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备课参考3【DOC范文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备课参考3
《五柳先生传》
由八年级所学《归园田居》引出陶渊明。

思考:主人公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
提示:“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开头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他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

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他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他是一位隐士。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

他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

作者以“五柳”为号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
提示:以五柳为号,可见他家居环境的清静、淡雅、简朴,由环境可见他淡泊的志趣、不慕荣利的生活态度。

作者与五柳先生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文记传?
提示:陶渊明实际是借五柳先生写自己,这在南朝梁代萧统的《陶渊明传》中已指出:“渊明少有高山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五柳先生的生活情趣,正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安贫乐道的生活写照。

【资料平台】
陶渊明的生活:
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占有重
要的位置。

过去的一些人把他当作一位完全脱离现实的飘然静穆的典型,这是不对的。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他的生活除了物质的贫困外,还有另一面。

梁启超:檀道济说他“奈何自苦如此”。

他到底苦不苦呢?他不惟不苦,而且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一个人。

他最能领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

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以看得出来。

诗人在困苦之中,醉心文学创作,写了《饮酒》等组诗,他的文学创造达到高潮。

公元427年,一个伟大的诗人,在贫病中离开了人世,享年63岁。

他给我们留下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同流合污的品格,为后代许多正直、进步的人士所景仰。

陶渊明、颜回、诸葛亮的人生态度的比较: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
岁十一月也。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马说》
本文以“说”为文体,各用一句话概括每一段说了些什么内容?
提示:段: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第二段: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第三段:提出主旨——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到底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为什么?
提示:作者认为,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甚至还会沦入“奴隶人”之手受辱。

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这是
什么写法?根据韩愈的生平说说本文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即人才。

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不是单纯写马,古文运动提出“明道”的观点,韩愈的也是为了反映社会问题而作,这篇既是借千里马为喻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也是为了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社会问题。

【资料平台】
师说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貌岸然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同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
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送东阳马生序》
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句回答。

提示: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为师严厉,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

主要语句有“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未尝稍降辞色”等。

作者写了自己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提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

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写了其他学生哪些优越的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何在?
提示:“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但他们都没有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

有些地方适当地加
以渲染和描绘,使增添了文采,还运用对比揭示出道理,用切身经历使人感到亲切真诚。

【资料平台】
黄生借书说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

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

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覃灰丝,时蒙卷轴。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注】随园主人:袁枚自称。

授:给予。

《七略》:汉代刘歆所著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

四库:宫廷收藏的书。

汁牛塞屋:形容书很多。

无论:不用说。

然:这样。

假:借。

虑:担心。

惴惴焉:紧张恐惧而不安的样子。

摩玩:观摩玩赏。

业:已经。

高束:包裹起来闲放在一边。

庋藏:搁置不用。

庋:放东西的架子。

俟:等待。

云尔:句尾语气词。

致:获得。

形: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

切:迫。

辄:就,便。

省记:记忆。

通籍:朝廷有了名籍,指开始做官。

落落:连续不断的样子。

覃:一种咬衣服、书籍的蛀虫。

类:类似。

公书:让书供别人公用。

《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这是一首赠诗,谁赠送给什么人?在怎样的场合下赠送的?你能想象并复述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提示:初步感悟诗歌内容。

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提示:本意是在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充满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

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提示:抒情诗、赠答诗
《赤壁》
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是三国赤壁之战时
的遗物,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过零丁洋》
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提示: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提示: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提示:一是两个地名,二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明作者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提示:如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

《水调歌头》
上、下片的主要内容各是什么?
提示:上片叙述了作者的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下片抒发了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上片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希望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下片表现出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山坡羊•潼关怀古》
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提示:三层:前三句写潼关雄伟气势;中间四句写作者的所见所感;后两句写作者的历史感慨。

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作者对灾难频繁,百姓受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为着一己私利挑起兵祸的极大愤慨。

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第六单元写景记游抒情与言志
一、单元学习要点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并能熟读成诵。

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品味古诗词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二、学习要点解析
本单元诗文以山水游记散文为主,这些借景抒情的佳作,有的表达怨愤抑郁之感,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
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

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文意,感受、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熟读成诵,领会课文优美的意境。

并能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等资料,初步学会欣赏、品味诗文中的名言佳句。

三、教学建议
注重诵读,在流畅诵读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及艺术风格。

古诗文的学习,诵读是十分关键的环节。

课文内容的理解,作品美感的熏陶和感染,都必须在流利诵读的基础上,才能展开的。

诵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如首字串连法,完形法,补充法,排除法等,以激发诵读的兴趣,培养语感。

