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油气储层地质研究方法
油气藏地质与储层特征分析

油气藏地质与储层特征分析在油气勘探与开发工作中,油气藏地质与储层特征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对油气藏的地质构造和储层条件进行分析,可以为勘探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勘探与开发效果。
本文将对油气藏地质与储层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与应用。
一、地质构造与油气藏地质构造对于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常见的油气藏形成方式包括构造油气藏、沉积油气藏和溶蚀油气藏。
构造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构造陷落区,沉积油气藏则与特定的沉积环境有关,溶蚀油气藏则形成于溶蚀岩层中。
通过对地质构造的研究,可以确定油气藏的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指导。
二、储层特征与油气藏储层特征对于油气藏的形成与储集起着决定性作用。
储层常见的特征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孔喉半径分布等。
孔隙度指的是储层中孔隙的体积占比,渗透率则是储层中流体流动的能力,孔喉半径分布则决定了流体在储层中的运移方式。
储层特征的研究可以帮助确定油气的储集情况和运移规律,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关键参数。
三、地质与储层特征分析方法地质与储层特征的分析需要借助一系列科学方法。
常见的分析方法包括地震勘探、测井解释、岩心分析等。
地震勘探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情况,可以探测地下油气藏的分布。
测井解释则通过测量井孔中的电磁、声波等物理性质,获取储层的特征参数。
岩心分析是指对地下取得的岩石样本进行物理、化学等分析,了解储层的组成与特征。
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全面地了解地质与储层特征,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准确的信息。
四、地质与储层特征分析的应用案例地质与储层特征的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某油田为例,通过地震勘探探测到该油田上方存在构造油气藏。
通过测井解释和岩心分析,显示该油田具备良好的储层特征,包括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
基于这些分析结果,该油田成功地实施了钻探开发,在勘探与开发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总结:油气藏的地质与储层特征分析对于油气勘探与开发至关重要。
分析石油地质勘探与储层评价方法

分析石油地质勘探与储层评价方法
石油地质勘探是寻找石油藏的过程,而储层评价是对已经找到的石油藏进行评估的过程。
在石油勘探和储层评价中,需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有效的地质学数据分析和试验。
1.地质勘探方法:通过对地壳结构、构造和沉积相等多种地质特征的分析和研究,找出可能存在石油的地层。
2.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利用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如震源反演、声波波速分析、电磁场分析和重力场分析,来探测石油藏的位置和规模。
3.测井勘探方法:对已经钻入地下的钻井进行测井,通过分析测井数据,评估储层特征、含油性质和含油饱和度等参数,进而确定石油藏是否存在以及其性质。
储层评价方法:
1.测井分析方法:通过电阻率测井、自然伽马射线测井等多种测量数据,在储层内部判别石油和水的分布状况,以及石油藏的含油性质等信息。
2.岩心分析方法:通过获取钻孔岩芯,进行矿物组成和岩石结构、孔隙结构等各种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实验研究,对储层进行精细的评价和判别。
3.数值模拟方法:利用计算机数值模拟原理,结合储层地质学信息,模拟石油藏的物理过程和流动规律,来预测储层的生产潜力以及油藏的开采方案。
总体来说,石油勘探和储层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和综合性能,都是保证石油开采成功和利用石油资源的关键。
油气勘探与储层评价技术研究

油气勘探与储层评价技术研究油气勘探和储层评价是石油工业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们是决定储量规模和油气产量的关键技术。
技术的发展对于石油行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1. 油气勘探技术油气勘探是在地质调查和勘探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测井、地震、地质化探等方法寻找石油和天然气的地质作业。
它必须依赖于高科技手段,可以说是信息技术与地震学、物理学、化学、工程学、地质学、气象学等多方面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
地震勘探技术是石油勘探的重要技术之一。
通过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规律,可以对石油储集层进行三维成像,获取地质构造信息,揭示油气的分布规律。
地质化探技术也是常用的油气勘探技术之一。
常用的有电法、磁法、电磁法等地质化探方法。
通过采用一系列方法,对地下各种性质的变化进行研究,包括地球电磁场、地热、地下水流、地表形貌及地球的重力场等方面,找到油气藏的准确位置。
此外,还有远隔探测、勘探钻和重力探测、磁力探测和电磁探测等其他勘探技术。
2. 储层评价技术油气开发的关键在于储层岩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储层评价技术是对油气藏性质进行初步评价,识别储层含油气性、获得储集层地质结构信息,确定油水气的位置、分布和规模,评估储层的储集能力,判断油气开发的可行性的重要技术方法。
测井技术是储层评价的核心技术。
它利用各种工具探测井眼周围的岩石性质,检测不同岩石中的有效性质,根据岩石中所包含的油和气,来判断储层的大小和分布,预测油气产量和采收率。
测井技术是储层评价的一项精密科学,其井下设备和数据处理系统的性能和品质,直接影响储层评价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其次,有地球物理勘探、地质勘探、气田地质、岩心和样品分析、地面调查等储层评价技术。
3. 技术趋势现代油气勘探技术已经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改进,进入了高技术时代。
同时,油气资源有限,勘探难度越来越大,技术难度越来越高。
科技的发展,为油气勘探技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包括数值模拟、三维可视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将成为未来提高油气勘探储量和产量的重要手段。
分析石油地质勘探与储层评价方法

