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测评新人教版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测评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

从材料中能得出的准确信息是( )
A.伯益建立夏朝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C.夏朝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D.启是夏朝第一代君主
2.
A.桀
B.纣王
C.文王
D.武王
3.从夏、商两朝的覆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统治者应该( )
A.重视教育
B.勤政爱民
C.发展经济
D.增强国力
4.夏、商、西周三个王朝都历经数百年,但最终都没有摆脱灭亡的命运,它们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建国者没有打好基础
B.不注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C.后期统治者昏庸暴虐
D.内部发生严重叛乱
5.商周时期,手工业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
A.纺织业
B.制瓷业
C.青铜制造业
D.造纸业
6.河南安阳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

关于下列图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图1反映了商朝的冶铁业十分发达
B.图2说明商朝已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C.图3表明安阳曾经是商朝统治的中心
D.上述三幅图支持了安阳是我国著名古都的观点
7.历史悠久的汉语言文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灿烂的文化。

若寻找这一文化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8.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其使用多种造字方法,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其中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勾画出来的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 )
A.指事
B.象形
C.会意
D.形声
9.“千耦其耘”记载于《诗经》,描述了西周时期大规模二人并耕(人力)的集体耕作场景。

此外,春秋时期还可以看到一种新的耕作场景是( )
A.使用骨耜
B.牛耕
C.使用木制工具
D.使用石制工具
10.商朝末年,为了完成父亲传位给弟弟季历的心愿,泰伯、仲雍兄弟避居吴地,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

但他们还不可能做到的是( )
A.传授铸造铁器的方法
B.带来青铜礼器
C.带来精美的彩陶器具
D.传播甲骨文字
11.假如现在要拍摄一部反映“春秋五霸”的历史剧,下列哪一个历史人物不应该出现在该剧中( )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12.史书记载,春秋初年的17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十几个了。

材料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诸侯国的割据混战日益扩大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加深重
C.历史向着统一的方向发展
D.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起来
13.电影《赵氏孤儿》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氏因奸臣陷害而惨遭灭门后,医生程婴抚养赵氏孤儿长大并报仇雪恨的故事。

看完电影后,小明查阅了“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发现在“战国形势图”中找不到晋国,这是由于战国初期发生了( )
A.三家分晋
B.田氏代齐
C.晋楚争霸
D.战国七雄
14.“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商鞅变法的依据。

商鞅的下列变法措施,旨在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 )
A.改革土地制度
B.奖励军功
C.重视农业
D.建立县制
15.右图所示工程修筑于战国时期,至今仍碧水长流。

如果想一睹这一古代工程的风采,应该去( )
A.浙江绍兴
B.湖北随州
C.四川成都
D.河南洛阳
1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这种辩证法思想出自( )
A.《孔子》
B.《离骚》
C.《道德经》
D.《孙子兵法》
1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逐步实现“均衡教育”。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言行中最能体现“均衡教育”思想的是( )
A.提出“仁”的学说
B.提出“为政以德”
C.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D.提出学习要“温故而知新”
18.下图为某中学“魅力历史”社团在研究性学习中制作的两张学习卡片。

据图,你认为其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墨家思想
B.韩非学说
C.老子论道
D.先师孔子
19.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学派林立。

其中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主要主张是( )
A.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B.主张改革,提倡法治
C.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主张“仁政”治国
D.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20.某校七年级(3)班同学举行了一次“班级管理”的主题班会,李怡同学主张“制定严格的班规,对违反班规的同学严惩”。

可能影响李怡同学主张的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是( ) A.庄子 B.孟子 C.墨子 D.韩非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1.古代政治制度是古代政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既有传承也有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材料二禹传子,家天下。

材料三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1)材料一中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原始社会末期哪种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2分)
(2)材料二反映出首领产生的办法有了什么变化?(2分)
(3)材料三描述的是哪个朝代实行的什么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6分)
22.观察下列漫画,回答问题。

(1)以上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战国时期哪家的思想学说?(3分)
(2)今天生活中有许多地方仍体现着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请举两例说明。

(3分)
(3)你最欣赏三幅图片中哪一家的治国思想?请说出你的理由(包括这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和现实意义)。

