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基础课程《心理学》综合练习试题C卷 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 班级 学号 ………密……….…………封…………………线…………………内……..………………不……………………. 准…………………答…. …………题…
艺术学院基础课程《心理学》综合练习试题C 卷 附答案
考试须知:
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0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学号。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填空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认识过程是指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联系与关系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感觉、知觉、______和______想象。
2、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______和______。
3、根据动机的起源,可以把动机分为______动机和______动机。
4、能力按照它的功能可划分为认知能力、______和______。
5、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______ 的______ 特征。
6、有意后注意是在______基础上产生并与目的任务相联系,但又不需要______的注意。
7、凯尔曼认为,态度形成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______ 、______和内化。
8、沙赫特的情绪三因素说把情绪产生归之于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______、______和认知因素。
9、美国的心理学家______ 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
10、气质的4种基本类型是多血质、胆汁质、______和______。
二、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1、在家庭诸因素中,对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作用的是( )
A.家庭结构
B.出生顺序
C.家庭的贫富程度
D.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
2、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 )
A.感觉、知觉和记忆
B.知、情、意过程
C.需要、动机和世界观
D.能力、气质和性格 3、记忆过程包括( )
A.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
B.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语词记忆
C.识记、保持和遗忘
D.再认、重现和记忆
4、人的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称为( )
A.个性特点
B.心理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
5、“北方人比较毫爽、耿直,南方人比较精明、感情细腻”这种区分是(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
6、心理过程包括( )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7、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 )
A.气质
B.性格
C.兴趣
D.能力
8、()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1789
B.1879
C.1798
D.1897
9、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能力是()
A.教学设计能力
B.教学组织能力
C.教学决策能力
D.教学监控能力
10、在非对抗性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之产生一致性,称为()
A.从众
B.顺从
C.暗示
D.模仿
11、属于大学教师的教育能力的是()
A.班级管理能力
B.心理辅导能力
C.敏锐的思维能力
D.教学的能力
12、提出多元智力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卡特尔
B.吉尔福斯
C.斯腾伯格
D.达斯和纳格利里
13、能力是一种()
A.认识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识过程
D.个性心理特征
14、一般能力的综合体是()
A.社交能力
B.智力
C.操作能力
D.创造能力
15、问题解决效率受问题的难易和问题解决者情绪状态的影响当在解决难度大的问题时其动机水平应处于()水平。
A.强
B.弱
C.中等
D.偏低
16、人们常说的“一己之心,度人之腹”表现了社会知觉的哪个特征?()
A.选择性
B.显着性
C.投射性
D.两极性
17、吃了糖以后会觉得桔子酸,这是()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同时对比
D.继时对比
18、有预定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19、“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离不开()
A.感知
B.记忆
C.注意
D.思维
20、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是()
A.社会促进
B.社会抑制
C.社会进步
D.社会退步
三、名词解释(共8小题,每题2分,共16分)
1、实验法:
2、感觉:
3、感觉对比:
4、倒摄记忆:
5、自我意识:
6、情景记忆:
7、表象:
8、特殊能力:
四、判断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不管想象的内容如何荒诞,但它们的组成部分还是取材于客观现实,因此想象是我们知觉的翻版或重复。
2、()在复习时把相似的材料放在一起进行,复习效果会更好。
3、()虚幻的想象是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
4、()复杂意志行动中,决策阶段是其关键阶段。
5、()心境是一种持久而微弱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有时心境的产生是没有原因的。
6、()差别感觉阈限越大,则差别感受性越强。
7、()“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明的是气质的稳定性特征。
8、()无意识水平,指个体对其内在身心状态或对外环境变化没有觉知的意识状态。
9、()“谈梅生津”是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
10、()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表象。
五、简答题(共6小题,每题4分,共24分)
1、试阐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感觉,知觉?它们之间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3、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力?