分析石油地质勘探与储层评价方法石油地质勘探是指通过地质勘查手段,寻找油气勘探目标以及了解勘探区地质构造、岩性、地貌、矿产等各种地质信息,确定油气勘探区的勘查方案,力图在勘探区内寻找到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油气储集体。
在石油勘探过程中,先要根据区域地质特征设计勘探工作,同时利用各项地球物理勘探手段辅助勘探。
具体的石油地质勘探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地质信息侦查。
通过地面观察及野外调查等手段收集石油地质勘探需要的各种地质信息,包括地质构造、岩性、地貌等,以确定油气勘探区的基本条件及可能产油层位及预测勘探风险。
2. 地球物理勘探。
地球物理勘探是从地面、空中和水下等各种平台使用各种物理探测方法来检测地下物质的地质探测方法。
常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有:重力、磁、地震、电、电磁等方法。
3. 钻探勘探。
钻探勘探是指通过钻探技术获取地下样品,进一步确认地质构造、岩性、层位及勘探区内油气储量分布等信息的一种勘探方法。
常见的钻探方式有:井型、露天型多种钻探方式。
油气储层评价是指对沉积岩盖层、油层及含油气层的岩石学特征、物理性质、油气成因、流态特征等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过程。
储层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 岩心采集与分析。
岩心是勘探及生产中获取储层信息的重要途径,岩心分析用于确定储集层的物理性质、孔隙结构、流体性态及油气成因类型等。
2. 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
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是通过综合利用各种地质及地球物理勘探资料,以各种分析方法和工具,研究沉积岩体、成岩作用、储层物性、控制因素等,来评价油气藏储集效益等。
3. 地质模型构建。
地质模型构建是建立一个地下沉积岩层三维空间模型,包括岩性模型、输导模型、地形模型等等,为石油勘探和生产过程提供一个均衡的储层属性及空间位置分布预测工具。
总之,石油地质勘探和储层评价是石油产业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只有通过现代化、科技化的勘探和评价方法,才能更好的为石油产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保障。
油气储层微观结构与地质特征的综合分析

油气储层微观结构与地质特征的综合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油气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油气,了解油气储层的微观结构和地质特征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微观层面出发,结合地质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探讨油气储层的构成及影响储集条件的多种因素。
1. 油气储层的结构特征油气储层是一种由孔洞、裂隙和构造空间组成的复杂多层结构。
它的物理特性和运移特性会对油气的储集、输送和采收产生直接的影响。
1.1 孔隙储集孔洞是油气储层中最为主要的储集空间形式,主要包括微孔、介孔和大孔。
这些孔隙根据其尺寸、形状、连接性等不同特征,对于储油气的能力有所不同。
孔隙通常是由细粘土矿物、石英等物组成的。
孔隙空间最终形态的形成是由于岩石物质不断的溶解和蚀变作用。
1.2 裂隙储集裂隙是油气储层中另一种重要的储集空间形式,其包括层理面、节理面、构造面等。
裂隙是岩石层中一种表现形式,对于一些具有较好连通性的裂隙,储层的含油气性也有好的表现。
岩石物质中裂隙的发育程度取决于其泥质含量、成岩压力、岩石稳定性等因素,一些规模较大的裂隙对于储油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3 构造空间储集构造空间储集是指非均质性储层中具有良好储集条件的,由地质构造和构造构成的储集空间。
构造空间储集可以表现形式各异,包括构造空间缝洞、褶皱、断层、膨胀岩体、岩浆侵入体等。
由于构造空间储集的存在,使得储层具有了较强的非均质性和异质性,从而成为了富含油气的区域。
2. 油气储层的地质特征油气储层的地质特征是影响油气储集和采收的关键。
地质特征包括沉积、岩性、构造、地貌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2.1 沉积条件沉积条件包括硬度、厚度、岩相等多个方面。
这些条件对岩石物质的孔隙发育和油气生成和富集都有直接的影响。
常规油气藏通常形成于具有较好沉积环境条件的沉积盆地中。
而对于非常规油气藏,如页岩气,其则是依靠岩石物质自身富含的有机质经过热解、成熟,从而形成大量的天然气。
2.2 岩性条件岩性条件包括岩石成分、物性特征等。
分析石油地质勘探与储层评价方法