(4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材料二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为县,全国共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赋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

变法五年后,秦国富强起来。

材料三(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商鞅的什么精神?说说商鞅代表哪个群体的利益。

(2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哪两项措施?(2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有何影响。

(4分)
(4)通过学习这段历史,你有何启发?(2分)
24.某中学的学校广播站正在播送长篇小说《东周列国志》,为了对这段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某校七年级同学在网络上搜集了一些这一时期的图片,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进来,和同学们一起完成相关问题,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图片展示】
(1)变化的形势
(2)时代的智者
(3)先民的创造
【图中学史】
(1)举出图1所示时期出现的三位霸主,图2所示时期诸侯国有什么变化?(3分)
(2)这两个时期都出现了混战的局面,这些战争是西周哪一制度埋下的祸根?(1分)
(3)图3所示人物是谁?以他为代表的这些智者开启了什么样的文化局面?他们的学术争论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4)图8记录了谁的伟大功绩?你怎样评价该工程?(2分)
(5)结合以上图片,总结一下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呈现的显著趋势。

(2分)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题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根据“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父亲的位置”等信息,可知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由此判断B项正确。

2.B 商朝的末代君主是纣王。

桀是夏朝的暴君,武王是西周的建立者,故排除A、D两项。

C 项亦不符合题意,排除。

3.B 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桀和商朝最后一个王纣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实行暴政,尽失民心,导致国家灭亡,由此得到的教训是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

4.C
5.C
6.A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B、C、D三项的解读都是正确的,均不符合题意。

A项错误,司母戊鼎反映的是商朝青铜铸造业的最高水平,不是冶铁业。

故选A项。

7.B 8.B 9.B
10.A 本题中的关键词是“商朝末年”。

铸造铁器的方法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商朝时期不可能做到A项。

11.A 周武王是西周的建立者,不可能出现在东周时期。

12.C 春秋时期,较大的诸侯国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而争当霸主;而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使国家趋于统一,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国家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因此C项符合题意。

13.A 战国初期,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

14.B 解答本题应明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提高军队战斗力”。

商鞅变法规定: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这一措施提高了士兵的战斗积极性,使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

故选B项。

15.C 结合题干“战国时期”和图片,可以判断出这是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的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

16.C 本题考查辨析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的含义,“难易相成”“长短相形”正是老子《道德经》中所体现的辩证法思想。

17.C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均衡教育”。

A、B两项是孔子的政治思想;D项是学习方法;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体现了“均衡教育”思想,故选C项。

18.D “治理国家要以德来感化人民”反映了孔子“为政以德”的主张;“学习要反复温习”反映的是孔子“学而时习之”的思想。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主张实行法治;老子主张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三者都不符合题意。

故选D项。

19.C 20.D
二、非选择题
21.参考答案 (1)禅让制。

(2)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3)西周;分封制。

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2.参考答案 (1)图1反映了道家思想;图2反映了法家思想;图3反映了儒家思想。

(2)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对人要团结友爱;不要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用和平方式,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保护环境等。

(言之有理即可)
(3)任意选择三家中的一家即可。

比如:喜欢儒家思想,因为儒家主张“仁”,可以使我们懂得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体贴别人,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社会和谐发展。

又比如:喜欢道家思想,因为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可以化解压力,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

还比如:喜欢法家思想,因为法家主张历史进步、法治和中央集权,可以使我们明确社会发展的趋势,积极向上,同时学会依法办事。

23.参考答案 (1)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不守旧、敢作敢为、与时俱进等均可)。

地主阶级。

(2)建立县制,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3)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的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4)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当时能够富国强兵,实现霸业。

今天的中国要坚持改革的
方针和政策;人才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进步,要珍惜人才、培养人才。

(答出其他要点,言之成理即可)
24.参考答案 (1)春秋时期先后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著名霸主(任意三位即可)。

战国时期出现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称雄的局面。

(2)分封制。

(3)孔子。

百家争鸣。

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4)李冰。

是闻名世界的综合性防洪灌溉工程。

(5)社会剧烈动荡,经济迅速发展,思想空前活跃,文学艺术繁荣,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