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流莺·流莺漂荡复参差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流莺·流莺漂荡复参差翻译赏析
《流莺·流莺漂荡复参差》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

其古诗全文如下: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前言】
《流莺》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此诗是作者托物寓怀的诗篇,借流莺暗喻自身,寄托身世之感,抒写自己漂泊无依、抱负难展、佳期难遇的苦闷之情。

首联描写了流莺的飘荡无依,颔联指出流莺内心的苦闷,颈联写流莺的艰辛备尝,尾联才写到诗人自己。

全诗咏物抒情,风格轻倩流美,情思深婉。

【注释】
⑴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

⑵飘荡:飘泊无定;流浪。

唐杜甫《羌村》诗之一:“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参差(cēncī):本是形容鸟儿飞翔时翅膀张敛振落的样子,这里用如动词,犹张翅飞翔。

⑶不自持:不能自主,无法控制自己。

自持:谓自己掌握或处理。

《新五代史·吴世家·杨隆演传》:“宋氏之专政也,隆演幼懦,不能自持,而知训尤凌侮之。


⑷啭:鸟宛转地鸣叫。

⑸佳期:美好的时光。

南朝齐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⑹“风朝”二句:《汉书·郊祀志》:“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

”《汉书·东方朔传》:“起建章宫,左凤阙,右神明,号千门万户。

”此联写京华莺声,无论风露阴晴、门户开闭,皆漂荡啼啭不已。

⑺伤春:因春天到来而引起忧伤、苦闷。

不忍:一作“不思”。

⑻凤城:此借指京城长安。

冯注引赵次公注杜诗:“弄玉吹箫,凤降其城,因号丹凤城。

其后曰京师之盛曰凤城”。

花枝:指流莺栖息之所。

此句言凤城虽有花枝,而流莺难以借寓,故有伤春之苦吟,而令人不忍卒听。

【翻译】
流莺到处四荡惶然上下翻飞,飞过阡陌河流命运无法自持。

巧啭千声怎能没有真心本意?春日良辰未必就有所盼佳期。

穿梭在风霜雨露早晚阴晴里,振翅在千门万户或开或闭时。

我苦于伤春那啼叫不忍再听,京城何处有它可栖息的花枝。

【赏析】
此诗的开头两句,正面重笔写“流”字。

漂荡复参差,是说漂荡流转之后又紧接着再飞翔漂泊。

“度陌”、“临流”,则是在不停地漂荡流转中所经所憩,应上句“复”字。

流莺这样不停地漂泊、飞翔,究竟是为什么呢?又究竟要漂荡到何时何地呢?诗人对此不作正面交代,只淡淡接上“不自持”三字。

这是全联点眼,暗示出流莺根本无
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仿佛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控制着。

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诗人自己的辗转幕府的生活,是比较平常的比兴寓托,独有这“不自持”三字,融和着诗人的独特感受。

诗人在桂林北返途中就发出过怅然的叹息:
“昔去真无奈,今还岂自知”(李商隐《陆发荆南始至商洛》)。

“去真无奈”、“还岂自知”,正像是“不自持”的注脚。

它把读者的思绪引向“漂荡复参差”的悲剧身世后面的社会原因,从而深化了诗的意境。

漂荡流转,毕竟是流莺的外在行动特点,接下来三、四两句,便进一步通过对流莺另一特点——巧啭的描写,来展示它的内心苦闷。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流莺那圆转流美的歌吟中分明隐藏着一种殷切的愿望——希望在美好的三春良辰中有美好的相会。

然而,它那“巧啭”中所含的“本意”却根本不被理解,因而虽然适逢春日芳辰也不能盼来“佳期”,实现自己的愿望。

如果说,流莺的漂泊是诗人飘零身世的象征,那么流莺的巧啭便是诗人美妙歌吟的生动比喻。

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强调巧啭中寓有不为人所理解的“本意”,这“本意”可以是诗人的理想抱负,也可以是诗人所抱的某种政治遇合的期望。

这一联和李商隐另一咏物诗《蝉》的颔联颇相似。

但“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所强调的是虽凄楚欲绝而不被同情,是所处环境的冷酷;而“巧啭”一联所强调的却是巧啭本意的不被理解,是世无知音的感叹。

“岂能”、“未必”,一纵一收,一张一弛,将诗人不为人所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刻伤感曲曲传出,在
流美圆转中有回肠荡气之致。

可以说这两句诗本身就是深与婉的统一。

颈联承上“巧啭”,仍写莺啼。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这是“本意”不被理解、“佳期”不遇的流莺永无休无止的啼鸣:无论是刮风的早晨还是降露的夜晚,是晴明的天气还是阴霾的日子,无论是京城中万户千门开启或关闭的时分,流莺总是时时处处在啼啭歌吟。

它仿佛执着地要将“本意”告诉人们,而且在等待着渺茫无尽的佳期。

这一联是两个略去主、谓语的状语对句构成的,每句中“风朝”与“露夜”、“阴”与“晴”、“万户”与“千门”、“开”与“闭”又各自成对,读来别有一种既整饬又优美,既明畅又含蓄的风调。

尾联联系到诗人自身,点明“伤春”正意。

两句是说,自己曾为伤春之情所苦,实在不忍再听流莺永无休止的伤春的哀鸣,然而在这广大的长安城内,又哪里能找到可以栖居的花枝呢?初唐诗人李义府《咏乌》云:“上林多少树,不借一枝栖。

”末句从此化出。

伤春,就是伤佳期之不遇;佳期越渺茫,伤春的情绪就越浓重。

三春芳辰就要在伤春的哀啼中消逝了,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枝也无从寻找。

这已经是杜鹃啼血般的凄怨欲绝的情境了。

诗人借“不忍听”流莺的哀啼强烈地抒发了自己的“伤春”之情——抱负成空、年华虚度的精神苦闷。

末句明写流莺,实寓自身,读来既像是诗人对无枝可栖的流莺处境的关心,又像是诗人从流莺哀啼声中听出的寓意,更像是诗人自己的心声,语意措辞之精妙,可谓臻于化境。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