分析石油地质勘探与储层评价方法石油地质勘探是指通过对地下石油储层的综合研究,对石油资源进行甄别、开发、生产和管理的一项工作。
储层评价是石油勘探中的重要环节,是对储层岩石、储集层性质、储集层盖层及储集层地质结构等方面进行科学评价和分析的过程。
为了了解油藏的存在和分布情况,需要运用多种勘探和评价方法。
1、地震勘探法: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性,对地下结构进行探测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勘探领域。
地震勘探可以提供大量的关于地下构造的信息,从而识别出油气的存在和分布,确定钻探的方向和深度。
2、电磁勘探法:利用地面产生交变磁场的磁化电流在地下产生感应电流的方法,来探测地下的矿产资源分布,包括石油储量的勘探。
3、地质勘探法:通过对工作区域的地质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分析和综合研究,确定勘探区的岩石类型、构造形态、沉积环境等信息,并通过样品分析技术和钻探技术收集和确定地层信息,来推断地下油气的分布状况。
4、测井勘探法:测井勘探法是利用钻孔对地下地层进行现场测试,通过对钻井壁呈现物理性质的变化情况,来识别油层并评价裂缝、孔渗、流体组成及储层厚度等地下特征。
二、储层评价方法:1、物性分析方法:储层性质是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物性分析包括测量孔隙度、渗透率、孔径分布、孔隙度中的有效孔隙度及渗透率中的有效渗透率等参数。
通过对这些参数的分析,来判断储层的物性和储层的含油、含气等性质。
2、沉积相分析方法:根据沉积学原理对储集层产生影响的力量及其作用方式进行描述,确定沉积环境、沉积类型对于储层的性质及其分布的影响。
3、成因地质分析方法:通过对石油勘探区的成因地质演化过程的描述和研究,以及石油成藏的过程的认识,来掌握油气藏的空间分布、形态特征和成藏时的储层特征等方面的信息。
4、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地球化学分析是利用化学方法对地下样品进行分析,识别其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从而判断样品所含的油气和气型的成分类型和含量。
总之,在石油地质勘探和储层评价方面,多种不同的方法和技术都被应用了,通过不断的深入研究和探索,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可以更加准确地识别石油资源分布,优化勘探方案,提高石油开采的效率和生产能力。
分析石油地质勘探与储层评价方法

分析石油地质勘探与储层评价方法石油地质勘探是指为了发现石油、确定石油分布规律以及找出含油气层的位置和面积等信息,采用各种地质勘探方法进行研究和调查的一种科学技术活动。
储层评价是指通过对石油储层中物理性质、岩石学性质等进行分析和评价,确定储集层的储集性能和石油资源量。
下面将分析石油地质勘探和储层评价的方法。
石油地质勘探方法可以分为物探勘探方法和地质勘探方法两大类。
物探勘探方法包括地震勘探、地磁测量、电法测量等。
地震勘探是经常采用的勘探方法,通过发送声波信号并记录反射波和折射波的时间、幅度和相位等信息,可以获取地下地层的结构和油气圈闭信息。
地磁测量是利用地球磁场进行石油勘探的方法,通过测量地球磁场的强度、倾角和方向等参数,可以判断地下地层中的油气圈闭信息。
电法测量则是利用地下岩石的电阻率差异进行测量,来判断地下是否含有油气。
地质勘探方法包括地质剖面观测、地表地质调查和钻井等。
地质剖面观测是通过观察地表露头的分布和岩性,在地图上描绘出地层接触关系的一种方法。
地表地质调查则是通过河流、断层、火山口、泉水等地表地貌特征,以及野外地质和构造地质、矿物调查等来揭示地下的石油资源信息。
钻井则是最直接的地质勘探方法,通过钻井到地下地层,获取地质和地球物理数据。
储层评价主要通过岩石学、物性、储层相等方面的研究进行。
岩石学是指通过岩心观察、薄片分析、岩石组分分析等方法,对岩石成分和颗粒组成进行研究,来判断岩石的储层性质。
物性是指通过测量储层岩石的物理参数、孔隙度、渗透率等,来判断岩石的储存能力和石油的流动性。
储层相是指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解释等,来判断岩石的储层类型和储集条件等。
储层评价还可以通过地球物理方法进行。
地球物理方法包括测井解释、地震解释和地电解释等。
测井解释是通过测井数据,比如测井曲线、测井资料等,来判断地下岩石的物性、相态、含气含油性质等。
地震解释是通过地震资料,比如地震剖面、地震反射倍道等,来判断地下石油圈闭形成的地质条件、层位结构等。
分析石油地质勘探与储层评价方法