继续培养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的能力。

并在义项确定不了的时候,和同学讨论交流,对于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帮助很大。

采用比较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这种比较可以是课内几篇之间的比较,可以是课内与课外相关内容的的比较。

四、自主学习思路探究和拓展迁移设计
《小石潭记》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你最欣赏哪些语句,为什么?
课外阅读“永州八记”中的《钴姆潭记》
提示:课文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次写景组织材料。

写小石潭,先写水声,后写潭中景物。

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后写“远望”,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作者抓住了小石潭潭小、水清、石奇、鱼多等特点,表达自己怨愤抑郁之感。

《岳阳楼记》
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你认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课外可以诵读杜甫的《登岳阳楼》或余秋雨的《洞庭一角》。

附: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提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发而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作者通过这样的对照,否定了迁客骚人的悲喜观,进而,作者又以古仁人的名义引出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政治见解,表明自己不为个人得失而悲喜,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

《醉翁亭记》
全文以“乐”为线索,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呢?读后请找出有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与黄庭坚改写此文而成的一首词《瑞鹤仙》进行比较阅读,说说你喜欢的是哪一篇?为什么?
提示:课文以“乐”为线索,分别写了“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

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题。

《满井游记》
第二段中作者描写了哪些初春的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你感受到了作者
怎样的心情?
本文直接抒发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
提示:课文先写全景,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了“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特点,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

《诗五首》
《饮酒》
“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是什么?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背诵王维的《渭川田家》
渭川田家
作者: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

《行路难》
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的吗?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你能说说吕尚、伊尹的故事吗?作者为什么提到他们呢?
课外抄一抄、背一背李白的《蜀道难》。

《己亥杂诗》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你怎么理解?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挑选《己亥杂诗》中你喜欢的来背几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在这样的困境中诗人却有怎
样的情怀?
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白雪歌送五判官归京》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边塞风光?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它。

读这样的送别诗给你怎样的感受。

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比较这首诗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异同,以加深对这类古诗的理解。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专题
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
一、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多侧面地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通过活动,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感情,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以及“爱”的内涵;
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二、教师准备
活动前,老师要涉猎有关“母爱”的材料,最好准备一些声像资料,以便给活动营造一种情境或提供一点背景;
教师在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和兴趣特长的基础上,给学生划分学习小组,确定学习小组组长,明确学习小组长的职责;
在本次活动开展之前,明确任务,提出要求,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
设计活动计划表,以便让学生做好活动记录,使之成为过程评价的依据。

三、活动指导
本次综合性学习,主要任务有二,一是开展四项学习活动,二是在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写一篇作文。

四项活动各包括若干小项,可让学习小组各有侧重地开展活动。

关于“道不尽的母爱”。

“母爱”的主题,在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都有表现。

开展本项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围绕“母爱”这一主题把目光投注到各类文学艺术的题材和体裁中去,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获得“母爱”情感的浸润,同时培养诸如编辑、概括、交际等语文能力。

教材中列举的五个方面,其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去探寻、感受“母爱”。

“母爱”几乎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永恒“话题”,学生深入其中,将会发现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感情世界。

关于“剪不断的‘脐带’”。

开展这项活动,是促使学生主动了解属于自己的那份“母爱”,通过与母亲聊天,向母亲采访,进一步了解母爱,体会母爱。

教材中列举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既不是要求面面俱到,也不是仅此而已。

只是举例,旨在提示。

实际上,这四个方面中,3、4小项可以合
二为一,当然,也可以从所列举的四个方面伸展开去,这将根据学生家庭的特点和母亲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取舍或自主设计。

关于“多角度看母爱”。

如果说,前两项活动侧重于了解和感受,那么这项活动则侧重于对母爱的理性思考,也就是说,前两项活动是较感性的,而这项活动则是较理性的了。

在这一活动中有三个问题可以任选其一。

从生活中举出几件倾注着母亲无尽关怀的寻常小事,再说说你的感受。

在这项活动中,既有对母爱的回忆和追叙,也有对母爱的再体验和反思。

母爱,犹如阳光和空气,我们沐浴其中而常常不知不觉。

回首往事,我们才幡然醒悟,母亲那寻常的小事却富含着深爱。

因此,开展这项活动,就是让学生学会体验,学会反思,从而培养美好的人格情操。

狐狸的母亲在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会把它赶出巢穴,强迫它开始独立生活。

你怎样看待狐狸母亲的这种行为?你认为理智的母爱应该是怎样的?开展这项活动,是让学生从动物世界的母爱中得到启示,进而对人类的母爱进行理性思考。

母爱,是伟大的,忘我的,但有时是狭隘的,短视的,溺爱便是如此。

对孩子的溺爱是有害的,爱,就是对成长负责,对未来负责,因此,开展这项活动,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母亲的严厉,像胡适的母亲那样,但更要注意母亲的溺爱,防止溺爱对意志的侵蚀,防止溺爱对坏习惯、坏脾气的纵容和袒护。