4、课堂上怎样组织学生的注意。
5、A型性格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6、气质类型的教育意义。
六、论述题(共1小题,每题10分,共10分)
1、什么是问题解决,举例分析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记忆思维
2、性格能力
3、生理性社会性
4、操作能力社交能力
5、稳定动力
6、有意注意意志努力
7、服从、同化
8、环境因素生理因素
9、加德纳
10、黏液质抑郁质
二、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1、D
2、D
3、A
4、B
5、D
6、D
7、B
8、B
9、D
10、C
11、D
12、C
13、D
14、B
15、B
16、C
17、D
18、C
19、C
20、B
三、名词解释(共8小题,每题2分,共16分)
1、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有计划、有目的的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2、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3、感觉对比:是指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4、倒摄记忆:是指后学习与记忆的材料对先学习与记忆材料的保持与回忆的干扰。
5、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与客观环境关系的觉察与认识。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活动能动性的体现,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本质特征表现。
6、情景记忆:是指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或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7、表象:是指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
8、特殊能力:是指为完成某种专门活动所必须的能力。
它是在特殊的专门领域内必须的能力。
四、判断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错
2、错
3、错
4、错
5、错
6、错
7、对
8、对
9、对
10、对
五、简答题(共6小题,每题4分,共24分)
1、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后来他在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之间加上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个体具有复杂多层次的需要组合,基本的、具体的需要位于低层,抽象的精神需要位于上层。
人类各种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彼此重叠的,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才会出现高层次需要。
个人需要的发展过程像波浪似的演进,各种不同需要的优势,有低一级演进到高的一级,每一时刻最有优势的需要支配着与个人的意识,成为组织个体行为产生的核心力量。
已满足了的需要,则不再是行为的积极推动力。
2、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二者的区别表现为:
①在反映客观事物属性方面存在差异。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各个属性的综合整体的反映。
②生理机制上不同。
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同时或相继协同活动对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关系的整合结果。
③经验的参与程度不同。
人的感觉是生理心理活动,一般知识经验对感觉的产生影响不大。
知觉则以知识经验为基础,是知觉产生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在知觉过程中,既包括了当前刺激引起的兴奋,也包括了以往相应知识经验的暂时神经联系的恢复过程。
感觉和知觉的联系表现为:
①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基础。
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基本条件,没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反映的感觉,就不可能有反映客观事物整体的知觉。
②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
一般来说,若能对某客观事物或现象感觉到的个别属性越丰富、
明,问题解决者应保持适中的动机激奋水平;个性差异,如性格特等。
越完善,那么对该事物的知觉就越完整、越准确。
③知觉是高于感觉的心理活动,但并非是感觉的简单相加之总和,它是在个体知识经验的参
与下以及个体心理特点,如需要、动机、兴趣、情绪状态等影响下产生的。
3、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具有主动性的知觉过程。
观察是一种有意知
觉,按照个体预定的目的与计划来组织自己的知觉活动。
观察是人的实践活动所必需具有的心
理活动,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观察力培养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
重要内容之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与任务;(2)制定周密
的观察计划;(3)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4)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5)记录并
整理观察记录;(6)分析、归纳和总结观察结果;(7)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与观察习惯。
4、(一)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进行教学
(1)教学环境要整洁、安静,教学生动灵活。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避免无意注意产生消极影
响的重要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利用有关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生的注意。
(2)教学内容要满足学生的需要。
实践证明,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
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就能保持学生持久的注意。
(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进行教学
(1)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
教师要通过各种教育和教学活动,培
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对于学生没有直接兴趣的学科,老师要引导学生向往学习活动的美好结
果,以引起他们自觉的有意注意。
(2)严密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要严密组织课堂教学,使教学每一个环节都有充实的活动内
容,保证学生的有意注意长时间的处于稳定状态。
(3)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这有利于使学生们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增强他
们有意注意的力量,从而减少注意分散的现象。
(三)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相互转化的规律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单纯依靠无意注意,会使教学活动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而过分要求学生依靠有意
注意来学习,学生容易疲劳,造成注意的分散。
因此老师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
转化的规律进行教学。
5、答:A型性格的人脾气比较火爆、有闯劲、遇事容易急躁、不善克制、喜欢竞争、好斗、爱
显示自己才华,对人常存戒心等。
6、(1)教师要善于区别和正确对待学生气质类型的特点。
(2)针对学生的具体气质特点进行个别施教。
(3)按照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智力和知识技能的教育。
六、论述题(共1小题,每题10分,共10分)
1、问题解决指一系列有目的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
运用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叫创造性
问题解决;运用现有方法解决问题的叫常规性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过程一般经历四个阶段:提
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知觉情境,知觉情境越简单、明显,有关条件越容易感知,问题
越容易解决;情境较复杂、隐匿时,问题就不易解决;定势这种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有时会
妨碍问题的解决,它突出地表现在“功能固着”上;动机和情绪状态,耶克斯~多得逊定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