分析石油地质勘探与储层评价方法
石油地质勘探是指通过多种手段,以确定地下是否有石油或天然气等烃类矿产资源,
并进一步评估其规模、分布、性质等信息的一项全过程。
储层评价则是在勘探过程中,对
已探明的油气藏内部构造、岩石物性及流体状态等方面的特征进行分析和评价,以确定开
发方案和产能预估等。
在石油地质勘探中,地质勘探与物探技术相结合,可以精确地测量地表及地下的地形、地貌、地层厚度和性质等信息,进而绘制出具有一定分辨率的地质图和深部剖面图,提供
给石油工程师和地质学家分析、评估地下沉积序列、构造特征、流体动力学等石油地质学
基础数据。
例如,地震勘探技术可以测量岩石介电常数及密度等物理量,确定地下岩石的
类型和分布;电磁法通过测量岩石渗透率和电阻率等物理量,可以判断储层岩石的渗透性
和连通性;地热勘探则可测定地下热流、热容和热导率等数据,间接地反映油气藏的储量
和热膨胀。
在储层评价方面,主要应用地震资料解释,并跟踪流体系统的行为,评估储层的物性
和流动性,并推断流体储量和分布。
例如,利用地震分层技术,可以分析岩石的波速和阻
抗等数据,确定储层的界面和层位,进而推断出油气含量、渗透率和孔隙度等物性参数。
此外,还可借助钻井数据、岩心分析、产能测试等技术,综合评价储层的物理性质和流动
特征,以建立合理有效的储层模型,指导油藏开发和成本控制。
总的来说,石油地质勘探与储层评价方法是针对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过程的整个过程提
供了精确和可靠的数据和方法,有助于油气资源的接续探明和开发,提高勘探开发效率和
资源利用率,也为保障能源安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分析石油地质勘探与储层评价方法

分析石油地质勘探与储层评价方法石油地质勘探与储层评价是石油地质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它涉及到大规模的地质调查、勘探、地震勘探和储层评价,从而为石油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本文将从地质勘探和储层评价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地质勘探的基本概念地质勘探是指通过对地质现象、地貌、地层构造、矿产地质、地球物理特征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和研究,以综合地质勘探技术为手段,探明矿产资源的有利范围和储量,为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精确数据。
地质勘探主要工作包括地质调查、勘探、地震勘查、岩心分析等。
二、地质勘探的方法地质勘探的方法主要包括地质勘探理论基础、实地勘探方法、地震勘探方法和地震解释方法。
地质勘探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地质学、地球化学、区域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标本地质学等。
实地勘探方法主要包括地质调查、地面勘探和井下勘探。
地震勘探方法主要包括地震波的产生与传播、地震勘探仪器与设备以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和解释。
地震解释方法主要包括地震相分析、地震反演方法、地震资料综合解释以及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分析和解释。
三、储层评价的基本概念储层评价是指通过对储层岩石的孔隙度、渗透性、孔隙结构、岩性特征、岩石物性等进行系统研究,以确定储层的储层类型、质量和储层性质,从而为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储层评价主要内容包括储层岩性、储集空间和储层特征。
四、储层评价的方法储层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岩心分析、电性测井、声波测井、核磁共振测井、测井综合评价方法、储层物性参数反演方法以及三维储层地质建模方法。
岩心分析是通过对岩心取样、制备薄片和岩心分析实验,研究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岩性特征、物性参数。
电性测井主要通过测井工具测量地层电性参数,获取储层电性特征。
声波测井是通过测井工具测量地层声波参数,获取储层声波特征。
核磁共振测井是通过测井工具测量地层核磁共振参数,获取储层核磁共振特征。
油气储层地质学

0 Introduction
Definition Diagenesis are the chemical and physical changes that sediments undergo during and after their accumulation, but before consolidation(Gumbel
学科 中的 位置
地质学 地下油藏 石油工程 石油地质学 储层 油藏工程
圈闭 隔盖层 储层地质学 流体 温压场
盆地分析 石油地质学 沉积学 油层物理学 钻井工程 采油工程 测井地质学 油藏工程 计算机模拟 数学地质方法
一、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1972以来,现代沉积学飞速发展, 1979以来,储层次生孔隙及成岩作用研究 突破, Mcdonald, D. A. , R.C. Surdam; Schmidt V., 1985以来,第一届国际储层表征研讨会召 开ke H.B.Carrol;K.J.Weber 1987,《储层沉积学》出版Tillman R.W. 1990,储层建模Haldorsen H.H., E. Damsleth
LST
缓坡侧(南侧) 剥蚀
滨浅湖、滩坝 暴露、剥蚀 辫状河三角洲
滨浅湖 下切河道、低位扇
辫状三角洲 滨湖
暴露、侵蚀
湖盆 盐、湖 浅湖 盐湖 半深湖—轴向三角洲 深湖—半深湖 半深湖
滨湖—浅湖 浅湖
冲积平原
陡坡侧(北坡) 暴露、剥蚀 滨浅湖、退积扇三角洲 低位扇(冲积扇) 扇三角洲 深湖—半深湖 盆底扇(低位扇)
Main environments of clastic deposition
Alluvial fan fluvial river delta fan-delta clastic shorelines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第五章--储层特征研究