我们从母亲那里得到
的不只是爱的抚慰,往往还有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态度。

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任老师,请你对自己的“任老师”做一个客观的评价。

这一问题是对前两个问题的深化,是促使学生从做人处世的方面去思考母亲对自己的影响。

要求做一个客观评价,就含有对严爱与溺爱等不同的爱的方式和内涵的辨析。

关于“报得三春晖”。

这项活动是对前面几项活动的升华和总结,既是对母亲感念之情的表达,又是对母亲热爱之情的深化,同时也是要求把孝敬母亲的感情化为实际行动。

这项活动形式多样,有朗诵、唱歌;有讲故事、演讲;亦有看电影、图片展示。

可从教材列举的多个项目中选择,因地制宜地开展活动。

四、活动建议
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展活动,不求面面俱到,但要讲求实效。

要特别关注那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如单亲家庭,努力避免触动学生的心灵创伤,如有必要,可让一部分学生围绕“亲情”自主设计和开展综合学习活动。

本次活动主要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展开,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活动要围绕家庭开展,因此,教师应事先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比如,先给学生家长写一封公开信,说明本次活动的内容、程序和目的,以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实现家庭教
育与学校教育的整合。

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记录和材料整理,以便作为后期写作的素材,作为评价的依据。

适当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小结,及时检查前期活动,以帮助深入有效地开展下一步活动。

五、活动评价
本次活动分为四项,根据四项活动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

对“道不尽的母爱”活动的评价。

这项活动的主要方式是分小组开展,在班上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和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是这一活动的主要特点。

因此,活动评价应以同学相互评价为主。

同学相互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同学参与的态度、程度以及合作意识与能力;二是同学在搜集资料、编辑成册方面的实际水平与交流的效果。

对“剪不断的‘脐带’”活动的评价。

这项活动主要是在家庭中开展,是在母子之间进行,因此,有必要让家长参与评价,家长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是这一活动评价的重要特点,家长评价应成为本项活动评价的主要依据。

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表格,以便家长对活动进行记录和评价。

对“多角度看母爱”活动的评价。

这项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对三个问题的探讨,活动的形式主要是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因此,本项活动评价的侧重点是评价该同学对问题思考
的深度和在班上“交流”的效果。

可以让同学们自主地用评议或评比的形式进行。

对“报得三春晖”活动的评价。

这项活动可以用不同形式来开展,因而,评价也可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可以让同学相互评价,可以同学自我评价,也可以让家长参与评价,亦可以由老师进行总结性评价等。

对四项活动的评价,都要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情感投入以及情感的变化发展,注意把语文能力的提高与学生情感态度的养成结合起来考查。

六、活动方案示例
教学目的:
通过活动,多侧面地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通过活动,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感情,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以及“爱”的内涵;
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与人交往中学会说话简洁。

在交际过程中注意说话的方式。

教学难点:
学习综合归纳使用资料的方法。

在学习中学会互相合作。

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母亲给予的,在母亲来临之际,让我们用不同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

搜集关于母亲节的资料
⑴关于母亲节。

母亲节是由一个名叫贾维斯的妇女倡导,并由她的女儿安娜.贾维斯发起创立的。

贾维斯夫人是一个有着10个子女的母亲,是当时美国格拉夫顿城教会主日学校的总监。

在美国以解放黑奴为目的的南北战争结束后,她在学校里负责述美国国殇纪念日的课程。

贾维斯是一位心地善良,极富同情心的女人。

她讲述着战争中那一个个为正义捐躯的英雄的故事,望着台下一张张充满稚气的孩子们的脸,一个想法猛然涌上心头;为祖国贡献了这么多英勇战士,保证了战争胜利的,不就是那一个个含辛茹苦地抚育着子女的母亲们吗?她们的儿子血染疆场,承受了最大的痛苦和牺牲的,不也是这些默默无闻的母亲吗?因此,她提出应该设立一个纪念日或母亲节,给这些平凡的女人一些慰藉,表达儿女们对母亲的孝思。

可惜的是,这个良好的愿望还没有实现,贾维斯夫人便与世长辞了。

她的女儿安娜.贾维斯目睹母亲抚养自己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