时也在我⾄今还任版主的摄影专业⽹站上发过图⽂,⽬的是和⼤家共同交流。
德系的诸如LEICA等相对会好⼀些,⽇系的⽼头就有点严重。
当然主因是和⽤户保存不善有关系,但⼚家在镀膜处理、设计上是否有先天不⾜?没有根据也不好说。
我⼿上的镜头基本都是⽇系头出现霉斑,但德产的LEICA、ZISS、福伦达,后⼆者指的是早期的真正的德国产,并⾮品牌归⽇本⼚家后新品。
2012年冬天,那年冬天烟台的⽓候极为异常,潮湿严重到墙壁都发霉。
就不⽤说相机镜头了,因为我的“破烂”有点多,没有办法⽤⼲燥箱,很多镜头开始长霉丝,尤其是CANON的⼏只头⽐较严重,当然其他的也不例外。
尽管⼤家都说长霉对画质,对⽐度等等有影响,甚⾄有⼈说长霉的镜头基本就废了,果真会如此吗?当时我想通过清理前后的实际拍摄,来让⼤家看看影响究竟有多⼤。
结论是,如果不在光轴正中,尚可,否则必须清理。
实际上,我的⽬的是为了实践⾃⼰动⼿清理霉斑。
不过⽆⼼插柳,由于有⼏只头胶合的后组镜⽚,霉丝处于胶合部⽆法清理⼲净,从拍出的照⽚看,还真没有影响到画质。
当时论坛上的中⼤画幅论坛KELL版主就说:
“O版、、不⽤着急、、其实这些霉斑、有⽓⽣菌丝、也有厌氧菌(胶合层),不是⼗分严重的⼤⾯积的话、不是在苛刻的光线和检测条件下、⼀般⾁眼⾮常难以观察出因霉菌⽽引起的明显⽚⼦问题。
我有只尼康1000mmf11的折返、铝膜上10mm以上的菌斑有4个之多、⼀直也没清洗、使⽤起来也没有发现啥问题。
等那天翻出图⽚传上来。
也就是说、镜头上有些⼩的划痕、脱膜、等⼩⽑病等,不碍事⼉。
虽然理论上讲有损失、、但我们的眼睛能否分辨出来就是另回事了。
”
确实如他所说,但凡事⼀旦⼼中长草,不拔掉,总是于⼼难忍。
我⼀开始拆的就是CANON EF100-300F5.6,霉丝⾮常严重。
实拍表明,由于前组镜⽚霉丝位于光轴上,对成像影响⾮常严重。
但,当清理以后,后组镜⽚因位于胶合层中,⽆法清理,不过,从整体画质改善看还是不错。
但也验证了后组的霉丝影响,没有⽹上有⼈说的那么严重。
以下是清理后带出去试验拍:
防疫期间,闲暇之余,就翻出⾃⼰⼿上的各种器材,归类整理。
昨天早上收拾MINOLTA的胶⽚机系列,找到MD75-200F4.5的镜头时,才发现以前清理过霉斑之后并没有装起来。
因为逆向回装时,怎么都⽆法旋⼊镜头⼝上的螺丝圈,就那么放着没有⽤。
于是,匆忙找出资料,查清楚该镜头的结构图,确认⾃⼰没有把凹凸镜⽚装反。
最终装好,并转接到NEX7上实拍确认,聚焦成像都OK。
以下⼏张,就是今天把MD75-200F4.5装好转接后拍的测试图:
当时因我⾃⼰动⼿成功,就想给其他的摄影爱好者提供点思路,简单的可以⾃⼰DIY。
当然,我不⿎励没有动⼿能⼒的⼈,⾃⼰蛮⼲。
毕竟摄影器材属于⾮常精密的仪器,即便是我拆镜很多,也有拆废的时候。
再次强调,如果动⼿能⼒不⾜,千万不可乱动。
实际拍摄中,镜头有霉斑,如果不恰好在光轴险要位置,对成像影响极为有限。
若是⾮要动⼿,翻车的责任请⾃负。
后⾯的附图给是我操作⽤的⼯具和⽅法。
⼯具主要⽤的是游标卡尺,如果只⽤来拆镜头,可以买个⼩的。
⼤多数可以拆开,个别也有拆不下来的,当然如果能买到专⽤⼯具,最好不过。
但是,当我后来买回专业⽤来拆镜头⼯具后发现,没有卡尺好⽤。
如果霉斑出现在凹凸胶合镜⽚中,那真是没有办法,但这种现象⽐较少。
从我拆的⼏只镜头来看,基本都是在前组镜⽚上。
但也有例外,例如我⼿上的⼀只NIKON AF35-70MMF2.8前组的霉斑祛除后,还是不⾏。
拍出来的图⽚起雾,后来⼜拆开,发现在后组的胶合层部有霉斑,但,这⾥牵涉到分解胶合镜⽚,过于复杂,就没有再拆下去。
那次DIY时,⼀晚上清洗成功四只头。
NIKON3只,CANON⼀只。
后来陆续清理了CONTAX的ZISS头和MINOLTA的好⼏只头。
但也因拆装奥林巴斯的65-200F4头时,不⼩⼼中间镜⽚掉地上摔碎了,报废了⼀只镜头。
当然其中各种怪异的⼩事故也不少,但总体来说DIY清理霉斑还是很成功的。
通过实践就会发现,以前⽹络上神秘化镜头的说法并不正确。
最为流⾏的说法是“⾃⼰拆装镜头会破坏光轴,没有仪器就调整不了”,实际上通过不同镜头的拆装就会发现,镜筒的结构,限定死了光轴。
如果装配没有出错,根本就不存在调整光轴的问题。
设计师在设计时,通过计算,利⽤镜筒限位、镜⽚的薄厚、⼤⼩、凹凸就已经把光轴固化了。
否则根本就⽆法⼯业化⽣产。
虽然这种DIY充满了挑战,但还是有风险,如果动⼿能⼒差,缺乏相应的基础知识,还是很容易翻车的。
总之,相信很多⼈想知道⾃⼰究竟能否DIY解决问题?我前边已经说过,就再啰嗦⼀次,能有专业⼈帮你解决是最好不过。
不⿎励也不建议没有动⼿能⼒的⽹友,霸王硬上⼸。
下⾯是⼀些当时为了说明情况拍的现场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