C) 常见的良好隔层(特征):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① 岩性:泥岩、泥质粉砂岩、盐岩、膏岩;
② 分布:一般大于砂层分布范围;
③ 微裂缝、小断层不发育。 D) 隔层主要研究内容:
● 隔层的岩石类型:泥岩、粉砂质泥岩、蒸发岩等。
● 隔层在剖面上的分布(位置);
● 隔层厚度及其在平面上的变化:隔层等厚图 表示。 ● 隔层级别:岩性致密、排替压力大、厚度大、平面分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一)储层在纵向上分布的复杂程度
1、分层系数 An
--指一套层系内砂层的层数(以平均单井钻遇砂层数表示)
n
nBi
nBi --某井的砂层层数
An
i 1
n
N--统计井数
砂岩总厚度一定时,垂向砂层数越多,隔层越多,越
易产生层间差异--分层系数越大,层间非均质性愈严重
2、砂岩密度 Kn (砂岩厚度系数) --指垂向剖面中砂岩总厚度与地层总厚度之比。
隔层—分隔垂向上不同砂体间非渗透性岩层。 ★
A) 隔层研究意义:对研究上下油层的非连通性、划分 开发层系及在同一开发层系内阻挡流体的垂向渗流 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B) 隔层的确定条件--两个标准: ▲ 物性:20~70MPa,地层不透水;K一般<10×10-3μm2 ▲ 厚度:具备一定厚度,一般>5m。
布稳定,则其封隔能力好;否则,反之。
四个级别:油层组间隔层、 砂层组间隔层、
砂层间隔层、 砂层内薄夹层。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⑵ 层间差异
① 沉积旋回性--储层层间非均质性的沉积成因。 ② 相关参数计算:分层系数(An),垂向砂岩密度(Kn),
渗透率变异系数、级差、单层突进系数、均质系数 等
③ 主力油层与非主力油层的识别及垂向配置关系: 识别--在平面及层内非均质性研究后,通过各砂层的分布
分析石油地质勘探与储层评价方法

分析石油地质勘探与储层评价方法石油地质勘探是指通过一系列方法和技术,针对地下潜在石油资源进行综合调查和研究的过程。
储层评价是指对已发现的石油储层进行系统分析,评价其储量、物性和产能的过程。
下面将分析石油地质勘探和储层评价的方法。
1. 石油地质勘探方法:a. 地质勘探:通过地质学方法,包括地质剖面、地质剖面分析、地球物理露头勘查等,在地表找出可能存在石油的目标区域。
b. 地球物理勘探:通过勘探地球物理方法,如重力法、磁法、电法、震波法等,获取地下的地质、构造、物性特征。
重力法可用于识别断层和洼陷,电法可用于识别含水层、产油层和非产连、震波法可通过反射和折射的方法获得地下层位和构造变化等信息。
c. 地球化学勘探:通过采集地下流体和地表特征物质,如天然气、石油、矿泉水、地下水等,进行分析和化验,获取地层中可能存在的石油信息。
d. 钻探勘探:通过钻探方法,包括岩心钻探和测井,获取地下岩石和流体样本,分析岩石构造、孔隙性质、含油气饱和度等参数,确定石油储层类型和分布。
2. 储层评价方法:a. 测井评价:通过测井仪器,例如声波测井、电阻率测井、自然伽马测井等,对钻井中的储层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获取壁面流体、孔隙度、孔隙结构、储集层顶底界面等信息,评价储层质量和产能。
b. 岩心分析:通过采集岩心样本,对岩石物性和组分进行实验室分析,如孔隙度测定、渗透率测定、岩石骨架强度测定等,评价储层的孔隙结构、孔隙度、渗透性等储层物性参数。
c. 地震评价:通过地震勘探资料和地震解释方法,如地震剖面分析和地震反演等,对储层进行孔隙结构、储集层顶底界面、断层发育、非均质性等评价。
d. 油藏数值模拟:通过建立数值模型,模拟物性参数和地层结构,推算储层中的石油运移和储量分布,评价油藏的天然产能和开发潜力。
石油地质勘探和储层评价方法相互结合,能够全面地了解地下石油资源的潜力和开发价值,对石油勘探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第五章 储层性质研究

第五章储层特征研究储层特征的研究是制定油田勘探、开发方案的基础,是评价油藏、发现产能潜力以及预测最终采收率的重要依据。
因此,近年来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从宏观到微观②从静态到动态③从定性到定量储层研究的方法:①地质分析方法:沉积特征、成岩作用、成岩序列、微观孔隙结构、粘土矿物及其敏感性、储层物性、储层含油气性。
②地球物理测井法:岩性、物性、含油气性、沉积相。
③地震方法:储层分布、几何形态、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气性。
④动态测试法:储层的动态表现(吸水剖面、产液剖面、环空测试、示踪剂测试、压力监测)。
目前储层研究的主要特点:紧密围绕勘探、开发需要,发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即综合地质、地震、测井、测试等方法,以实验室和计算机为手段,对同一储层进行综合的、一体化的研究。
第一节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油气储层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沉积、成岩以及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影响。
它使储层的分布及内部的各种属性都存在极不均匀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之为储层的非均质性。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是储层描述和表征的核心内容。
储层的非均质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无限的。
而均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有限的。
只有在一定的非均质层次内,在一定的条件下,有限的范围内才可以把储层近似地看作是均质的,绝对的均质是不存在的。
海相储层的非均质程度相对于陆相储层低,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油气储量90%来自陆相沉积地层,且绝大多数都为注水开发。
因此,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对储层中油气水的分布规律的认识和开发效果的好坏。
一、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储层非均质性:指表征储层特征的参数在空间上的不均匀性(储层的空间分布及内部的各种属性存在的不均匀性)。
双重性:赋存流体的岩石的非均质性;岩石空间中赋存的流体的性质和产状的非均质性。
两者之间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而岩石的非均质性则是首要的主导因素。
二、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一) Pettijohn 分类:按规模大小油藏规模:1—10km×100m层规模:100m ×10m砂体规模: (1—10)m2孔隙规模:(10—100)mm2层理规模:(10—100)um2(二)Weber 分类(1986):按规模及其对流体渗流的影响1、封闭、半封闭、未封闭断层引起的非均质性;2、成因单元边界引起的非均质性;3、成因单元内渗透层引起的非均质性;4、成因单元内隔夹层引起的非均质性;5、纹层和交错层理引起的非均质性;6、微观非均质性;7、封闭、开启裂缝引起的非均质性。
油气储层地质特征与勘探模型

