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认识
发表时间:2011-08-01T11:07:38.14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1年10月上供稿作者:闫伟鹏[导读] 教学中,组长将全组成员进行分工,这样每一位学生都明确了自己在这个活动中的任务。
◆闫伟鹏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山中学小学部255438
摘要:数学实践活动课是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它对于沟通数学与生活、数学与社会,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实践能力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
关键词:数学实践活动自主探究合作意识学会倾听参与意识本学年我第一次接触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本套教材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每册教材中都安排了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
我在近一年的教学活动中对综合实践活动逐渐有了一些认识:数学实践活动中“学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完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而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本人试探着从以下几方面来发掘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价值:
一、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为了考试,教师一般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数学教学严重脱离了生活实际。
而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当认识到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应该让课堂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强调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体现在教材的处理上,学生的实践活动必须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而且教师也应当注意:只有知识的学习或者只是一味开展活动搞形式主义,都不能称其为数学实践活动课。
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将所授知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可提前让学生从生活中选取合适的素材,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全程参与教学活动,并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将探究任务进行明确分工,能够使每位学生享有均等的参与机会,使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我在教学《掷一掷》这节活动课时,将全班学生分成5人小组:2人负责轮流掷色子,1人负责记录,1人负责求和,另1人负责监督。
组长负责分配好任务后活动开始,活动结束后汇总7个组的表格,分析大量实验的结果。
探索原因时学生一度产生了困惑,我适时点拨:“我想这个问题的解决掷色子的两位同学最有发言权。
”生1:“和是5、6、7、8、9这些数的组成比较多,掷到的机会多,可能性就大。
”生2:“和是2、3、4、10、11、12这些数的组成比较少,掷到的机会少,可能性就小。
”
教学中,组长将全组成员进行分工,这样每一位学生都明确了自己在这个活动中的任务。
在汇报时每一位成员都获得了发言的机会,培养了每一位成员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让学生在民主、轻松、和谐、合作的氛围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数学知识中健康成长。
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评价、学会反思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由调查研究、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积累成果、评价反思几个环节组成。
在一系列活动中既有学生的个体思考与独立设计,又有小组合作与交流;学生既要发表自己的见解,又要倾听和修正他人的意见与观点。
活动的设计包括关注人际交流、观点交锋及思维碰撞,学生也就会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增强分析能力,形成初步的评价意识与反思意识。
四、设计多种实践性作业,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形式是开放性的,具有千变万化的特点,所以,学生的探索和体验活动也应该是多种形式,可以是课中,也可以是课前或课后。
因此我在认真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活动形式的同时,还大胆地创新作业形式——设计了课前和课后实践作业。
这项作业不仅可以对课内活动做有效的补充和延伸,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加自主地进行实践与学习。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我们应该做的是: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
总之,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课,可以提高学生社会调查、阅读交流等数学能力;在加深和拓宽课本知识的同时,可以在亲身实践和实际体验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工合作、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探索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山东教育出版社。
2、中小学教师小本研修教材《有效教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