油气储层地质特征与勘探模型在石油勘探领域,了解油气储层地质特征以及掌握有效的勘探模型对于油田的发现和开发是至关重要的。
油气储层地质特征主要包括岩性、孔隙结构、渗透率和储量等方面,而勘探模型则是通过对地质特征的分析和解释,形成的一种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南。
首先,我们来谈谈油气储层的岩性特征。
油气储层岩性主要指砂岩、碳酸盐岩和页岩等不同的岩石类型。
砂岩储层通常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易于形成良好的储集空间。
碳酸盐岩储层则由于其特殊的成岩作用和溶蚀作用,具有丰富的孔隙和裂缝系统,对于储层的形成和保存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页岩储层则通常为低孔隙度和低渗透率的储层,储层评价和勘探难度较大。
其次,孔隙结构和渗透率是影响油气储层有效性和开发程度的重要因素。
孔隙结构主要指孔隙的形态、大小、分布和连通性。
相比于圆孔和直通孔,弯曲孔、死胡同和盲孔等孔隙形态对于流体流动的影响较大。
孔隙大小和分布则影响储层的渗透率和储量,孔隙连通性则是判断储层有效性的重要依据。
渗透率则是孔隙中流体流动能力的量化指标,可以通过实验室测定和数学模型模拟等方法进行计算。
储量是勘探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评价油气勘探价值的重要指标。
储量的大小决定了油田的开发规模和经济价值。
储层中的有效储存体积和有效孔隙度是评估储量的关键参数。
有效储存体积是指石油和天然气在储层中的可产生量,一般由石油地质和地球物理勘探手段进行评估。
有效孔隙度则是指储层中可用于储存石油和天然气的孔隙体积占总孔隙体积的比例。
最后,让我们了解一下油气勘探中常用的勘探模型。
勘探模型基于对储层地质特征的认知和理解,提供了一套实际操作中的方法和步骤。
常用的勘探模型包括构造模型、沉积模型和成藏模型等。
构造模型是根据地质构造特征,分析构造中的断裂带、断裂岩层和构造陷落等,推测油气分布情况和勘探目标。
沉积模型则通过对沉积物的沉积环境、沉积速率和物源特征等进行研究,推测储层的分布和特征。
成藏模型则对油气的生成、迁移和储藏进行描述和解释,构建了成藏机制和成藏模式。
油气储层评价与资源利用技术研究

油气储层评价与资源利用技术研究石油和天然气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能源资源。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石油和天然气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因此,对油气储层的评价和资源利用技术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油气储层评价技术油气储层是指容纳着石油和天然气运移的孔隙、裂缝和岩石,是储藏石油和天然气的地质体。
油气储层评价是指对油气储层形成与分布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的有效手段。
油气储层评价技术主要包括地表物探、测井、岩心分析等。
1. 地表物探地表物探是人类对地球内部进行探测的有效手段,主要包括震源与地震接收设备,运用地球物理性质对地下结构进行探测。
地表物探在油气储层的综合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为选址、寻找油气储层以及预测储层产气性质等提供信息。
2. 测井测井是通过钻井,在油气储层中测定岩石物理性质和岩性的方法。
测井数据与地表物探数据相结合,可以实现全面、深入地了解储层地质情况,及时发现储层破损、变形、裂缝等异常现象。
3. 岩心分析岩心分析是指分析钻井过程中提取的岩石样本的物理性质和组成成分,以获取有关储层性质、构造等方面信息的方法。
岩心样品的分析可以为油气储层的形成机制和性质等方面提供信息。
二、油气资源利用技术研究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油气产业的技术及管理水平也在不断升级。
资源利用技术的创新是实现油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油气资源利用技术主要包括油气勘探技术、油气开发技术和增储技术。
1. 油气勘探技术油气勘探技术是指运用不同手段在地质体内寻找石油和天然气的方法。
油气勘探技术在陆上和海上有很大不同,陆上通常使用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电磁勘探等技术,而海上则主要采用声波、磁法、电磁法等技术。
在油气勘探技术的创新方面,先进的地震勘探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大型超深探井,水平井等。
2. 油气开发技术油气开发技术是指将发现的油气资源进行开采的方法和技术。
油气开采技术主要包括传统的钻井压裂技术和更为先进的增产技术。
石油储层地质参数评估及预测技术研究

石油储层地质参数评估及预测技术研究石油资源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油气勘探和开发是一个动态的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油田进入了中后期生产阶段,伴随着油田的老化与油层含油率的降低,对于储层地质参数评估及预测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本文将介绍石油储层地质参数评估及预测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石油储层地质参数评估技术的研究现状1. 孔隙度评估技术孔隙度是指油气藏岩石内有效孔隙体积与总体积的比值。
孔隙度评估技术是确定孔隙度的关键之一。
目前,主要的孔隙度评估技术包括测井、地震、岩心薄片等方法。
其中,测井技术基于地球物理测量原理,对地下孔隙率等参数进行解释,具有无破坏性、高效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油气勘探和开发。
2. 渗透率评估技术渗透率是指岩石中流体运移的能力,其大小直接影响油田开发和采收程度。
目前,匀质岩和非均质岩渗透率评价方法有所不同。
匀质岩渗透率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测井、岩心薄片法等,而非均质岩需要受到更为复杂的地球物理和水文学探测技术的支持。
渗透率评估技术不仅是油藏压力和油藏动态压力平衡研究的重要依据,也是岩石物理参数、岩石力学参数和有限元系统模拟等领域中必须要掌握的技能。
3. 饱和度评估技术饱和度是指岩石内可被流体充满的孔隙体积与总孔隙体积之比,其评价方法主要是通过测井数据或物理模型方法获得。
然而,传统饱和度评价技术受到了诸如油藏脆性、渗透率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精度偏低。
因此,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以及结合测井、微波、震电联合反演等技术来评估饱和度,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
4. 岩石力学参数评价技术岩石力学参数评价技术,是描述岩石碎裂和塑性变形能力的基础。
与传统的岩石力学试验相比,采用光纤偏振仪、全场全波、高精度匀质压汞等新技术手段,不仅会极大提高测量精度,同时也可以大幅度提高实验效率。
同时,基于图像处理算法的图像分析系统,也是评价岩石力学参数的研究热点之一。
二、石油储层地质参数预测技术研究现状石油储层地质参数预测技术,是根据现有油藏模型和数据,预测未来油藏的储层参数。
油气成藏与储层地质条件研究

油气成藏与储层地质条件研究油气资源是目前石油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油气成藏和储层地质条件则是研究和开发油气资源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油气成藏和储层地质条件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对油气资源开发的意义。
首先,油气成藏是指原油和天然气在地壳深处形成和聚集的过程。
油气的成因主要有有机质的生成、保存和改造,以及沉积过程中的埋藏等。
了解油气的成藏机制对于找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和勘探目标至关重要。
通过对地质构造、沉积相、生烃有利地带等因素的研究,可以预测潜在的油气成藏区,为勘探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储层地质条件是指油气富集的理想地层条件。
油气藏主要富集在砂岩、碳酸盐岩、页岩等储层中。
储层地质条件的研究主要涉及储层岩性、储层特征和流体性质等。
通过对储层岩性的分析,可以判断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等储集空间特征,从而评价储层的储集能力。
另外,储层流体性质的研究对于预测油气藏类型和物性参数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储层地质条件的研究,可以选择合适的油气开采技术和方法,提高油气开采效率。
油气成藏和储层地质条件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分析和数值模拟等。
地球物理勘探是应用物理学原理和仪器设备对地下油气的地质和物理属性进行探测的方法。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包括重力勘探、地磁勘探、地电勘探、地震勘探等。
地球化学分析主要通过对地下岩石和流体样品的化学成分和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获取油气成藏和储层地质特征的信息。
数值模拟方法则是借助计算机建立模型,模拟油气成藏和储层地质条件,辅助油气勘探和开采决策。
油气成藏和储层地质条件的研究对油气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油气成藏和储层地质条件的研究可以为油气资源勘探提供科学依据,减少勘探风险,提高勘探效率。
其次,油气成藏和储层地质条件的研究可以指导油气开采工程设计和操作,提高油气开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最后,油气成藏和储层地质条件的研究对于研究地质环境演化和资源评价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深入理解地球演化过程和资源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石油储层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

石油储层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石油储层物理学是石油地质学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领域,它主要研究石油储层内部的岩石物理学特性以及地质构造对石油储层的影响。
石油储层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往往是决定石油资源开发利用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
石油储层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测井和地震物探。
测井技术是利用特殊的测量仪器,在井壁上取得物理量的实时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了解研究区域内石油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重要参数。
地震物探技术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和反射特性的差异,揭示地下岩石结构、油气储层时空分布、孔隙和裂缝分布等信息。
测井技术方面,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密度测井、声波测井、自然伽马测井、电阻率测井,以及核磁共振测井等。
其中,声波测井主要用于测量岩石的速度和密度,可以确定石油储层中的波阻抗,为后续揭示裂缝系数和孔隙度提供了数据支持;电阻率测井则可以测量岩石中电阻的大小,这对识别盐岩和烃类储层尤其重要;核磁共振测井则主要应用于识别含油气岩石的孔隙和孔喉,并确定相对饱和度等参数。
地震物探技术方面,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主要包括二维和三维地震勘探、地震全波形反演、地震散射成像等。
通过数据处理和成像技术,可以揭示不同岩石体及地下气水的空间分布以及岩石物理性质的变化。
其中,全波形反演技术是一种高级的成像技术,通过计算和模拟不同震源波长下的地震信号,可以获得高分辨率、高精度的地下成像图像。
同时,地震散射成像在识别岩石内部的断层、岩性变化、孔隙裂缝等方面的应用也逐渐得到普及和应用。
除了测井和地震物探技术,石油储层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还包括实验室测试和数值模拟模型研究。
实验室测试主要通过岩心取样或模拟样品的测试和分析,比如岩石微观结构、材料属性、物理性质、化学成分等参数,为地质模型的建立和地质勘探的实际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数值模拟模型研究则主要是通过各类计算方法和模型,模拟地下储层的物理过程、岩石变形、渗流运动,为石油勘探的实际应用提供模拟和预测工具。
石油地质与储层分析技术研究

石油地质与储层分析技术研究石油地质与储层分析技术是石油勘探与开发领域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地下石油资源的深入了解和分析,能够为油气勘探的成功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旨在探讨石油地质与储层分析技术的研究现状、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研究现状石油地质与储层分析技术的研究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显著进展。
随着勘探技术和仪器设备的不断创新,地质勘探工作的精度和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
石油地质学家和工程师们通过对地下岩层和储层的构造、性质和运移规律等方面的研究,为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在研究方法上,石油地质与储层分析技术采用了多种手段。
例如,地震勘探技术通过分析地下不同层位的声波反射和折射信息,确定石油存在的可能性和储层的结构特征。
测井技术则通过测量地层中电阻率、密度、自然伽马辐射等物理参数,判断储层的孔隙度、渗透性和含油气性能。
此外,化学分析、地圈化学勘探和地球物理勘探等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地质与储层分析工作中。
二、应用领域石油地质与储层分析技术在石油勘探开发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首先,它能够准确评估油气资源的潜力和分布情况,为勘探和开发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其次,通过分析储层的岩性、性质和特征,可以制定有效的开发方案,提高油气的产出率。
此外,石油地质与储层分析技术还能为储层调整、增产和改造等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石油地质与储层分析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陆上和海上油气田勘探、沉积学研究、地震波传播模拟、储层模拟和测井解释等方面。
随着深海油气勘探和页岩气开发等新领域的涌现,石油地质与储层分析技术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三、未来发展方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工程实践的积累,石油地质与储层分析技术在未来将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首先,应加强数据采集、存储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利用效率。
其次,注重加强地质学理论与勘探实践的结合,推动石油地质与储层分析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工程评价标准和技术规范,提高油气勘探和开发工作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
油藏地质研究方法和技术

相 亚相 微相
隶属度
谷底 滞流
0.7
孤东油田七区中沉积微相隶属度赋值表
河
流
相
河道亚相
堤岸亚相
河漫亚相
边滩 心滩 天然堤 决口扇 泛滥 泛滥
滩脊 凹槽
盆地 平原
1 0.6 0.9 0.45 0.6 0.1 0.25
废弃 河道
0.8
9000
8500
8000
7500
7000
流体性质参数间的相关性
原油性质相关性反映原油性质好坏及原油组分 地层水性质相关性反映地层水总矿化度与各组分间的关系
流体性质分布规律
通过各种平面图、剖面图及变化趋势图来反映
地质因素分析
生油条件:热演化程度、有机质丰度干酪根类型、生排烃期及配置 断裂构造:大断层控制流体分布,小断层使流体复杂化
开启断层使流体复杂化,封闭断层使流体较好保存 运移: 距离,重分配次数,流体变化次数 次生变化:水洗,降解,氧化等
1、储量的分级分类
一级探明储量 Ⅰ 类已开发探明储量 Ⅱ 类未开发探明储 Ⅲ 类基本探明储量
二级控制储量 三级预测储量
2、储量计算方法
A.类比法适用于钻井前未探明的地区。它根据已经枯竭,或者接近枯竭的油、 气藏,计算出在1公顷面积上1米油、气层厚度中的油、气储量的平均值。将此平 均值外推到和这一面积在地质上相类似的邻近面积或新油、气藏。类比法一般只 用于远景储量的估算,计算的储量数字可能有较大的误差。 B.容积法是计算油、气藏地质储量的主要方法,应用最广泛。容积法适用于不 同勘探开发阶段、不同的圈闭类型、不同的储集类型和驱动方式。计算结果的可 靠程度取决于资料的数量和质量。对于大、中型构造砂岩储集层油、气藏,计算 精度较高,而对于复杂类型油、气藏,则准确性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